繁體字是造成「高文盲率」的罪魁禍首嗎?

究竟是「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促進了大陸民眾識字率的大幅提升,還是「簡體字易學」消除了文盲?似乎在「經濟和教育」水平較高的港澳台地區,繁體字並沒有導致大量的文盲?

有沒有具體的數據來反映【簡化字】和【繁體字】學習差異?比方說,在同等條件下(相同的教育條件,同等的智力水平等等)學習兩種字體,掌握常用三千到四千漢字所需耗費的時間有多大的差異?


我覺得有句話說得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中國的識字率,說到底還是被經濟提高上去的。

如果中國的經濟不發展,人民沒那麼有錢的話。

就算把漢字改成漢語拼音,估計也沒什麼作用。


繁體字其實並沒有多難。我初三學了一個暑假,就很會台灣繁體了,後來半年又會了大陸繁體、香港繁體、舊字形。現在真覺得簡繁體差不多難,楷書寫起來繁體麻煩些,行書、草書寫起來速度也差不多。

應該是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促進了識字率的提升。我祖母小時候已簡化漢字,可是他們那一輩識字的還是不多,我爸爸那輩基本識字,而普通話口音很重,再後一輩普通話口音又標準了很多。

漢字簡化是因為當初國家弱小,當時的人誤認為漢字是落後的文字,西方文字才是先進的。而且簡化漢字還是漢字,只能過渡,只有改成拼音才行。後來更理性了,拼音化就自然停了。可是現在有些民眾,不能理性看待,自己用的是簡體或繁體,就找理由提高自己,去攻擊另一方,唉,其實根本沒必要。


首先說一件事兒

如果還是幾個農民日夜勞作才能養活一個脫產的人的話 (賈誼說,三年豐蓄一年糧),我們就算年年風調雨順吧···

就算是最簡單的世界語,都不好學

比如

解放後大規模掃盲,經常出現過幾年就忘了,因為農村種地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上,沒時間沒精力,也很少會用到文字

等到六七十年代大規模動員農民興修水利,接觸文字的時間多了,用到的也多了,才好了一些

而到了八十年代,因為城市戶口直接分配工作,農村讀書除非是中專以上,不然不可能跳出農村,農村又不在搞大規模項目,自己弄自己那幾畝地就行了

到了90年代,長者親政以後,農民大規模走出農村,這時候文盲率可以說是嘩嘩嘩的下降的

第一,地,有大量的機器了,幾個人就能種一大堆,可以養活更多脫產的人口

第二,你出去打工不認字能幹什麼活?

以上都是看督工的文章學到的,謝謝大家

簡體字是縮短了學習的難度,但是真正掃盲,還是要經濟的發展。

不過最早的簡體字是甲骨文上扒下來的··估計沒人敢和他比誰年齡大··

王羲之宋徽宗的字帖里也一堆簡體字··

反而我大清才欽定的筆畫最多的叫正體字,也就是現在的繁體字··

鼓吹繁體字的真是我大清的好奴才啊····

附:督工和他女友合影···


謝邀。

鄙人才疏學淺,對簡繁之爭及其相關知識只有入門的水平,所以這次受人邀請,斗膽闡述一些在下的鄙見。

先給結論:識字率和簡繁沒有關係。手頭上沒有現成的數據,所以可能不夠嚴謹,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就能明白了:

事實一.西方的拼音文字筆畫比漢字少得多。

事實二.中世紀西方文盲率居高不下。

事實三(因缺少數據,所以是一個不嚴謹的事實):中西方古代文盲率大致相同或者其中一方稍高一些

假設一:識字率與筆畫多少成正比。

由事實一、二和假設一得到結論一:西方的識字率應遠高於中國。

這與事實三矛盾。

故得出假設二:識字率與筆畫多少不成正比。

假設二滿足事實一、二、三得出的推論,暫時認為假設二成立。

至於簡繁學習體驗,由於沒有做過調查,所以只能談一談個人體驗。簡體字的優勢在於單個字的記憶比繁體字快,筆畫少、形聲字的聲符簡單。繁體字的優勢在於系統化,偏旁部首數量比簡體字少,獨體字數量少,結構比簡體字嚴謹,更富有美感。

以上。


可以去看看鄉土中國,費孝通在文字下鄉這一片的解釋。無關繁簡,只是沒有必要而已。


戰後美軍佔領當局為了改造日本文化試圖對日文進行羅馬化改革,對日本進行識字率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文盲率接近於0。


識字容易寫字難


古代日本和越南的識字率都很高。


因為我個人注重UE和UCD,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但是因為本身並不是教育行業從業者,現在身在外地也沒法拿到教育學的書籍,這裡大致給答主幾個鏈接和文獻:

漢字簡化的偉大意義

------------------------------------------------------------

新中國成立以後,漢字簡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並選舉吳玉章為主席。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主任委員是馬敘倫,下設拼音方案組、漢字整理組、教學試驗組、編輯出版組、秘書處。1954年10月,這個委員會將多方研究討論並經過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上報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並下達地方進行進一步審閱,並開展初步試驗。同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隸屬於國務院直屬單位。1956年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以及《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開始正式推行漢字簡化方案。

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個漢字從平均16。03個筆畫減省到10。3個筆畫;消除了一批異體字;構造更為合理;在結構上更為美觀,字形之間的差異也更為突出。在掃盲試驗中,簡化字掃盲的效率比繁體字掃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淺談漢字簡化歷史(簡體版)

--------------------------------------------------------------

《總表》2235個簡化字,平均每字10.3畫,被簡化的2260個繁體字平均每字16.1畫,平均每字減少5.8畫

中國漢字總計約有10萬字之多,設想一下,若以此為基數計算漢字簡化率,結果只有大概2%這麼可憐。我姑且讓步,不使用這個驚人的數據,而使用「現代通用漢字」的數據。現代通用漢字有多少個?大體在字之間。1955年公布的《通用字表(初稿)》,收字5709個;1965年修訂後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字6196個;1981年的《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收字6763個;1988年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字7000個。簡化漢字數據為「2235」,上文所列數據為不同時期國家所出「現代通用漢字」權威數據,若採用最新的數據「7000」為基數計算簡化率,則現代通用漢字的簡化率為31.93%,若採用最少的數據「5709」,則簡化率為39.15%,均不足40%,也就是說,每一百個漢字中,平均只有不到40個漢字是不同的,有一半以上的文字是相同的,是簡繁共同使用的文字。

補充一個:這個是教育學文獻

祁建華的「速成識字法」掃盲實驗掃盲實驗

當然,本人非教育學專業,這裡全當拋磚引玉了,大家見諒。

同時,我要專門說明一點,拿港澳台跟大陸地區進行比對是不正確的,因為大陸地區人口較多,人口基數本身就大於港澳台地區。在請校長赴台主持工作後,大陸地區人口數量很快就突破了8億。而在解放後10年的時間內,國內的首要目標雖然有掃盲這事,但是其核心重點首先是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問題和各地的自由鬥士(剿匪)。


推薦閱讀:

造假泛濫的時代里 數據還有什麼意義?
地圖炮是否有其合理之處?
SDN越來越成熟,會不會導致網路工程師不吃香?
常用存儲介質(硬碟、光碟、NAND Flash 等)在家用環境下數據能保存多長時間?
如何評價勒布朗詹姆斯季後賽Win Share超越邁克爾喬丹升至歷史第一位?

TAG:數據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