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當代中國應該優先發展哪一種產業?
瀉藥。我只是個生物和醫學狗,這麼大的話題我還是能力不足啊。
強行答一波的話,科學發展是從來無法停止自己的腳步的,政策或者是宏觀調控只能是調整下方向。對於醫學專業來說,我反而認為提高人民總的相對收入才是最重要的,提高幸福度。畢竟,科學發展靠的是人,社會進步也靠的是人,給優秀人才減負,給專業領域人員解綁,改善經濟民生,提高底層人民收入水平,才能解放更多的生產力用到各行各業。
基建沒好的時候不要盲目攀科技吧,我認為中國現在負擔還是很重,社會結構的調節和社會矛盾的解決還是一座大山。這個命題太大了,我回答不了只能給幾個故事吧。
我認識一個,嗯應該叫教授了,他讀博士的時候導師給了他課題a,然後他就在這個方向上做了兩年,結果在實驗中發現了現象b,再然後跟導師一談,就決定研究現象b了,然後用了一年就發表了高品質的文章順利畢業。我還認識一個朋友,他考研考了兩年,但是連續兩年英語都差一分。他其實已經跟導師打好招呼,只要初試過了他一定能夠上的,可是就是差了那麼一分。最後他只好調劑到其他學校了。
我其實想說的是,假如你是個考研的學生,你可以確定無疑地知道自己到底缺什麼,到底應該優先學什麼。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在讀的博士,你已經不能確切地知道你要研究啥了,因為即便是你的導師也不明確地知道你研究的方向是否有前途。
這個狀況可以應用在中國的發展上,過去很多年,我們是「考研的學生」,我們關心的就是把確定的關鍵指標搞上去。把這些指標搞上去我們才有去讀研究生博士生的資格。等我們真的考上了(當下勉強算吧),我們就只能自己去探索,去碰運氣。我也知道一些博士讀了四五年沒畢業的,很多是因為方向出了問題。你看這個世界上也有好多國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滯了,坊間現在還流傳著「拉美陷阱」的傳說。其實那些四五年畢不了業的博士和發展停滯的國家未必就真的是差勁,只是他們沒有像我第一個例子里的那個大哥那麼幸運,在恰當的時候找到了恰當的方向。
最後呢,我想說一下我個人的一點感悟。在對抗世界不確定性上,沒有人能夠輕鬆應對。很多時候心力憔悴,頭破血流換來的不過是個教訓罷了。中國如果還想發展,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能用血肉之軀在荊棘中滾過去,遍體鱗傷後再把傷養好,然後再滾一遍,直到找到一條能走的小路。其實個人也是一樣的,你想要最好的東西就要比別人更能折騰。謝邀,不是宏觀經濟專業,不好答。門外漢的感覺,應該是實體經濟中基礎相對好,入門投入相對低的行業。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馬克思主義專著研究。如果大力發展這兩個產業,我們的GDP增長速度很快就能提高到80個百分點了。
題主國科大?
教育產業!
中國跟美歐俄日等發達國家比,我們唯一的絕對優勢,就是人口多(人口多未必是競爭力,十三億人也拿不到足球冠軍)。
人口多,消耗資源就多,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毫無疑問,只要中國人有錢,就會在全地球上買買買。錢從哪裡來呢?肯定是出口換匯。但是中國人自己的那點資源自己都不夠用,靠出賣資源肯定是不行的。
不靠賣資源,那就靠賣勞動力,把資源買進來,加工成商品賣出去,賺加工費。但是這也有風險,如果機器生產成本比人工生產成本低,或者更貧窮國家的人工生產成本比中國低,那中國工人就沒有優勢了。
賣資源不行,賣人工也不行,那最後就只能賣技術。技術要領先,就要靠創新,創新就要靠高素質人口。中國應該大力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這些人最終將撐起中國的未來。但今天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根本不能夠支撐未來的國家發展。
等到中國的科學技術逐步領先,中國人還有可能撿個文化藝術的大紅包,而這些都要靠教育支撐。百年樹人,發展教育要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逐步顯現出優勢,當然這種優勢要想被超越也要別人上百年的努力。但是我們的縣長、省長、教育部長們哪個管得了那麼長時間的事,急功近利才是他們的追求。
要想發展教育,至少要做幾件事:
1、保證足夠的國家財政投資到教育事業上,教育預算財務完全公開。2、行政管理與教育經營分離。政府只負責教育預算、執法監管、教育規劃。教師選舉成立獨立的教育經營委員會,進行教育經營。3、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同等待遇,公平競爭。國家承擔公辦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運營成本按學生人數核算,公辦和民辦學校按學生人數領取國家財政教育補貼。(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教委起訴政府。教委分配不均,學校起訴教委。人民對學校不滿意,由政府執法)
4、改革學校教育內容和學制。6歲入學,小學5年啟蒙教育,初中3年常識教育,高中2年科學教育。其後16歲進入人生規劃教育階段,路徑一,進入技工學校,2年技工預科,3年高等技工專科。路徑二,進入科研學術學校,2年大學預科,4年大學本科。2年預科後18歲明確未來職業方向選擇專業,21歲22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工作。
5、普及高等教育,實行國家、家長、學生共同承擔教育成本的制度,8年小初高國家承擔,高等教育國家承擔一半,學生個人申領教育債券承擔另一半,家長只提供生活費用。學生畢業自己償還債券。這只是些不成熟的設想,但教育是良心事業,更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教育公平更是國家文明的縮影。從經濟學角度,優先發展的產業應該是符合一國比較優勢的產業,也就是本國啥要素多,就做哪種要素密集型的產業。廉價勞工力多,那就勞動密集型產業。
如果對市場機制足夠信任,那就沒有什麼「優先發展某一產業」之說,企業家看哪個產業賺錢,自己就會去進入這個行業。
如果認為市場機制有不足,比如有正外部性的存在,如林毅夫說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超出自身收益的貢獻,那麼政府就要選擇一些產業,通過優惠、專利乃至補貼來鼓勵企業家進入。
鄙人也不太懂工業體系。以陋見,私以為正外部性比較強的產業可能有兩個:1.教育,特別是像樣的技術工人教育。2.基礎工業,像精密機床。如果要優先發展,就它們。推薦閱讀:
※怎樣才算科研的正確方式?
※在澳洲學了天文學後回中國工作有優勢嗎?
※如何評價中科院「青年千人」趙永芳不幸離世?
※中國製造、中國建造、中國發展的中國速度是一種什麼樣的速度?都有什麼樣的成果?
※法學研究,尤其民商法研究,實質上在研究什麼,該如何做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