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戰爭和法國有什麼關係嗎?

如題。玫瑰戰爭應該就是英國的內戰吧。不過跟法國有什麼關係或者對法國有什麼影響么?


有且有很大的關係。

玫瑰戰爭的過程也夠曲折的了,爭取講得有趣一點,當故事聽。與法國有關的內容將以粗體標出,以作強調,以下為正文:

玫瑰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蘭卡斯特家的這位國王(指亨利五世)在最不該死的時候嗝屁咯

亨利五世, 英格蘭國王,在位9年,期間軍事成就輝煌,使英格蘭在百年戰爭中佔據上風

亨利五世是英法戰爭後期英國最重要的軍事統帥,在阿金庫爾戰役用長弓兵重創法軍騎兵,迫使法國求和。求和的條件,是亨利五世成為神智不清的法王查理六世的攝政和繼承人。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亨利五世綁架了查理六世,還把查理兒子的王位繼承權剝奪了。

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在位期間權勢貴族分裂、爭權奪利,是百年戰爭中法國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國贏得百年戰爭的勝利,幾乎就在眼前,就在這節骨眼,亨利駕崩:

亨利的兒子亨利六世年幼,結果攝政的幾個貴族先掐了起來;英國先前的盟友勃艮第公爵,也在背後捅了一刀。當然最關鍵的是英國當時還只是英格蘭,人力上遠不如法國,耗不起持久戰,亨利沒法在生前搞定法國反抗實力,他一死法國就捲土重來了。

百年戰爭之後,英王不僅沒有拿到法國王位,連自己在大陸上的領土阿基坦一帶,都丟給了法國,徹底失敗了。英國大大小小的軍事貴族都失去了大陸的采邑,就只能在島上帶著家兵互掐;更糟糕的是,亨利五世的兒子亨利六世,是個廢物點心,懦弱不說腦子還有點問題。

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的獨生子,蘭開斯特王朝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一位失敗的政治家

這時候英國北方最大的封建主,約克公爵理查,就要求蘭卡斯特家交出王位。

蘭卡斯特家和約克家都是金雀花王朝的後裔,所以法律上來說都有王位繼承權;約克家的大本營約克,是英格蘭的北方重鎮,約克家的軍事實力在百年戰爭後的英格蘭首屈一指。

結果麻煩的事情發生了,亨利六世是廢柴,但他娶的老婆安茹的瑪格麗特卻是個野心家,成為蘭卡斯特家真正的主宰。瑪格麗特本身是法國王室的安茹公爵的後代,所以她又受到法王的資助。英法百年戰爭基本都是在法國的領土上打的,所以法王巴不得英格蘭戰火紛飛,生靈塗炭,報之前的一箭之仇,所以全力支持瑪格麗特和蘭卡斯特家

安茹的瑪格麗特

約克公爵理查先是擊敗了蘭卡斯特軍,理查成為國王的攝政,但他不能駕馭倫敦的貴族。

在瑪格麗特的主導下,國王跑去了考文垂。

當時理查正在愛爾蘭鎮壓當地起義,所以無法控制倫敦的局勢。當他重新回到英格蘭,帶兵與蘭卡斯特軍對陣時,其最重要的盟友沃里克背叛了他。約克軍大敗,理查逃到愛爾蘭,在那裡重新募集軍隊,沃里克去了英國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加來,同時也是他的大本營,又表示支持理查

理查再次從愛爾蘭啟程登陸英格蘭,這一回沃里克沒起反水,約克軍再度擊敗蘭卡斯特軍,還俘虜了亨利六世。但是瑪格麗特又跑到了英格蘭北部募集軍隊,反對理查稱王的貴族也都去了北方。理查親自率兵討伐,結果大敗,他和沃里克公爵的老爸——同是理查支持者的薩里斯伯里伯爵理查內維爾,連同理查的二兒子都在戰場上被殺。

理查戰死後,愛德華成為了約克家族新的家主,他在英格蘭北部擊垮了蘭卡斯特家的軍隊。愛德華現在成為了全英格蘭的主宰,他把蘭卡斯特家的最後一個國王亨利六世廢掉,自己繼任為愛德華四世

但是愛德華面臨著種種困境,其中最大的一個對手,不是蘭卡斯特家的勢力,而是他昔日的盟友——沃維克。

沃維克是英國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據點——加萊——的總管,人脈和錢財豐厚,雖然一度背叛了約克家,但在最後決戰時還是跟愛德華站在一個陣營里。但是天下打下來後,兩人之間的關係就迅速惡化了。

理查德·內維爾,沃維克伯爵,國王的擁護者(Kingmaker)

徹底撕裂兩人關係的導火索,是愛德華的婚姻。本來沃維克憑藉他在歐洲大陸上的關係,為愛德華找了法王路易十一的女兒當未婚妻。但是愛德華出人意料地娶了蘭卡斯特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女人伊麗莎白,她的母親是蘭卡斯特後裔,父親卻是個剛剛被封為伯爵的新人——伍德維爾。

Elizabeth Woodville

愛德華應該是不信任其他的大貴族,所以扶植起一個沒有多少關係背景的後室,但是這麼做就惹惱了其他覬覦後位的公爵伯爵們。特別是伍德維爾很聽愛德華的話,並且同沃維克在政治上對著干。

沃維克本身就是個遊離於各派之間的傢伙,他感覺國王開始整自己,就打算先發制人,勾結上愛德華的弟弟兼仇人——克拉倫斯公爵喬治。結果愛德華率領的王軍被沃維克的叛軍打得大敗,愛德華本人也被俘虜。

克拉倫斯公爵,愛德華四世的弟弟喬治

沃維克企圖效仿之前約克家家主理查對待亨利六世的方法,將國王當做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英格蘭的大小貴族都不聽沃維克的使喚。沃維克沒辦法,只好放了愛德華,王黨和叛軍開始談判。但是沃維克在談判期間又發動了一次攻勢,這次他被打得大敗,逃出了英格蘭。

沃維克不甘心失敗,回到歐洲大陸後又聯繫上流亡過來的亨利六世的妻子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是法王的親戚,法王路易十一巴不得英國人繼續殺下去,就出了一大筆錢給沃維克,叫他幫助瑪格麗特恢復蘭卡斯特家的王位

沃維克帶著一支龐大艦隊浩浩蕩蕩攻入英格蘭,這時愛德華的弟弟也叛變投降了蘭卡斯特家。

愛德華看干不過蘭卡斯特軍,就渡海逃去了弗蘭德斯——法王另一大仇敵勃艮第公爵的屬地。

神志不清的亨利六世被蘭卡斯特軍從倫敦塔監獄裡救了出來,稀里糊塗地重登王位

勃艮第公爵,著名的戰爭狂人,大膽查理,本來為難於是否幫助愛德華奪回王位,但是法王恰好向勃艮第宣戰,於是查理就給了愛德華一筆錢,讓他招兵買馬打回英格蘭去。愛德華溜回自己的大本營約克,一幫支持約克家的貴族立即聚集過來。他的弟弟,之前跟他作對的喬治也因為被約克家迫害投奔到他麾下。

勃艮第公爵

愛德華的軍隊一路南下,先是兵不血刃再度佔領了倫敦,俘虜了亨利六世,又在倫敦北部同沃維克帶領的蘭卡斯特主力軍對戰(Battle of Barnet,巴內特之戰)。蘭卡斯特現在的軍力大概是約克的兩倍,但是英國著名的大霧天氣幫了約克,開打後蘭卡斯特軍以為自己這邊的部分貴族叛變了,戰線變得極度混亂,愛德華趁機擊垮了蘭卡斯特軍,並殺死了沃維克。

緊接著蘭卡斯特軍又同約克軍在條克斯伯里(Battle of Tewkesbury)打了一仗,失去了主心骨沃維克的蘭卡斯特軍被愛德華再度擊敗。這一戰具有決定性意義,亨利六世的兒子和繼承人,威爾士親王愛德華被殺;瑪格麗特王后被俘虜;威爾士親王的老婆、沃維克的女兒安妮·內維爾也被俘虜

威爾士親王愛德華,英國王位爭奪中唯一一名在戰鬥中死亡的繼承人

威爾士王妃安妮·內維爾,後嫁給了格羅斯特公爵

勝利回到倫敦的愛德華迫不及待地重登王位,並決心斬草除根,在同日將關在倫敦塔里的亨利六世殺死。為了討好沃維克的勢力(以及獲得沃里克家族的財產),他讓自己的兩個弟弟——喬治,以及格羅斯特公爵理查(理查之前一直忠於愛德華,並跟他一起逃到了勃艮第公爵那裡),分別娶了沃維克的倆女兒,伊莎貝爾和安妮。安妮就是之前提到的,威爾士親王的老婆。

為了繼承沃維克留下的巨額財富,喬治同理查也掐了起來,最後愛德華裁決喬治犯了叛王罪,他被用葡萄酒灌死了。

這一次重登王位後,蘭卡斯特家的人基本都被他殺光了,就剩一個旁系的亨利·都鐸流亡在海外。(安茹的)瑪格麗特被關在倫敦塔里,隨後被法王路易十一贖回,由於她兒子已經被殺了,她本人沒法再覬覦王位,愛德華就把她放回法國,後來死在那裡。

這時候大膽查理同法王路易十一的鬥爭已經到了膠著階段,查理要求受了勃艮第軍援的愛德華遵守諾言,幫他從後方攻擊法王的軍隊。

愛德華於是帶了一隻軍隊登陸加來,大膽查理此時自顧不暇,沒有接應愛德華的英軍,缺糧少葯的英軍在法國北部晃了一圈後就同法國議和了,法王私下裡給了愛德華巨額賄賂,75000 克朗加每年 50000 克朗的貢金,讓他帶兵回英格蘭去;愛德華手下的大小官員,也收到了法王金額不等的賄賂。

這一次賄賂在英法兩邊都遭到惡評但是窮得掉渣的愛德華拿了一大筆錢,體面地撤出了法國;法王也能全力對付大膽查理,所以算是雙贏。這次和談也意味著,英格蘭在百年戰爭和內亂基本失去了同法軍正面作戰的能力和意願

愛德華回到英格蘭後,還干預過一次蘇格蘭政治,不久便死了。他死的時機非常不好,愛德華的兩個兒子還很年幼,王國再度陷入危機之中。

愛德華四世死得太早,他的兒子——繼任者愛德華五世,當時只有十二歲。愛德華四世死前,將王國的攝政權交給了自己的弟弟理查。

為什麼把攝政權交給他呢?

愛德華四世擔任國王期間,理查把英格蘭北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國王愛德華四世將約克家的發祥地——約克——交給理查管理;又把蘭卡斯特家在北方的領土交給了理查,並任命其為北方總督。這樣,理查成為英格蘭僅次於國王的最大權貴。

愛德華如此信任理查是有原因的。之前蘭卡斯特家最後一次反攻英格蘭時,愛德華的另一個弟弟喬治一度投敵,只有理查忠心耿耿,跟著愛德華逃到了歐洲大陸的勃艮第;後來愛德華應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之邀侵略法國時,理查是少數幾個不願接受法王賄賂的貴族之一——因此愛德華覺得理查既靠譜,又不貪財。

恢復在英格蘭的統治後,愛德華在英格蘭北部設立北方議會,直接統治這片土地。理查則是北方議會的組織者和負責人。理查不僅幫助愛德華在北方建立直接統治,還在同蘇格蘭的邊界戰爭中,親自帶兵攻城拔寨,迫使蘇格蘭簽署有利於英格蘭的和約。自然地,理查是愛德華心中攝政的第一人選。

但是,愛德華四世剛一歸西,理查這個裝了一輩子「忠臣」的影帝就突然變臉。

在愛德華四世的長子——愛德華五世——帶著扈從回倫敦路上,理查直接把他拐進了倫敦塔監獄裡。

萌萌噠愛德華五世,可惜很快就悲劇掉了

接著,理查又把愛德華五世的弟弟,另一個理查,也扔進了倫敦塔。

接下來,理查又宣稱愛德華四世的婚姻無效——之前提過,愛德華四世的老婆(伊麗莎白·伍德維爾),家世名不見經傳,當時因為選後問題還引發了貴族叛亂。現在理查又舊事重提,聲稱愛德華的婚姻是非法的——因此愛德華的兩個兒子都被剝奪了王位繼承權。理查隨即加冕為王,稱為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爭議頗大的國王,被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中將其刻畫成了「駝背的暴君」

這場篡位大戲,自然又引發了英格蘭貴族間的內訌。

理查三世雖然是北方最有權勢的領主,但他還是不能駕馭英格蘭各地那些野慣了的軍事貴族,大家又找到了武裝叛亂的借口。第一次大規模的叛亂,由白金漢公爵領導,被理查三世迅速擊潰了。

應該是在同時期,理查三世將倫敦塔里的兩個小王子秘密殺害(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證明是理查殺害了兩個小王子,但是他的可能性最大),屍骨失蹤了一百五十年後,在清理倫敦塔時被意外發現。

這是後世想像的倫敦塔中的二位王子:

塔中王子

如果單是內部叛亂,理查三世還能勉力鎮壓下去。但是,理查三世最大的對手,不在國內,而是海外的蘭卡斯特餘孽——亨利·都鐸。

亨利·都鐸本是蘭卡斯特的遠支,而且是母系的後代,完全是因為排位在他前面的貴族全被殺光了,他才成了蘭卡斯特的家主。愛德華四世清洗蘭卡斯特家族時,他逃到了歐洲大陸的布列塔尼公國,又從那裡到了法王的宮廷。

法王覺得亨利·都鐸奇貨可居、值得支持。再者,法王也不信任理查三世——理查拒絕過法王的賄賂,英格蘭和法國簽訂和約時也不出現,這令法王記恨在心。所以當聽說理查三世王位不穩時,他便給了亨利·都鐸一筆錢和一支軍隊,叫他回國爭奪王位。

亨利登陸英格蘭後,蘭卡斯特的舊部和想渾水摸魚的貴族們蜂擁而至。

理查三世知道亨利·都鐸的號召力遠大於其它叛亂者,便親自帶兵前來討伐。結果在伯茲沃斯荒原一戰(Battle of Bosworth Field)中,理查被亨利的軍隊殺死。理查三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後一個在戰場上被殺死的國王(注意這裡說的是英格蘭,而不是英國,因為後來,還有一位蘇格蘭的傻帽國王——詹姆斯四世,在戰場上被殺)。

伯茲沃斯荒原戰役,玫瑰戰爭中的最後一場大戰

理查三世被殺後,屍骨也失蹤了很長時間,直到 2012 年才被發現。當時考古學家根據文獻記載,找到了廢棄已久的埋葬有理查屍體的修道院。英國人為了理查屍骨究竟該歸葬在哪裡,內部還吵了一架,最終決定將屍體埋在其發現地——萊切斯特的教堂。

2015年3月26日,理查三世的遺骸被重新安葬在萊斯特大教堂。對於英格蘭,或許他並非僅僅是位暴君

理查的死也標誌著約克家合法的男性繼承人全部滅絕——愛德華的兩個兒子由理查處理掉了;理查自己的兒子也在十歲時神秘死亡。理查還有一個私生子,加萊城太守約翰,被亨利·都鐸軟禁、後被殺死。所以約克家沒有後人。(英格蘭的女王統治是在亨利八世之女血腥瑪麗統治期間才確立的,所以這時要強調合法的、男性繼承人的身份)

理查三世死後,亨利·都鐸登基為王,建立了都鐸王朝,號稱亨利七世。

亨利為了安撫約克家的人心,便娶了約克家的女繼承人伊麗莎白(即愛德華四世與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長女)為妻,正式地將兩大家族合併到一個王朝名下。蘭卡斯特的家徽是紅玫瑰,約克的家徽是白玫瑰,所以合併之後的都鐸玫瑰,是紅白合體的。

亨利七世和伊麗莎白夫婦

亨利七世的登基,標誌著玫瑰戰爭正式結束,內戰中兩大家族以及擁護他們的大貴族死傷慘重,導致後來都鐸朝沒有出現像蘭卡斯特和約克家那樣可以同王室抗衡的強大貴族。

題外話:

亨利七世算是撿了個漏。玫瑰戰爭的故事也到此結束了。

其實這場戰爭在英國算是大事,但是跟同時期歐洲其他地區的戰事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因為英美文化的強勢,所以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

英格蘭當時國力衰退得非常嚴重,無法同世仇法國再戰,他上任主要的任務是休養生息。

其實整個都鐸時代英格蘭的國力在歐洲只能算二流的水平。不過英格蘭之後150年里,國內基本沒有大戰,遠離戰火紛飛的歐洲大陸,都鐸王朝積極發展海軍和工商業,到了 18 世紀英國終於成為歐洲的海上霸主。

要知道,即便是出現了莎士比亞這樣人物,都鐸王朝時期的英格蘭依然被歐洲大陸視為蠻荒之地,文藝復興時期鮮有藝術家去那裡討生計。

By Pansesus

Pansesus主講的第一次Live:《Pansesus:撩動西方人心弦的秘笈》已經上線了,將於11月28日20點整正式開講。有對西方文化和博物館知識有興趣的知友們可以去溜達一下,說不定就碰到了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呢~~


戰爭期間,法國勢力對戰局起到了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致如下:

一.對政治運動失敗者的避難

1. 安茹的瑪格麗特和愛德華王子

在以立王者沃里克和約克三子為代表的約克勢力武裝奪得王位後,蘭開斯特勢力方精神狀況不正常的亨利六世被愛德華四世軟禁,亨利六世的皇后在自組軍隊抵抗掙扎後攜子逃往法國,保存實力,招兵買馬,以伺機重新攻回英國。

2. 立王者沃里克和喬治

愛德華四世登基後,違背沃里克的要求拒絕迎娶法國波娜公主,並立貌美寡婦伊麗莎白為後,招致沃里克的不滿。而兩人婚後,愛德華又對伊麗莎白極度寵愛,大力提拔其娘家人伍德維爾家族的勢力,包括一系列的指婚和親近伊麗莎白母親傑奎塔所屬的法國勃艮第勢力。長期無法得到期望利益的沃里克自此爆發,與約克第二子喬治聯手篡位。喬治和沃里克長女伊莎貝爾結合,構成政治聯姻。

沃里克曾成功軟禁愛德華四世,但由於喬治無法征服民心,議會不同意喬治的繼承權。不得已下沃里克只得釋放愛德華四世,但不甘心失敗的他就此進行了一系列叛亂並最後逃往法國。

這其中還有個小插曲。沃里克攜全家坐船逃往法國加萊港口時,支持愛德華勢力的法王命令關閉港口,沃里克無奈下從其他港口進入法國。

3. 瑪格麗特和沃里克的聯手

由於喬治無法成為國王,成為立王者的權力傀儡,沃里克的法國逃亡有兩大目的:一為尋求庇護,豐滿羽翼,二為與流亡法國的安茹的瑪格麗特聯手,重新擁護亨利六世為國王。為了使兩人的聯合更為穩固,沃里克將二女兒Anne嫁給瑪格麗特之子愛德華。兩人在法國舉行了私密的婚禮儀式。所以沃里克還是挺會打算的,將自己兩個女兒嫁入紅白兩方陣營,無論哪一方有可能獲勝都能使自己的一個女兒成為皇后。可惜千算萬算兩方都沒有成功,可惜了。

二.法國勢力對戰爭走向的影響

1. 愛德華四世違抗命令拒娶波娜

愛德華初登王位,羽翼未豐,對沃里克過度信任依賴。但沃里克野心極大,對權力和利益的追逐從未停歇。名義上他以英法和平勸導愛德華贏取波娜,但私下他與法王簽定了秘密協議,即如果兩人締結婚姻沃里克將獲得法方賜予的封地領土。為了個人利益,他對兩人婚事極力撮合。但愛德華四世與伊麗莎白已經秘密結婚(愛德華此前也與一平民女秘密結婚,甚至誕下一名私生子,但愛德華未對其母子負責。)同時可能也是為了擺脫沃里克的控制,愛德華立伊麗莎白為後。此舉直接導致了兩人之間關係的突變,急轉直下。

2. 愛德華四世對勃艮第勢力的親近

愛德華的皇后伊麗莎白的親戚隸屬於勃艮第家臣支系,因此愛德華相較於沃里克建議的法國王室更為親近勃艮第勢力,為此他冷落了法國使臣致其不滿。加劇了與沃里克關係的惡化。

題外話,伊麗莎白的母親是位比較奇特的人物。伊麗莎白的母親,盧森堡的傑奎塔,一生經歷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是與蘭開斯特的約翰,所以她的地位相當於前國王的兒媳婦,還是挺好玩的。約翰戰死後,她與約翰的內侍理查 伍德維爾產生私情並嫁給他,因此被王室罰了1000英鎊。兩人因愛情而結婚,婚前伍德維爾只是一位騎士,結婚後封號和封土都得到了提升和優待。傑奎塔還曾是安茹的瑪格麗特的近侍女官,與其關係密切。在她奇特身份的影響下,伍德維爾家族也經歷了從紅玫瑰轉投白玫瑰陣營的過程。

3. 征戰法國導致的王室內訌

愛德華四世後來又武力推翻亨利六世,重新當上國王,並對弟弟喬治的反叛既往不咎,為英格蘭爭取了片刻和平。但喬治野心不死,想要當上法國部分領地的攝政王,因此約克三子發動對法國的征討,名義上是「為恢復英格蘭榮耀而戰」,此前有英法百年戰爭為背景在此不多贅述。但到達法國過後,愛德華卻與法王簽訂契約,讓自己長女伊麗莎白嫁給法國王儲,以此換取和平,並從法國帶回了數量可觀的財富。故這次戰爭並沒有打成。(不過最後皇后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 博福特結盟,讓長女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獨子亨利結婚,穩固雙方勢力。)

喬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攝政王領地和身份氣急敗壞,但更重要的是約克第三子理查的態度變化。此前理查對愛德華忠心耿耿,是愛德華的得力幹將。但自此對法征討以後,理查的個人態度急劇轉變。他認為兄長愛德華違背了騎士精神,也沒有為英國迎來新的榮耀。愛德華死後理查即叛變篡位,將愛德華之子,自己的兩位外甥囚禁於倫敦塔,自立為理查三世。

第一次這麼認真答題呀~寫了好久的!點個贊再跑好不好嘛~~wink~~


簡單點說就是英法百年戰爭英國敗了,原本在法國擁有的大片領地除加萊城丟的一乾二淨,戰爭也打不下去了,導致大量戰爭難民和失業的職業軍人要在英國本土找出路,外戰沒得打,那就打內戰唄。


這裡面的關係很大。

歷史上 法國王室和英國王室是姻親關係。

金雀花王朝的開創者亨利二世就是法國出身和長大的,他的母親瑪蒂爾達女王是當時英國國王的獨生女,後來和當時的國王史蒂芬打仗,達成協議,長子亨利二世繼承了王位,成了安茹公爵和英國國王。

後來他娶了一個妻子,阿基坦的艾莉諾,前夫是法國國王,原因是生不齣兒子而離婚,結果她嫁了亨利,接連生兒子,法國國王氣得被狠狠打臉,沒法子,他們只有女兒。

在獅心王和約翰王主政期間,法國的王室迎娶了一位太子妃,此人是卡斯蒂亞的郡主,也是艾莉諾的孫女,帶有英國血統。

愛德華一世,那是約翰王的後任了,給自己兒子娶了法王的女兒,就是著名的法國母狼伊莎貝爾王后,兒子就是愛德華三世,那個百年戰爭里太出名的英國國王。

理查德二世之後的亨利四世的兒子亨利五世也娶了法國公主,兒媳婦是法國公主 。亨利六世的母親就是法國公主,遺傳了外公家的精神病,所以身體不好。不然也不會沒法統治,老讓妻子操心。因為大家都不認可這個法國母狼。當時愛德華三世的後裔,厲害的分為兩個大家族,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分別是約克公爵和蘭卡斯特公爵的後代, 約克家族就說他們血統高貴,理應繼承王位,而蘭開斯特家族其實是從理查二世被廢除王位後,從亨利四世開始確立統治的。一個篡位者,一個是有繼承權,就這樣開始吵架,打架。理查二世是黑太子愛德華的兒子,長房嫡孫,準確來說,就是他長房的孫子沒本事,三房蘭開斯特公爵的兒子起來奪了權利,長房沒有人了,二房只能接受事實,後來二房見到三房子孫亨利六世沒本事,就來爭取權利,開打,約克家族是白玫瑰,蘭開斯特家族是紅玫瑰。因此就有了玫瑰戰爭這一個說法。這裡說一個八卦,大詩人喬叟的保護人是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他的長子就是亨利四世,他的第三任妻子,以前的情人凱瑟琳則是喬叟的小姨子,他們所生的孩子後來就是博福特家族,亨利七世的母親就是這個家族的正牌嫡系女繼承人。

愛德華四世是出自約克家族,是約克公爵的兒子,趕跑了亨利六世,他繼位後,表兄沃里克伯爵是想給他介紹的是當時法國的女貴族波娜公主,但是誰知道他已經秘密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結婚了,此女出身本來不高,但是母親是低地貴族之後勃艮第公爵的親戚,第一次時就嫁給當時掌權者貝德福德公爵,是亨利六世的嬸嬸,後來是瑪格麗特王后的首席侍女,第二任是伊麗莎白的父親,公爵的侍童,這出身被沃里克伯爵看不起。但是勃艮第公爵是這位亨利六世王后侍女的親戚。愛德華後來讓妹妹嫁給這位公爵。

同時,法國也是不少人的避難之所,比如說亨利七世就被迫在布列塔尼流放,沃里克的女兒安妮就是在法國和亨利六世的兒子結婚,結成政治聯盟,要打敗愛德華四世。這位威爾士親王的外婆家親戚就是法國王室,母親就是安茹的瑪格麗特。值得一提的是 這位尊貴的安妮後來在丈夫戰死後,嫁給了愛德華四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後來成為了安妮王后。她的姐姐則是嫁給了愛德華二弟喬治,她的女兒瑪格麗特是最後被處決的約克家族成員。

老實說 法國和英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英國本來的面積就有法國的魯瓦 安茹,緬因。

玫瑰戰爭里,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背後都有法國的參與,約克家族的姻親是來自法國的王后,蘭開斯特家族裡有法國的姻親,具體的話,建議去通讀下Dan Jones的玫瑰戰爭還有Alison Weir的玫瑰戰爭吧。我也只是才疏學淺,稍微說說而已。


我們來列個年表。

英法百年戰爭1453年結束,2年後,玫瑰戰爭1455年爆發。

就差2年,時間上簡直無縫接續,對吧。

這絕不是巧合。

1066年,諾曼征服。一群來自法國的貴族征服了英格蘭,腳跨英吉利海峽兩岸,同時佔有法國和英國的大片土地。全盛時期,諾曼貴族在法國的領地比在英格蘭的還多。

不過從勇敢的心裡愛德華一世後,英格蘭國王就一個比一個菜,法國的領地慢慢丟失給法國本土的王。

諾曼貴族當然要奪回來,在英法百年戰爭前,雙方來回割據。

1337~1453百年戰爭,英格蘭貴族們一直靠侵略法國來緩和輸出內部矛盾,打了100年,法國越打越強,英格蘭地盤越打越少,內部矛盾就凸出了。

外戰不行,就只能靠內戰解決矛盾了。一打就是30年,所有的老貴族都死光了,矛盾也就沒有了。強大的都鐸王朝橫空出世!


推薦閱讀:

《地緣看世界》已出書,如何評價溫駿軒(鄙視搶沙發的)的《誰在世界中心》這本書?
有哪些類似於「身為黑人卻支持奴隸制」的現象?
為什麼人這麼難戰勝自己?
有哪些證據表明維京人最先發現美洲?
如何看待《世界上最有錢的三大家族》?

TAG:世界歷史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