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酒為什麼這麼拼?
美國作家何偉在他的作品裡就總結過:「四川人喝酒可不是為了放鬆休息。它經常乃是競賽性質的,通常會用到白酒,一種強烈的,口感噁心的穀物釀的酒。男人們相互敬酒,一口乾掉,而這種飲宴很有發展為恃強凌弱的傾向,參與者們相互刺激,直到某個人喝出病來。」我們知道完全可以把文章里的四川人換成中國人。中國人與其說是能喝,不如說是敢喝。換句話說,大多數中國人是沒有日常飲酒的習慣的,中國人的酒主要是在各種社交場合里用拼殺的方式幹掉的。國版老酒交易平台曾就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報告進行分析,數據顯示,中國15歲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費酒精約6.7升,跟俄羅斯15.1升、捷克13升、法國12.2升這些恐怖數字相比差遠了。其實跟韓國也沒法比,韓國人均消費酒精12.3升,看來韓劇里的各種酒局並非浪得虛名,人家是真愛喝。
我國當然也有愛喝酒的人,但數量絕對比我們以為的少多了。酒文化在我國,與其說是一種飲食文化,倒不如說是一種社交文化。恰恰是因為不能喝,所以在東方文明裡,能喝成為了一種性格豪邁的表現,「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斗酒詩百篇的李白都為我們津津樂道。虛構人物就更不用說了,連干十八碗的武松和喝酒如喝水的蕭峰,那都是大英雄。這樣的文化傳承下來,酒量和性格就掛了鉤,敢喝,敢往死里喝被認為是性格豪爽可交、夠朋友講義氣的表現。
而這種酒品看人品的解讀方式,在中國這個講關係靠人情的社會裡,就進一步加劇了拼酒文化的蓬勃。相比之下,歐美人雖然能喝,但在講求規則和契約的文化里,他們不需要靠喝酒來表決心、拉關係,所以他們沒有發展出拼酒文化。雖然他們也是酒鬼滿大街,但基本上是自願的,而我們這邊,卻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喝之。
中國的拼酒文化,除了傳統以外,還和現實環境有很大關係。國版老酒交易平台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探討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更能喝,結論是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我們笨想也知道,這個結論肯定和生理沒關係,它和環境有關。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是,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敢喝。那麼是什麼樣的環境造成了這種特點呢?文章給出的理由是,酒桌文化的強弱跟體制化程度正相關,越是體制化高的地方,拼酒文化就越旺盛。道理很簡單,體制化程度高,等級就森嚴,上級對下級的影響就大,上有所好,自然下必甚焉。
上世紀70年代以前,相比於南方,北方大型工廠更多,農業集體化的程度更高,酒桌文化自然也就更興盛。而改革開放之後,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人們對體制的依附性就更低了,所以和北方的酒文化差異就更大了。這就造成了如今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的現象。如果從職業來劃分能喝群體,官員肯定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的體制化程度比其他行業都高,當然,最強的一定是體制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了。
傳統文化和現實環境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拼酒文化。當然,它的壞處顯而易見,對身體不好就不必說了,各種酒後鬧事酒後駕駛自然也極其危險,而各種酒桌上的人情往來也是腐敗巨大的溫床。但要說把拼酒文化說割捨就割捨了,那也太難。美國人就干過出台禁酒令這種蠢事,最後自食惡果。文化這種東西,最終只能被新的文化所取代,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從文化傳統看,中國的年輕一代似乎漸漸地不再接受拼酒這一酒桌文化,而是和西方接軌,更多地去享受喝酒的過程,這也是如今洋酒走紅的主要原因。而體制中的酒文化,自然要規章制度來規範,其實規範的不是酒文化,而是其衍生出來的公款吃喝、腐敗等問題。當拼酒文化不再能充當拉關係講人情的工具,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了。
雖然喝酒好不好這種事見仁見智,但酒文化應該回歸到飲食文化的範疇,愛喝就喝,不愛喝就不喝。
推薦閱讀:
※現在市場上的二鍋頭酒是酒精勾兌出來的?
※自己想泡一些果酒,用什麼酒泡比較好?
※如何評價白酒的好壞?
※為什麼北方人喝白酒那麼喜歡勸酒、斗酒?
※86年53度茅台原漿酒值多少錢?確定是真酒,圖片在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