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蟲汽車當時為什麼流行?如今又為何相對沒落了不少?

如題。當時風靡全球的甲殼蟲汽車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嗎?是獨特的外觀?還是營銷策略?還是價格優勢等因素嗎?

而如今甲殼蟲汽車為何相對進步緩慢,沒落了不少呢?


1、老的、後置後驅布局的Beetle Type 1確為普及汽車的初衷而設計,自始至終其信條都是價格便宜、製造相對簡單。

也正因為這個特點,造成了Beetle可怕的生產周期(66年)和創紀錄的產量(21,529,464台)。所以,它有了極為廣泛的市場基礎,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就像現在國內玩車圈有一種風潮就是玩老捷達王、神龍富康,一個道理。

2、正因為Beetle Type 1形成了一種文化,新的、套用前置平台的新Beetle,已經脫離了Beetle的原始初衷,它變成了一種文化和情懷。它的定位已經從工具性質的日常用車變成了一種帶有文化符號的、講究情感化的文藝范兒小車。

這樣的轉變,同樣出現在今天的MINI和Fiat 500身上,在Fiat 500上體現尤甚。原本Fiat 500是很廉價的小車,結果新的Fiat 500在老家賣得都不便宜。文化符號帶來的溢價體現得更多。

3、老Fiat 500也好,Beetle Type 1也好,今天它們的新版本型號並非舊版本型號的衣缽傳承者,而是文化符號的承載者。它們真正的傳人,一個叫126P,一個叫Golf。熟悉不?

國民車的衣缽其實從未失傳,更未沒落。


建議看Top Gear James May"s Cars of the People第一集,講的第一款車便是甲殼蟲。簡單來說:

1、甲殼蟲原型車早在大眾公司成立之前就已誕生,而且不叫甲殼蟲,叫KdF,是希特勒委託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的,設計這款車的初衷是讓普通民眾都能開上私家車,在Autobahn上拉著一家五口人飛馳。

2、納粹德國政府拿著這款原型車,向民眾發起眾籌,政府承諾,參與眾籌的民眾,每周存下5馬克,n周后即可獲得KdF一輛。

3、然並卵,希特勒拿著眾籌來的資金,發動了戰爭。KdF底盤被迅速修改成了一款軍用越野車,和一款水陸兩棲戰車,參與了戰爭。

4、戰爭結束後,盟軍佔領了KdF工廠,發現了幾輛未被炸毀的KdF,戰敗的德國將這些KdF和生產資料作為戰爭賠償送給盟軍,然而並沒有人願意接收,最後回到德國手裡。

5、於是大眾公司成立,生產KdF,並改名甲殼蟲。後置後驅設計的甲殼蟲價格便宜、結構簡單、易於生產,符合戰後德國重建階段的需求,被大量生產、採購、出口。

6、再後來,這款憨態可掬的小車和它的大哥哥大眾Type 2(就是那款有名的麵包車Kombi/Microbus)不知怎麼的就與戰後美國的潮流文化扯上關係,在年輕人當中風靡開來。

7、如今老甲殼蟲廉頗老矣,現在的人們對汽車的需求不再是簡單廉價的後置後驅小車(印度塔塔Nano算是一種延續吧。。),而新甲殼蟲早已脫離其國民之車的意義,更多賣的是一種情懷。也許對大眾來說,承載國民之車任務的,是高爾夫(如Top Gear James May"s Cars of the People第三集結尾所說)。


甲殼蟲的原型車是當年希特勒要求下設計出的國民用車,但因二戰的影響,生產的原型車輛主要配發給了納粹軍官使用且具備不錯的越野能力。甲殼蟲的確是一代經典車型,甚至現在國外也擁有大量老式甲殼蟲的擁躉,我就看過翻新老爺車節目中擔心舊甲殼蟲的一期。各人認為,甲殼蟲的流行和當時這款車的物美價廉有關,畢竟甲殼蟲設計初衷就是"國民轎車",而因為進口車關稅的因素,中國的甲殼蟲的確稱不上便宜,這可能也是中國的確甲殼蟲人氣不比國外的因素之一,另一個因素,我覺得也和汽車消費習慣有關,中國的汽車消費者更喜歡大而寬敞的車,而國外更傾向夠用即可,甲殼蟲精緻小巧的定位在中國消費者看來實用性偏差。一點個人的見解,希望對您有用。*^o^*


以前的甲殼蟲只要990德國馬克(1930年)Volkswagen,當時大約是396美元……

相當於2014年的5366美元,摺合人民幣34877元。(以消費物價指數為基數,計算出1930年1.00美元在2014年的購買力為13.55美元)

你說好不好賣?


推薦閱讀:

監控攝像頭如何聚焦識別出車牌號碼?
現在的汽車行業是否屬於夕陽產業?
怎麼計算汽車一公里走多少錢的油?
行車記錄儀為什麼一定要有屏幕?
如何評價yyp顏宇鵬針對充值的三段視頻?

TAG:市場營銷 | 汽車 | 市場 | 大眾甲殼蟲 | 外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