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知識青年學到了什麼?
01-22
對那段歷史一直比較感興趣,也查閱了很多資料。當年知識青年的生活確實苦,可是跟當地的農民相比呢?從他們的描述中可以折射出當時農民的生活,貧困,淡漠,缺乏教育。。。
作為一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 ,父母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人,對自己的上一代的生活狀態非常了解,有切身體會,如果你知道我的意思。客觀的說,建國初期農業支援工業,後來改革開放,當局的政策,對農民是極不公平的。當然,這也是為了國家整體發展迫不得已的犧牲。 正如某人說,知青的鍊鋼過程相當複雜、曲折、艱難,現在大多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現如今的領導,當年當過知青的肯定不少,*——*我的問題是,現如今很多領導都體會過當年的艱苦生活,他們是否對農民所做的犧牲有愧疚感。三農問題相當棘手,不易出成果,當年的那段經歷對他們的決策又有多大影響呢?
毛當年讓他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具體點是讓知青學什麼呢?當年的知青真正從貧下中農學到東西了嗎?? 知乎上知青的子女比較多吧?歡迎大家諮詢自己的父母。
我有一個學姐,當年是參加了上山下鄉,在一個邊遠的山村割膠兩年,回城後在一家知名大型國企工作,最後當上了這家知名企業的老總。當時她還是副總的時候,有天來找我,說她自己寫了一本書,但是因為不太會編輯整理,想讓我幫忙看看。當時我一面吃驚她這麼忙碌的工作還有時間寫書,一面看了一下內容,原來是寫她們知青插隊時候的故事,我問她為什麼會想到寫這樣一本書,她說:想將來給自己的女兒看看。
回去後我開始一邊在電腦上錄入一邊整理這部書,真心說從寫作的角度來說,水平一般,重複很多,有時詞不達意,段落很亂。但是這真是一部一個普通人寫的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本書,因為我是一邊笑又一邊哭的列印出來的。故事裡的24個16到18歲的孩子,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來到這個旅程要一整天才能到達的小山村,一下子來到的艱苦生活,讓這些半大的孩子突然長大了,男生們跟老鄉們學會了上山打獵砍伐割膠種玉米,女生們學會了養雞養豬做飯縫補,夏天裡的厲害的蟲子和冬天裡刺骨的寒風,教會了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溫暖,山洪暴發的時候,還有兩位同學為了保護山裡砍下的木材,不幸犧牲,至今他們都會回去看望他們,也幫助那裡的老鄉改善生活。
書的最後她寫有這樣一段話:幾十年過去了,插隊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遠,但是這些生活教會了我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技能,讓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解決城市就業問題,解決革命小將武鬥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