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在北美髮售的NES為何與日本發售的FC外形不同?

上面是NES和FC的外形。我沒見過實體的NES,但是通過手柄作為參照物,可以明顯看出NES比FC大了不止一圈,類似於本世代XBOX ONE和PS4的體積差別了。

但在FC已經作為成熟的外形設計在日本推出的前提下,任天堂為什麼要完全重新設計NES的外形而不直接套用?

我的主要疑惑在以下方面:

1,卡帶介面不同的原因。是否是出於防止串貨的目的?但如果是這個目的的話,是否說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法使用軟加密的方式讓同樣介面的卡帶不能在美日兩個區碼機器上運行?

2,外形尺寸差距的原因。誠然美國家庭的居住空間更大,但是我認為這點可以作為微軟設計XBOX系主機時有更多的餘裕去保障散熱,做得比PS系主機更大的理由,卻不能作為任天堂對自家同一款產品的北美版本增加額外的無意義體積的理由。畢竟FC在日本銷售早於NES在北美銷售,原有的設計已經被證明是成熟的,而且沒有證據表明其存在散熱問題。

3,前插卡帶的設計是否僅僅為了模仿錄像機?有什麼證據證明美國消費者更青睞這樣的設計?


@瀋陽 說的是對的,不過比較簡潔、材料有點少。我補充點硬貨。寫了大半天,題主慢慢看。

禁止第三方轉載

最早計劃把FC推到北美市場的時候,任天堂本來是打算和Atari合作的,結果極為幸運地中途出了點變故:Atari在83年CES展上發現競爭對手Coleco的主機也在展示移植版大金剛,認為任天堂在劈腿,於是就鬧不樂意了,最後關頭沒有簽字!這個事耽擱了一小段時間,再之後就發生了Atari大崩潰,整個合作也不了了之。如果沒有這件事,恐怕整個遊戲史都要改寫。

大崩潰事件之後,整個北美市場基本消失,沒人敢提遊戲機這個茬。玩家覺得遊戲機就是騙錢的垃圾玩意,經銷商則因為沒人買而不敢進貨,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最基本的信任了,換成現在時髦的話講當時的北美玩家聽見遊戲機這詞第一反應就是「卧槽這貨有毒」。

面對這種局面,任天堂只好故意把產品設計得完全不像之前的遊戲機,在外觀和功能上加入更多的電器感、科技感元素,同時在營銷上儘力迴避類似game、console這種字眼,把主機當成電腦來宣傳。有點諷刺的是,當初日版FC的設計理念是盡量和電腦劃清界限、凸顯遊戲機特質,到了地球對面居然又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

(圖自Wikipedia,看了這貨你可能就明白為什麼NES和FC外觀差距這麼大了)

上圖是早期的NES原型:Advanced Video System,簡稱AVS。和Atari合作的時候還暫稱AVGS來著,一出事就把名稱里的Gaming拿掉了。為了把它偽裝成一台電腦,為了能賣出去,任天堂基本上是喪心病狂不擇手段:全鍵盤、磁帶機、編程卡帶、周邊全無線連接……這台主機最終沒有成為零售版本,出於成本原因大部分配件被取消了。

不過把遊戲機偽裝成電腦賣確實是個好主意。若干年後,中國山寨廠商小霸王仿照其思路推出了「學習機」,拯救了無數中國少年,那是後話了。

(圖自Wikipedia)

言歸正傳,NES的外形設計、配色風格其實是從AVS繼承來的,跟FC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雖然殼子裡面的東西還是差不多)。任天堂採用了水平插入卡帶的設計——倒不是北美玩家有多青睞錄像機,只是為了盡量避免玩家聯想起Atari 2600的慘痛回憶

這個設計確實是仿照VHS錄像機的,最開始任天堂甚至想做一套和錄像機相同的助力傳送機構「zero force connector」,中文翻譯「自個兒往裡懟」(誤),讓玩家可以像插錄像帶一樣把卡帶輕輕推進去,然後機器自動就位。為了這個助力裝置,設計師不得不增加NES的體積,但是後來由於成本原因,實機上又沒有採用zero force connector,而是和FC一樣直接硬插的。

ND: Can you tell us about the prototype process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final case design of the NES?

LB: The original design of the NES was worked out over several months including a stay of a couple of months while I worked in Japan at NCL. The design was conceived as a wireless, modular system, designed to look more like a sleek stereo system rather than a electronic toy. After the first public showing in the US at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I was asked to redesign the case based on new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To reduce costs, the wireless function was eliminated, as well as some of the modular components such as the keyboard and data recorder. But the biggest change was the orientation and size requirements to accommodate a new edge connector for inserting the games. The new edge connecter was a "zero force" design that allowed the game to be inserted with low force, and then rotated down into the "contact" position. The case had to be designed around the movement of the game, and required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NES to grow from the earlier concepts. Many of the features remained, such as the two-tone color, left and right side cuts, and overall "boxy" look, but the proportions change significantly to accommodate the new edge connector.

ND: When it came time to redesign the classic NES, why did you decide to go in such a different direction, rather than shrink the original console design, like Sony did with the PSone and Slim PS2?

LB: We considered a reduction in scale, but the point of the redesign was reduction in manufacturing costs so everything was evaluated. The redesigned NES did not use the "zero force" connector, but instead relied on a direct insert connector.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the new connector placed the game 90 degrees to the main PCB and eliminated much of the bulk needed for the old electronics and connector. The redesign was made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which was designed in 1984. The boxy look was out and I thought it was time for a more sleek and inviting look.

(摘自http://www.nintendojo.com/archives/interviews/view_item.php?1130801472,一篇Lance Barr的訪談,美版的NES和SNES都是他設計的)

實際上,前插式這個設計並不合理,插槽深深地埋在主機裡面,很難清理維護。本來就是因為遊戲機市場不景氣想出的曲線救國策略,振興以後就無所謂了,於是到了SNES的時候任天堂就大大方方地用回了豎直插卡的設計。

1993年,在FC和NES快要壽終正寢之際,任天堂又推出了改良款的NES-101,俗稱toploader(舊版俗稱toaster)。

(圖自Wikipedia)

NES-101除了插卡方向變為豎直,整個機器也更加圓潤像玩具,手柄也是和SNES相同風格。這台主機的日版HVC-101和美版外觀基本一致,只是在視頻連介面上有些區別。對於日本玩家,FC終於有AV端子了,終於能換手柄了(舊版FC為了省錢,手柄是連死在主機上的不能換);而對於北美玩家,NES終於改成豎直插卡了,終於取消加密晶元了。

既然說到加密晶元,就可以說說卡帶介面的問題了。NES卡帶介面比FC多了12pin,主要就是由於多了加密晶元通道(pin34,35,70,71),除此以外NES的擴展介面佔了10pin,FC的則只有2pin,還有一些細微差異,太具體的技術細節我這裡就不講了,估計也沒人愛看,愛看的可以上http://nesdev.com/,資料非常豐富。

(圖自Wikipedia)

美版卡帶是72pin,正反面各36pin,兩面的倒數第2、3pin就是連接加密晶元用的。上圖是卡帶上的晶元,主機上還有另一片。主機上的那片會實時檢查整個系統,如果沒有檢測到卡帶上的加密晶元,就會強制重置CPU,從而限制盜版遊戲運行。加密晶元是分區域的,歐版和美版互相不兼容,日版主機和卡帶則從一開始就沒有加密晶元。

至於為什麼要有加密晶元,可以稍微說說。一方面是防盜版,一方面也是可以鎖區,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則是防山寨——至少在FC/NES上是這樣。

對於廣大第三方遊戲,FC的營利模式就是對遊戲收取平台稅(權利金和製造費),如果有人能夠繞過任天堂、自己隨便開發FC遊戲並做成卡帶出售,對於任天堂來講不光是份子錢收不上來、老實交錢的廠商會抗議的問題,低質量的遊戲還會毒害整個FC平台的形象——任天堂親眼見證了那些泛濫的山寨遊戲是如何摧毀北美市場的,作為重視信譽的日本企業,它絕對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產品上。FC初版在日本剛發售的時候發現了質量問題,為了信譽任天堂不惜錯過聖誕商期,下血本召回主機修復。想想北美的聖誕節Atari是怎麼用屎一樣的ET糊弄客戶的,任天堂最後為什麼能成事,區別就在這裡。

為了控制遊戲質量,任天堂的對策就是內容管制。例如所有遊戲卡帶必須由任天堂及其指定代工廠製造啊、遊戲內容必須經過任天堂審查、除特許廠商外普通廠商一年只能做5個遊戲啊,諸如此類,一些大家早就在雜誌上讀過的事。就這樣還不夠,或許是擔心山高皇帝遠,到了北美還要再來個加密晶元,卡帶包裝上也印著任天堂質量認證的圖標,讓玩家買得放心、用得舒心。

題主問為什麼不用軟加密,其實並不奇怪,主要看你加密防的是誰。任天堂防的是未經授權的開發者,對於這些人軟加密等於形同虛設;而硬加密的晶元則掌握在任天堂手中,有專利保護,只有任天堂可以生產,每盤卡必須配一個,任天堂光是賣加密晶元就有的賺了。在北美市場,對於擅自開發遊戲的山寨廠商,它沒有授權,沒有加密晶元,即使生產出來卡帶也只有拆機改過跳線的機器可以玩(改造很簡單,當然,會喪失保修)。

從結果上來講,任天堂的目的應該是基本達到了,NES讓它享譽世界,還賺了個盆滿缽滿。

而前仆後繼的盜版和山寨廠商們呢,也從來沒有放棄努力。

為了繞開加密晶元,他們花樣百出。

有的廠商使用浪湧來干擾它;有的廠商則弄出可攻可受的兩頭插卡帶,玩的時候用另一張正版卡的加密晶元來引導自己的遊戲(這種引導破解後來在其它主機上也挺流行的)。最絕的還是Atari的子公司Tengen——說起來Atari在山寨道路上還真是孜孜不倦一條路走到黑,為了生產山寨遊戲可謂是煞費苦心,竟然從專利局騙出了有關加密晶元的資料,然後照著它生產了一個山寨版的晶元,用在自己的山寨卡帶上,後來任天堂和Tengen還一個勁地打官司對掐。不過平心而論,我個人覺得Tengen的俄羅斯方塊比BPS官方版的好玩……

總之,大概就是這樣了。希望本文還算有趣並且能夠解決問題。

重複一遍,禁止第三方轉載


當時北美還處於Atari Shock的衝擊中,整個遊戲業極端不景氣。不僅消費者不想買遊戲,商家也不願進遊戲。在日本站穩腳跟的任天堂為了能夠將FC擺上北美貨架,突顯了非遊戲機的一面。NES那個獨特的造型正是為了讓卡帶如同錄像帶一樣塞進機器里而設計。

同時任天堂還同捆出售臭名昭著的任天堂機器人R.O.B,以讓商場認為這是一種新式的玩具。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PSN港服充會員送《最終幻想15》?
如何說服父母給自己買一台ps4?
當年Playstation2國行版到底是什麼樣的?鎖區?遊戲?
你為什麼沒有購買過遊戲機(如微軟Xbox、索尼PS等)?
個人購買電玩城的遊戲機是否可行?如若可能通過何種途徑購買?

TAG:遊戲 | 任天堂Nintendo | 遊戲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