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完全恢復繁體字嗎?為什麼?
希望但是沒希望
我覺得,繁體字作為一個系統,是沒有必要恢復的
因為繁體字本身是商代漢字發展到20世紀,結構一路疊代繁化的一個總結果漢字繁化本身並不是漢字的錯,
而是隨著時代變遷,辭彙代謝,商代的簡單漢字到了20世紀多數已經廢棄不用,或是罕用常用字往往是後期加入、疊加繁化的複雜字比如,豊、犮 不用了,體、髪 卻常用到了20世紀普及大眾教育和白話文,卻要面對這個繁化的總結果,我覺得是不對的
對常用漢字進行簡化,我覺得才是對的實際上白話文學的整個崛起,都伴隨著簡單俗字的不斷產生我覺得這個就是識字率、白話文普及到一定程度時,民間自發抵抗漢語文繁化的行為******************************************
現在中國的年輕一代,由於一簡字的普及以及輸入法的全面包容對漢字的挖掘和處理進入了新時代
在通用一簡字的基礎上,漢字有這麼幾個趨勢:1、拆字盛行,不論是 簡體、繁體還是異體,不時會被發掘出有潛力的字
比如 壕、昇、喆、槑、烎、又雙叒叕、水沝淼?渁?、牛牪犇繁體字如果有拆字潛力,一樣會被挖掘出來,拆字挖掘 的潛力,取決於字的構件是否能應用到現代漢語舉個例子,相比於 體,體 這個字能挖掘出什麼呢?所以我覺得 體 在未來也並不會引起大家的興趣而比如 缐 vs 線,我覺得 缐 是有一定挖掘潛力的2、部首的審美大家現在很常用、又意識不到的繁體字,比如 濛,主要是因為 雨濛濛 比 雨蒙蒙 要有感覺所以這類字以後有可能還會被個別挖掘、重啟
但同樣,這也不限於繁體字,異體字也有同樣的潛力我最低的希望就是沒有一簡多繁。
蠻希望的
起碼國人能「識繁應簡」
中國大陸通用簡體字是當時結合國情,為了提高識字率,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
但這種方法就好比,數學這門功課很難,為了讓學生容易學習,而去降低這門功課內容的難度,不是去提高教育水平反而是去降低教育內容。台灣對於對於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研究之所以比大陸要深,沒有語言障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任何一種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都需要相應的方法論,可以說漢字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華夏文明的方法論體系,也就是先人給我們留下諸如漢字寶貴遺產,才出現了孔子 老子 墨子等等這樣的文化崑崙~
漢字是產生漢字以前,我們遠古人對社會,哲學,自然,科學的認識結晶
文字的寓意(望文生義)
例如:法
最早的字形(金文)廌:zhì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徵。「廌」指的是「刑」 懲罰你
「去」 懲罰你的目的是把你的罪惡去掉「水」 法講究公平,所以用水來表示平等
這個字一簡化,去掉「廌」。法:(去 水 ,我們就不能明白它的含義)繁體字還有廌。這個字是反應古代人民對「法」平等的嚮往——————————————————————————————————
這裡有一個材料。是台灣人寫的,蠻全面的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儘早儘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有些台灣人第一眼看到簡體字,大概會感到驚訝。中國大陸的字改變了那麼多,尤其是離鄉幾十年的老兵,看到家鄉變了,文字也變了。有的人討厭看簡體字,一見到它就說是「匪書」、「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簡化運動看滿清政府的剃髮相提並論,說共產黨為了要改造人民,強迫人民閱讀簡體字,事實上不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不過,有時候文字有簡化和繁化的現象,左傳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當一件我們要表達的事很抽象,最初時無法造字,於是找來一個與它音近的字來借代,當後來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這個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時後來仍舊無法造字,於是一個字去加偏旁,去別異,表示與本來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時一個字越寫越繁了,人有覺得麻煩了,就去簡化了,於是在魏晉有俗文字學,即俗體字。也有的字越來越簡單了,又不易看清本義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筆畫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筆劃寫得越來越繁的字,絕對不少於寫得越來越簡的字。
繁化和簡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後來就通行使用。例如:楊堅在北周時以外戚輔政,進封「隨王」,但他嫌「隨」有「走」之意,於是改「隨」為「隋」。武則天最愛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個字。其中一個「國」字,她改成「□」中間加「武」,但後來覺得自己被包圍在圍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國文字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隨著時代改變,出現了繁體、簡體、俗體、異體等字。官方的文書,都採用繁體,其他的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這段期間,民間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約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才開始文字的簡化。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的中共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國最有名的字是將「國」的「或」改成「王」,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蕩、人心思變的年代,許多知識份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維新運動時,一些愛國的知識份子考慮到若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複雜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在此思潮下,漢字拼音化於焉展開。維新運動主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皆主張文字拼音化,但是維新運動只有百日,拼音化運動也胎死腹中。(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 動的一部份。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份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份子絕大部份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1922年錢玄同在北洋政府國語統一籌備會提出《減省漢字筆化方案》說「文字是一種工具,自應以適用與否為首要標準,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簡化漢字是治標方法,治標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當時還提出漢字拼音化,能說就能寫,不過中國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罷。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當時稱為「手頭字運動」。意即一般人怎麼寫,書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較容易寫、容易認,更能普及大眾。同年八月,國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簡化字324個,簡化的原則為:1、述而不作。2、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3、已簡化的字就不再求簡。但是,立刻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對。結果,於1936年2月廢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範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誌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簡化運動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簡體字出爐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紅衛兵
「在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95)在1967-69年文革火熱時期,各地方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過份簡化的字體,文革後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簡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告一段落。(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過了一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在此列。(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0日)
漢字簡化有九大原則,敘述如下:
1. 保留原字輪廓:如龜 (龜)、慮(慮)。
2.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聲(聲)、醫(醫)。
3. 改換筆劃較簡之偏旁:如擁(擁)、戰(戰)。
4. 形聲字改用簡單的聲符:如驚(驚)、護(護)。 5. 相通字合併:如「里」和「裏」相通,以較簡的「里」為合併字。「余」和「余」相通,合併字為「余」。 6. 草書楷化:如專(專)、東(東)、車(車)、轉(轉)。 7. 採用古象形、指示、會意字:如三人成眾(眾),雙人為從(從),網(網)。這些古字既簡單又符合造字原理。當初這些古字可能是為了美觀而繁化。 8. 用簡單符號取代複雜偏旁:如雞(雞)、歡(歡)、難(難)之左偏旁改ㄡ。 9. 採用古字:如聖為聖,禮(禮),無(無),塵(塵)等字。值得一提的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羅家倫來到台灣之後曾大力鼓吹文字簡化運動,被黨國大老抨擊為「為匪宣傳」。胡適在美國看到大陸實行簡體字,直說簡得很好。
簡體字實施現況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迹上的提字,這將造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今日提倡「識繁應簡」。也就是鼓勵字簡體字,但是要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到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碁」電腦。目前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併存。
在北京,「中國海淀購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專」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求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台灣學生在北大P.108)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功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藝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這絕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新、馬、泰、日、韓狀況
新加坡在1969年也公布地一批簡化字502個,1974年更把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全部照抄使用,並多簡化了十字。馬來西亞於1981年也公告華人使用中國「簡化字總表」。泰國則於1983年規定華人可使用繁或簡兩種字體。在日本與韓國則進行了自己的漢字簡化工作。日本早於中國在1946年11月內閣訓令公告1850個《當用漢字表》其中131個是簡化字,日本稱為新字。韓國則因民族主義的緣故,很少使用漢字。現行簡體字是於1983年在朝鮮日報公告使用90個簡化字。其餘則是傳統漢字。韓國人寫「韓」國,用的就是傳統漢字。(台灣學生在北大P.104)
簡體字的檢討
一、繁體字會防礙國家進步嗎?
五四運動學者絕大多數持肯定的看法。以當時而言,老百姓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多半是文盲,導致知識、訊息不易傳播,中國因而落後。簡化對當時而言確實有必要性,但這畢竟是一種治標的方式,治本之道還是普及教育。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如香港、台灣,都比大陸繁榮,識字率也比大陸高,可見繁體字不是防礙國家進步的原因。繁體字的結構比簡體字美觀,和簡體字比較之下,簡體字易於書寫,但繁體字比較容易辨識。因此我贊成使用古字,如人人、三人成眾、網等取代目前的繁體字,但不宜大量修改。
二、有些字仍未簡化
大陸的文字簡化原則是從俗從簡,有不少的字沒有簡體,因此不予簡化。如「繁」、「藏」、「壤」、「廈」、「寡」、「舞」、「瘦」、「攀」等等(探究中國文字簡化問題論文集P.4)。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一般的半文盲不會認識這些字。可見提升識字率還是要靠教育。
三、簡化文字導致文化斷層
簡體字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一樣,都會造成文化的斷層。就白話文運動來說,這一代的中國人很多人看不懂古文,中國大陸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繁體字。有一個傳說,大陸有一個歷史系的教授要他的學生閱讀四庫全書版的後漢書,那學生找半天都找不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後漢書」的簡體字是「後漢書」,那學生不知繁體字是這樣寫,是以找不到。許多大陸人閱讀繁體字有障礙,尤其是觀賞歷代名家書畫後,不知所寫為何。文化精神食糧,一個國家如果要長期的生存下去,必需仰賴文化的發揚,才能振奮民族精神,至少在國勢衰弱時,能保持不滅。中國能保持五千年而不滅亡,是因為文化的關係,外來的民族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但在文化上確被同化。中共文字簡化導致這一
現代的人愈來愈少人明了古代文物,文化斷層的隱憂已逐漸浮現。不過,我個人以為,白話文所造成的斷層現象比簡體字大,因為繁體字看不懂還可以用前後文判斷,再不懂還可以問別人、查字典,而且不易忘記,文言文就沒有繁體字那樣好學。四、電腦化時代來臨
如果說簡體字可以加速訊息的傳遞,過去以書寫的方式傳遞尚可以符合這項說法。但是現在是電腦化的時代,一個漢字的輸入只要三、四鍵即可,速度不比簡體字慢。在大陸電腦仍未普及化,等到有一天普及化之後,簡體字將會變得不重要了。
五、有些簡體字易造成誤解
這種問是最常見於合併字。例如:「我的船『只』開到夏威夷」,可產生兩種連想。「余年無多」的「余」可以解釋成「我」和「余」,兩種解讀南轅北轍。表達情感是文字的功能之一,文字簡化有時造成情感的誤解。
結語
文字是約定成俗的產物,除非有必要,否則以沿用為宜。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立刻統一文字,讓政令能下達至全國,並減少地區間的隔閡。中共改革文字,加深了兩岸的差距,不利於兩岸的交流,或許是中共當局始料未及的。文字的簡化應以合理為原則,不應以從俗從簡為原則。整理時盡量符合造字原理,不合者宜予廢置。
中共的簡體字運動或許太早改革了,因為文字的使用者還包括台灣、香港以及全世界的華人,不能一相情願的擅加更改,造成兩岸文化上的隔閡。希望,繁體一脈相承
希望。一簡對應多繁很多人黑過了,在下再來一波w(摘錄自在下以前的回答)簡化字最大的罪過之一就是一簡對應多繁,同時導致了嚴重的多音字問題。舉個大家熟識的例子:
我下面給你吃~
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是要請你吃大屌呢,還是要請你吃麵條呢?然而繁體字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就完全不存在。因為繁體字下兩個意思分別是這樣的。我下面給你吃
我下麵給你吃
嗯,根本就不是一個字。
再舉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親妹妹好還是乾妹妹好?
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是親生的妹妹好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好,亦或者是說親吻妹妹和推倒妹妹哪個更好?然而繁體字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就完全不存在。因為繁體字下兩個意思分別是這樣的。親妹妹好還是乾妹妹好?
親妹妹好還是幹妹妹好?
嗯,根本就不是一個字。
繁體字的優越性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受合併字型的影響,簡化字是很容易出現歧義的。——————————————————再談談漢字本身。眾所周知的一點是,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表意文字,這也是漢字的基本性質。而簡化字則極大的破壞了這一點,不僅損害了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特點,更嚴重破壞了漢字的系統性和規律性。這張圖被很多簡化字派嘲笑,但是實際上它是很有道理的。漢字是一種表意的象形文字啊,這樣的簡化極大的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很多字如果沒簡化過,我們在沒學過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直接看出來它的讀音,甚至能把它的意思猜個八九不離十。而這也是表意文字最大的特點和魅力之一。拿圖上的字舉個例子。導,音從道,意也從道。簡化後的導呢?你沒學過,壓根是不知道這個字如何讀的,更不知道這個字是個什麼意思。再舉一個價,音從賈,意也從賈。什麼是賈?商人。價格和商人,是不是相關性很高?簡化字的價呢……無論是讀音還是意思,介都和價並無相關。(上次有人跟在下講價也可以讀jie,然而查了一下,在下發現那個用法現在完全沒人在用了。)再看看圖上的窮字。被壓迫得躬身,正是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了窮的狀態。而窮字呢?愈窮,愈被壓迫,倒還有了力量了?(這到蠻符合原來的革命講法233)運輸的運,裡面有個車字。而走之底,代表和走有關。車子走,正是運字之意。簡化後呢?運……裡面是個雲字。難道你本來用車運東西,簡化完了該用雲了?你當這是孫悟空啊……不難看出來,簡化字破壞了很多表音表意的部分,也大肆修改了一些字或部首的形狀,令其失去了象形文字的特點。而這進一步而言,也就導致了漢字規律性系統性的降低。結果是簡化字看起來簡單得多,實際上反倒因為規律性和系統性的下降,學習和記憶成本變高了。再進一步說,表意和象形是漢字的性質,不再表意,不再象形的漢字,又是否真的能算是漢字?更何況,漢字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突然想到上面這些例子,可能因為讀者學習過簡化字而導致感觸不強,那麼以英文類比一下好了。你學過meat(肉),你學過sheep(羊)。那麼如果有個詞是sheepmeat那你一看便知意思是羊肉。然而遺憾的是英語里的羊肉一詞是lamb,你沒學過根本不知道是啥意思。——————————————————有人說信息時代簡化字好,正相反,信息時代反而更體現出了正體字的好處。如果你覺得小瑩幕上,正體字看起來辛苦,那隻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你該換用正體字專用的字體的。講真,為簡化字設計的字體顯示正體字的效果,那叫一個反人類。正體字唯一的缺點就是書寫不便,而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解決了這個缺點。早晚有一天,人類會徹底不需要寫字的。而這一天隨著各種智慧型終端的普及化,很可能不會太遠。屆時正體字唯一的一個缺點,也消失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希望。這樣我用的時候就不會被小夥伴抱怨看著累了……就因為沒機會用才會導致會讀不會寫這種尷尬事發生。
不希望也不需要,恢復繁軆這件亊起碼得影響兩代人,傾擧國之力,勞神傷財,關鍵是改來多餘。
文字和語言的簡化是歷史演化中的必然結果,像現在這樣絕大部分大陸人書簡並自帶識繁能力就已經很好了。簡軆比繁軆易於學習與書寫,繁軆適合做硏究,簡軆不是殘軆,繁軆也不是甲骨文。繁軆的使用,畄給喜歡他的用戶用就好,
祗希望國家或民間不要再繼續對繁軆字進行打壓就好。就在前幾天我還莫名其妙的被一個人說「不是臺灣人用繁軆字死媽」這樣的話。慶幸憲法不是他制訂的,不然我得被判死刑了都。作爲一個從小書寫繁軆的大陸人的觀點。我希望廢除合併字與語委生造字,解放字,不合字理的俗字。並且全部漢字從字源選字。比如廢除冰氷,用仌。(從字源)廢雞用奚鳥或雞。(廢除不合字理的俗字)進恢復進。(解放字去死)鍾恢復鍾鈡鐘三字(廢除合併字)當然龜,鳥這樣的字本就當保留象形輪廓,寫那麼麻煩沒有意義。
吐個槽啊
說繁體字多多多高大上恨不得把簡化字踢到牆角的,可能大多以為我們的簡化方案就是拍腦瓜決定的。還有,我特別欣賞你們對文字之美的鑒賞能力,看書的時候一定越看越精神吧?寫作文應該賊幸福吧?每一秒都感受到了文明之光~這樣的話建議你們抄寫繁體字版的憂鬱的烏龜100遍,期待唷。不希望,會認不會寫。不過小篆我會寫的(比繁體字)更多一些。我提議恢復。
我不希望啊。政府一旦恢復繁體字,我這樣自學識讀繁體字的人,優越感豈不是喪失了?我向別人吹噓我如何如何懂中國古典文化的時候,豈不少了一條例證。而且,談資不就少了么,什麼愛無心,親不見什麼的。更重要的是,只要政府不恢復繁體字,我就可以天天上網說政府沒文化,應當恢復繁體字,那我逼格一下就上去了嘛。
------下面認真回答到一半就棄坑了,繁簡問題有什麼好認真談的------
每每說到繁簡的問題,總有很多帶「情懷」來回答的人,其中很大部分是不懂漢字的。這個不懂不是說不認識,而是沒有真的研究過漢字的發展歷程。一個常見的論調是繁體字是「正統」漢字。且不評價這種「正統」心態,就說漢字的「正統」吧。甲骨文正統嗎?正統啊,明確的漢字始祖。秦篆,漢隸也是同樣的情況啊。而大分裂的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漢字又新增了新的字元(簡化、繁化),一統的時代,又進行統一。哪一個不是正統?
簡化漢字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中國和日本有法定的簡化漢字體系這個大家都熟悉,其實越南字喃也有簡化漢字的,如果簡單的認為簡體字就是為了便於識字,便於文化普及,那就太naive了。改革和統一意識形態,斬斷歷史文脈,建立新世界靠什麼?第一是語言,第二就是文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簡體字推廣兩代三代以後,49年以前的書全部都成了歷史垃圾,那些文字典籍所承載的精神,審美,思想等等全部顯得過時,都成為了糟粕。對於歷史,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想怎麼描述就怎麼描述。你只能相信,不相信你也沒辦法,以前的書你看都看不懂了。中國2000多年文脈就此斷絕。世界上沒有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只有了一個新中國。中國近現代小說之粗鄙,簡直不像是個有底蘊的民族的文化表達。莫言的主要作品,已經回退到最原始的生存描述。中華幾千年的精緻的音韻,文字結構,意向,對人性的一層又一層的挖掘,全部都回退到青紗帳里的高潮。現代中國的文化就是粗鄙到錢眼裡的文化。繁體字也好,簡體字也罷,都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尷尬的存在。撕裂的不是肉體,而是精神和文明的臍帶。
漢字簡化本來就是為了普及知識,繁體字淘汰是必然。而且學了簡體字,讀繁體字無師自通不是大陸人的初始技能么學了簡體字就能懂繁體字,正常讀沒什麼問題,如果想要進一步的了解繁體字,可以單獨學一學
恢復部分繁體字:「一簡對應多繁」要恢復,簡化字中的一些與日本漢字雷同的漢字必須恢復成繁體字!
不希望,漢字簡化是趨勢,特別是在一個是有4寸的手機屏幕上顯示漢字,你確定看得清它的筆畫?再說這樣寫字不累嗎?但我個人認為部分漢字需要修正,有些字沒必要簡化,有些字簡化的不合邏輯。國人的邏輯都是非黑即白,要不支持繁體,要不支持簡體,為什麼不在簡體的基礎上,修正一些漢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