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未來的改革趨勢是什麼?

哪些漢字可以繼續簡化,哪些漢字簡化不合理,值得商榷?

還要兼顧中華文化圈的文字統一、漢字的日常使用、漢字的字源等因素。


我覺得文盲的減少和簡化字無關,是受教育機會增加的問題


「簡化字不好、恢復傳統漢字」或「傳統漢字麻煩,要簡化字」之言論都太片面。

我覚得,在現行方案上改正些草書楷化(不適合印刷者),如「貝」、「頁」、「車」、「東」、「訁」、「飠」、「釒」等,再改正些合併、聲旁替換(使更兼容其他方言、語言),印刷躰修正,別太手寫化(使更好看,提高生活品貭);或在傳統漢字的基礎上扶正一些有理的俗字,不要臆造,可矣。


小學課堂里開始規定學習繁體,作為愛國主義的教育。在考試中仍然使用簡體,但不反對全篇使用繁體者。

繁體字型確定,將諸多異體字去除。最終確「新正體字」

多年後政府主導支持新正體字,並在政府文書中運用,各大報紙跟進,最後簡體字不再使用,作為與二簡字一樣的不規範字體。

(ps:簡體字作為漢語拉丁化的產物,本來就有諸多弊病。但簡化漢字使用如此多年,一下改是幾乎不可能的。唯有循序漸進才可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依我看,漢字最重要的是系統化、規範化、字理明確化。

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不存在改革的硬需求。


From:漢族_中國概況 中國政府網

黨都這麼說了,我等P民還討論什麼,匿了


@黑島人 放出了唐代長沙窯青釉詩文盤,但有的人還有異議,我這裡也找到一份清乾隆年間的手抄本《紅樓夢》,應該也可以說明一點問題吧(大概)。

PS:圖片中的「玄」字缺筆應是避康熙諱,而非乾隆。


這是對@ 江明遠鼓吹的漢字簡化是近代拉丁化改革主張的產物的答覆

唐代長沙窯青釉詩文盤,現藏於長沙博物館

既然直接在問題下答覆,也就一併回答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國大陸再次大規模文字改革,在可預見的將來幾乎毫無一絲可能性。理由其實就是簡化字改革成功的理由。

現行的簡化字幾乎都是長期歷史積累的自然產物,也就是在長期生活使用中多數人群約定俗成的共同簡化形態選擇,其實早就在民間積累了雄厚的基礎,所以一簡迅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野心過大,主要依靠專家選擇甚至生造的二簡卻幾乎無聲無息,以慘敗收場。這一正一反的實際經驗證明,簡化字在目前階段是恰當的,大幅倒退或繼續激進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習慣,也不會接受。

不過,在港台及部分海外仍然堅持繁體字的中文地區,發生漢字改革或者直接說——簡化字改革——卻還是有可能的,這些地區對於繁體字的堅持和簡體字的抵抗,更多是政治上或感情上的理由,從實用角度說簡體字的優勢是無可辯駁的,實際上許多人私下時也經常性的自覺或不自覺的使用簡化字,這就留下了文字改革的巨大空間。

-------------補轉一個比較詳細的數據考證------------------------

1956年正式公布執行的《漢字簡化總表》第一表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共482個字(另有14個簡化偏旁)。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佔28.61%),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佔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佔42.78%),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佔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佔87.88%),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佔11.86%),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佔99.74%),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1個字(佔0.26%)。


短期內,漢字改革的空間並不是太大;但漢語書寫系統的改革還是可以討論的。


在看得見的將來,政府大概都不會再進行改革了。

改革是很大規模的,絕不是恢復十幾個字那種程度。雖說以後不會有改革,我看大概還是會恢復幾個字的。其實這一次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已經設定了將來的規範途徑了,以後應該會更尊重那些用作專名詞的字,好像姓氏人名和地名的用字。所以這些有特殊需要的漢字還是會恢復的,只是我看就不會完全恢復罷了。大陸政府頂多就是恢復個字之後加句話說只能被用作X情況,然後其他情況仍用規範字這樣的。

除了這個大概就不會有什麼大改變了。可是我個人的話是希望政府繼續整理更多的異形詞的,好像「其他」和「其它」這一對詞形,音義相同,但是有兩個寫法,留著只會讓很多人以為意思不同似的,所以應該統一。


現在漢字的簡化已經差不多很到位了,只有個別的幾個字需要修改,你問我都有哪幾個字?我說你得去問小學生,看看小學生普遍寫不好,寫不會,老師總是反覆強調,寫的很不順手的字都是哪幾個?然後看著改改,就這樣了。因為漢字簡化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好寫好學嗎,咱得不忘初心


文字演變進程緩慢,歷時可能數千年。具體情況將很難預測,但願意分享一些個人的觀點。漢字未來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出現同漢字一起使用的拼音/表音文字(如同假名、諺文,與漢字合用)

2)方言消失、同音詞基本消失。出現漢字被拼音文字取代的條件。

3)漢字使用量佔比30%以下,另一部分為表音文字。

4)漢字完全拼音化,被中國未來的字母文字取代。

這個過程至少500年之久。


個人一點見解。

從語言是符號化的邏輯系統的角度來說,漢語雖然是天然表意的符號,但是跟近現代科學技術人文脫節嚴重。

因此,

漢語本身(自身夠不夠健壯):

拼音規則,造字規則,語法規則,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吸納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得以改進。

語言使用方面(接受度,使用熟練程度,表達嚴謹優美程度)

強化量化和結構化的意識,規範使用。

發揮文化的吸引力,讓外國人(外語)來凈化(融合)漢語。歷史上,英語,法語和德語的凈化及完善,都與翻譯聖經有關係(完善基本的發音體系,構詞體系,語法體系)。各種文學音樂藝術形式的發展,背後都是這些語言的完善,凈化和推廣。


推薦閱讀:

「怪」字的右邊「聖」是「聖」的簡體嗎?
大陸簡體與馬新簡體有什麼區別?
怎樣快速查閱《說文解字》?
方言是不是可以創造漢字?
「彼」形旁為「彳」,「此」形旁為「匕」,「彼」與「匕」音同,「此」與「彳」音近,這是巧合嗎?

TAG:漢字 | 漢字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