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曰:因果報應,作善報善,作惡報惡。」為何現實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這個問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早已有所註解。

就亞當斯密的觀點來講,一個人在滿足自己基本的物質需求後,最希望得到的是認同與讚許。

而認同與讚許也是分自身與他人的。

為善的人雖然捨去了自身的物質利益,但大多都得到了自己內心的肯定他人對其道德的認可與讚許,對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的人這便是他們所需求的東西。

就我自己思考我們之所以會有這個疑惑是因為我們目前對財富的狂熱追求讓我們一葉障目的看到我們所渴望的金錢,即造惡的財富,為善的貧窮。而造惡所獲的財富真的會讓人幸福嗎?心善的貧窮真的就不堪忍受嗎?我想,我們除了對外界怎麼看我們以外,還有我們內心對我們的拷問。能否渡過內心對我們的拷問才是我們能否安眠的基本

從書中摘錄其中一段贈與題主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們比較重視的,經常是主要當事人的處境在旁人的眼裡如何,而不是他的處境在他自己眼裡顯得如何。然而,如果我們追問旁觀者,為什麼他這麼讚美推崇有錢人與大人物的處境,我們將發現,箇中原因與其說在於他認為他們享有高人一等的安逸或歡樂,不如說在於他認為他們擁有無數造作高雅的精巧物品,可以增進那種安逸或歡樂。他甚至不認為他們真的比別人幸福快樂,但是,他認為他們擁有比較多可以取得幸福快樂的手段。而那些手段的整備精巧與美妙,適合它們預定的目的,正是引起他讚美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病弱無力、年老疲憊時,富貴的空洞虛榮,如果層有什麼樂趣可言,那也已完全消失不見。對一個處在這種狀態的人來說,從前曾吸引他去辛苦追逐的那些名利,不再有什麼可取之處。他暗自詛咒野心,徒然惋惜年輕時的安逸與懶散,感嘆這些已永遠消逝的逸樂,後悔他愚蠢的犧牲了這些逸樂,追為了追逐那種,當他終於得到時,也不可能正真滿足他的東西。富貴,對每一個人來說,看起來就是這樣一幅凄慘的景象,如果沮喪或疾病迫使他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自己的處境,並且思考自己的幸福究竟欠缺什麼。在這時候,權勢與財富會露出它們的本質,顯示他們不過是碩大無比、異常費力的機器,被設計來給身體提供少許碎屑的便利,但構成這些機器的許多發條與零件極其精緻纖細,必須受到最小心翼翼的呵護照料才可維持在堪用的狀態,而儘管我們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料,他們也隨時就會轟然崩塌粉碎,並且在它們崩塌瓦解時,壓碎不幸擁有它們的主人。他們是龐大無比的構造物,需要花費一生的辛勞方能構建起來,卻隨時有崩塌之虞,隨時會把住在裡面的人壓垮,而當他們還沒崩塌時,雖然可以使他免於一些小小的不方便,卻不能保護他免於任何比較惡劣的風雪侵襲。它們擋得住夏天的陣雨,卻擋不住冬天的暴風雪,並且讓他始終像從前那樣,有時候甚至比從前更嚴重地,暴露在焦慮、恐懼、悲傷,以及疾病、危險和死亡等等的不幸中。

希望題主在仔細讀完這段文字後能夠擺脫別人家孩子的幸福給你所帶來的困擾。


如果題主真心想了解的話,多讀讀典籍吧。也許在研讀的過程中,就會放下對報的執著,也許自己便找到了答案。


因為佛騙你啊!

不騙你的話,你一直處在「他怎麼還不死」的痛苦中,你說你難受不難受?

佛本來想給他們那些惡人一個機會讓他們迷途知返,棄惡從善的,這就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了。

當他們卻執迷不悟作惡不斷時,那就是佛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了。


惡意pk玩家的執行者會被系統紅名機制標識,因為惡意pk也在遊戲玩法之內,這就導致了這類人報應來得快也走得快,因為一切報應都由玩家這個集體自行消化,而組織執行者的委託者則加入黑名單進行觀察,這是GM親自進行指導和教育,因為他們影響了新玩家來玩這個遊戲,GM不同於常人,自然有他的一套計劃,對於當事人而言當然是求出無期了。其實惡行也分為紅名和黑名,道理也同這裡一樣。

你問,為啥傷害別人會有報應?達爾文法則難道有錯嗎?不是,這主要是策劃同志的想法不同於我們的想法。其實策劃同志的想法是,地球ol應該是類似模擬人生的遊戲,顯然人類把它玩成了十字軍之王。


為善命短貧窮,為惡富貴長命,這都是旁觀者的角度。旁觀者看問題是有個客觀標準的,就是他們會拿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和財富來做比較。

但是當我們的角度轉變成「當事人」本身的角度,事情可能就不一樣了。

1-為善能讓人心生喜悅,內心平靜;為惡讓人夜不能寐,內心掙扎。這一點外人是看不到的,只有當事人能感受。

2-為善者也許本身壽命只有30,但因為為善延長到了40,旁觀者看起來還是短命,但相對於他「基因壽命」已經是福報。反之對為惡者也可以類推。

因此佛陀的教誨不是讓我們跟旁人比,而是讓我們尋求得內心的寧靜,跟自己和解。


為善還是業,無業才是真,不善不惡方為道,道法自然即是真。


你這叫因果不對應,雖做了善事,但沒做增壽的善,甚至某個善事有害壽命,自然短壽了。例如雷鋒車禍死亡。


因果通三世不可只看今世之因果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要信就信,不信也不必強行尋找註解


我覺得是看得不全面造成的,如果全面的看,一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系統原理很簡單,但是範圍很大,我們大多數人都只看得到一小部分才會有此疑惑


貧窮命短在於外,內心富足喜樂在內,但往往我們只能拿外在的東西來評論一個人成功幸福與否,so別管別人是不是行善沒有好結果,我們看到的都太少太膚淺啦,少管閑事多看書多陪伴家人多思考冥想多走內心戲多點同理心,祝題主幸福么么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純以概率來論,好人也合該當死。

只是說你決定了行動,就要有接受後果的覺悟。

無論善惡


除了「果報」本身的運作機理,還有一個視角就是從「善惡分別」來看。換句話說,除了報應的遲速有別,還有行為的善惡需要判斷,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以為的,並不是真相。

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了凡四訓》

完整版如下: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又有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迴向而己。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迴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捨處能舍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題主明知故問,你是想讓大家給你一個"做惡"心理安慰?


推薦閱讀:

當理想和現實無法兼顧的時候,你是堅持了理想,還是向現實投了降?
如何在現實中進退自如?
那麼巧劉邦身邊有蕭何、曹參這樣的人才?
怎樣逼迫自己接受現實?比如,一個樣貌平平的姑娘或是一段合適但無味的婚姻?

TAG:現實 | 佛學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