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因果報應,作善報善,作惡報惡。」為何現實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西遊記》第八回中,孫悟空誠心誠意地悔改,表示自己情願修行,菩薩一聽,滿心歡喜,即詩云: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
乾坤必有私。
孫悟空生起修行悔改之念,就得到了刑滿釋放的回報,乾坤既無私心,善念惡行就肯定有其所報了。這是《西遊記》中的觀點。但正如題主所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卻往往是「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這樣的例子很多,首先想到的是, @程浩 堅強樂觀,勤學苦讀,卻飽受病痛,英年早逝;伯夷叔齊讓去國君之位,依義而為,卻餓死在首陽山上;顏回好學行仁,謙謙君子,卻簡衣陋食,還未而立就死去了。仁人君子,卻遭受平白禍患,不得好報,我相信您知道更多這樣的例子。
還有一些水平低下的人,行為不端,欺世盜名,敲詐勒索,卻終生得享富貴和權勢,這樣的人有不少,大家心裡也都有數。
根據對這些事例粗淺的觀察,善惡是無報的。有一種基於此的觀點認為:身為好人就是對其的報答。
如果有人僅憑此就斷定,善惡無報,所以垂頭喪氣心安理得地做壞事,或以此為借口不做善事,那未免也太不嚴謹,對自己的價值觀也太不負責任了。
所以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報。
- 就報的時間來說:分短期的回報和長期的回報。有的回報立竿見影,有的則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比如辛苦種莊稼一年就可以得到報答,種樹卻要等待十年或以上。時間上最大的跨度就是生前和死後了。生前之報無需多言,死後之報就是一生所有的努力只有在死後才能得到報答,因為死後大概什麼都不需要了,所有這些報答大多以名聲、陰鈔和粽子的方式。
- 就報的對象來說:分己身之報和子孫之報。有的辛苦是為了自身得到報答,有的則是為了造福子孫了。比如在《哪啊哪啊神去村》里,村民們辛苦地砍上輩人所種之樹是為了己身之報,更加辛苦地種樹則就是為了子孫之報了,自己種的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會把它砍掉換成錢的,所以種樹的勞動只是為了子孫能有樹砍。
- 就報的方式來說:分福報和名報。福報是福氣富貴的報答,名報則是名氣的報答,例如垂名青史的文天祥作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看前面的例子,程浩、顏回、伯夷叔齊們都拋棄福報或被福報所棄,卻意外地得到了名聲的報答。更賜福於子孫後代,激勵了更多的人變得更好。
曾經有一位善人,常年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可是最後卻死於盛年,死後迷惘求見佛陀,問自己為何不受佛澤,不享善報,佛曰何出此言,你行善自有快樂相報,有眾人感恩扶持相報,何謂無報?又問為何不能得享天壽,佛曰,四體不勤操勞日久故成惡疾,此乃因果之報,可謂絲毫不爽,何謂有差?又問,村有惡鄰,虛偽自私,唯利是圖,多有不義之舉,報在何處,佛曰,彼人皆惡之,有難不願幫,有險不願助,其人口出誑語,每日盤算算計,勞心勞力,夜不能安枕,可謂惡報。
因為他在騙你
就是因為世間存在這種問題,所以才有了佛教之類的宗教。很多問題僅憑個人的努力是解決不了的,所以人就很痛苦,於是宗教就發現了這個市場。比起生活的艱辛,他們會給你一個非常容易實現的目標,例如只要虔誠地信奉我們的教派,多做善事(早年還包括參加十字軍或者聖戰當炮灰之類)。只要你做到了(這些相對於賺錢發財來說都是很容易的,只要每天辛苦一點就可以了),宗教就給你一個許諾,或者是來世投一個好人家,或者死後上天堂!
騙人而已!即便真有輪迴,兩世為人,他們有什麼關係,憑什麼一個人作惡另一個人承擔?
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依真實說。 無我非無我,非故無可說。一切所說法,性空如涅磐。
如果你是佛教徒希望從佛教的宗義中尋找答案的話,很困難,因為今世受苦的人的苦因也許並不是今世所造,同樣的,今世享福的樂因也不一定是今世所成。所以要從輪迴的角度來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一定是在今世現起的。
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 究竟的善,究竟的惡,到底存不存在?
這個也許需要一些哲學上的思維,不知道你認不認同佛教的緣起見,一切萬法都需要依靠因緣而生,其中善惡的作用同樣需要因緣來產生,你如果需要在一個善行中尋找到善的作用實實在在的存在某一處的話, 是找不到的。占坑晚上回答一般窮人的善,都是無底線的畏懼和妥協,隨波逐流,那可不是善。善要有底線,而不是無原則的妥協。那樣只會成為人人掠奪的「老好人」。富人比窮人更現實,更會結交有用的朋友,更來事,更會做人。。。。
劉備臨終所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代帝王一生中的最後一句話,值得思索。個人認為這句話是他一生的經驗託付於後人。
《道德經》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個人認為,善是真心的愛與包容。而不是流於風俗禮儀和種種形式。最近看書正好看到這部分,特此摘錄:弘一法師的《說佛》一書有載: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惟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三、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惟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以上。
很簡單的理解:因為善報惡報不是專指人壽命的長短,也不是專指人擁有的資產多寡。
邵逸夫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園建築、醫院遍布中國各個城市。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如果相信佛家,就不能斷章取義只看其中一部分,而相信佛家因果報應的思想相應就要相信與之統一的生死輪迴的思想,而你一旦相信生死輪迴的思想,就不能通過這輩子的貧賤來討論其因果報應了。
說到底,都是自圓其說的手段而已…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但是還債的不一定是作惡的人,卻有可能是「無辜」的你們!
前人欠下的勞什子東西,你們得還!
這種例子數不勝數:
e.g. Family"s plan ;蘇聯解體;歐洲綠化……最後,你們真的能分清楚什麼是作惡、什麼是行善嗎?
一千年前十字軍東征可是打著「God will it!」的名義啊,屠殺買買提的騎士們可都是道貌岸然的正義之師!因果其實是很多條。健身,進食是身體的因,健康是果;行善,積德是心靈的因,善良是果;努力,求學是事業的因,成功是果;投資,工作是財富的因,富有是果;反正亦然。
眾多因果匯聚成為了一個人的一生,人們把因果束,理解成了因果線,各條因果只會匯聚不會融合。
「為何現實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您這個疑問提的片面了,不能以偏概全,建議你去看一本書《三世因果經解說》。人的命運是自己在造就的,前世做的好事或者壞事,會像是銀行的存款。今生我們是這個提取者,如果做的壞事或者好事變成了今世的福或者災,也就好報和惡報。如果上輩子好事做得多,這輩子會繼續花著上輩子累積的福,所以富貴著,如果在中間如果做了壞事,也會和福想抵消著,直到福被抵消完使用完就會開始招到惡報。如果一直做好事,就會一直享受著福報。而如果上輩子沒有行善積德,做了孽,這輩子前15年,也就是15歲之前就會有很多禍報,此間如果有行善積德就很快可以抵消掉災難,如果繼續作惡,就會繼續惡報。記住因果關係,記住命運是自己造就的,自己給自己做好鋪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謝邀1,果報化三生2,學佛不是為了求榮華富貴的,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了解脫的
如果題主是想討論佛教的教理,那麼相信大家的回復已經足夠了,不懂的名詞可以去查佛教辭典。
一個人(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並不需要所謂的「因果報應」才應當去行善。
具體展開,需要牽扯到善的定義,自由意志等等,有人願意討論的話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