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形意六合理論的疑問?
「外三合者,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是流傳極廣的六合論。在這裡想請教一下,內三合的作用及訓練方式、或者訓練的指導思想。謝謝!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叄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叄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者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亦系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亦系內合。豈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一在其中矣。
謝邀。
一般來說,內三合不必解讀,因為很大一部分人,根本練不到也用不到。
內三合必是建立在筋骨功夫到一定程度,對 精、氣、神 三者自身已經有一定感覺的基礎上,才能練的。否則空談沒有任何意義。你自己都感覺不到某種東西的存在,而在這裡談如何使用它們,不是笑話么。
所以一般人,老師只會說一個」眼神跟手走「,就完了,這就有那麼一丁丁點的內三合的意思,前面有人說了,不就一個」專註「么,還真說對了,對於沒有精氣神感覺的人,老師也就只給你要個注意力集中不散亂就完了。
精氣神內三合嚴格說起來是建立在外三合的基礎上的。可以說是外三合的需求,也可以說是外三合之後的提高。其並不能說是和外三合同時練習的。
練拳時老師都會強調讓你放鬆。放鬆什麼?放鬆肌肉用力。肌肉用力放鬆後,難道你這個人就癱在地上了么?沒有。那麼,這時是什麼東西在支持你?筋骨力。如是,鍛煉到了筋骨。筋骨就是外三合階段的東西。很多人一輩子都是筋骨力的功夫了。
而筋骨之後的」力「,就是精氣神。由筋骨層面深入進去,一般來說,感覺不到精氣神的人做任何動作,都是筋骨用力。筋骨支撐,筋骨發力,筋骨打擊等等等等。全部交給筋骨。那麼,是不是什麼東西都該是筋骨完成呢?如果我們試著放鬆一部分筋骨會怎樣?
那時你發現的,就會是精氣神的東西。
剛剛感覺的精氣神也是散亂的,如同不整的外三合。我們知道外三合要形成整體,精氣神也是如此,也要形成整體。精氣神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一旦體會到,整合起來,就會有如實質,會給你的筋骨等你覺得是實質東西以助力。精氣神是一種能量,可以補助你的勁力的發揮,強化你的支撐結構。可以充實你的內在,讓你筋骨得到更好的解放和開發。精氣神的整合和強壯,可以使你更加充實,更加強大,就是所謂的內壯。與筋骨比起來,精氣神才是更內在和更根本的東西。筋骨可以視為電池的池體,這個造的好可以使電池更有效率,而精氣神則是電量本身,它足與不足才是更根本的問題。
這是精氣神的作用。
至於如何鍛煉,我在上文已經略微提到了。首先還是深化松的功夫,此外身心要俱靜。靜心體察內在,同時深化筋骨功夫,一層層練到體內深處。認真感覺身體的變化。松靜功夫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個東西冒出來,告訴你,它就是氣,精和神等也如是。這個都是自己感覺到的,說是說不清的。一旦能感覺到,功法不變,只是主體對象變了,靜養精氣神,使其壯大就是。至於如何內三合整,氣有經絡建構,會循經而行(這個經可以寫一篇長文,有走正經,有走奇經的,還有走不在譜的奇經的,還有其它循行的,不一而足,各有理論),精神也類似,會隨你運勁行氣的結構而行,滋養全身。到此即是內三合。"外三合者,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最近自己正在加強這方面的有意識訓練,正好寫了一點思考,望大家指正。
六合歸一,其實就是神經與肌肉的有效配合時間很短。練拳和其他所有運動道理上都是相通的,特別是和人對抗的運動,比如籃球,乒乓球。
外三合其實就是梅花拳里講的,"三尖照,三尖齊到"。肘尖,胯尖,膝尖在同一個豎直平面上。這樣鍛煉時,既對各處關節有保護的作用,又可以使力量最好地從腳根傳達到手上。初期的鍛煉就是要一直校正外形上的三合。達到熟練後,隨便怎麼動外三合都能做到。這樣慢慢的肌肉就有記憶,就放鬆了。就像騎自行車,打籃球一樣的,剛開始一直學姿勢,後來就是對手一來動作,心裡一動,就能做出過人上籃。外三合做到了三尖照,三尖齊到,其實就是整勁,明勁。
然後如果外形正確了,呼吸自然也就順了,這叫「形能引氣」。呼吸不要特別去注意,就像打籃球,乒乓球,誰會去想著呼吸?
內三合:但搏擊是要講反應的。能發很整的力,但不能及時發出。還是只有挨打的份。要練出這份反應來,就需要把肌肉的記憶寫進腦子裡。什麼意思呢?有些人練拳,只是打套路,打得很漂亮。但沒有和神經結合起來,沒有和實際情境結合起來。這樣的話,當別人一個直拳來的時候,他卻完全沒有反應。練拳一定要動腦子。
練神經與肌肉的結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現代拳擊採用的,不斷單練一個招式,一直打靶子。把靶子當成目標,高低遠近都熟悉。這樣搏擊時,就是一拳直達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這樣的訓練方法,我稱之為被動訓練法。就是通過靶子,被動加強自己的神經與動作肌肉的結合。還有一種是中國傳統功夫里採用的,就是意念訓練,其實就是神經訓練。有一個方法,叫「隔縫打人」,想像眼前有一扇門,只開了一個小縫,突然有一個人影閃過,你馬上出拳。慢慢的可以練出意念一動,身體就跟上的感覺。其實就是「驚炸勁」,一驚一炸。具體到拳的招式,就是要慢練。每練一式的時候,腦子裡都似有似無地有個人出相應的拳,你用這招去化解。我稱這個為主動訓練法。意念不能太強,太強又會僵,這是一個矛盾。這也是拳譜里講的,「練時無人當有人,用時有人當無人」。
其實中國功夫一直是把這兩個方法結合起來訓練的,但現在中國傳統武術缺少第一種訓練,第二種訓練則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要這樣練。被動訓練可以有效具體化你的身體感覺,包括打擊到人身上的感覺,拳腿的距離感,別人出拳時的影像。但主動訓練更專註於神經與肌肉的結合,腦子一直在動。慢練把每個式子都和相應的神經反應結合起來。而且不是僵化的反應,是似有似無的訓練。因為實際對戰的情形是千變萬化的。這樣結合訓練後,當別人一出拳,你腦子裡有感覺,身體就能以正確的姿勢應對。這樣就是所謂的「快」,搏擊中的快,指的是相對的快,別人一出拳,你能馬上反應,擊其弱點。而不是一秒打幾拳,因為人是活的,靶是死的。
總結起來,要做到六合,就是慢練,對練,動腦子練,缺一不可。我很喜歡的《萇氏武技書》里的一首詩,最近越來越有感覺。「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軍萬馬把陣沖。」首要心靜。心 眼 身 拳 足 不可散亂,想在一處看在一處踩在一處打在一處。
瀉藥。初學者,達不到內三合的境界,外三合剛剛摸到點門道。
我現在理解就是身體和精神的高度協調。合的意思我理解就是不需要去刻意控制,外三合的結果就是身體變成一條大鞭子,不用去想什麼跟節催動中節梢節的問題,意念讓它動它就動了,至於是哪先動的自己也說不清楚。
內三合想必就是高質量的技擊動作在心念一動之下即可完成,好似用筷子夾菜入嘴那麼自然。形意的本質與太極一樣,是一種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的發力方式。
肌肉緊張發力只能在腰胯以下部位以肌肉緊張產生下行能量作用於地面,上半身不能產生下行能量,所以肌肉緊張不能發出人體的極致能量。形意則是以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產生下行能量,使身體獲得地面的反作用力,即上下貫通之力。上下貫通之力是形意的技擊力量。這樣形意的上半身也能夠以壓縮旋轉產生下行能量,所以能夠獲得比肌肉緊張更大的力量。
形意的系統習練就要圍繞這個發力方式展開。
第一步,站樁,三體式,不要站過久,一周就行,以後腿能夠輕鬆支撐身體為止。形意靠能量傳簇技擊,不靠靜止的大腿肌肉緊張發力。
第二步,打拳。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先利用自身體重在後面的支撐腿上自然向下松沉,為壓縮。在松沉的同時身體隨著旋轉,因各拳不同,旋轉方向不一樣。這樣,就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將靜止的體重轉換為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作用於地面,身體就會獲得上下貫通之力,用這個上下貫通之力將拳腳打出。當然這時您還不能感覺到上下貫通之力,需要長期習練。慢慢地習練會以支撐腿的壓縮旋轉拉回拳腳,以上下貫通之力打出拳腳。
第三步,心意抽合。以上習練的是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將體重轉換為下行能量,這個能量不能技擊,為了獲得巨大的能量傳簇,就要習練出心意抽合。人體在大腦控制下的發力方式就是肌肉緊張,所以形意要拋棄大腦對發力的控制,而是習練出身體自己的能量控制機關,就是心意。心意位於心臟部位。心意以抽合的方式將體內用於肌肉緊張的能量全部用到周身的壓縮旋轉上。第二步的長期習練,慢慢地會感覺到心臟部位與壓縮旋轉慢慢合拍,將來心臟就能反過來控制壓縮旋轉,即心一抽則壓縮旋轉產生,心一合則上下貫通。心意抽合就將身體內的所有能量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全部用於壓縮旋轉。
第四步,周身貫通。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與上下貫通的上行能量在體內上下傳簇,將來就會習練出身體能夠雙向傳簇能量,即不但能夠將自身能量傳簇出體內打擊對手,還能夠將對手打來的能量反向傳簇回自身,將對手能量順著自身的壓縮旋轉引帶到腳下,這樣上下貫通之力就包括了自身與對手二個人的能量,此為化勁。化勁在太極拳中就是借力打力。
第五步,六合。由內三合帶動外三合。心為抽合,意為將心意抽合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習練成條件反射後的身體狀態,氣為壓縮旋轉與上下貫通之力的合一,力為將上下貫通之力發出。心意氣力的合就是合一,將心意氣力習練成一個不需要形成過程的一個整體,由心直接到力,拳由心發。此時外形四肢動作都是內里的三合驅動出來的,所以自然就達到了外三合。
是為了打擊效果,內家拳打人不是憑蠻力。想運用好內勁內三合必不可少,這是由於它特殊的發力方式。 訓練方式從站到走最後到手,這麼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由於師承不一樣,入手的招式和途徑多少會有些不一樣。我本人是從蹲猴樁開始,然後再到雞腿搖閃把,結合5步連用找感覺。至於指導思想自己找拳譜對照就好,看不懂的話讓你師父給你解譜。
其實沒那麼神奇。外三合,各肢體在打鬥中通過訓練的本能,按照拳法的拳架,放在應該的位置,簡單的比如右手出,左手護臉或右肋,左手肘護左肋;人若下勢蹲,手護後腦。再比如拳擊手一受攻擊就雙手抱頭,甚至倒地無意識時,裁判靠近讀秒,判斷是否KO就是看靠近時,拳擊手第一反應雙手是不是能抱頭。三者,重要部位,手肘腳膝;合者,按照拳架也,互相照應,科學合理。內三合,更簡單,任何場合,姿勢,狀態,能夠集中精神發力。第一次上台演講的人嘴唇發乾,膝蓋發軟,口齒不清,多練幾次就好了,長期練就是演講達人。第一次打架,大多面紅耳赤,腦袋充血,打多了就冷靜。內三合,就是隨時能夠集中精神,摒棄懼怕,多慮等多餘情緒,使調動肢體能力更協調。
為什麼要六合?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在我們學散打,跆拳道之類外家功夫的時候,教練們一開始便會強調無論是出拳還是出腿,都要腰胯發力,原因是肢體的力量有限。
同理,老祖宗們做得更絕,他們不單要求腰胯發力了,還要求從頭到腳每個關節(包括脊柱)都要發力,不但從頭到腳要發力,身體裡面也不能閑著,丹田發力。這就是整勁,這就是六合的由來。
六合是為整勁服務的。
所謂六合,乃是對抽象的整勁進行的概括,
就像祖宗最開始求圓面積是從裡面畫六邊形開始的,雖然那些多邊形高度覆蓋了圓的面積,但畢竟只是高度概括。同理,前輩們用 鷹捉,熊膀,龍身,雞腿,虎抱頭,雷聲,蛤蟆肚等詞來完善,來概括整勁(此處雷聲,蛤蟆肚為內三合,市面上幾乎很難看到,其餘為外三合)。外三合:所謂的「合」並不是簡單的同步的意思,並不是像市面上那些人說的所謂手腳齊到就是腳落地同時手要打完的意思
而是要全身各關節同步發勁,將全身每個關節的勁,通過全身各部分的根節,通過中節,最終傳到稍節,這樣子表現出來的手腳起到,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才是真正的外三合。
三節
三節不是簡單的肩肘手,胯膝足。頭肩肘手胯膝腳,七拳法都可以作為稍節來打人,那麼它們各自的根節中節。,懶得碼字,自己腦補。內三合:大伙兒最想知道的肯定是關於氣,還有關於丹田之類的
什麼是氣?
丹田是什麼玩意兒?丹田發力到底是什麼感覺?我記得有首歌叫你是我的眼,你眼中的黑是什麼黑?你眼中的白到底是什麼白?
抱歉哥們兒,等你眼睛能看到了就曉得了,想像總歸是想像,聽說也只是聽說。「脫了褲子就給我看這個??」
嗯本廝練了兩年多才慢慢體會到丹田一滾,內動帶動外三合發力的感覺。
一開始只是簡單的動作配合呼吸,幾個月後就能感覺丹田像個彈簧能把身體彈起來了。
本廝功夫有限,就醬紫,往後會有什麼體會,誰知道呢
http://zhuanlan.zhihu.com/p/22890200這是我的理解。
瞎忽悠幾句。外三合上,簡單來說就是手眼身法步都能在同一個節奏上,就行了,到位了,顧打就合一了。內三合,從簡單的入手,就是想做什麼動作,是不是身體能快速的做出來,做到位,比如崩拳打小腹,腦子想的是打小腹,做出來,是不是真的瞄著打的,還是只是隨意打出來,愛打那打那,不管不顧了。
走老三步
怎麼說呢,師父教咱的時候,開始是籠統說了內三合外三合,之後就很少提了,只不過有時候講解為什麼的時候才拿出來說。按規矩練就不怕不出來,但天天想著這玩意兒就是著相了,是練不出來的。若說什麼叫合,平常走路就是最直觀的內外三合,拳家的追求不過是要將這份本能與和諧暢通加入拳法中罷了。
不是拳經還講了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清,就是這麼練。
推薦閱讀:
※習武的人為什麼先要學習扎馬步?
※MMA中國選手被韓國選手踢襠,請問韓國格鬥屆在世界範圍內的評價如何?
※MMA綜合格鬥教練課程都教什麼?
※如何評價新聞【女子防身術不如辣椒水】?
※實際情況中如何使用兩把劍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