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善良與戒行利他梵行之舉是否能與終極解脫建立永恆的聯繫?

假設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做一個能利他之人 而追求最終的覺性成為最大目標的話 是否需要犧牲掉一切障礙它的東西以換取絕對理性 哪怕這樣東西是你最視為寶貴的利他的價值觀 還是說唯有堅持利他自利 才能導向最終解脫的道路 這兩者是有永恆聯繫的 我已經思考這個問題思考的十分難受(身為一個深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生 末學畢生最基本的信念就是要盡到人生做一個好人的責任 然而追求覺的狀態是否會使得我最終要拋棄這種我視為最重要的東西?)我讀到文殊仗劍逼佛會生出極大恐怖 求助各位 畢竟德行善良利他只是世間的價值觀 沒有恆常不變的世間之事 它裡面是否真的存在某種永恆的東西導向覺性 ?


有人說菩薩慈悲,還有人說金剛怒目。

反正自己沒修到金剛,沒修到菩薩,金剛菩薩的境界可以隨便猜。

局限,就是砍柴的以為皇帝用的是金扁擔。

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揣度舉頭三尺的神明……苦辣酸甜,來者不拒……

佛說了四句話,叫緣起偈,也叫法身偈。我更願意用法身偈這個名字。

這是區別於凡夫和菩薩的根本標誌。有沒證得法身。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這是佛的智,而德行,利他,換取,責任……這是人的識。

換言之,您在用自己的識,去揣度佛的智。

您在用自己的思維去揣度佛菩薩遇到事情會怎麼想,怎麼做……

那天有一道題,大概是問,佛菩薩會不會慈悲……

其實,佛菩薩之所以是佛菩薩,因為他只隨緣……

所謂終極解脫,就是知道一切都是因緣來的,一切都是因緣生滅法,

知道一切哪怕自己的肉身和意識都是因緣來的之後,不攀緣。斷除攀緣心……

然後自己的情緒不波動,自己的意識不狂躁,在離開一切憂喜悲惱之後,

該幹嘛幹嘛……

當年,哪年來著,虛雲老和尚禪七開始,第一天就只圍繞四個字開示,

——深信因果。

啥叫深信因果,你信不信喝水解渴吃飯解餓?

神經病!誰信那玩意兒?!那還用信?!

嗯!這就是深信到了不用信。

什麼時候對於因緣果報的知見和行持能如同喝水解渴一樣的時候,就是深信因果,就是終極解脫……

佛說四依四不依,其中兩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

做不到這個,怎麼都和解脫沒關係。做到了,就是大菩薩!


因為無明而有貪愛,因為貪愛而有苦;因為無明滅而貪愛滅,因為貪愛滅則苦滅,這是解脫。

所以能與終極解脫建立聯繫的是無明。如果不再無明,那麼也就必然會解脫。

不再無明的原因是正見的建立。正見就是如實智見:即如實的、正確的觀察到佛陀教法所描述的無常、苦、無我的特性。當無明被破壞,根據十二緣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就是世間的滅。

正見的建立,需要親近善士,閱讀正法,並且按照佛陀給出的方法去實踐。另外你要遠離殺生、不予取、邪淫、飲酒和妄語。

至於是否利他自利,這個並不是梵行,而且與解脫無關。

要多讀經,不要讀偽經和其他胡言亂語的文學作品。關於解脫的一切都被佛陀善說後收錄在巴利經藏、律藏中了,你要解脫就去讀經、律,不要堅持自己胡思亂想。


謝邀:你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所知不足,產生的錯誤的理解。

先說「文殊仗劍逼佛」文殊菩薩什麼境界?

  • 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如來。 所以文殊菩薩久遠劫前早已成佛,而「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今於此界,現菩薩身,度化眾生。

那麼這代表什麼意思呢?深的不說,於「三毒永盡無餘」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龍樹菩薩說:「因世諦得說第一義諦,若不因世諦則不得說第一義諦,若不得第一義諦則不得涅盤;若人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利他、共利」無人、我、眾生、壽者,入第一義諦畢竟空,所以「即自即他」「自利即是他利」。但入世俗諦有自利他利之分,所以龍樹菩薩說「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利他、共利」。
  • 所以不存在「要犧牲掉一切障礙它的東西以換取絕對理性」,在追求佛道的過程中(你所謂的最終的覺性),本來就是自利利他不二的。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也就是說成佛為了渡眾生,為了渡眾生所以願成佛,本來即是不二的。(而不是說我為了要成佛,所以才去渡眾生,這個區別要搞清楚)這也是菩提心的真正含義。

回到「文殊仗劍逼佛」前面說到「佛三毒永盡無餘

  • 用個淺顯點的說法,也就是說,三毒的根都沒有了,就是想生都生不起來(這個說法不知道你能不能深刻理解),哪怕像金剛經里那樣,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也無法領佛升起一絲一毫的嗔恨心。
  • 優婆塞戒經》講:「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也就是說像文殊菩薩此等境界之菩薩,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是建立在三毒之上,於一切眾生無惱害之心,連螻蟻都不會損傷,更何況於佛,所以文殊菩薩「仗劍逼佛」非是想加害於佛,無非是為渡眾生,作諸示現罷了。正如《法華經》上說,諸佛唯一大事因緣所以出興於世,便是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文殊菩薩之所以現身此界,種種示現,一切言辭批語無非便是為了渡眾生成佛罷了。你可以把他看成釋迦摩尼佛和文殊菩薩為了渡眾生「演出」的一場戲罷了。如你看電影,看見電影中有人被殺,你莫不以為那是真的殺了人吧?

再說:「追求最終的覺性成為最大目標的話 是否需要犧牲掉一切障礙它的東西以換取絕對理性 哪怕這樣東西是你最視為寶貴的利他的價值觀 」。

  • 有個故事,一個猴子看到一條魚在水裡游,大驚失色,害怕魚被水淹死,所以連忙把魚撈了上來,結果沒想到反而害死了魚。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物種」,因知見的不同,有所限制。如同猴子不知道魚不能離開水,人也有自身的限制。
  • 一、不知眾生根性,二不能徹知因果。也就是說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其實並不能完全知道這件事到底會不會造成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是因為我們認知的不足,所以往往會有「好心辦壞事」。
  • 舉個例子,我們人認為的利他的好事,是否真正能夠利他?其實是不一定的。譬如我們讚歎的愛?在佛看來這種愛其實是佔有執著、是纏縛。《楞嚴經》: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由想愛既深,如膠似漆,不能舍離,所以深結生緣。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我愛汝心,汝憐我色。以是愛憐,惑業為因,現行為緣,經百千劫,想愛同結,誓不分離,由此相續,常在愛欲纏縛,不得解脫。
  • 所以你說「我愛一個人,他也愛我」,是好事還是壞事?
  • 又譬如我們常說的升官發財是好事,但是佛經講: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其實你觀世間種種人,對大部分人來說,升官發財其實並不是好事,反而極易迷失自我,極易墮落,更造惡業。所以「大集會一切菩薩,向世尊痛哭流涕,發大誓願,未證無生法忍已前,懇佛加護,寧墮地獄,不為王臣宰官」因一旦誤入富貴叢林,能從中脫身而出者,一百人中找不到一位。
  • 所以我們人說的利他,能否真利他?譬如幫助一個人陞官又發財?是否真的對他是好的?

所以佛教中說:「般若智慧是六度的先導」也就是說,真正的利他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的,所以並不是你所謂的「犧牲掉一切障礙它的東西以換取絕對理性 哪怕這樣東西是你最視為寶貴的利他的價值觀 」。」你所謂的最寶貴的利他,只是建立在你如今知見上的。並不是一定正確的。當你智慧增長,境界增長,這些不正確的知見應是捨棄的。

  • 所以你去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諸大菩薩種種示現,廣度眾生,有示現暴君,有示現淫女,若你以"人"的標準去看,這些行為如何能利他?但佛菩薩知眾生根性,知因果本末,知唯有如此才能渡此等眾生,你境界不夠,若也去學,可能只會是害人。


寫的真是一氣呵成啊,一個標點也沒有。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不同,你用不著去假設。

做一個能利他之人?是不是你要說自利利他呀?你應該知道,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這個定義一定要懂,否則會思惟混亂的。

另外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覺性。要麼怎麼去追求最終的覺性,覺性是不生不滅的、離一切生滅相的心。哪來最終?這是凡夫妄想啊。

如果你修行佛法,趨佛菩提,就要在修行中,消除你的業障,消除障礙你成就的貪嗔痴惡習。而不是犧牲掉一切障礙覺性的東西。業是眾生造的,被障礙的應該是眾生,而不是覺性,覺性無礙。

關係一定要找准了。

文殊仗劍逼佛,是表法的,是甚深般若,你懂般若嗎?有修行人給你解嗎?不能用凡夫小智去解諸佛如來不可思議智啊。依文解義,三世諸佛喊冤啊。

佛法是解脫法,是斷除眾生顛倒執著的妄想心的過程。看來你對佛法理解還不太多。希望你看看《覺海慈航》和《正信的佛教》,要樹立起正知正見,才能步入正道。


寇兄可多參讀輕心兄相關文章,相信定有豐獲。或可多閱南師諸講義如金剛經,答案亦自彰。末學愚略說幾句吧。清凈梵行、真實利他之心生起,此為行者之正路,不會錯。所謂利他自利、利人利己者,是名自利而實本無自利可言。故離一切相,非滯留兩邊。故舍自利相,獨存心利他。而利他亦然。覺為果,依福慧雙修證入。人之好壞,行之準繩,隨時空轉。當效慈心為父、悲心為母,慈悲雙照、任運而自在。何言棄乎?寇兄,極大之恐怖緣何起?思之當自明。楓紅葉落影不留,隨緣一笑品茗香。兄安好。


謝邀。

利他與利已是永不衝突的。

因為:

畢竟「無我」。

我即不存,何來人我對立衝突?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謝邀! 簡單說說。 覺什麼? 覺無我。說到無我, 行善利他,無疑能夠幫助人將對於自我的關注轉移開,當然這佔用時間; 靜坐深深地觀察名色、滅、起、無常,而怖畏而厭離而。。證無我, 也佔用時間。 都有用,也都佔用時間,那你只好自己協調了。

既然你提到終極,那麼這裡是要點: 雖然佛教也提倡普通的世間那種做好事,但它說的善行利他要旨是「純粹無私」,「無量」,「平等」。 其實這些都是強調的「無我」,有遠近、有親疏、求回報,都暗藏著自我。 這些能做到,說明無我徹底, 無我徹底才能如是善行。 這本就是一回事。

覺得二者衝突,是因為對佛法「善行利他」只了解了個局部, 換句話說,對無我也覺悟不夠。


推薦閱讀:

念佛的時候為什麼變得特別困,打哈欠不停?
開悟/覺醒,後我該怎麼做?
學佛、靈修到最後看破紅塵沒有慾望,會不會感到無聊?那種狀態的樂該如何描述?和我們日常生活比有哪些好處?
在內觀中心做法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修行中貢高我慢怎麼解決?

TAG:佛教 | 善良 | 佛經 | 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