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實用主義至上之今日,個人文化素養之提高有何現實意義?

中國有語云: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如今,本朝上下蔓延於實用主義之風氣下,應用學科從業人員之待遇遠高於基礎自然學科及人文社會學科,此點從歷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中可見一斑.

故,第一,對於應用科學之從業人員,提高其個人文化素養(深入研究文史哲,在某方面有所造詣)有何現實意義(如一核技術男對國學有深入研究,這種研究對其本人及職業有何種意義)?

第二,對於個人而言,到底是該屈服於現實學習實用之術,還是堅持興趣所致研究哲學之道呢?

第三,如此情勢繼續發展,會在國家民族層面造成何影響?

望賜教.


追求實用主義或者說功利主義其實沒有任何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實事求是,不管黑貓白貓,逮著耗子就是好貓——這種思維模式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也是符合當今世界最主流的價值觀的。

不管怎麼樣,使用什麼方法、什麼途徑,我們都希望事情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最高級別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

所以,目前中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真正的實用主義,而是在於目光短淺的膚淺的【實用主義】——我們就給這種比較特殊的【實用主義】打上括弧吧。

題主所說的這種【實用主義】其實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金錢至上主義。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個人文化素養之提高有何現實意義?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認為「個人文化素養」僅僅能夠被用於賣弄風雅的話,那的確是沒什麼用,不過文化這東西的意義可沒有這麼簡單。

在個人層面,的確存在這種現狀——誰專門去搞錢,誰就容易更有錢;誰專門搞文化,誰目前來看就稍微清平一些。

但在整體層面,一個沒有強大文化的國家是不會有前途的。

希臘文明在被蠻族攻陷以前,擁有在那個時代數量驚人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即便在雅典淪陷以後,這些新入主的蠻族仍然以希臘文明為榮,雖然希臘人的政治地位不復存在,但他們的文化卻被新主人很好地利用和保存了下來。

中國被蠻族入侵的例子也是如此,中國強大的同化力使得入侵外族入主中原以後,繼續沿襲中國之前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把自己那一套直接照搬過來——因為我們的文化更為先進,更具有吸引力。

所以如果國人都去從事更為掙錢的行業而放棄文化產業的發展的話,這對國家而言是很不利的。

就好像人體需要有腦細胞、也需要有腸道細胞一樣(後者的壽命可能只有3天),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也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力分配在各個崗位上,哪怕有些崗位看起來「油頭」要少很多。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呢?我來打個比方大家就明白了。

一群人,擁有一片樹林,樹林誰都可以砍,誰砍誰掙錢就多一點——但是如果大家都去砍樹而沒有人開加工廠的話,這個體系就不健康了。一來樹林就那麼大,二來沒有加工產業,原木也掙不出太多錢,並且不可持續發展。當然加工產的代價是很大的,需要很多前期投資才行。

這個困境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目前的最大問題之一。如果每個人都追求眼下個體利益最大化,那麼時間一長這個體系肯定會出大問題。但是如果不去砍樹,自己就過不上優越的日子。

在人人為己的前提假設下,這個問題就是無解。

我個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教育——一種高層次的教育。這種教育要教給大家的並不是專業的知識或者是生存技能,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統觀全局的、放眼未來、顧全大局的思維方式。有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一個人才能夠把社會中浮躁而流行的【實用主義】變成真正的更為絕對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

我從來都不反對利己,但是我認為大家一定要儘力避免那些自以為是利己卻最終損己的事情發生。否則,自己吃了啞巴虧還得往肚裡咽。

對題主個人而言,追隨自己的興趣和理想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自己的興趣僅僅只是說說玩玩而已,那麼去向【實用主義】低頭也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這【實用主義】雖不高尚,卻是社會現實。

首先養活自己,然後就要努力養活自己的理想。


能力所限,只能按自己的觀點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一、培養論證能力。學習哲學就必須學哲學史,學哲學史就能看到歷史上諸多強有力的論證,這能培養自己的論證能力。因為不管多偉大的哲人都無法用純粹的形式邏輯證明他的所有論斷,總是有一些非純粹理性的論斷但也是強有力可以令很多人信服的。可以從中學習他們是如何用有限的經驗來論證他們的觀點的。強有力的論證能力是寫報告、策劃案和好口才的理論基礎,。

二、培養認知能力。哲學的認識論是所有認識論的基礎,多了解一些不同的認識論,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參考觀點。對於自己更深刻地認識世界並將這深刻的認識應用於自己的工作、生活,會更有好處。

三、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學習哲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學會使用抽象概念來理解事物間的共性,並以嚴密的邏輯去思考事物更深刻的本質原因。當我讀完《蘇菲的世界》《大問題》《西方哲學史》之後,再去讀《社會性動物》《開放社會》《傳播學概論》這些書就不那麼難了,這些書上的知識對我工作的幫助就更容易發揮了。

作為一個廣告人,學習哲學後,我不再是整天想破腦袋地出些奇葩的餿主意,而是先分析市場趨向、產品價值,在選擇合理的傳播環境下,給出合理的方案;而也許啥時候等我的長期的感受伴隨偶發的直覺性的頓悟一來,也就是靈感創造偉大作品的時候了。雖然題主和我應該不是一個行業,但相信聰明的你能從中看出自己的路了。


人活著又不是為了給別人幹活。生命中只剩下工作不覺著那啥嗎?


勤于思考,勇於實踐,兩者並不衝突啊。


推薦閱讀:

佛經里對於超脫輪迴後的狀態有什麼解釋?
如何量化實踐區分小資產階級跟大資產階級,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小資產階級還是大資產階級?
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究竟是政治書上所說的人民大眾的選擇?還是依靠少數傑出人才的引領?
被創造者允許或者說可能比創造者更加完美嗎?
我為什麼是我?

TAG:哲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