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幫助印度搞基建?

那些擔心印度因此實現大發展,反過來威脅我們的,我只能說有些人看社會發展看不到問題的重點。

我就問你們,洋人來大清修鐵路,大清發展起來了?

新中國建立以後,文盲率,鋼產量,鐵路里程,等等各項指標,印度大多優於我們,怎麼我們如今發展起來了,印度還是只能拿潛力說話,要讓你們再等幾十年?

一個國家要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基建,但基建還不是真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外國人來建的基建。你們把邏輯搞反了,掌握了工業體系,掌握相關技術,有工業有市場有發展,自然有基建。中印都是人口大國,大體量大規模,基建邊際成本低,然而中國成了基建狂魔,而印度,怎麼基建如此糟糕,而且要依賴外國公司?靠中國基建,他印度能怎麼質變?

這個問題可以和印度經濟有可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等印度發展問題聯繫起來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129534

我只能說,中國百年來不斷的革命運動不是瞎折騰,抗美援朝不是白打的,蘇聯援助工業體系-雖然落後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提升工業水平。順便婊一下某高票居然拿蘇聯援助工業體系和中國海外基建做類比,可見根本不懂這之間天差地別。同時前三十年也不是白吃苦白折騰的,共產主義路線和政治狂熱,確保了tg把政權建立到了大部分基層,摧毀了傳統農業的宗族的封建的社會秩序和思想,真正把人口大國的人口化為可以調動的資源。(這點很重要,如何把政權落實到農村基層,讓政策落實,讓人口成為資源,國內的對比一下如今農村基層,甚至看中東世俗政權和宗教勢力的角力都可以參考對比,會有更深的感受。)衛生運動,赤腳醫生建立基本醫療保障,義務教育逐漸普及(你們真接觸過底層百姓,尤其是有非洲等地區接觸當地勞動力的才明白,中小學文化水平和真文盲的區別是質的區別),這些都保障了工業體系的建立,和改開時廉價勞動力的供應,也為後續進一步發展,產業升級打下基礎。

印度未來的發展潛力,我不敢肯定說也就那樣。但達到不低於中國目前的水平的前提一定是把該折騰的折騰一遍。如果不折騰,一些根本性的東西沒有改變,你僅僅拿著什麼這幾年gdp數據高速增長,什麼歐美對印度寄予的厚望,什麼中國給印度基建,跟我說提防印度發展,那我只能說你在說笑話。

反向的笑話就是中國崩潰了三十年,有些數據是結果,是表像,不去抓本質,停留在表面,是分析不出正確結論的。


印度的精英只會玩軟體和PPT,硬派工程全是垃圾。幫印度提升硬體,這是資敵。在印度瘋狂傾銷廉價商品,衝垮一切印度硬派工程崛起的機會,讓印度永遠做世界辦公室,才是正途。


生意而已,什麼幫助!


唉,現在自作聰明的人哪那麼多?

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基建大發展,國內搞得差不多了,現在是產能嚴重過剩啊,不走出去謀求出路難不成做家裡等死?

每個國家都有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走出去搞基建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利益群啊,大多數還是中字頭的,難不成一點話語權沒有?換著你難道印度有錢賺不要?

印度也需要發展,所以說合作共贏啊。

不錯,印度發展了對中國一定有潛在威脅,那又能咋辦,目前威脅最大的是美帝啊,自己首先得發展,否則東南亞對中國有威脅,越南對中國有威脅,中東對中國有威脅,毛熊對中國有威脅,乾脆都不要去了,好,連面對印度威脅的機會有沒有都不一定了。矛盾論咋說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得分清楚嘛。

再有,聖母咱做不了,但天天惦記著對別人使壞又算啥?咱中國人還沒壞到那程度吧。倒是各位才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大家能共同發展不好么?一定的外部壓力也是促進自我前進的動力嘛。

何況印度是一個大國,如果自身解決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發展的潛力,不是你能想阻止就阻止得了的,大家都不傻,不是各位使點壞心眼就能解決,各種博弈推演人家都有考慮過。

--------------------

以上說的主要是策略問題,比如雖然中國和周邊各國都有些磕磕碰碰,但如果主動出擊,每家那裡都能賺點,聚沙成塔,就是對中國自身發展的重要推動。而對手從中國手裡賺到的畢竟有限。

發展自己才是硬道理,而不是處處給自己設障礙。


看到這個題目,真的替印度感到委屈。

這就像阿三去菜市場買菜,兔子收過錢,轉過頭笑嘻嘻地對著三哥說:

「這是我幫你種的西紅柿,儘管拿走,別客氣。」

你說氣不氣。


1840年,西方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市場。

今天,中國用投資和基建打開印度的市場。

有些人還活在過去,以為中國還是以前的中國。

改革開放40年了,現在,中國的工業產值已經是美國、德國、日本之和了!

中國的鋼產能是11億噸,中國之外國家之和的一倍半。

水泥、化工、用電量、高鐵、特高壓電網、蔬菜……很多都不僅僅是世界第一,而是只有中國和外國比。

有些傻子還以為別人在夢裡,卻不知道自己活在過去。

現在世界上就兩個超級大國:中國、美國。

中國面臨的問題背後都有美國。

印度2016的GDP是2.2萬億美元,2016年低人民幣匯率是6.97。

印度GDP摺合人民幣:15.4萬億人民幣左右。

中國的廣東加江蘇15.5萬億人民幣。

廣東和江蘇不管是經濟結構、人口素質、經濟增長率、基礎設施、投資環境都遠遠好於印度。

印度還不如中國的兩個省!

所以,印度根本就不是對手。

世界分幾塊:

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拉美沒有存在感。

歐洲:是美國人罩著的歐洲,雖然各自對美國有各種意見,但是和美國基本文化和觀念一致,美國其實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

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無存在感。

非洲:在中國強大和介入後,越來越好,但還需要時間。

現階段幾乎所有的主要矛盾都在亞洲:

中東:阿拉伯人、美國、歐洲、俄羅斯、庫爾德、土耳其、伊朗亂成一團。

南亞:印度認為是其勢力範圍。

但其能力實在是有問題。

各國都不服,巴基斯坦就不說了。

以斯里蘭卡猛虎組織為例:印度打了十幾年,越打越強。

中國悄悄出手,1年就沒了。斯里蘭卡多了中國港口。

東亞:高手雲集!但是,在美國沒把注意力投向中國之前。

東亞全體都在一心一意求發展,雖然矛盾都在,但是大家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什麼東盟、中韓、中日、兩岸、中菲……大家都不聲不響的搞經濟建設。

東亞內隨便一個國家,放別的地方都是一霸:日本、韓國、越南、朝鮮甚至泰國台灣地區、印尼、菲律賓。

什麼四小龍、四小虎的!

經濟、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排名前50妥妥的。

可惜有個中國,月明星稀!

等2010年中國的工業產值高過美國。

美國才從中國崩潰論中霍然驚醒:一個不注意,中國發展到這個程度了?

就開始重歸亞太,亞太再平衡。

中國周圍開始不太平:

東海:日本搞釣魚島。

韓國:薩德入韓

南海:菲律賓南海仲裁

台灣:民進黨上台

蒙古:邀請達賴喇嘛

包括中印邊境對峙。

朝鮮核武器試驗。

周邊哪哪兒都亂。

一地兒亂是中國沒處理好,處處亂就必然有原因。

以中國現在的體量,打周邊國家就是欺負人!

成年人打幼兒園兒童:贏肯定贏,完全沒有道義!

(除了日本)

印度不是,也不會是中國的對手。

中印邊境對峙和中美對峙不同。

中國政府已經轉變理念了,十八大以前。中國韜光養晦,全心全意搞經濟建設,苦練內功。軍隊要忍耐,政府要忍辱負重,悶聲發大財。

十八大以後,體量太大,藏不住了。

現在的方式:對有實力的對手,針鋒相對。

對實力弱於自己的對手,良言相勸,親誠互融。

中國現在除了對美日外,實力太強!

對美國:南海仲裁案,美國派兩個航母戰鬥群來南海,中國三大艦隊直接南海實彈演習。

做好打的準備。

看看現在的共軍:

海軍下餃子;

空軍J10、J11、J16、J20、運20、直20、轟20(想像中)

朱日和演習。

軍隊整編。

十年前和誰說今天中國能這樣,有人信嗎?

傻子們肯定什麼「意淫強國」就來了。

現在世界經濟發展好的就幾個地區:

中國、印度、越南、(還有誰)

投資印度是因為投資印度回報率高。

印度現在不是中國的敵人。

當時中印邊境對峙時,一群人喊打喊殺。

列印度戰爭目的是什麼?出氣?有什麼好處?

印度來了40多軍人到中國境內,中國就要列印度?你們真牛!

中國14億人,印度14億人,加起來28億人,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就是需求,人口就是市場。

中國產能過剩是嚴重的。

放著一個市場不去開發,卻因為邊境一個爭端,槍都沒放,人都沒傷一個的去開戰?

真和印度打就正中美國下懷。

不管誰贏誰輸都是美國贏!

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不是戰爭。

而是生意!

中國和美國為什麼相愛相殺?

雙方經濟貿易關係太密切,幾乎沒辦法開戰,互相打幾乎等於自殺。

現在中國和別國的關係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往來。

全世界190多個國家,中國是其中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全世界投資,歐洲、美國、非洲、印度……

錢的力量比武器大!

要中國和印度開戰或抵制印度的,美國給了你們多少錢。

良心不會痛嗎?


中國不去,其它國家也會去。正如清末,按理說列強應該統一封鎖對華武器和技術出口,讓清政府用著落後的鳥槍和冷兵器。只有當對手有可能成長為潛在威脅時,才可能對你實施技術封鎖。軍事科技如此,更別說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技術含量更低的領域了。

總的來說,考慮兩點:第一,國際大環境的競爭,賺錢、圈市場是和平時期第一考慮因素。第二,非敏感技術領域,你不給,歐美日韓也會給,沒必要和錢過意不去。

最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印度接中國的發展歷史可能性不大。非盟集團接中國的接力棒可能性大些。一是國家多、散,整體經濟發展起來對列強威脅也不大。非盟集團是比印度還假的民主,好辦事,勞動法什麼的可以靠邊站。中國應該在戰略上扼制印度和俄羅斯發展,先稱霸東半球!


很簡單啊,一旦天朝去幫印度搞基建,那麼進度、速度、好壞,就完全受制於天朝了,說輕點是幾條路的事情,說重了基建緩一緩,印度經濟都得跟著緩一緩。多好的機會,一手的測繪數據。

這是錢的事么?這是錢的問題么?


印度對中國敵視,中國就要敵視他們嗎?

不!他們還不夠資格

我們從來都沒把他們當敵人看

他們只是有點傻而已

基建投資全世界都一樣

美國也一樣需要,咱們也去了

非洲也一樣,咱們也去了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個故事。

大清國當年不搞航運,儘管航運方便快捷,可以迅速運糧,但是,當時大清國有數萬縴夫,如果搞了航運,這些人必然衣食無助。

結果,大清國為了那數萬縴夫的口糧,而完全沒有搞航運的慾望。

推而廣之,整個國家如此,地主有錢就買更多的地,或者購買國外的商品以供個人享受。

那麼,清朝有何前途何言?

我再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老闆,他從外面請了很多員工,接著,他故意打壓這些員工。

這些員工想學習,想進步,他就一巴掌過去:你幹活就行,學什麼學?

生怕員工能力超過自己,跳槽走人。

就算員工說:老闆,我去學習,我給你錢行不行?他都不肯。

另外一方面,他又大搞任人唯親,家裡的三姑六婆,因為有親戚關係,逐一分配部門,就算他們不怎麼幹活,也將公司的利益分配出去。

敢問:這樣的公司開得下去嗎?有前途嗎?

——回到中國和印度的關係,這個印度出錢,向中國購買基建隊伍,中國獲得了資本,這些資本可以對外進行交換。

印度事實上是為中國打工的員工,中國是一家公司。

基礎建設產生的生活資料有四:水、電力、交通,通信網路。

這些東西是絕無可能向其他國家購買的。

這本是兩利之舉動,但為什麼被反對呢?其原因很簡單:有些人認為,這是資敵;另外一些人認為,印度不講信用。還有一些人認為,萬一印度發展起來,而中國尚未完成產業升級,那麼中國將無路可走。

我認為 ,這番言論都是扯談。

你的員工或者合作夥伴上進,生怕他超過自己,自己就算不賺錢了,都要搞死別人,這樣的老闆或者企業家能有前途?就真的見了鬼了。

首先,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理念,我們要區分政治的宣稱和科學的論題。

一個結論就是:沒有經濟學家認可,中國剝奪了美國的工作崗位。

包括中國政府也宣稱:中國非但沒有剝奪美國的工作崗位,相反還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給美國。

美國失去工作崗位,是美國資本階級的問題,是他們拿錢去僱傭外國人,而沒有僱傭本國人的緣故。

在這裡,我必須指出,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是資本家還是政府的公有企業,僱傭有能力的人去參與工作,將會是未來之常態。

換句話,一個合理的政治環境裡面,企業不應因為員工是日本人、越南人、印度人或者是中國人,就加以歧視,有所區分。

其原因很簡單:假設僱傭外國員工是一種「市場化」的選擇,那麼往往意味著它是高效的。

那麼,國家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扭曲這種效率,就沒有辦法擊敗率先採取這樣措施的政治團隊。

大清朝內部固然可以為了縴夫的利益,拒絕採用航運。

但是,當他面臨一個使用了更先進體制的社會或者國家的時候,大清朝發現自己節節敗退,無路可走。

因為清朝的體制,事實上已經影響了效率,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影響會逐漸加大。

假如你因為一個人是日本人,就對他的工作能力加以歧視,這隻會讓他投入到外國公司的懷抱,反過來和你競爭,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

這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階段,這樣帶來的劣勢,可能很少,只有幾個百分點,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寬容,能夠容忍所有膚色,國籍的人一起工作,有能力就招收來幹活,否則,你拿什麼去對抗一個對於日本人、美國人、中國人一視同仁,只討論能力的高精尖企業呢?

所以,印度的發展固然會佔據了低端的製造業,但是,它也會同時製造出更多的需求,更多的機會,產生更為龐大的市場,並且有更多優秀的勞動力,參與到全球競爭市場裡面。

如果中國因為自己的低端製造業崗位,拒絕參與這樣的一種合作。

那麼,這相當於用國家的力量,來阻撓中國的低端產業升級,告訴他們不需要升級了,國家兜底,這相當於是用高效者的錢,去補貼低效者的錢,這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公有制的優越性事實上體現在按勞分配上,按勞分配意味著我們要反對按資本分配,按資歷分配,按階層分配,按血統分配,並且我們應該提供給所有中國人公平的教育機會和工作機會。

這樣,我們就可以衡量一個人貢獻的大小,給他合適的酬勞,這樣才有助於生產力的發展。

而不是你窮你就有道理。

我並不是反對我們國家扶貧,但是,扶貧不是輸血,更應該是造血。

我們應該提供給窮人足夠的教育,足夠的發展渠道,足夠的扶手,讓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和家庭富裕者一起參與到一個相對較為公平的競爭中。

甚至,我們可以給窮人合適的補貼,讓他們免於餓死,或者至少保證起碼的生活質量。

但是,我們不應阻止窮人的產業被市場淘汰,消失,滅亡,這超出了社會主義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範圍。

大清朝因此而滅亡。

川普重蹈覆轍,他的舉動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全球和整個社會都在對抗他的行動。

而中國難道也要學習這樣錯誤的方向嗎?

其他的:

1、戰爭風險,我不太認可中國和印度有戰爭風險,兩個都是有核武器的國家,怎麼打得起來?

2、如果中國低端產業沒有得到升級,而印度發展起來怎麼辦?

那是中國活該,我重申一下我剛剛的論點,中國幫助印度搞基礎建設,有利有弊。

好處:有錢拿。

壞處:幫助印度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

然而,我們要知道,拿到的錢和從中獲取的經驗和技術,是有助於中國產業升級的。

那麼,我們應當進行一個對比:就是說,我們必須證明基礎建設幫助印度的增速,遠遠快於獲取的利潤對中國產業升級的增速。

而且,還有歐美進行競爭。

我認為這無法得到證明。

而且通過雙方都跑得慢的方式來阻撓敵人,這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對於國家而言,要追求的並不是比別人跑得快,而是儘可能快。

例如,有一個生意,別人獲利1000元,你獲利100元。

做!

為什麼不做?

這個買賣是可以做的。

名次地位只是虛名而已,你實際生產出來的東西,獲得的利潤,才決定了國家民眾的生活水準。

所以,假如別人跑得快,但是你比之前跑得更快了,那麼民眾的生活水準就會得到提高。

國家和國家之間不是純粹的競爭關係,更不是零和關係。

3、印度不講信用,做生意有風險。。。

去做生意的企業又不是傻帽,他們自己都不擔心你擔心什麼?


發個聲明,想反駁麻煩帶數據支持或者理論支持,或者至少要解釋清楚自己的邏輯,不要想當然。

————————

實名反對@shen jerry的回答。

首先是關於中國為印度省錢的觀點。

假設這個工程只有中國與歐美日競標,中國報價利潤200萬,歐美日報價利潤600萬。

照你的說法就是我們不該替印度省那400萬嘍?

要不要再扯淡一些。我們去便宜歐美日,然後我們和印度一起吃虧?讓歐美日過得盆滿缽滿,我們這邊丟掉本來可以爭取的許多工作崗位,然後大家一起擠在國內惡性競爭,一起餓肚子?

歐美日拿了錢然後僱傭大把僕人在印度享受生活,中國拿了錢拍拍屁股走人,你覺得印度會更喜歡哪一個啊?

就算是剝削,人家怎麼樣都是拉動了內需,提供了就業崗位。中國除了貿易逆差,留下了什麼?

如果是相同的報價,歐美日拿了錢去印度拉工人開工,中國呼啦啦抱團過去自己干,你覺得印度更喜歡哪個,更願意選擇哪個啊?

特朗普都整天上躥下跳要把工作崗位拉回美國去。

你說國外建築工程隊就那麼多,他們可以慢慢吊著印度,讓他們出高價,這樣就有好日子過。問題是,這個邏輯對中國走得通嗎?

我國內基建已經有些飽和了,國內包括工程建築等公司必須往國外走。我們可以和歐美那樣挑挑選選嗎?

想要挑挑選選,那就得先餓死七成國內公司再說。

而且你的(轉載?)這篇文章,有意無意的不提這一點:中國公司每次都直接砍這麼一刀,而中國基建團隊數量這麼多,西方公司不砍這一刀,那麼基建蛋糕都得被中國吃下。

你覺得西方公司還能維持以往的那種不公平協議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21世紀初的歐美造船業,到現在是什麼樣子?嗯?

你以為中國的「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有的公知看法很怪,他們認為美國人不做塑料玩具、不做自動鉛筆是因為他們「不想做」,那東西太低級。

那麼試問,如果有利潤,他們會不做?只不過就是因為現在會做的人太多了,做這些的利潤 不足以支撐他們優厚生活了,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而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人工費用比較便宜,做起來當然還有利潤。就如同自動鉛筆一樣,所有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都會被中國吃掉。

可怕的是,什麼叫做「技術含量不高」?這完全是由中國來定義的。即中國人已掌握的技術叫做「技術含量不高」,中國人未掌握的叫做「技術含量高」。

想想看,中國十幾億人,需要多大的利潤才能把生活水平提高到哪怕是新加坡的水平?被中國吃掉的產業,就很難再吐出來。而更可怕的是所謂「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這種概念,完全是由中國定義的。中國的技術進展到哪一步,哪裡就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更可怕的是,中國還在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在科技上緊追,不斷重新定義「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

放棄印度這個未來的最大市場,13億中國人以後想過什麼樣的日子啊?

服務業?哪個大國能單純靠服務業過日子的?服務業能提供多少工作崗位?

基建就擺在那裡。你做了,別人能做的份額就少了。你把印度的基建工作崗位搶了,印度還有多少行業能提供那麼多工作崗位?

多少人無知的認為,中國經濟能鵬飛只是因為中國基建好。

沒有基建提供的那麼多工作崗位打下的經濟基礎,中國經濟拿什麼起飛?

忘了羅斯福「新政」啦?

寫這文章,不是見識短淺就是別有用心。

看著這個題目那麼多回答,發現別有用心的人多了去了。

特點就是他們不和你講道理,來來回回就是一句資敵論。讓他們解釋,不會。擺事實講道理把數據捧給他們吧,太長不看。

跟他們說中國企業要走出去,他們跟你說國內西北市場還很大,夠吃了。他們不會聽你解釋西北方向基建需要的是大縱深而不是大密度的。他們不會去考慮,真等到吃完西北方的基建再想走出去時,天朝經濟就得硬著陸了。

他們會跟你說,一帶一路那麼多涉及國家,你其他都不管,就只會跟著利潤跑,就只會哪裡市場大去哪裡。去資敵。

我說了,不同意的,擺出你的邏輯來,拿數據佐證,大家可以好好交流。

他們只會說:你是賣國賊。你資敵。

我說,我們不承包印度基建工作,其他國家也會承包。這個基建蛋糕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吃呢?

他們說,印度給其他國家承包,會付出更大代價。

但是,基建承包是附帶性很強的,我們承包了基建,我們可以在這工程中先充分了解這個市場,我們可以提前布局。我們會在未來開發這個市場時獲得更多的優勢。別的國家承包了,優勢就是別的人的了。印度是公認的未來最大新興市場,我們絕對不能放棄。我們應該去儘可能的爭取更多的份額。

他們不會承認這個經濟學基本道理的。

他們不會理會你盡量用更詳盡的語言,一句話一句話的解釋這樣做,我們會有什麼好處。

他們不會理解,我們不做的話印度可能會多花五年、十年時間來發展,但是我們卻也會失去將經濟更進一步的機會的。

他們只考慮怎麼阻止別人,但不會考慮在阻止別人的同時,我們需要付出的是自己的未來。

他們不會理解,中國崛起,指的是我們中國自身發展到足夠強大。


好,非常好,加油,別停!印度的軍隊還在西藏轉悠呢,我們轉身搞基建。真的是量中華之物力,結鄰國之歡心。外聖內王,感召天下。上一個老佛爺,這次應該叫老佛祖了吧?


我幾乎不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主要是怕水平不夠誤導別人,但我看完這個問題的答案覺得還是回答一下吧。本人理論實踐基礎均有不足,姑妄言之,歡迎探討。

二戰之後,歐洲滿目瘡痍,美國在4年中開展了總規模達到130億美元的貸款援助,史稱「馬歇爾計劃」(或「歐洲復興計劃」)。拋開控制歐洲的陰謀論不談,馬歇爾計劃不但在道德上佔領個絕對高地,在經濟上,歐洲基礎建設援助的大部分資金用於採購美國的原料,使美國經濟發展一掃戰後初期的頹勢,重新回到經濟增長的路徑上。一定程度上,馬歇爾模式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三期疊加」的經濟環境,中國目前的一切經濟決策,主要用於突破經濟上行壓力,主要的兩大戰略包括「供給側改革」和「一帶一路」

一、供給側改革

1.去產能的要求

供給側改革可以總結為「三去一降一補」,目前國內的產能嚴重過剩,但企業在尚能彌補可變成本時仍然會選擇進行生產,並且國企由於其社會責任的特性,同樣必須進行生產,因此,國內產能陷入了「過剩-生產-過剩」的惡性循環。與馬歇爾計劃相似,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原料來自中國(無論是因為價格還是條款),為產能帶來出口,緩解產能過剩。

2.國內產業轉型的要求

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在於供需不符,對印度的基礎建設加快產能輸出,為企業帶來現金流,彌補成本,國內外的高新需求一定程度上會促使企業轉型,在新一輪的國企分工中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趕超。

這裡解釋一下,創新產業只需要進行一次性的固定成本投入,便可以形成規模經濟。

3.就業的要求

目前很多國家都在「抱怨」中國項目的非本土化,即基建項目的工作人員更多的來自於國內,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就業。

二、一帶一路

1.「一帶一路」的金融發展

一帶一路需要實現的是「五通」,金融發展是重點之一,而企業海外投資需要先行資本的鋪墊,沒有相應基礎設施的支持,印度很難創造出適應私人投資的經濟環境,國內海外投資實現困難。在國內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投資呈現邊際收益遞減,此時,以政治經濟合作塑造海外投資條件是明智的決定。

2.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的要求

無論是亞投行還是絲路基金,一般認為是中國領導的用以對沖TPP負面影響的金融組織,但由於TPP胎死腹中,中國將主要的精力用於促成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在浮動利率下,外匯結算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素,如果實現人民幣直結算,則能夠減低風險,海外項目的增加可以促成人民幣區域內結算,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標。

這篇回答只是一些想法,有很多不足甚至存在許多理想化的漏洞,歡迎指正。自馬基雅維里之後,很少有政治學上的絕對敵對關係,遑論經濟學,將國際經濟合作的大國博弈簡單的理解為敵對關係,甚至對意見不合者扣上「印度說客」的帽子,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為。

至於回答中皆是少看「建」字的回答。。。呵呵


抖個機靈

印度兄弟啊,我們這可是賠本賺吆喝,真金換真情。你看這個公路吧,原來限重20噸,我們給你們整了個限重60噸的。別說是卡車,就是坦克都能過!

誒張總幹嘛,唔,唔唔唔。。。


問題里沒說幫助印度的基礎建設具體指的哪一個。

倒是一年前央視記者董倩探訪印度孟買時留下一段視頻資料給我比較深刻的印象:

【阿三日常】央視記者親身體驗印度外掛火車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從這段視頻資料里可以看出,受訪的那位印度人還是心存感激的。

所以部分國人真的大可不必過於敏感。造地鐵車輛這種事兒對於中車來說也是拿手菜,但對印度來說就沒那麼容易了,這完全上升不到資敵程度的。

——————————

嗶哩嗶哩的視頻不全,我換一個完整視頻:

央視記者董倩帶你在印度體驗「孟買一號線」老式外掛火車!_騰訊視頻

再加一個文字版的:

印度「外掛」火車VS中國製造「孟買一號線」 央視記者體驗後這麼說


這是老王要搞事。

老王本來是個賣西瓜的,後來城裡每家人都買了他的西瓜,市場飽和,需求不足,他想擴大經營規模,掙更多的錢,已經不可能。無法再掙更多的錢,就意味著經濟增長失速,這讓老王夜不能寐。老王有一天突然豁然開朗,再圍繞賣西瓜做文章,是不可能掙更多的錢的,思路得從怎麼賣更多的西瓜,轉向賣什麼比賣西瓜更賺錢上面去。這叫供給側改革。

老王瞅了瞅,發現賣掃帚比較賺錢,馬上關閉了西瓜廠,投資建了一家掃帚廠,開始生產掃帚。從產西瓜,轉型為生產掃帚,這個叫做結構調整。

很快,大批的掃帚生產出來了,大獲成功,老王又掙了很多錢。大家看老王賣掃帚這麼掙錢,都紛紛加入掃帚行業,世面上競爭對手一下子多了起來。老王漸漸發現,賣掃帚的利潤越來越低了。怎麼辦呢,老王靈機一動,決定發明一項黑科技來打擊他的競爭對手,他把掃帚升級成了吸塵器。老王的吸塵器,大受歡迎,他又賺了很多錢。從生產掃帚到生產吸塵器,這個叫創新驅動。

老王發現,很少有農村人買他的吸塵器。他感到很奇怪,便到農村調研,發現農村人都不鋪木地板,所以吸塵器根本沒有市場。怎麼才能讓農村人購買老王生產的吸塵器呢,老王陷入了沉思。老王認為,要讓農村人能買他的吸塵器,就得先把他們變成城裡人,這個構想,就是小城鎮建設。

給農村人建好了小城鎮,發現吸塵器在這個幾億農村人口的大市場里還是銷售不暢。老王又去調研,發現他們雖然居住環境改變了,但是他們的消費結構依然還是沒有改變,因為他們購買力有限,不捨得買幾千塊的高級吸塵器,平時買個十塊錢一把的掃帚對付下就行了。

問題的癥結找到了,想要讓這幾億人都買他的吸塵器,那麼就得想辦法讓這些人的購買力增加才行。怎麼才能讓農村人變有錢呢,讓農村人變得和城裡人一樣有錢,這個理念,叫共同富裕。

光有理念還不行,還得落地變成現實才行。怎麼才能讓農村人變得和城裡人一樣富裕呢,靠農業現代化。三農問題的解決,在於農村的消失,農民的消失,原始農業的消失。看來人口的大聚居,才是大勢所趨,小城鎮建設那一套可能行不通了。這需要一套整體解決方案,這套方案,就是農業3.0。

農業現代化解決了,幾億農村人口被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全面城市化,現有的城市硬體和軟體建設,遠不足以滿足新進城的農民的居住和生產生活需求,怎麼辦呢,這時候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對中國進行全面的城市化建設。這個概念,叫做三縱兩橫,多中心城市。

沿海的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民,發現內地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口和土地,資本和技術,都齊備了,那麼他們就可以把生產的活,轉移給這些沒活乾的地區,它們專門負責設計,品牌、創意和服務。這個叫做,產業轉移,沿江經濟帶等各大經濟帶承接區。

老王的吸塵器生意越來越好,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他。他為了賣吸塵器,在每個城市每個街道、小區和商場,都得租一個店鋪或者櫃檯,成本壓力太大,嚴重的侵蝕了老王吸塵器生意的利潤。老王覺得把實體店關掉,把銷售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這樣成本的大幅度消減,讓老王又多賺了很多錢。這個叫互聯網+。

隔壁賣肉夾饃的老李,看老王從一個賣西瓜的,到轉型為賣吸塵器的,生意做的這麼成功,也深受啟發,也開始了生意轉型,這個現象,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老王需要轉型,老李需要轉型,那麼推而廣之,是不是各行各業,都需要這樣的轉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要對各行各業,都進行這樣的升級和轉型,對於整個國民經濟來說,就需要一次頂層設計。

經過頂層設計之後,整個國民經濟的操作系統,都需要升級換代,迭代後的版本,就叫經濟新版本。

雖然生意越來越好了,但是老王還是開心不起來。有一件事,讓他發愁,那就是庫存問題。世界上存在一種,可以一勞永逸的永遠消除庫存的生產方式嗎。如果打通銷售和生存的壁壘,讓他們連成一張網,讓生產和銷售實時互動,消除信息孤島,讓製造全面信息化,那就可以永遠的消除庫存。這個構想和規劃,叫做中國製造2025。德國人把這個工業互聯網叫做工業4.0。

吸塵器的庫存問題,終於解決了。那麼推而廣之,有沒有可能,讓國民經濟的每一個環節,都不產生庫存和過剩呢,答案是有的。把所有的人,產品,流程,事物,都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永遠的消除庫存和生產過剩,永遠的消除經濟危機。這個構想,叫做萬物互聯。

現在老王手裡有了三張網,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萬物互聯網。整個國民經濟日新月異,萬象更新,一日千里。但還是有一件事,讓老王心理不痛快,那就是以前他開西瓜廠,儲備下來的庫存和技術儲備,都閑置浪費了。老王放眼一看,發現很多國家還在吃草,窮的吃不起西瓜。老王打算把西瓜廠的技術,設備,庫存,都輸出到這些國家去,讓們也嘗嘗西瓜的滋味,這個計劃叫一路一帶。

那些吃草國的酋長說,開西瓜廠,對發展我們的經濟的確是個好事,但問題是我們沒有錢投資開辦一家西瓜廠。老王說,沒關係,不要為錢的事發愁,我借錢給你。為了借錢給這些吃草國,老王建立了一個專門的銀行,叫亞投行。

吃草國學會了生產西瓜之後,開始變得有錢了,老王的吸塵器,也就可以傾銷到這些吃草國了。把吸塵器賣到其他國家,這屬於國際貿易,一個吸塵器值多少錢,用什麼貨幣計價呢,因為中國是吸塵器生產第一大國,所以必須得用人民幣來計價。結算用什麼貨幣呢,雙方秉承著尊重平等,睦鄰友好,團結合作的原則,經過愉快的協商,一致同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

人民幣成了計價貨幣,結算貨幣之後,這些國家為了發展和中國的貿易,就得儲備更多的人民幣,這樣一來,人民幣就成了儲備貨幣。從計價貨幣,到結算貨幣,再到儲備貨幣,這個貨幣輸出過程,叫做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家化,大獲成功,這搶了小美帝美元的大生意。一條街上,顯然不可能同時容下兩個收保護費的組織。美國拎著砍刀就開約架了,中國抱著胳膊冷冷一笑,這年頭打架打的都是錢,你砍刀倒是挺不錯,問題是你有錢嗎?小美帝聽聞此話,頓時嚎啕大哭,刀是最炫酷的刀,可是沒錢打架誰都不敢砍啊。小美帝悲痛欲絕的滾回家了。失去了保護費這塊收入,小美帝回家後,不久便一病不起,一命嗚呼。

小美帝死後,中國開始了一個全球化新時代,萬邦來朝,四夷威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民幣成了國際通用貨幣,漢語成了國際通用語言,孔子學院,取代了蠻夷們的教堂和寺廟。世界終於實現了天下大同,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中華民族終於實現和完成了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也都過上了好日子。戰爭,永久的消失了,人類終於實現了永久和平的夢想和希望。這個構想,叫做中國夢。

中國永遠不稱霸,因為中國要稱的是王,以王道蒞天下。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霸道害而不生,王道生而不害,在王道的沐浴下,人類也將永久的生活在太平安寧與幸福美滿之中。

中國永遠不稱霸,因為中國要稱王 - 至道學宮


中印友誼靠日本

日印友誼靠中國

中日友誼,靠合起伙來坑印度

所以,很微妙,

什麼時候該不投標給日本抬抬價的機會,

什麼時候該假投標壓壓日本的價格,

什麼時候該真投標拿下,

什麼時候該學俄羅斯,送航母,賣售後,

得拿捏。

加州高鐵咱們都敢投個標,簽個意向,還怕個印度?

作為印度,不充值你能變強么?


恕我直言,在座的……何必湊這個熱鬧,理論上沒達到這個高度,實踐上也沒有切身經歷,何必強答,不如散去。


這裡的人都太單純了。你如果想要印度加入中國主導的一路一帶,總不能光嘴上許諾不給實際好處吧,總得給點實打實的好處。要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世上哪有這樣的好處,印度這麼大一個國家又不是全是傻逼。

給印度提供基礎建設,這事的進度,效果的主動權完全在中國手上,提供哪些項目,提供多少,項目完成了多少,這些都是要印度拿出相應的利益拿來換的,如果印度不乖,分分鐘直接掐斷。

玩完陰謀詭計,中國人是不怕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畢竟,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那也不是吃乾飯的。

只要想想前段時間,印度跑到中國境內,中印兩國對質,到最後印度反而和巴基斯坦打了起來,就知道我黨的手段有多高了。

說到耍流氓,印度最多是個小流氓,沒啥經驗,哪像某黨那是道祖級別的。


要是真想幫印度,那應該去幫印共毛奪權。

這問題下面一群民族主義者群魔亂舞真是有意思。


幫印度搞基建?您當國內這些基建公司都是活雷鋒,光干好事不收錢?

這些都是商業行為,印度出錢我們出力出技術,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叫生意。

幫助印度基建?搞笑!中國現在早就不興幫搞工程了,對非洲小國會有一些免除貸款的行為,但那也是那些小國拿其它利益(比如原材料供應)來交換的。做生意中國人的算盤精得很。我想像不出我共有什麼理由會「幫助」印度,做生意而已,不要大驚小怪。修條路不會讓印度崛起的。


那麼多嘲諷這個事兒的人是什麼情況?難道接這些工程不要錢么?

這些基建項目即使中國不做,包給其他國家不是一樣可以做么?弄的好像只有中國能做一樣,中國如果放棄競爭對手做夢都能笑醒,這麼大塊的肥肉誰不想吃?中國的企業吃了,你們還想吐出去,咋想的?


當年洋人來大清修鐵路的時候,也沒見他們的民眾說什麼。


基建就像一個個血管,現在印度中央政府對全國地區掌控嚴重不足,根本的問題就在於道路網、鐵路網、發電量這三樣嚴重不足,沒有路網,經濟就流通不起來,人就出不去也不想出去,沒有發電量,搞什麼都被電力天花板壓著。

事實上,我們中國人的戀家和思鄉情結是最廣為人知的,每年的春運潮,全路網總計高達27億人次,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這說明有大量的務工人員、在職人員是不在家鄉工作的,家鄉也提供不了更多的職位。

所以我們要考慮的一點是,印度基建的路網部分被我們建設發達了以後,這個將近14億人口的印度,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印度從國土來說接近中國的三分之一,GDP則為五分之一多一點。印度人能在如此低劣的路網情況下達到這樣一個程度,我們不能否認其努力和野心。

但也有一點需要考慮,血管再多,大腦遲緩也不行,路網再多,印度的中央政府依然需要做出正確判斷。中國的發展方向是搶世界所有人的飯碗,印度的發展方向則是搶中國飯碗。

IT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憑藉IT彎道超車,幾乎每個國家都是按照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樣的路子建設國家的,我們知道印度人很重視IT,也有許多印度人擔當矽谷公司的高管。可IT直接建設現實的時代還未來到,印度需要安下心來,培養其他的工科人才,改變造不如租、租不如買的現狀。

同時我也希望印度不要繼續跳反,戰爭會擊倒中國的經濟,可更會摧毀印度的經濟。


印度的錢,不是被歐美日賺就是被中國賺,被歐美日賺了,歐美日的公司實力會增強,印度對歐美日的依賴會增加。

中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是印度還是歐美日?自己能賺錢的基礎上,當然選擇增強印度而不是增強歐美日財力+增強歐美日對印度控制力。這就像蘇美跟中國的貿易、技術援助一樣,老二扶植老三老四。。。。老100和老大競爭。現在歐、美、日是中國主要對手,當然選擇建設印度,擠占歐美日市場空間。以後要是印度運氣好成為跟歐美日同等級別的對手了,再修改政策也不遲。

中國和印度雖然有地緣衝突,但是隔著青藏高原,跟中美隔太平洋一樣,兩者核心區域有惡劣地形阻礙,決定了地緣衝突的烈度不會高,爭奪的利益不會大到無法妥協。而且印度在改變國際分配秩序的訴求上跟中國有重合,例如在「碳排放」議題上都要求每人排放權平等、都主張石油以多種貨幣計價、都希望打破發達國家對知識產權的壟斷、都希望保護農業以達到糧食安全等等。強大的印度至少在歐美日衰落之前會是個好朋友,就像蘇聯解體前的中美關係一樣。

這種利益重合是印度的人口資源狀況和發展狀態導致的,印度為了自身就不可能故意跟中國作對。比如限制中國印度快30億人口的碳排放必須低於歐美9億人口,那印度還怎麼發展?石油以美元計價,印度又不能印美元。


為了遠比其它任何國家稀薄的利潤去給阿三修路搭橋的,都是賣國賊。

就像Russell Peters的段子講的,作為發明了數字0的民族,阿三的cheap是舉世無雙的。連深圳華強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商販都懶得和阿三做生意。某些人拿著國內低成本資金和全體納稅人的補貼去幾乎不賺錢甚至實際貼錢的給阿三搞基礎設施,不僅是蠢,而且是壞。

那些說幫助阿三他們會對中國有好感、甚至和中國一起反對美日的,這些人應該是沒有走出過國門,壓根不知道這個殖民地幾百年熏陶下的迷之自信的國家是個怎樣的存在吧……


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


推薦閱讀:

現在如何建立一個國家?第一步該幹什麼?
出口的物品比國內的便宜,這件事怎麼理解?
既然每個人都在努力掙錢,那麼「錢」是從哪裡多出來的呢???
儒家文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毛時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及計劃經濟政策是必須的嗎?

TAG:政治 | 印度 | 經濟學 | 中國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