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超級英雄」主題漫畫最早是怎麼引入中國的,怎麼翻譯的?
超級英雄最早怎麼引入中國的?
通過香港、台灣、或大陸?最早進來的是什麼?誰(大概)翻譯命名的?為什麼把man譯成俠,是怎麼考慮的?因為我覺得傳統俠文化不同於超級英雄文化,所以想深入了解出於什麼想法起一個這樣的中文名字,之後的肯定是學第一個起名字,所以第一個或最早的很重要。
最早?
40年代上海。四十年代後期上海放過Adventures of Captain Marvel(神奇隊長,沙贊)系列電影,譯為《原子飛金剛》。(當時這種電影是系列短片,一集十幾分鐘左右到三十分鐘,連續N集)胡伯威的《兒時「民國」》中對此有過描寫:《原子飛金剛》裡面的主角也是一個外國俠客,本人很英俊,但是長得並不高大。他遇到一個神仙願意做他的保護神,每當他和壞人戰鬥,處境危難的時候,只要念
一聲:「sesame!」,頓時轟然一聲冒起煙霧,煙霧散時他已經變成一個特別魁梧健壯,身穿閃亮的緊身衣,戴著飄灑的披肩的「金剛」了。「金剛」當然是
刀槍不入的,敵人的槍彈打在他身上紋絲不動。他還可以在天上飛,以便追擊敵人,緊急搭救美人。為什麼要加上「原子」兩個字,叫「原子飛金剛」呢?這又是上
海人的「噱頭」。因為那時震驚世界的原子彈剛剛在廣島投下一年多,人們談原子而色變。所以光是「飛金剛」不夠轟動,要叫「原子飛金剛」。(http://mjlsh.usc.cuhk.edu.hk/book.aspx?cid=2tid=1pid=795)
(當然,Shazam這個詞他聽錯了……)
這部片台灣當時也有放映,蔣經國的兩個兒子抵台時看過:第二天下午,我帶孝嚴、孝慈到旅社附近一家小電影院看美國電影,片名《原子飛金剛》,講的是一個會飛的人行俠仗義、劫富濟貧故事,中文字幕我能看懂、情節也理解。 (五十年前台灣去來(三))
1947年7月29日《寧波日報》的影評(看《原子飛金剛》後)。旁證了這部片是Shazam而不是超人,因為前者是1941年拍的,超人要1948年才有真人版。
儘管如此,據稱老上海當時也有真正的超人連環畫和蝙蝠俠連環畫,是根據漫畫出的……不過我沒有親見,如果有誰有圖片的還望指正。
(2015年7月對上面這段的補充:有圖有真相了,出自《滑稽世界》第67、70期,民國廿八年(1939年)八月、九月出版)(叫「大俠超人」和「蝙蝠俠」。這個刊物上並沒有登多少他倆的漫畫)龐邦本老師倒是提到過他當年看過的超人連環畫,但從他描述的內容看,我懷疑龐老記混了:抗戰結束後,一些美國連環畫流傳進入中國,龐邦本有幸得到了一本《超人》,不過當初的「超人」並不以此為名,而叫做「原子飛金剛」。「之所以叫原子飛金剛,
是因為美國向日本的兩個地區投放了原子彈,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原子彈的威力,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原子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因此,超人在當時被叫做原子飛金剛。(龐邦本:「無漫可動」最可怕)
然後,到了五十年代,就沒有什麼美國英雄引進啦。
一直到1985年,超人78年版電影才終於引進中國,引起轟動。出版社隨之跟進,中國連環畫出版社的「世界連環畫博覽」系列先後出版了《超人》系列的多本漫畫選集。龐邦本主編。這時候並沒有把man命名成俠。Superman就叫超人,Batman就叫蝙蝠人。@Multivac
據稱老上海當時也有真正的超人連環畫和蝙蝠俠連環畫,是根據漫畫出的……如果有誰有圖片的還望指正。
巧了,我這恰好有圖~~ Here U R ~~
美國隊長民國翻譯
這是個好問題,可以說是亟待確認的一個問題。現將我所知的貢獻一二,希望有心人可以繼續努力,把這樁公案給結掉。
(註:樓上的答案有些答非所問。本題的核心在於超級英雄命名為俠,特別是-man翻譯成「俠」,是由誰而起,但樓上對此一筆略過。建議題主修改問題,突出重點。)超級英雄翻譯到中國,最先進來的一定不是漫畫,而是電影(而且其中還包含一個由片名翻譯影響到稱謂的隱含過程)。民國如此,80年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本文主要討論影視片名翻譯。
在本世紀漫畫超級英雄成為好萊塢熱門題材之前,它還只是一個小眾的地方性的亞文化,當然也不存在一個系統、權威的翻譯套路。題中所述-man翻譯成「俠」的現象,是本世紀初中國大陸的一個風潮,其濫觴就是2002年的電影《Spider-Man》,大陸引進時翻譯成《蜘蛛俠》(台灣翻譯為《蜘蛛人》)。再經後續幾部作品的繼承而成為習慣,如2005年《神奇四俠》(台灣翻譯為《驚奇4超人》)、2008年《鋼鐵俠》(台灣翻譯為《鋼鐵人》)等。之後由於Marvel的MCU計劃將超級英雄炒熱(當然也有互聯網全球化,宅文化的崛起等各種因素),在國內迅速培養起一定數量的美漫愛好者,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漫畫本身,開始討論遠超呈現在銀幕上的那些人物、故事和世界觀,也漸漸形成自己的話語權。此過程對「俠」這個翻譯,既有發揚,又有逆反,這是後話。回歸這波潮流的起點,就是電影《蜘蛛俠》。國內90年代曾播出老版Spider-Man動畫,當時的翻譯還是《蜘蛛人》。樓上的答案中列舉了連環畫的例子。我可以補充幾個90年代引進的超級英雄電視劇。論「俠」字,1990年《正大劇場》的頭炮,就是大名鼎鼎的《俠膽雄獅》。後來還有部《霹靂遊俠》。此二片雖不是漫畫改編,倒也可以算半個超級英雄——這涉及「超級英雄」如何界定的問題,也許應該另外開題討論。漫畫人物的例子有:老版《Wonder Woman》翻譯為《神奇女郎》,老版《Flash》翻譯為《閃電奇俠》,還有部Marvel漫畫改編的《Night Man》翻譯為《神秘的夜人》。可以看出,這些翻譯都是各自為戰,沒有一定之規——或者說,沒有意識到「超級英雄」是個高度類型化的概念。當時唯一著名的超級英雄,就是超人和蝙蝠俠。蝙蝠俠可能是已知最早冠「俠」字的美漫超級英雄,上面說的蜘蛛俠顯然是套用它的翻譯。這樣的話,題主的疑問基本就歸結為:蝙蝠「俠」這個翻譯,最早從何而來?
是來自香港。香港引進美漫(及其改編作品)比台灣和大陸都要早。我們現在看香港版的譯名有時會覺得「土」,就是因為他翻譯得早,並且沒有斷代一直沿用至今。「蝙蝠俠」,最晚在蒂姆·伯頓版電影,也就是80年代末,就是統一這個名字了。那之前是多早呢?香港的事情超出了我的範圍,可能需要到香港人採訪就清楚了。據我所問到的情況,1966版蝙蝠俠電視劇曾在香港播出,確切時間不知,只大概是70年代。同時期的有《青蜂俠》(因有李小龍,可能是TVB最早引進的西片之一,在「俠」的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然後是《無敵金剛》《無敵女金剛》(非漫畫改編)《變形俠醫》(The Incredible Hulk)《神奇女俠》(Wonder Woman)。奇葩的來了——《神行太保》,猜猜是誰?是50年代版的超人。而前面提到的《俠膽雄獅》《霹靂遊俠》兩例,也有資料顯示其譯名是來自更早翻譯的港版。實際上,當時香港的電視台遠遠不只用俠來翻譯美漫超級英雄,例如機器人動畫《XX萬能俠》《XX電磁俠》,特攝片《電腦奇俠》《七星俠》等等。台灣在同一時期引進日本動畫也翻譯過《科學小飛俠》《正義雙俠》這樣的。其實大部分都沒有想要指涉「傳統俠文化」,只是個名字而已(而「俠」字經此也早已脫離其傳統內涵了)。所有這些,只有「蝙蝠俠」留存到了今天,並影響了大陸對美漫超級英雄的翻譯。這似乎只是歷史的偶然,或者說,是因為這個品牌夠長久,一直處於活躍狀態而沒有被遺忘。最後從我個人理解,說說超級英雄跟(武)俠之間如何有這樣一個等號。我們現在已經熟悉現代超級英雄(的科幻架構),也熟悉金庸古龍式的新派武俠,我們看到的是它們相去甚遠的不同之處。但對於幾十年前剛接觸外國類型片的華人來說,要給它作個定義實在有莫大的隔閡。這就如同民國新文化運動時期,文人們為了譯介西方科學和哲學,搜腸刮肚地給那些概念一個個創建中文名,有點類似。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盛行武俠的,譯者聯繫到中國本土的俠義傳奇,實屬順理成章。而超級英雄其本質(身懷絕技、隱藏身份的體制外行動者)跟中國古代的「好漢」確也有某種共通之處。如果說區別,那只是各自對「道義」的認識受其所在文化的局限而已。講到這正好再補充一個。蒙面英雄的雛形,佐羅。蝙蝠俠最早的作者Bob Kane就提過他在創作中參考了佐羅的形象。佐羅在我國認知度很高,因為有部著名的電影《佐羅》,是文大革結束後的首批譯製片,在80年代初非常流行。當年就有「義俠佐羅」的說法。幾年後上譯又譯制了另一部佐羅題材的電影,就譯為《義俠佐羅》。另外,老版的《The Lone Ranger》動畫片也在90年代引進過,譯名《孤膽奇俠》。此例也可佐證,西部牛仔、都市義警、中國江湖客,不同文明形態裡面的「俠」存在怎樣的對偶關係。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蝙蝠俠》系列中的提姆·德雷克(Tim Drake)這一形象?
※為什麼2016年的正義黎明電影名是Batman v Superman而不是Superman v Batman?
※蝙蝠俠撿了那麼多隻羅賓,他是正太控嗎?
※有哪些漫威和DC的角色當上過美國總統?
※史上第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