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里對於超脫輪迴後的狀態有什麼解釋?
如題,佛教里說人總是輪迴是因為 「貪嗔痴」,那麼超脫輪迴後應該就沒有「貪嗔痴」了,那時的生命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方式呢?
那些超脫輪迴的生命沒有任何的慾望,雖然不用遭受輪迴之苦,但是同時不就也沒有快樂,整個生命好像枯水一樣,那麼那時的生命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想問狀態,我只能說只有修行才能知道,真要告訴你的話,你還是會認為神呼其神的。因為你受到的教育完全是唯物主義的教育,而且,唯物主義教育是完全否定有神的存在。所以,理論基礎都沒有衝破的界限,你想用幾句話說清楚也是很難的。那如何說,你才能清楚呢?打個比方說,我們都做過夢,在夢中的你,和現在的你,是一個人。在夢裡,你可以做到飛行在天,可以在水中潛行,可以沒有空氣,可以沒有陽光,你也不會感覺冷,你也不會感覺熱。你要是能理解這個狀態,那就好說了。然後,修行,就是要脫離這個色身的束縛。雖然有點象死了,然而,他不是死了以後的狀態,因為他的這個狀態是完全能夠做主的。他可以出離,也可以隨時回去,這就是解脫的自在。再者,有能力的,不需要這個色身的存在,他也隨時能化現一個色身,這就更深了。在這裡面,還根據你的知見大小和能 力大小,分了很多層次,佛就是這個層次中最高的位置,要想跟佛一樣,你就需要修行知見和行持,待你的知見與行持都到位的時候,你也成佛了。
脫離因果、超越輪迴,不在三界內,不在五行中,即是佛陀境界。由此我認為看一下佛是如何描述涅槃的,對比一下入於無餘涅槃和非入於無餘涅槃的區別,大致可知此種境界是什麼樣的。涅槃有兩種,聲聞緣覺辟支佛的涅槃,和佛陀的涅槃。我們首先看佛陀的,也就是最究竟的涅槃。
涅槃無名,強曰涅槃。出入隨心,來去自然。我覺得南本《大般涅槃經》後人所寫之序中的一句話是對此種境界一個很好的描述:「渾然與太虛同量,泯然與法性唯一」
聲聞緣覺辟支佛也有涅槃,但是和佛的涅槃又有所區別。在南本《大般涅槃經》第二十一卷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四的最後是這樣闡述大涅槃的:
以純凈故,名大涅槃。云何純凈?凈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為不凈。能永斷故,得名為凈。凈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有名。而是涅槃是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二者業清凈故。一切凡夫業不清凈,故無涅槃。諸佛如來業清凈故,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凈故。身若無常,則不名凈。如來身常,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凈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凈。佛心無漏,故名大凈。以大凈故,名大涅槃。
但是聲聞緣覺辟支佛的涅槃,大概是做不到諸佛如來此般純凈。所以不算是無餘涅槃。仍屬有餘涅槃。
涅槃的境界是真正的常樂我凈的境界。至於其中更細微的感受,大概只有佛知。但是話說過來,到了那種境界,或許已經不存在感受,因為感受始終還是凡夫人的觸覺。
這僅是我的理解,我實在不敢保證正確。但是《大般涅槃經》中有很多佛陀關於佛性和涅槃的論述,各位師兄可以自行閱讀一下。我的智慧有限,不敢 妄解。
以上,僅為說出我的認識,以求大家的交流和指正。
補充:題主所說的苦樂,《大般涅槃經》中說涅槃是無苦無樂的,但這種境界不是枯水,世人常生顛倒想,所以把無常的,不凈的,苦的,以及我執的感受當作快樂,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就是有漏的根源。佛心無漏,痛苦和快樂總是相對的,沒有痛苦,自然就沒有快樂,這是種「混沌」的狀態,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狀態。這就是大喜樂,真正的常樂我凈就在其中。貪嗔痴是一種感覺,苦是一種感覺,快樂也是一種感覺,所謂生命只是一種感覺。超脫了,則知道感覺是假的,常聽諸根用,而不起用想。還是按照各種感覺去用,也知道感覺是虛假的。外表看不出來任何變化。大概如此。
你所謂樂,佛說皆苦,正如沉溺於毒癮的人說吸毒之樂,你自然嗤之以鼻,所以,涅槃解脫並非是死氣沉沉,而是戒除了毒癮的大自在
推薦閱讀:
※如何量化實踐區分小資產階級跟大資產階級,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小資產階級還是大資產階級?
※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究竟是政治書上所說的人民大眾的選擇?還是依靠少數傑出人才的引領?
※被創造者允許或者說可能比創造者更加完美嗎?
※我為什麼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