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人未讀過《論語》卻喜歡批判儒家思想這一現象?

經常在網上看到或在生活中聽到有些人批評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之道。而從其言論中往往很容易推斷出這些人並沒有完整地哪怕是略讀過《論語》、《中庸》等書。

例如,鏈接「如何和一個喜歡爭辯的人討論問題?」這一回答的評論中有如下言論:

「看似利用小故事去闡述大道理的例子」是否值得厭惡尚且不論。

原文中的小故事是否真的出自《論語》也暫不論(實際為虛構,我認為是原答者幽默感的體現)。

至少熟悉諸子的知友應該都了解,以小寓大為《莊子》所長,以例說理為《孟子》所長,《論文》作為一本某種程度上的對話錄,實際上是很少用「小故事去闡述大道理」的。由此幾乎可以斷定,此評論的作者對《論語》等書籍根本不熟悉甚至沒讀過。

我不認為,經典不容批判。很多國學大家,也對中國文化進行過反思與批判。但這種批判至少應該站在了解的基礎上。

這種建立在無知與臆斷基礎上的批判是如何流行起來的?難道批判經典是一種時尚?


因為大部分人上網的目的並非切磋學問,更不是獲得新知,而是逃避現實。既然已經要逃避現實了,認真就輸了。真的敢於面對現實,不把事情的真相刨出來不罷休的人本來就不多,網上還有耐心這樣做的就更少了。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來這裡如果沒有工作目的,主要是閑逛吹牛。

人類並不是一種很擅長好學深思的動物。儒家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等於酸腐文人、封建壓迫,馬克思等於共產共妻,自由主義等於公知,這就像鄰居阿姨聽說你學計算機就以為是修電腦的一樣。懶得了解,但需要定論,才能維持自己小世界的平靜。一國何嘗不如此,明朝八股立國代聖人立言,可是朱元璋自己都沒怎麼讀過論孟。後來聽說孟子講了聞誅一夫紂,氣得不行,差點把亞聖稱號取消。提倡孔孟之道的帝王都做不到的事情,就只好不拿來要求網上摳腳諸君了。


嘴尖皮厚腹中空。


那種人內心浮躁,驕橫傲慢,書也沒讀幾本,內心根本靜不下來,又怎會對中華文化產生敬畏之心。他們發表的見解粗略,只為顯得自己與眾不同。對於網上這樣的人,遇之,避也,沒必要放在心上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對《論語》存在誤解。大家的誤解,可以追溯到古代從政者利用論語來統治中國,將其中的一些教導斷章取義、曲解,成為治理天下之倫理。而在近代,此倫理被拿出來說事。究其源頭,肯定第一個想到《論語》,想到孔子。殊不知,他們要批判的一些禮法教條,已經不是孔子的本意。久而久之,人們在社會輿論中了解到的《論語》是不切實際的,迂腐的,不適合於現代社會的。但當真正去讀了《論語》後,就會茅塞頓開,發現裡面充滿了人道主義情懷,真誠的心意,所謂的迂腐、繁文縟節無所聞。孔子也親口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乎?說明他所重視的並不是表面的禮儀教條,而是內在的真實情感,禮只是後來者而已。

人往往很浮躁,了解一件事情不是去直接尋找這件事情的根本,而是道聽途說,竟也能建立一套「思想體系」,所以吐槽的時候還是能自信滿滿。。。


有人從未讀過聖經為何批判基督教?有人從未讀過古蘭經為何批判回教。我也不明白知乎有些人沒讀過本草為何能批判中醫?其實我也不明白批判儒家人為何要讀儒家的書。批判的又不是論語這本書,明明批判的是儒家信徒的荒唐言行吧,什麼裹小腳什麼男尊女卑,什麼春秋筆法,什麼貴賤有別,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還有好多儒家提倡的卻是今天批判的,這跟讀論語有關?沒讀就不能批判重男輕女?不能批判畏大人言?


不小心搜到這個問題,雖然提問很久了,但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很精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甚至可以回答現在知乎上很多人對其他經典的鄙棄。

怎樣讀中國書(節選)

作者余英時

讀書要「虛心」,這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不二法門。朱子說得好:「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獃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實是最聰明的方法。我勸青年朋友們暫且不要信今天從西方搬來的許多意見,說什麼我們的腦子已不是一張白紙,我們必然帶著許多「先入之見」來讀古人的書,「客觀」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話。正因為我們有主觀,我們讀書時才必須盡最大的可能來求」客觀的了解」。事實證明:不同主觀的人,只要「虛心」讀書,則也未嘗不能彼此印證而相悅以解。如果「虛心」是不可能的,讀書的結果只不過各人加強已有的「主觀」,那又何必讀書呢?

②「虛」和「謙」是分不開的。我們讀經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學術價值的今人之作,總要先存一點謙遜的心理,不能一開始便狂妄自大。這是今天許多中國讀書人常犯的一種通病,尤以治中國學問的人為甚。他們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如神聖」,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西方觀念,對中國古籍橫加「批判」,他們不是讀書,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國書籍當作囚犯一樣來審問、逼供。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創造」的表現,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去讀中國書。倒不如像魯迅所說的「中國書一本也不必讀,要讀便讀外國書」,反而更乾脆。不過讀外國書也還是要謙遜,也還是不能狂妄自大。

③古人當然是可以「批判」的,古書也不是沒有漏洞。朱子說:「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裡原有缺縫,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讀書得見書中的「缺縫」,已是有相當程度以後的事,不是初學便能達得到的境界。「硬去鑿」、「先立說,拿古人意來湊」卻恰恰是今天中國知識界最常見的病狀。有志治中國學問的人應該好好記取朱子這幾句話。

④今天讀中國古書確有一層新的困難,是古人沒有的:我們從小受教育,已浸潤在現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我們今天讀中國書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觀念來穿鑿附會,其結果是非驢非馬,製造笑柄。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於讀古書的,最好是盡量先從中國舊傳統中去求了解,不要急於用西方觀念作新解。中西會通是成學之後,有了把握,才能嘗試的事。即使你同時讀《論語》和柏拉圖的對話,也只能分別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統中的相傳舊義,不能馬上想「合二為一」。如果治中國史者先有外國框框,則勢必不能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當報紙一樣的翻檢,從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⑤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階段。讀書的第一義是盡量求得客觀的認識,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創造力」,能「發前人所未發」。其實今天中文世界裡的有些「新見解」,戳穿了不過是撿來一兩個外國新名詞在那裡亂翻花樣,不但在中國書中缺乏根據,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脈絡。

⑥中國知識界似乎還沒有完全擺脫殖民地的心態,一切以西方的觀念為最後依據。所以特別是這十幾年來,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風吹草動,便有一批中國知識份子興風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於中國書的解讀上面,這不是中西會通,而是隨著外國調子起舞,像被人牽著線的傀儡一樣,青年朋友們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則從此便斷送了自己的學問前途。


那要看他批判的思想具體是什麼。

假如批判的是「女德班」這種東西,根本不用了解《論語》。


閱讀改變一切,閱讀成就未來。

寫給題主所描述的半桶水們。

當然能聽進去也就不是半桶水了。

……………………

借題說一下個人對儒的領悟,能幫到一人也好。同時歡迎(有理有據)的指正。

儒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是明悟而求適用。

儒不是尊卑有序,只是那個時候需要那樣做。

儒不是仁禮,只是當前人類需要這樣做。

所以儒可以是一切,也是一切社會形態的治世原則。

儒之精髓在二字:中庸。

中庸和平庸除了有個字一樣沒其它任何關係。

中庸就是度,就是把握,就是最恰到好處。大道千萬,得中庸之道者可通神。


謝咬。

題主我要批評你。

沒看過《論語》一點兒都不耽誤批評儒家思想。

論語不等於儒家,儒家包括論語。

至於你在上面貼出的仁兄,孔子會在論語中這樣說:彼哉,彼哉。

意思是孔子說,那個傻逼啊,那個傻逼啊。

實在不值得一提。


《論語》的確不「等於」儒家,但是如果沒看過《論語》,最好還是別談論儒家。就像沒見過照片就先別著急訂婚一樣。。。


我是為了批孔子才特意讀的論語。他們只是本能的覺得儒家文化有問題,


無知無畏無恥


半桶水最是響哐當


儒家所描寫的只是烏托邦,儒家不能解決吃飯,也不能解決住宿,也不能對付敵人侵略,儒家只是一碗心靈雞湯,然而把雞湯當主食吃的人遲早要掛


我這裡成功捕獲了一隻「諸事不順怪儒家」的生物!連歧視和自己不好怪別人都是儒家教的?


因為經過近兩千年的沁潤,儒家思想早已融入民族文化,而不單單是文化人之間的傳承。五四思想啟蒙的批儒也不是從儒家著作入手的吧。


大部分不看書的80後、90後,對儒家和孔子的觀點都來自於中學教科書。而早些年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講到近代史時,都喜歡說打倒孔家店什麼的,好像近代的屈辱都是儒學造成的;語文教科書節選魯迅文章時,儒學又成了吃人的禮教。這類人喜歡用教材上的原話批判儒學。

而對於更早的不看書的60後、70後,小時候就在批林批孔的環境中長大,從小耳聞目染而沒有自己的分辯能力,所以潛意識中就自帶厭惡的情感。這類人喜歡用文革式的語言批判儒學。

說白了,其實就是從前一段時間,國家有意的引導導致了這種現象。


我覺著吧,批判論語的多半是沒怎麼讀過,讀過的崇拜還來不及呢.........

另外我覺得語文書對於論語選段選的不太好。如果初中課本一開始選的不是關於仁義禮樂這種枯燥的東西,而是 浴乎沂,風乎舞雩 或者 天厭之!天厭之 這種有趣一點的選段的話,也許人們對於論語的普遍偏見會少很多。


1因為激進的新青年們不得不為了救亡圖存採取某些非常手段,或者在民族危機、西學傳入的背景中他們不得不陷入必須採取非常手段的思想狀態。

陳獨秀:「在現代知識的評定之下,孔子有沒有價值,我敢肯定地說有。」

李大釗:「余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

然而新青年們仍然是有所保留的。但即便有所保留,這批判也使反傳統成為了趨勢。新青年的後繼者們有過之而無不及,把責任推給古人、傳統、儒家、推給孔子,並狂熱於歷史主義的進步信念,一直到了現在。

2我想這類人基本不會在沒讀過我們時代的一本暢銷書的情況下肆意批評該暢銷書的低劣,但他們卻能在沒讀過四書的情況下批評論語和儒家,這是因為「現代人們」擁有一種「先天的居高臨下感」,他們自信自己必然超過古人,即便他們未必自覺這種居高臨下感。這根植於「進步信念「,即認為人類必然是在發展的。我承認由於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是在提高的,人類整體的素質也在提高。可是一戰二戰不是提醒了人們,物質、科技的進步與人類進步之間的關係值得重新思考嗎?另外,這種尚且值得反思的進步與發展的觀念放在單個人與單個人的比較上時就徹底的毫無道理了。現代人憑什麼認為自己超越了那些開創和塑造人類文明的古人,如孔子、柏拉圖?對於古人我們缺乏基本的敬意,只憑藉我們現代人的身份就敢肆意圈點批評,真是可悲。


推薦閱讀:

儒家為什麼要一定依附政府而存在呢?
女權和「三從四德」所體現的家庭關係矛盾嗎?
姚中秋為什麼從自由主義轉變為儒家?
你如何定義「儒」?

TAG:批判性思維 | 儒家文化 | 儒家 | 論語書籍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