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為美食家有哪些先決條件以及等級標準?

以蔡瀾先生為例


謝邀。

要以蔡瀾為例的話,他老人家在專欄裡面是這麼答小朋友提問的:

問:「我很想問一個許多人都想問的,那就是怎麼能成為一個像你一樣的美食家?」

答:「美食家我不敢當,我只是一個喜歡吃的人,問我怎麼成為甚麼甚麼家,不如問我怎麼求進步。我的答案總是努力、努力、努力,沒有一件事不是不努力就可以得來,努力過後就有代價,用這些代價去把生活質素提高,活得比昨天更好,希望明天比今天更精彩。」

=========

美食家往往是一個被濫用的詞語,隨便一個喜歡吃的人都可能被叫做「美食家」;但真正那些對美食有深刻認知的人,則一般會因為懂得越多知道自己不懂的還更多,並對這三個字產生敬畏,不敢以美食家自居。

如果華人中有美食家的話,那麼,蔡瀾認第二,恐怕沒人敢認第一。以知名度而論,蔡瀾是絕對的第一,並且這他第一恐怕其他所有人加起來還高。

=========

下面偶試以我所理解的美食家標準並參照我所了解的蔡瀾作答。

我只談華人美食家,不談東西洋;一是不了解,二是即便根據我所了解的部分華人與東西洋差距也甚大,無法混為一談。

我也不談我認識的美食家。

第一條是見識。

見識則又分廣度與深度。

蔡瀾之所以成為公認的美食家首先是因為他廣博的見識;蔡瀾早年因為做電影監製的緣故,旅居過世界N多國家,品嘗過世界無數地方的地道美食。這點他基本秒殺了其他華人美食家;而且也很難有後輩在美食見識廣度上超越他。

蔡瀾在見識的廣度上獨步中原,但具體到某個特定菜系或者是領域,則往往會有比他研究得更加深的牛人。這點他在他出版的《華夏美食系列》總序裡面有提到:

我對全國飲食,熟悉的只有香港,其他省份,就要靠當地人的推介。要在一個地方住上四五十年,才能略為了解,要是做得到原汁原味,那還是要在當地土生土長的師傅,才調得出真髓。

……

有鑒於此,這一系列的書,都要請當地作者動筆,我只是負責監修工作,最後一集的香港美食,才由我親自撰寫。

這也就是所謂的「T型人才」吧,廣度得有,但也必須得有某方面的深度讓他人信服。

(味覺/嗅覺我倒不認為是成為美食家的條件。確實有味覺/嗅覺出眾的人,但能吃出來普通人完全吃不出來的滋味又有什麼作用呢?普通人又吃不出來,更無法在乎。另一方面,味覺/嗅覺是可以培養的,不同的美味體驗得多,味覺/嗅覺自然會提高;而美食體驗的多寡,則便是見識。

第二條是人文修養。

很多的美食家實際都是來自文人。清代的袁枚首先是詩人、散文家,然後才是以《隨園食單》出名的美食家。大陸現在「美食家」中知名度排第二的沈宏非則根本可以說是個不懂美食的撰稿人,他僅僅是借美食去寫讓人拍案叫絕的雜文。女「美食家」殳俏的名言則是:「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基本上,這些「美食家」都是以美食為切入點,但他們寫的則是別的東西;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換別的切入點也可以寫得很好。但,美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可以很容易的為大眾所接受。大眾因為這個切入點,也會把他們認為是「美食家」,即便以美食為切入點的文人可能完全不懂美食的。

要成為「家」,人文修養是必須的,否則無法寫出傳世的文字;而人文修養的缺陷,正是很多廚師無法成為大眾所認可「美食家」的根本原因。

廚師可以很懂美食,但是他們的文化修養往往太差,寫不出書來,就算寫出來了,可讀性也往往很差。這是華人廚師的悲哀。

蔡瀾的文字功力極深,論出版數量,則又是他第一,秒殺其他所有人的第一。

第三條是廚藝。

合格的美食家本身也必須能夠下廚房做菜才行,你不會做菜,吃過的東西再多,文化造詣再高,充其量也只是一個隔靴搔癢的「美食評論家」。

必須真刀實槍的自己去做菜,這樣才有可能對食材對廚藝有真實的了解;要成為美食家,寫文章說某某菜好是遠遠不夠的,寫自己吃了這菜如何他媽的「最難將息」簡直就是對「美食家」這三個字的侮辱。

這方面,沈宏非是負分滾粗的。他自己也很清楚,他最多就是自稱吃貨/饞宗大師。是大眾、傳媒把他吹捧為美食家。

得懂得做菜,才能從美食的角度去講述這道菜為什麼好。舉個例子,傻逼弱智美食節目主持人才整天「入口即化」,作為美食家,必須得說明為什麼入口即化,而要很好的說明這點,則必須要有深厚的廚藝做為支撐。

就我從蔡瀾的散文中看到的,蔡瀾在這方面其實也不怎麼樣。他老人家最多也就是能夠在家裡做做菜,朋友吃了之後做得不錯的水平;距離專業廚師的水準很遠。所以,蔡瀾一般也不怎麼寫美食為什麼好這個問題,即便是寫,也往往是轉述專業廚師的話語。

=========

能夠在見識、人文、廚藝三方面都有造詣的人我覺得就是美食家了吧~然後,要論「等級標準」的話,這三方面應該都可以獨立比較去分等級。

在這三方面都達到非常高等級是非常難的,基本上是要求精通三個雖然相關但實際上不同的領域,要成為三個領域的牛人,然後才是美食家。

蔡瀾在廚藝這個領域雖然不足,但他另外兩個領域的造詣據我所知均是頂尖的。

========

那麼有沒有美食家在這三個領域裡面都均衡發展,達到極高的等級呢?

我知道的華人美食家這三項均佳也是有,而且很出色的一位而且還是女性:庄祖宜;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2006年進入美國麻州劍橋廚藝學校研習烹飪;畢業後隨夫赴港,在米其林二星餐廳Amber做從廚房學徒做起。

=======

補充一下「先決條件」,要成為美食家積攢見識那部分,需要特別有錢+有閑。

美食家是很難賺錢的,除非做到蔡瀾那樣的知名度;所以美食家往往都另有職業,得先苦逼的去賺錢,然後再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據說蔡瀾做成龍電影監製的時候,就已經是千萬富翁。

這方面女性倒有優勢,嫁個好老公就行了。殳俏老公是做金融的,庄祖宜則跟美國的女美食家朱麗亞·蔡爾德一樣,有個外交家老公。


首要是獨立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思考,其次才是對於美食經多見廣。也即一方面是精神實力、一方面是物質實力,蔡瀾先生的尊嚴來自實力,亦包括勢力。在我國、在當下,有才識、有見地的人也不一定少吧?但少了財力,也即創事業、闖牌子的本錢的話,就只能慢慢來、慢慢忍、慢慢熬……


有錢+有閑+會做+愛吃。


吃不胖其實也很重要吧?


你把無功無過跟中規中矩這兩個詞用好就是美食家了


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廚師再說


推薦閱讀:

在你吃過的食物中,你覺得最難吃的是什麼?
如何專業地、有理論支持地、帶有批判性地去吃?
東北的涼拌菜有什麼特點?
一個人下廚房是一個很孤獨的事情嗎?怎麼排遣這種孤單的感覺?
有哪些獨創的吃法是聽/看起來像黑暗料理系配搭,實則別有滋味的?

TAG:美食 | 吃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