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團隊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團研發的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很厲害嗎?

(Science)雜誌首次刊發我國科學家微電子領域研究成果,這很牛叉嗎?會影響以後的硬體領域嗎?應用性強嗎?為什麼英特爾等公司沒有取得這方面的成績?是研究方向不一樣嗎?


首先,祝賀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的團隊。在Science和Nature這個級別的雜誌上很少能夠看到純粹出自中國大陸的文章,更何況這還是半導體領域的。據我所知,半導體製造這個領域能上Science和Nature的,全世界幾年都不一定能出一個。從科研的角度來說,真的很厲害,贊一個!

其次,對於這個科研成果的詳細評價會過於專業,我認為不適合在知乎做詳細討論,我就隨便說兩句,權當吹水好了。

復旦大學這次發表的文章全名是A Semi-Floating Gate Transistor for Low-Voltage Ultrafast Memory and Sensing Operation,從標題可以看出來,這篇文章做的關於存儲和感測應用的晶體管。縱觀全文,這篇文章創造性的把現有快閃記憶體單元里的浮柵結構和CPU裡面的MOSFET結構結合了起來,創造出了一種速度很快,能耗很低的揮發性存儲單元,這個新的結構有可能大幅減小CPU裡面二級緩存的面積,提高速度,減小耗電量,也有可能用來製造更快更省電的DRAM。運氣更好的是,這個單元結構還具有光電效應,有可能將現有的CMOS感光片里原本需要三個晶體管組成的感光單元縮小為只需要一個這樣的新晶體管,這個也是很有想像空間的應用。

當然了,從文章到實際應用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其中有著大量需要克服(也可能永遠無法克服)的工程問題,比如材料的兼容性,工藝的穩定性,製程是否能夠有效scale等等等等。現在就對SFGT的前景定論還為時過早。這也是為什麼你沒有看到Intel,三星等業界大公司發出類似聲音的原因。其實,每年科研和產業界都會冒出很多看似有希望的新技術,但其中最終真正能夠應用於實際產品少之又少。如果你看到Intel等大公司發布希么新技術了,那說明這個技術已經基本完成了研發和試生產階段,可以用於量產了。大公司實驗室里的很多暫時不能量產的實驗成果都屬於絕對機密的技術儲備,連專利都不會去申請,更不會隨便就被披露到媒體上的。(這裡順便吐槽一下大忽悠IBM:你不忽悠會死么,量產都沒個影呢就往大眾媒體上放,裝x無極限啊……)

總之,回到復旦這篇SFGT的文章,成果是厲害的,投產是遙遠的,科研in general是艱辛的……


推薦閱讀:

mesi協議的約束範圍?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的 CPU 都變得不可更換了?
日本是否製造 CPU?在國際市場上是否有名?
EVGA GTX590 3G 目前是否還值得入手?
CPU工藝與性能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TAG:英特爾Intel | 中央處理器CPU | 晶體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