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電影人都喜歡拍葉問這個題材?


謝邀。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跟風之惡習,在電影圈一直就很盛。從《無間道》開始,有多少警匪片里都是西裝革履的警察打扮和各種互相卧底的戲份呢?太平洋的那邊,自從有了《魔戒》和《哈利波特》之後,每年又有多少魔幻題材的無聊圈錢作品呢?

2,武俠片一直是香港電影人喜歡弄的,但是近些年缺乏一個有特色的「英雄」形象。像霍元甲、黃飛鴻、金庸群俠這種人物都被拍爛了,難得《葉問》出來,一片叫好。電影人自然就像抓到個寶,不停圍繞這個形象進行再創造。直到被搞得爛大街;


跟風是一個,此外葉問是李小龍的老師,香港人對李小龍的情結是相當高的,拍葉問的片子,多少可以看到李小龍的影子(雖然功夫走向不同,但有些傳承還是能夠看到,例如某種正義、俠的精神)

還有最後一點,葉問在香港生活過,開過詠春館,而香港人對於詠春也有特殊的情懷,因而接受度高很多。(也和「學詠春不怕被JC抓」的江湖傳說有關)


每次香港大興武俠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到當時社會不安心態的影響,從火燒系列、關德興的黃飛鴻、邵氏武俠、功夫喜劇一路發展過來,每一步都反映了香港所經歷的歷史軌跡。最近幾年葉問風頭再起,我認為也與時局有關。

其二是對內地合拍片來說,結合民族復興主題的傳統武術題材肯定是最合適拍電影的,港陸觀眾的接受度也高,隨著合拍片越來越成熟這個題材也註定會被重視起來。

其三我認為與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有關,就像美國的超級英雄系列一樣,其實觀眾還是希望有個能代表所謂「正能量」的傳統英雄人物出現的。每個時代均是如此,葉問跟李小龍又有師徒關係,溫良恭儉讓的形象又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就自然而然的繼承「復興傳統道德」的這個任務。


在香港,葉問的徒子徒孫太多了,葉問的開放式授徒使得香港絕大部分練武之人練的都是詠春。


趁熱打鐵而已。貌似最近好題材很缺乏誒


試圖扎堆賺錢。但是水平次的就賺不到了。


功夫片的終結章

功夫片 武俠片從來就是香港電影人的共同回憶 那時香港電影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後來扎紮實實的武師沒有了 明星不再需要在一個一個廠子打出來(當年連鄭佩佩這種臉蛋都要打噢)功夫片沒落了 昆汀打得比張徹還過癮 葉問可能是最後的餘輝 無論是武館 招式 集體崇拜 還是一段歷史


因為黃飛鴻被拍濫了。

老廣們喜聞樂見的武術家就這麼幾位,米有辦法。


1.那一段時間的李小龍熱。

2.王家衛一直的《一代宗師》應該算是一個啟發,於是發現葉問這個題材很少,於是成功了。

3.於是,跟風了。


推薦閱讀:

香港書店出售的批判中國內地的書對香港青少年有何影響?
香港有哪些曾出現在經典港片里的地點值得「朝聖」?
怎樣模仿成香港人?
香港在二戰後經濟騰飛,廉價勞動力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
為什麼香港人吃菜那麼少?

TAG:電影 | 香港 | 劇本 | 香港電影 | 香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