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巡撫、總督等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具體負責哪些事情?

最近在讀高陽的《胡雪岩》,被裡面的官名搞的糊裡糊塗,求高人指點,最好能把清朝的官名和現在的省長市長類比起來,感激不盡。 比如一個省里有巡撫、撫台,還有一個一般由旗人擔任的崗位,都是怎樣一種關係?

還有漕運的糧食為啥都要運到北京去?北京當時人口不是很多啊?


關於這個,我還有些發言權,最近就在讀大量晚清史研究的書。

按清朝定製,總督統轄一省或數省事物,職能是綜治軍民,統轄文武,管轄官吏,修飭封疆;巡撫掌握一省軍政與民政。

從上面來看,他們的工作其實或有交叉重疊,職權分別不大,名義上的許可權則總督(多省)〉巡撫(一省),實際上互不隸屬干涉,往往還出現相傾軋的情況。

然而事實上,1851年太平軍興之前,督撫權力並不很大,@黑色菠蘿所說的情況只適合於這之後。督撫之下有專管財政和考核的布政使,有專管司法和彈劾的按察使,分別隸屬中央六部中的吏部、戶部、刑部,而不向督撫負責,實際上存在三憲分立的情況。胡雪岩的崛起在太平天國之後,那時候為剿太平軍,原屬中央政府的權力下移,逐漸轉到地方督撫手裡。最先下移的是軍權和財權,後來大部分人事權力也下移。也就是說在胡雪岩發跡的時候,巡撫權力相當於省委書記省長和小軍區司令一體,而總督是大區的一把手加大軍區司令。

漕運則是在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運河運輸財政收入,有專人負責,稱為漕運使。運到北京是宮廷需要,也供百官及維持。

在軍事上,險要之地由八旗駐防,歸八旗將軍統轄,各省則有綠營,屬提督節制,亦非督撫下級。

出處:《晚晴社會與文化》


撫台和巡撫是一回事,只是一種敬稱。清朝的總督巡撫等官職詳情,@珠簾寨主 @鄭驥 @黑色菠蘿 已經說得比較詳細了,補充發言專門說說各種「台」。

制台:總督,全國9名,最高級別封疆大吏。

許可權 ≈(地方局第一書記 + 大軍區司令)*50%

品級:從一品 ≈ 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員

河台:河道總督,1名。

許可權 ≈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

品級:正二品 ≈ 政治局委員或中央委員

漕台:漕運總督,1名。

許可權 ≈ 北京、濟南、上海鐵路局局長( + 青幫保護神?)

品級:正二品 ≈ 政治局委員或中央委員

撫台:巡撫,全國16名。

許可權 ≈(省委書記 + 省長 + 省軍區第一書記)*70%

品級:從二品 ≈ 政治局委員或中央委員

藩台:布政使,巡撫第一副手。

許可權 = 省長

品級:從二品 ≈ 中央委員或中央候補委員

臬台:按察使,巡撫第二副手。

許可權 = 省政法委書記

品級:正三品 ≈ 中央候補委員或省委常委

學台:學政,巡撫副手之一。

許可權 = 省教育廳廳長

品級:不加品 ≈ 省委委員

道台:道員,全國百來個,地區行政主官。每個行省分為三五不等的道,比現在的地級市要大得多,類似於49年前後的蘇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等。

許可權 ≈ 市委書記*5

品級:正四品 ≈ 省委委員

提台:提督,全國15名,地方最高軍事主官。

許可權 = 省軍區司令/艦隊司令

品級:從一品 ≈ 少將 ≈ 中央候補委員

鎮台:總兵,全國83名,提督下屬軍事主官。

許可權 = 師長

品級:正二品 ≈ 大校


給題主一個小小的建議:高陽的《胡雪岩》和唐浩明的《曾國藩》、《張之洞》、《楊度》可以放在一起讀。《胡雪岩》應該放在最後,因為高陽的語言與唐浩明的語言是不同的,高陽更詩意化,唐浩明更平白,所以讀唐的三部曲能夠對晚清官場有一個簡單的了解,而後再讀《胡雪岩》,就可以充分品味高陽小說的文字之美。

接下來解答問題,撫台是巡撫的尊稱,巡撫頭銜類似於今天的省長,但權力比省長要大很多。現在的省長僅僅負責「政」的一部分責任,而我們目前的社會是黨大於政的,所以省長如果不進常委,那麼基本可以說只是個空架子。巡撫不同,巡撫統籌地方行政、軍師、司法權力,所以說,巡撫更像「省長兼省委書記」。

另外還有一些title,這四本小說裡面會涉及到。

總督:總督的全稱是「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而巡撫是「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前者是從一品,後者是正三品。所以一般來說,總督是比巡撫要大的。但實際上卻經常出現弔詭的情況,因為總督通常是負責相鄰數省事務的,也就是說,由總督來協調兩省事務,可是總督和巡撫之間是沒有隸屬關係的,只有官位的大小。(也有一些省是只設立總督或者巡撫,如直隸總督,山東巡撫)所以到了紅毛子大亂中華的時候,晚清在軍事上的協同作戰就顯得很被動,兩江總督(江蘇、安徽、江西)、兩廣總督(廣東、廣西)、湖廣總督(湖北、湖南),七個省的,設置了十個權職上相互監督但互不隸屬的職位,這種架構,怎能抵擋得住上下一氣的太平天國,所以南方的半個中國盡數「淪陷」,與這種官位設置不能說沒有關係。

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類似於今天的軍區司令員,是從一品。提督分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清朝一共設立了12個陸路提督和3個水師提督。提督要受到總督或者巡撫的節制的,這種情況可以以今天「黨政軍」這種順序的優先順序來理解。到了晚清,八旗羸弱,漢人擔任軍中高官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九門提督除外。九門提督,比較特殊一點,因為事關京城防務,所以都主要由旗人擔任。

布政司:全稱「承宣布政使司」,從二品,負責民政、田賦、戶籍。直白點,就是搞錢。和平盛世的時候,頂多出現些貪賄之事,到了鬧騰的時候,布政司的作用就很明顯了。打仗需要錢,所以在幾本小說里,總可以看到總督、巡撫這些官階比布政司還大,反而求著布政司。這其中,《胡雪岩》中布政司出現得最多,因為胡是負責給錢的,布政司是負責收錢的。

這幾個官階應該是出現最多的,其他類別的量十分大,在此不迭敘。具體可以參考以下鏈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158.html


我很久以前曾自娛自樂過這種古今職官對照,剛才花了好些時間總算找出來了。現在回過頭看感覺有些地方不太妥當,不過權當娛樂,我就放出來吧,不要太當真就好:

文職:

正一品:

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

太師、太傅、太保:中顧委主任

從一品:

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中顧委副主任

吏部尚書:中組部長

戶部尚書:民政部長

禮部尚書:都育部長

兵部尚書:國防部長

刑部尚書:司法部長

工部尚書:建設部長

理藩院尚書:國家民委主任

左都御史:監察部長

正二品:

總督:大區第一書記、大軍區司令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河道總督:水利部長

漕運總督:交通部長、糧食部長

從二品:

內閣學士:國務委員

侍郎:副部長

翰林院掌院學士:中央黨校校長

巡撫:省委書記

布政使:省長

正三品:

宗人府丞:中紀委書記

左副都御史:監察部副部長

通政使:國務院秘書長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詹事府詹事:團中央第一書記

太常寺卿: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

順天府尹:北京市長

奉天府尹:上海市長

按察使:省政法委書記

從三品:

光祿寺卿:中央警衛局後勤部部長

太僕寺卿:中直機關管理局局長

鹽運使:省鹽務局局長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國務院副秘書長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

詹事府少詹事: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太常寺少卿: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鴻臚寺卿:外交部禮賓司司長

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長

奉天府丞:上海市副市長

道員:副省長

武職: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中央警衛局局長

掌鑾儀衛事大臣:三軍儀仗隊隊長

從一品:

內大臣:中央警衛團團長

駐防將軍:大軍區司令

都統:大軍區司令

提督:省軍區司令

九門提督:北京衛戍區司令

正二品:

副都統、總兵:軍長、軍分區司令

鑾儀使:三軍儀仗隊副隊長

從二品:

副將:副軍長


對原來的回答做一些補充和糾錯。

在清朝總督的全稱是「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有幾個地方的總督,因管轄範圍稱呼會有區別,比如直隸總督全稱「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兩江總督的全稱是「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一般提到地方總督都是八大總督,第九總督東三省總督是光緒末年才設立,歷史非常短,在這之前,東北是將軍轄區。巡撫的全稱是「巡撫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各鎮、兼理糧餉」,具體到某個省,因管轄事務不同叫法也會有區別。

先期總督是正二品、巡撫是從二品,但總督巡撫都有加銜,實際品秩要看加銜,一般總督加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撫加侍郎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具體是掛在哪個部,慣例總督是兵部,巡撫則不一定,實際情況要看當時管轄事務的重點。加銜後總督是從一品,巡撫是正二品。到乾隆後,加銜成為定例,總督加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巡撫加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這個加銜的原因,一是遵循明朝時的慣例,而在明朝,總督、巡撫是臨時性的官員,都是從六部、或者都察院特派到地方的專務欽差大臣,二是擴大許可權,便宜行事。

另注意,加的這個都御史,都是右,不是左。右都是加銜,而帶左的,才是都察院的正式館員,都察院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長官為左都御史,尊稱為總憲,相當於中紀委書記,左副都御史尊稱為副憲,都察院的御史是言官、也是京官,在都察院,左右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黑色菠蘿 說的挺全面的,有幾個很小的細節再補充一下。

巡撫負責一省的一切,所以不僅對應「省長兼省委書記」,還有該省「衛戍區總司令」 (這個比喻不太恰當)這樣的職責。《胡雪岩》裡面的王有齡之所以自焚,就是因為封疆大吏「地在人在,地失人亡」。反例則是何桂清,身為兩江總督,棄城失地,在上海洋場躲了兩年,洪楊亂平之後解往京師梟首棄市。

山東和山西有巡撫而無總督,但是因為這兩個省地理上的原因,在實際情況中受「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影響很大。反倒是河南巡撫號稱巡撫首缺,蓋因沒有婆婆管。

四川是唯一一個有總督而無巡撫的省份。

督撫雖然沒有隸屬關係,但是如@黑色菠蘿 所說,總督所掛都察院銜高過巡撫,所以督撫同城是很尷尬的事情。如果再加上駐防將軍,互相傾軋的情況對誰都是個不小的挑戰,如廣州,福州。滿清的目的正在於此,希望督,撫,與滿缺的駐防將軍互不統屬,以利分而治之。


總督:全國九名,管轄數省或一大省,軍權民政兼有,側重於軍事,大於建國初的大區書記

巡撫:一省一名,側重於民政,大於現在的省委書記,雖低於總督,但不歸總督管轄。河南巡撫因上無總督,被譽為巡撫第一肥缺。

河道總督:主要是治河(黃河)大於現在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

漕運總督:管理漕運,管轄範圍小於但權力大於現在的鐵道部長

通商大臣:南北各一名,分別由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大概相當於但大於現在的北京上海兩市委書記

八旗駐守將軍是必須由旗人擔任的。

學台:正省級待遇,省教育廳廳長兼省高校工委書記

布政史即潘台,相當於現在的常務副省長兼財政廳長

鎳台,既按察史,相當於前幾年的政法委書記

提督,一省軍權,大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水師提督,海軍艦隊司令員(也可能是河軍)

道台:省的派出機構一把手,既道員,相當於但大於之前的行政公署,專區

知府:地級市市委書記兼市長

知州:副地級市市委書記兼市長

州同知:省直管縣級市委書記兼市長

廳同知,通判:資源地區,大慶市委書記兼市長

知縣:縣委書記兼市長

巡檢司:縣級在重要地區的派出機構大於派出所所長兼指導員


把督撫比作今天的省委書記省長並不準確,他地位其實更高,尤其到了清末,對地方和中央的影響,遠超今天的省委書記+省長,有權威圖書注釋為證!

清末官制入門的最好讀物是人民文學1980年代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注釋極詳盡,生僻字還有注音。而且一個個生動的官場小故事,多發生在總督(制軍)、巡撫(撫台)、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及其下屬的道府州縣之間,便於你了解其關係。官的任期,任命方式,捐官的規矩,差事與職務,正任與候補等等太豐富了。

這本書的注釋確實很牛,而且,有題主你需要的比照!比如講布政使類似現在的省長兼財政廳長,就比把巡撫比作省長準確得多。

唐浩明和二月河的作品在官制內容方面大而空泛,並不適合你。


建議讀《官場現形記》。總督、河督、巡撫、藩台、臬台、學台、道台、知州、知縣、典史,文的還有大學士、御史、大軍機、小軍機、武的還有提督、總兵……總之,從一品到九品,候補時的落暮,得實缺的得意,各色官員,應有盡有。此外,還影射了中堂-李鴻章,黑大叔-李蓮英。看完之後,清朝的職官,也大致明白個八九不離十。


督撫一開始是中央派出加強中央集權類似中央巡視組的流官,後來因為權利過大,可以任意傾軋地方,導致最後坐大成為類似地方軍閥一樣的存在。


總督與巡撫都是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員,不是正常的一級政府,政府是誰呢,是布政司與按察司。總督與巡撫的印章叫關防而不叫大印。總督和巡撫行使行政權和司法權是通過兩司進行的,比如要委某某去代理某縣,是由巡撫或者總督下命令給布政司,然後由布政司發通知。還有一點,督撫是沒有自己官方的幕僚班子,只能自己延請,而布政司和按察司是有自己官方的辦事人員的。只不過到了後期督撫逐步實體化,成為了真正的一級機構


大體是省長級別,具體職責和履職方式差異很大


總督,巡撫都是封疆大吏, 直接對皇上負責。在一個省,那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角色。


推薦閱讀:

20世紀共產主義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如果美國總統想連任超過兩屆,會遇到哪些阻力?
明代的昏君多嗎?如果是,這與其制度有關嗎?
我們平常所說的部級、局級、廳級 、處級、科級究竟是怎樣排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