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哈佛學生會在初次見面談話十分鐘內告訴對方(通常為外校及非常青藤學校)自己的師門」,這個說法真實可信嗎?


我本身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LSE),雖沒有哈佛耶魯這麼著名,但是我覺得我也一定程度理解這種說法,在一個比較好的學校本來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應該不存在不自信,除去一小部分純粹喜歡炫耀的,我覺得大部分名校校友都是抱著一種願意提及的心態提到自己的學校,如果有必要提及,會很自然的說起。

另外上面有朋友提到名校血統的問題,是肯定有的,我覺得這是一種集體榮譽感使然,並不是以炫耀為初衷,而且大多數名校的校友都知道謙卑的意義,都會注意分寸以免給別人造成不舒適感,不過派系在實際中發揮作用還是挺大的,比如英國投行業校友招校友很普遍,新招的人基本都被Oxford,Cambridge,LSE三校佔了大半,名校血統也是因素之一

另外lz最後一句說的:"有的哈佛耶魯學生,在告訴你他們的學校後,你淡定的表情會導致他們不淡定的表情" 我只能很不厚道的說他也許屬於喜歡炫耀的那一類,不但定是因為沒達到效果的失落,不應當成普遍現象


同為ex-ivyleaguer 表示,別人問Havard畢業生在哪裡畢業的,他們會驕傲的說「我過去在波士頓上學」,Penn的人會說,我「在賓州上學」。 什麼?你說波士頓還有其他學校?不好意思,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點。。

好吧貌似造成誤解了所以補充一下:

「我是有點開玩笑的性質,其實很多哈弗人是不太喜歡直接提及自己的學校背景的,所以會說「我在波士頓上學」。很多時候我自己也能體會這個心理,每次人家問我在哪裡上學我一般回答「美國」,給美國人就說「費城」,給費城人才說賓大。因為有時我一說我是賓大的對方就會說「哇,名校啊」,然後就變得很尷尬。我以為我遠遠沒有這個名校牌子所背負的實力,不是我太水,而是大家把名校看的太高了。」說句實話,傻逼哪裡都有,牛人也哪裡都有,只是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lucky。


受邀,稍許惶恐,我非PKU,亦非THU。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通過3個例子來拋拋磚。

1、我的同學

原先睡在我下鋪那哥們研究生去了PKU,但凡見面會些新人,他總會在5分鐘前讓人得知他是出自玄門正宗的。還有一哥們,畢業後先是去了帝國理工,回來在魔都聚首,他也會讓對方在5分鐘內知道和他一起住的有本科在哈佛或耶魯念的,如今這哥們去了芝加哥大學,說起話來總會有某某人云之類的,雲來雲去會讓對方知道「哦,這哥們是芝大的」。

2、我的朋友

大學並不在魔都念,於是客場來到有霞飛路的地方。在FD和JD雖有些同學,但關係不緊不疏,因此沒人罩。我的朋友也和我一樣,屬於空投過來的「外地人」,很奇怪,絕大多數是傳說中的名校畢業,見面會友時,我發現他們也會在10分鐘左右,讓我知道他們是某某大的。

3、我的同事

同事得分,高層呢,天天在微博上搞啥啥EMBA幾班的活動,然後整些煽情的言語,去個戈壁啦,跑個拉松啦,談及短暫的「師門」,打幾回醬油,就信誓旦旦的是某某知名商學院的人了,從微博上看,他們很自豪;中層也愛提,覺得不是提的那麼明顯,剛出來混社會的大學生比較愛提,3分鐘就報家門了,尤其是諮詢行當。


肯定看不同場合,但一般可能性比較小。

有個導師教導我,一般有成就,想做一番事業的,應該不追求以學校為榮,把名號掛在嘴邊,而追求學校以你為榮,為組織繼續添磚加瓦


我個人沒接觸過,一位帶過我的退休教授曾接觸過這類圈子(都是功成名就的),他還挺得意的。

這類華人圈的確都很驕傲。很多香港的國際投行、大型基金里確實有「哈佛系」、「耶魯系」之說。

當然他們有驕傲的資本,名校畢業確實證明了他們的素質(至少他們付出的努力),他們的社交圈等,因此他們一上來表面自己的「身份」,也有助你更快的做他們作出評價,確定之後交流的方向或是評判互相合作的可能。「顯擺」可能只是次要的。

與他們打交道也不必有什麼想法,不必產生抵觸心細,人都是有「顯擺」心理的,每個人都一樣。

不喜歡的話,微笑著走開便是。。。


假如你有了孩子在讀書的年紀,你希望他(她)以什麼作為理想?是成為名校生,還是去走不同的路(比如像喬布斯在大學只呆了十八個月)?

人是社會動物,「社會叢林」中有競爭與合作。但同樣生存壓力巨大,越是在食物鏈頂端的壓力有時候越大。在競爭中追求起點高本身並沒有錯,而名校生有優越感也沒有錯(中國人還一度讓四方賓服,以夷狄相稱呢)。

但錯在將名校「神聖化」。

記得電影《社交網路》中FaceBook的創始人就是因為想加入哈佛的一個什麼秘密社團未果,受了刺激才要搞FB的吧。。。熟悉美國社會的人知道,那些藤校中的秘密社團也就相當於國內富二代官二代積聚的社團,成為了圈子中的圈子,「名校」中的「名校」。

這好比是中世紀以後歐洲貴族通婚,幾百年後造出了哈布斯堡王朝這樣的怪胎,靠「近親」結婚,一戰中德國和英國王室按關係還都以兄弟相稱(當然照樣殺得血流成河)。

然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是靠階層、圈子的「維穩」,反倒是和「階層流動」關係密切。

16世紀後歐洲商業社會的發展,以工商業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興起,其中有多少是靠著「我爸是李剛」發財致富的?沒聽說什麼貴族靠權力和圈子發家,倒是聽說很多商人為頭銜巴結落魄貴族。而後來那些影響美洲的工業大亨比如鋼鐵大王卡耐基,很大多也都是平民出身,靠才能和貪婪成為「新貴」,老貴族們的羨慕嫉妒恨只能靠對其斂財進行道德譴責得以抒發了。

總體而言人類社會遵循叢林法則,強者為王,而現代意義上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人類知識體量的爆炸性增長,個人已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獨當一面了(看看諾貝爾獎單項獎的領獎人數吧),所以競爭往往從個人層面轉向了組織層面,而個人「競爭力」的地位也逐漸被「團隊精神」所取代——「組間競爭、組內合作」——是為王道。於是乎,「圈子」的價值走到了新的時代。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門派的地位很重,兩個高手對決前往往自曝師門,而比武時,能看出對方武功師承的也會佔有極大的優勢(如王語嫣)。然而,金庸筆下真正的高手卻都是能博採眾長、統御武林的,不論是機緣巧合學到別派功夫,還是有人格魅力能讓不同門派化干戈為玉帛,反正只要超越了門戶之見,就能成為「大師」、「宗師」、「俠之大者」……

《小世界理論》中也提到,社會人的身份有不同的維度,學校出身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諸如:老鄉、家長、職業領域、同公司、同愛好……看看Google+中,對圈子的界定就很有啟發了。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最多只相隔了留個人——《六度分隔》。

不要以為是名校生,就頭頂光環腳踩筋斗雲,也不要因為沒進名校,就彷彿大地失色暗無天日。「學校」(門派)只是「Six Degrees」中的一個而已,能綜合利用好所有Degrees,就能夠成就非凡的人生。


不管出自哪裡,這社會是需要有能力的人,也能夠證實有能力的人,所謂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人要有自信,不管在哪裡,不管學歷如何,只要態度好,努力做,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我覺得就挺對得起自己的!


推薦閱讀:

小米品牌能否完成屌絲逆襲,成功佔領高端市場?
一個顯然不具備精英特徵的人,到底是怎麼成為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
做出一個有價值的回答需要多久?
真正的精英教育是怎樣的?

TAG:人際交往 | 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