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解決飢餓問題了嗎?

舊聞印度2006重新恢復糧食出口(綠色革命)

1947年,印度獲得了政治的獨立,但大饑荒猶如籠罩南亞次大陸的陰雲一直揮之不去。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綠色革命」拯救了印度,讓印度逐漸擺脫了饑荒的困擾。「綠色革命」也被西方經濟學家作為成功的案例予以推崇。

40多年過去了,印度農業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經奪目的「綠色」逐漸泛黃,印度人又開始面臨人均口糧減少的考驗。如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常綠」之路,已成為今天印度農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神奇的種子」吹響「綠色革命」號角

1943年和1947年的大饑荒迫使印度政府明白:儘快提高糧食產量刻不容緩。1966年,剛剛就任印度農業部長的斯瓦米納坦決定從墨西哥引進改良小麥種子,播種次年便獲得奇蹟般的豐收。印度的「綠色革命」從此啟動。

2006年7月,兩艘澳大利亞輪船緩緩駛進印度南部港口晨奈。船上滿載的是印度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從今年3月開始,印度首次恢復了中斷6年的小麥進口。

印度官方談及重新恢復糧食進口的時候,總是強調這只是短暫現象。但是印度「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和其他農學家卻認為,恢復糧食進口正是長期以來印度糧食生產增長持續下降的一個最近的表現。自「綠色革命」以後,印度農業再次面臨挑戰。

印度的「綠色革命」曾經是世界農業發展史的輝煌一筆。

1943年,飽受戰爭和殖民創傷的印度遭受了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這一年,印度東部大約400萬人口被飢餓奪去生命。這是印度人民歷史上最慘痛的記憶。因此,1947年獨立後,糧食安全很自然地擺上了新生印度政府的議事日程。有關大饑荒的回憶一方面導致了後來的「綠色革命」,另一方面,也促使印度政府採取立法措施,禁止商人以營利為目的囤積糧食。這些措施在今天看來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在當時的印度是很有價值的。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集中力量擴展農業區域,印度的農業比獨立初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人口增長的速度比糧食產量增加速度快得多。上世紀60年代初,印度發生了自獨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性饑荒,只能火速進口500萬噸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痛定思痛,印度政府得出結論:農業對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發展與穩定至關重要。從此,全國上下開始把農業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當時的形勢要求必須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顯著提高糧食產量。1966年,剛剛上任的農業部長斯瓦米納坦大膽決定,從墨西哥引進1.8萬噸經過改良的高產小麥種子。播種次年,這些「神奇的種子」就帶來了大豐收,印度國內收成了1700萬噸的小麥。由於過去最好的年份也只有1200萬噸的產量,這一年暴增的產量甚至讓人們手足無措,旁遮普邦的所有學校被迫暫時關閉,每間教室都移作大豐收的應急倉庫。這就是「綠色革命」的開端。40年後,已經被印度人尊為「綠色革命之父」的斯瓦米納坦回憶說:「我們的歷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所謂「綠色革命」,實際上是一項龐大的、以科技為導向的農業綜合發展工程,核心思想是通過推廣高產優良品種、擴大灌溉面積以及發展農業機械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發展,實現作物、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穩產高產。「綠色革命」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繼續開拓耕種面積;對現有的農田進行輪作;使用改良種子。

在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下,印度農民通過「綠色革命」、培育和引進新的高產水稻、小麥品種,大量使用化肥、化學殺蟲劑和利用灌溉系統,使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到上世紀70年代,高產種子、化肥、殺蟲劑和灌溉基本上取代了印度傳統的農業方式。

到「綠色革命」開始10年後的1979年,印度穀物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31億噸,單位農田產量比1947年提高了30%,一舉奠定了印度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的基礎。

又經過20年的努力,印度糧食年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2.2億噸。2000年,印度宣布停止糧食進口。

第一次「綠色革命」不僅僅是農業上的成功,它還帶來了許多附加成功,例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科學意識開始深入人心,消費品和工業產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以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農民為代表的印度人民,也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片面追求高產侵蝕農業根基

為了高產,印度農民徹底改變了幾千年的耕種方式,化肥正在讓土壤肥力急劇下降,濫用電力和水正在使資源急劇枯竭,單一高產作物的推廣正在使農業生態系統急劇惡化。

但是,沒有任何變革的效應是永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綠色革命」開始顯露出自身的種種問題。

因為片面追求高產,「綠色革命」過程中,印度各地農村普遍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

「綠色革命」的初期,這確實產生了效果。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付出的代價卻是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環境惡化。

曾經節約的印度農民也逐漸習慣了在農業生產中濫用電力和水。許多水利灌溉田比僅靠雨水自然灌溉的田產量高2.5倍。因此,「綠色革命」後,印度各地興起了越來越多需要大量人工灌溉的田。

但是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水資源開始萎縮。印度的灌溉農業已經接近極限。

印度大多數地方,灌溉作物意味著修建堤壩和將河水導入灌溉溝渠。這對河流及其生態系統來說絕非好事。不過,河水雖然在雨後會重新變滿,但一些地方,河水也不夠滿足灌溉用水的需求,農民被迫開始自力更生。農民利用租來的鑽機和買來的電泵,開採地底下數千年都未曾受到侵擾的水資源。如今有2100多萬印度農民利用地下水澆灌田地,印度2/3的作物都是用地下水灌溉的。地下水正在耗盡。世界銀行近來的一份報告稱,印度依靠抽取地下水來滿足大部分灌溉和普通家庭用水需要,是不可持續的。

土壤和水的質量由於過量使用化學製品也正在日益惡化,大面積種植單一的高產作物品種也使得農業的生物多樣性開始急劇降低。雖然單種栽培的遺傳一致性有利於作物高產,但遺傳一致性也使得單一栽培的作物對害蟲、疾病和氣候變化的抵抗力特別脆弱。在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等所謂「綠色革命」的示範省份,近年來災害頻繁,有不少地區的糧食產量已或多或少有所下降。

革命不均衡催生「跛足農業」

印度「綠色革命」還存在品種單一和區域不均衡的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原來的產品優勢逐漸喪失,農業落後地區愈加落後,最終導致農業整體水平下滑。

同樣致命的是,印度沒有能夠將「綠色革命」的成功推廣到所有的農作物和所有地區。就農作物來說,印度取得的成功只限於糧食作物。1998年,印度不得不進口洋蔥。本世紀初,本屬產糖大國的印度開始進口食用糖。

到上世紀90年代晚期,「綠色革命」稻米和小麥產量增長速度開始放慢以後,印度曾經試圖把成功擴展到豆類和糧油作物上。儘管開發出了高產品種,這一計劃還是無法為農民提供足夠的高產種子。

儘管印度擁有素食傳統,是世界上最大的豆類消費國,但是其豆類作物的產量卻在世界上排名倒數。

就地區而言,只有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表現最佳。在「綠色革命」中成績斐然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西部等地區歷史上就形成了較好的農業發展條件,包括良好的灌溉設施、較為發達的交通、通訊設施等。有這些條件做基礎,「綠色革命」中小麥高產品種的引進引發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飛躍性發展。

其他地區,特別是印度廣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基本上被排斥在了「綠色革命」之外。

印度政府已經意識到,從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綠色革命」對農業增長的推動已有所減慢。1995年,印度穀物產量年增長率為1.5%左右,但是今天這一指標已經降到了1%.與此同時,所有農作物產量增長率已經降到了1.25%.這是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的最低點。

造成農業下降的原因是複雜的,有生產管理上的問題,也有惡劣天氣和缺水等因素的影響。聯合國估計,這樣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目前印度人口每年增長1.5%以上。這一勢頭如果不能儘快得到扭轉,必將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形勢。

「第二次綠色革命」喚起農民致富欲

雖然不少印度人開始擔心印度再次發生大饑荒,但是印度政府提倡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更強調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不是糧食安全。

目前困擾印度人的一個命題是,「綠色革命」40年後,印度到底是已經真正走上了朝著中等發達國家發展的道路呢,還是仍處在可能會發生大規模饑荒的邊緣?

印度著名經濟學家派·潘南第卡在印度3月份宣布進口小麥後,遺憾地說:「我們過去一直對6000萬噸的糧食儲備感到沾沾自喜,但現在儲備糧倉就快空了。」印度「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認為情況更為嚴重。他分析說,現在有將近40%的農民時刻想著、準備著從農業中「撤離」,長此以往,「糧倉還會更空」。

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天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某些地區,依然存在著類似饑荒的情形,並且多年來沒有太大改變。

但是印度政府對此表現得信心十足。印度總理辛格今年1月呼籲開展「第二次綠色革命」時,並沒有把關切的重點集中放在確保糧食安全上,而是更多強調了提高農民收入。辛格首次強調了水果、蔬菜和其他能夠在出口市場上獲得更高價格的植物品種,鼓勵採取更多高效利用雨水的措施,提倡改善土地狀況、推廣農業技術等。這正是印度「第二次綠色革命」的主導方向。

35歲的艾曼·曼沒有經歷過旋風般的「第一次綠色革命」高潮,但是他正在切身體味著「第二次綠色革命」給他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他現在是印度北部旁遮普邦一個快樂的農民。在這個地區,快樂的農民並不常見,過度開墾和缺水使得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綠色革命」陷入了困境。

但是艾曼·曼不久前獲得了解脫。他很快樂是因為一家新成立的農產品出口公司「地鮮」租走了他的90英畝土地來種植蔬菜和甘蔗,這些作物比小麥和大米需要的水少得多。根據艾曼·曼與「地鮮」公司簽署的合同,他每年可以得到3萬多美元,這比他自己種田的收入稍微多一點。他的拖拉機和工人也租給了這家公司,這樣他又可以再多收入一點。

35歲的艾曼·曼說:「我可能不再干農業這行了。」18個月前,他在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爾附近開了家電腦設計學校。與此同時,在他出租給「地鮮」公司的農場里,秋葵和辣椒正在茁壯生長,它們被採摘後送進倉庫冷藏起來,然後用冷藏卡車運送到200公里外的阿姆利則,接著它們被裝上飛機,運往英國。

走向市場成為印度農業新動力

「地鮮」公司模式已成為印度農業市場化的代表。印度政府期望,市場化不僅可以為農民增收,而且推動印度農業的第二次飛躍。

農產品出口看起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生意,但是對印度來說,卻是其農業尋找新的發展道路的機會。

「地鮮」這樣的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一部分內容,它在印度人心中的重要程度絲毫不遜於「第一次綠色革命」。

直到不久以前,印度的法律還規定農民必須到當地的大市場上出售他們的產品。那時候,艾曼·曼和其他成千上萬的農民兄弟只能用大大低於市場的法定價格把他們的產品賣出,他們無從得知哪種農作物賣得更好,因此他們也沒有任何提高產品質量的興趣。

他們賣出的農產品通過其他的中間商,經過漫長的運輸到達消費者手裡。印度計劃委員會的農業專家阿比吉特·森估計,由於炎熱的天氣和缺少保鮮措施,30%-40%的農產品在到達銷售終端前就已經在路途中腐爛。

僅有的幾個冷凍包裝中心也由於缺少地區配送網路而只能選擇效率低下的貨車運輸。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根本無法支持大規模的蔬菜生產,更不要說出口蔬菜了。

不過現在,市場的壓力形成了出口的潛在動力,新興連鎖超市也催生了對高質量農產品的國內需求。這些都推動著印度農業的變革。

「地鮮」公司在旁遮普邦租下了總面積達4200英畝的78個農場,用來種植大豆、白豆、胡蘿蔔、秋葵、玉米筍和其他蔬菜,並將其出口到歐洲和中東。在印度的另外一些地區,「地鮮」公司與農民簽訂購買合同,保證用市場價格收購農產品。在「地鮮」公司的這種商業模式下,印度農民第一次學會了使用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的技術、肥料和新種子,持續不斷地生產高質量的農作物。

艾曼·曼說:「這給我的村莊帶來了令人吃驚的影響。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家庭收入緩解了許多社會問題,我也開始學著用新的方式來做事情。」

印度農業部長拉達·辛格說,要支持大企業進入蔬菜和水果種植和銷售,因為印度農業的這一領域擁有顯著的增長潛力,農民也可以獲得較好收益。她說:「直到最近以前,政府都沒有意識到基本糧食生產之外的聯繫,因為主要的焦點一直集中在自給自足上。」

印度國內外都開始預測,逐漸消亡的割裂農業市場和正在興起的現代化供給鏈將成為下個十年印度經濟最顯著的變化。一家農產品出口公司總裁蘇尼爾·米塔爾說:「印度必須運用那些尚未開發出來的內在力量,為全世界提供食物。」

「常綠農業」能否再次拯救印度

印度政府嘗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被批評者指為「科技決定論」。「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提出,應該扭轉「第一次綠色革命」過渡以來化學製品的弊病,鼓勵發展節約和生態農業。

不過,批評人士認為,辛格政府並沒有看到目前印度農業問題的全貌。農業政策分析家德溫德爾·沙爾馬抱怨說:「那些管理這個國家的人相信,科技就是解答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因此致力於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但卻沒有弄清楚為什麼『第一次綠色革命』失敗了。」

來自印度國內外的很多農業專家都指出,印度農業要繼續向前發展,關鍵在於那些在「綠色革命」中不進反退的省份,例如比哈爾邦和中央邦等。這些省份基本上沒有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取得任何進展,但在改變目前農業增長趨勢變慢方面卻具有「巨大潛力」。可以說,印度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將更多來自於旱地農業,特別是通過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實施的流域發展計劃。

目前主要問題的癥結在於,過去10多年裡,印度為了轉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大量削減了對農業的投資。

1991年,印度農業公用投資占農業產值的2%還多,但是到了2001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5%以下。這實際上是削減了用於升級「綠色革命」科技含量的資金,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的延伸計劃也相應減少。

「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正在敦促印度領導人把注意力放在「常綠革命」上。

他提出,所謂「常綠革命」的目標就是修正「第一次綠色革命」帶來的損害,採取新措施,比如不用化學農藥,改用害蟲天敵來消除蟲災,使用有機肥料和效率更高的滴灌等。他同時還提出,應該鼓勵種植那些不需要太多灌溉的作物,比如印度特有的鴨腳稗、珍珠粟及高梁等。

蔣高明:反思第一次綠色革命之一:綠色革命緣起

作者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 陳 斌

導讀

農業綠色革命,指的是農業中高產品種、灌溉、機械化和大批量施用的化肥,以及與之相關知識的共享,所有這些科技進步促進了糧食增產。上世紀60年代末期,印度率先開始了依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綠色革命」的第一次試驗,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 ◆ ◆ ◆ ◆

自從人類從類人猿中分離開來,進化動力促進了人類向更文明的目標前進。然而,生存依然是第一要務,解決吃飯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其實這個問題在奴隸社會以及整個封建社會,都是沒有很好地解決的,原始社會就更不用說了,直到工業革命出現以後,部分發達國家才藉助現代化工技術,才將糧食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大量糧食商品進入市場,出現了國與國之間的食物貿易。引發這場農業革命的,就是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那麼,什麼是綠色革命?為什麼稱為第一次綠色革命?綠色革命真綠色嗎?下面我們就來簡要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及其帶來的農業結構和生態環境變化。

農業綠色革命,指的是農業中高產品種、灌溉、機械化和大批量施用的化肥,以及與之相關知識的共享,所有這些科技進步促進了糧食增產。上世紀60年代末期,印度率先開始了依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綠色革命」的第一次試驗,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隨後,從巴基斯坦到東部的朝鮮等大陸國家,以及延伸於斯里蘭卡和日本之間數千英里一系列島嶼國家,紛紛仿效印度,用化肥、農藥等提高糧食產量。因此,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最早是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的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此時中國正在發生著史無前例的,觸及人類靈魂的政治大革命,即文化大革命。

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緊跟著也開展利用「矮化基因」,培育和推廣矮稈、耐肥、抗倒伏的高產水稻、小麥、玉米等新品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技術革新。綠色革命從亞洲發起,在發達國家進行了驗證,並取得了最大的進展,如今世界糧食市場的很大份額是來自美國、加拿大那樣的發達國家的,尤以美國為主。

有人認為,那場來自農業領域的改革,對人類歷史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絲毫不亞於18世紀蒸汽機在歐洲所引起的產業革命。英國人發起的工業革命,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而印度上率先嘗試的農業革命被稱為「第一次綠色革命」。我沒有考證出以農藥、化肥、品種改良為主進行的那場農業改革,為什麼不叫第一次農業革命,而叫第一次綠色革命?從其中的一些具體做法來看,化肥、農藥、除草劑的大量使用,顯然與綠色環保不搭界的。我懷疑是背後的資本力量美化了那場革命,正如有人試圖將轉基因技術引發的農業創新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一樣,是資本玩的文字遊戲。

有人認為,席捲全球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中國因政治運動而被置之度外。

其實不然,我國的農業技術革新並沒有停止,值得一提的就是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所從事的三季稻研發,幾乎是與第一次綠色革命同時起步的,至今對全球糧食增產貢獻很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也算搭上了「第一次綠色革命」這趟列車。所不同的是,我們引入化肥、農藥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比人家晚了約十年。筆者小時候知道的最早的化肥是氨水,1974年前後村裡開始建氨水池;1980年前後從日本引進了尿素。但這個遲到的「第一次綠色革命」成果,對中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使用的農藥和化肥能夠像中國那樣,對局部乃至全球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見,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是否為「綠色」,還需要實踐的檢驗。

第一次綠色革命反思之四

社會與政治問題

農業自然屬性逐步減少

第一次綠色革命成果的成功推廣,需要大量石化物質生產與供應。離開了雜交種、農藥、化肥、除草劑、大型機器設備等,第一次綠色革命就無法顯示其優勢,而在一線從事生產的農民是沒有能力生產那些物質的。在這種前提下,農業自然屬性逐步減少,轉而依靠人工合成物質與大型設備,而能夠提供這些農資的是工業資本家。沒過多少年,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成果被資本所攫取,進而對政治、經濟、社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平衡產生了重大影響。

1造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污染轉移

由於發達國家具有強大的科技與資本優勢,其壟斷公司通過對種子、化肥、除草劑、石油的控制,進而造成了「窮國生產,富國享受」的局面。更為糟糕的是,發達國家將農藥、化肥、地膜這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從而將污染留在了他國;再通過糧食出口,將含有農藥與除草劑殘留的糧食賣給他國。

更嚴重的是,為了便於市場壟斷,竟將他國按照自己的需要生產,嚴重打壓了自給自足的小農,威脅了落後國家的糧食供應。如菲律賓生產的香蕉、巴西生產的咖啡、阿根廷生產的大豆,這些產品紛紛出現在發達國家的超市裡。而要實現農產品的長距離運輸,不得不依靠所謂的綠色革命成果,如激素、抗生素、保鮮劑等。

2將糧食武器化實現對他國震懾

由於不公平競爭,不考慮生態環境與健康成本,發達國家或其財團控制的糧食壟斷公司,以低於當地價的優勢大量傾銷糧食,造成他國不願意生產糧食轉而依賴進口的嚴重局面。美國採取這種做法,已經打敗了中國的大豆產業,中國人吃的大豆中80%以上來自美國等生產的轉基因大豆。大米出口國如泰國、緬甸等按照綠色革命的思路出發,其產品銷售要看強國的眼神。對於動亂的國家或者窮國,美國等依靠其手中的糧食武器對他國控制。

更為詭異的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還可能會受到一些帶有政治背景的決議所阻撓,美國農業技術專家從印度撤走,就是由於受到帶有政治色彩的決議影響。哪怕是按照富國要求,窮國為維持高科技的綠色革命進程,解決作物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平衡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鬥爭,以及糧食武器的強大威力。

3導致土地兼并,政府需要補貼農場主獲得食物供應

第一次綠色革命,實際上是粗放管理的,除草、除蟲、採摘、晾曬、倉儲等傳統的需要勞動力的傳統農活,被噴霧器、拖拉機、除草劑、乃至飛機取代了,且農民不能留種。該農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懶人農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採取精耕細作的辦法生產糧食,無法與規模化農業競爭,小農隨之破產,或者被迫進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在美國不僅小農戶難以生存,即使中等農場也面臨倒閉或被兼并的威脅。

美國用1.8%的農民養活98.2%的美國人,並有約1億噸糧食進入國際市場,實現對他國政治、經濟乃至軍事控制。但是,在該模式下,美國政府需要不斷地補貼農場,美國農民收入的40%來自政府的無償補貼,政府反而被種糧農場主所牽制——沒有糧食,政府也運作不動,就那一小部分農民會種地。

有人建議中國學美國,將土地連成片交給種糧大戶,按照現代農業思路即延續綠色革命的做法經營,這也是有很大隱患的。對於普通農民,他們不願意承擔任何額外風險。在土地流轉模式下,由於沒有固定的使用權,流轉者對投入到土地的資金能否獲益持懷疑態度。即使他能夠保留自己擁有的一份,但是土地所有者只需要花費很少或不必花費追加費用便可以拿走增產的一半。

對於土地所有者來說,他們也許對不必追加資金而照常收取租金而獲利,也可能想方設法將佃農從土地上逐出,以便憑靠他們自己使用機械或僱傭勞動來生產出更多的產量。令人擔憂的是,大農場主將成為農村推廣使用新技術的主要受益者,而廣大農民將淪為無土地階層,僅靠從事季節性或候鳥式勞動、低工資收入來維持生計。

4城市低收入人群被「餵養」加重了社會管理成本

為了充分利用綠色革命成果,需要克服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上的許多障礙。例如,成功的綠色革命所要求的資金投入常常超出農民、土地所有者以及政府現有的支付能力和種植傾向。供水和治水設備(例如印度恆河平原上廣泛採用的管井)、化肥尤其是氮肥,以及野草、病蟲害的化學防治等,均需要一定的費用。

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幫助農民改善運輸設備條件,使新品種所需的大量肥料能夠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要對遙遠的城市消費者運輸食物。大量低收入家庭獲取的「免費」食物,是以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為主的,使得城市人群出現食物過剩,既造成了食物浪費,還帶來了健康隱患,美國人群高達38%的肥胖人群出現,說明第一次綠色革命的健康代價是異常昂貴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美國甚至中國出現食物浪費的同時,非洲的饑民面臨食物短缺困惑,因飢餓引發的死亡陰影並沒有因綠色革命而得到多大改善。

5食物種類多樣性下降導致文化多樣性喪失

第一次綠色革命,使全球農業模式出現了趨同化效應,如反季節設施生產的食物味道幾乎一致。由於採取規模化生長,優質勞動力離開土地,食物種類多樣性逐漸下降,很多與飲食有關的文化消失。更嚴重的是,隨著農業中所謂高科技不斷應用,一些傳統的農業工藝失傳,即使一些老品種也因為種子公司的參與而逐漸消失。

按照美國農業模式,留1-2個人經營近萬畝土地,下降的就是食物多樣性,他們利用再先進的農機具也無法與5000多人從事同樣大小土地的農業模式相抗衡,後者生產的糧食首先滿足了自身安全。規模化經營造成食物多樣嚴重下降,合理輪作、間作套種將永遠告別農業。人類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將會因農業工藝、栽培品種、飼養品種、優質勞動力的喪失而降低,一旦發生瘟疫或戰爭,人類將面臨不可避免的糧荒——遠離農業的城市人口需要食物的不間斷供應,這個人口基數越大就越不安全。

本文來自「科學的歷程」


高種姓的算人,低種姓的算牲口吧……人的溫飽問題肯定解決了!


看看這幾個數據很好的:

從1914年到2014年,印度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大約3厘米,達到165厘米,而印度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5厘米,達到153厘米。

然而,印度男性的平均身高比世界最高的荷蘭男性矮了大約17.5厘米,而印度女性的平均身高比世界最高的拉脫維亞女性矮了17厘米。

印度人長得越來越高了,不過放到世界上算矮的。

印度人均壽命落後中國7到8歲左右

身高,壽命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您看他奧運金牌數就知道了


全國上下10多億吃貨,一天到晚就是吃吃吃,跟一個講究瑜伽修身,苦行養性,清心寡欲,誕生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國家比消耗糧食多少,你們好意思么?


其實嘛,咱們也不用擔心三哥吃的飽不飽,這片神奇的土地也是神人遍布!

印度奇人宣稱不吃不喝70年

2010年4月,印度一位時年83歲的耄耋老人皮拉拉德·傑尼宣稱自己自13歲起就沒有吃過任何東西,更沒有喝過一滴水。據悉,這位神奇的老者被印度國防部列為高度監控研究對象,希望能從他身上得到啟示,增強士兵們的作戰能力。

為了方便研究,印度政府讓皮拉拉德·傑尼住在一家名叫斯特林的醫院,來自印度國防部的30多位醫學界專家們每天都在觀察他生命體征的變化。醫院介紹,在這期間傑尼爺爺確實滴水未沾,粒米未進,他的身體未出現任何飢餓難耐或脫水等反應。因為不吃不喝,所以他也不排泄,身材精瘦而又健康,精神頭兒也不錯。

雖說這還是個個案,但考慮到三哥這麼多苦行僧和素食主義者,外加各種修仙的,人家還真不把吃飽飯放在心上。況且人家軍方都在研究不吃不喝活下去,咱還用擔心他們吃不飽飯?


看到評論里說吃肉更耗費糧食,我這裡集中回應一下。印度的飢餓問題有一部分是宗教信仰和飲食習慣造成的,和實際的糧食產量關係不是強烈相關。印度的肉類生產並不少。從 2014 年起,印度成為世界牛肉出口第一大國,估計 2015 年的出口量有 240 萬噸,超過巴西的 200 萬噸(http://time.com/3833931/india-beef-exports-rise-ban-buffalo-meat/)。

這裡能也許能看出印度的策略。雖然印度吃牛肉的穆斯林人口幾乎和巴基斯坦相當,但印度教思想濃厚的印度中央政府先是禁止屠牛,然後大量出口牛肉。大量少數族裔沒辦法正常吃到牛肉,如果私自屠牛,運輸牛,買賣牛等,甚至會遭到印度教徒的私刑報復。

===== 原答案 =====

大家主要從數據著手,我從其他方面來說一下。

印度傳統飲食習慣的問題,在於素食。大家可以試試一個星期只吃素食,即便放的油再多,也容易餓。印度的問題就在於,宗教和傳統觀念讓很多人傾向於素食為主。看看介紹印度美食的視頻,基本上能吃的肉就是雞,魚什麼的。牛肉就別想了,連私人殺牛都有可能遭到印度教徒的私刑報復。你沒看錯,印度要殺牛,必須公家或公司來。印度是出口牛肉的。而豬肉印度教和穆斯林都不吃。

印度之所以有飢餓問題,一是糧食確實有點不足;第二就是傳統飲食習慣造成的。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各種刺激性的咖喱和調料?素食不能激起口腹之慾啊,必然要加入各種調料以刺激味蕾。此外,既然素食,那為什麼印度也有很多胖子?大家也許不知道,正常的肉食反倒不容易胖,大量不正常地攝入碳水化合物是致胖的因素之一。

所以印度要解決飢餓問題,第一就是提高糧食產量,第二就要改變傳統飲食習慣。當然,如果印度能用健康平衡的素食解決問題,也是可以的。但人的本性就是雜食,平衡攝入各種營養才是正道,不要反其道而行之。


看數字是沒有解決溫飽,看身高三哥不少都營養不良,但是說不定印度也自有國情在。有個印度人跟我說他們國家人人吃素,所以同樣的糧食可以養活很多人口。還真說不定有一點道理,比如泰國人均糧食產量也不多,也大量出口稻米。另外熱帶地區應該很容易找到可以充饑的植物和動物。


信不信把印度十四億人平移到中國的環境里,他們能餓死兩億人。


不確定,印度的發展情況還沒有定性。因為我們在歷史上很難找到參照物,很難通過制度實驗的方式列出公式進行計算。


貨幣是控制經濟的關鍵。

糧食是控制貨幣的關鍵。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每年要進口那麼多糧食。

來說說(黑)印度,高票答案雖然是對的,但是印度是開掛民族呀,大米在印度不像在中國是糧食的主體。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印度洋蔥危機」就知道印度的主體食物是什麼了,然後高票答案所說的人均糧食在印度並不適用。如果真的人均200,一天相對於吃一頓半的飯,我TG不去星火燎原?

其實印度人基本除了高層,家家戶戶都種的有蔬菜,而且印度只吃自己國家洋蔥,中國的洋蔥味道太大,不吃。而且印度人民沒有糧食上繳給國家的概念。無論城市還是大山,有地就會種洋蔥,但是那是刀耕火種的種菜。

所以印度目前基本能保證大部分人溫飽,絕不是外媒報道的一天餓死幾千人的印度。

印度也有土改,還是持續了40年的土改,印度耕地面積為亞洲之首。

但是印度確實沒解決溫飽問題,還有近4億的人為吃飯發愁,貧富差距大到1個世紀。

所以呀印度真的是開掛呀!

耕地亞洲第一,

經濟突飛猛進,

土改40年,

還TM有人餓死,

這不是開掛,是什麼?


關於印度的專家。我們這邊有過這樣的一條新聞

-----------------------中新社長沙2月20日電 針對印度稻米單產水平創出新世界記錄的消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日回應稱:「百分之一百二的假傢伙,吹牛皮」。

  中國媒體援引近日英國《衛報》報道稱,在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Bihar)一個位於Sakri河旁邊的小村莊Darveshpura里,當地一位名叫蘇曼特·庫爾馬的農戶所種的稻米每公頃單產高達22.4噸(約合每畝2986斤),超過了袁隆平創出的每公頃19.4噸的世界紀錄。這個單產記錄也超出了國際稻米研究協會和美國基因改良公司在試驗室條件下所創造出的記錄。

雖然這個紀錄是否為真暫且不提,但在印度人的心中,袁院士似乎不被他們看在眼裡哈


跑個題

水稻增產主要功勞是化肥農藥的普及使用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種子的改進只能算1/3的功勞,這還沒考慮非雜交水稻品種的改進。

而且功勞不能全讓袁隆平拿了,他背後有一大個團隊和其他致力於水稻研究的科學家。

印度的糧食問題我覺得還是化肥產量的問題


飽暖思淫慾,饑寒生盜心。

從印度神油,強姦案在國外的知名度和中國山寨文化,盜竊案在國外的知名度對比看。

印度解決飢餓問題了,中國沒有。


一個正常的家庭都無法做到天天吃雞肉,你覺得解決溫飽問題了么?來自《摔跤吧!爸爸》


早就解決了,你不知道民主可以當飯吃么。

BLACK槍騎兵:沙皇俄國是歐洲重要的糧食出口國,而蘇聯為何卻一直無法解決糧食供應?


所以,不希望這麼結束中印對峙,多拖段時間,拖垮印度!免得總跟傻逼似的,自我感覺良好!


你們這些人,換各種話題,絞盡腦汁黑三哥,不管你們怎麼黑,不管人家三哥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地方拉屎,人家都是最大的民主國家,民主就能當飯吃,民主都能當屎拉


肯定解決了,飽而思淫慾嘛,不然哪兒來那麼多QJ 案件?


@白白白

有個問題值得商榷,就是你引用的數據裡面2013年中國口糧消費大概在1.8億噸,而小麥和稻穀的糧食產量大概在3億多噸,所以這個口糧指的是小麥和稻穀磨成面米的消費量,1.8億噸對應人均每天7兩的樣子。

再看印度數字,姑且算1億噸稻穀1億噸小麥,按照70%的出糧率計算大概有1.4億噸可供食用,對應的人均每天大概5兩左右。

當然這個是把所有糧食都作為食用了,現實可能並不是這樣,以中國的數據為例,1.8億噸口糧摺合2.4億噸糧食,按2016年稻穀+小麥3.4億噸算,大概有1億噸,接近30%。主要是用於其他工業的原料以及糧食儲備的增加。考慮中國的總儲備在2億多噸,還包括了玉米的量,所以這1億噸應該主要是用於其他工業的原料。

回到印度,這2億噸糧食扣除1千萬出口,哪怕在扣掉10%的其他工業所需原料,還能剩下多少口糧?不要忘了中國除了主食的米面還有多少其他的肉蛋奶?


橡果子居然禁止我評論!那你為什麼要評論我?

某高票答案的數據說中國每人每年吃100公斤糖。我算了下平均每天半斤多糖,中國人能吃的下?要知道這可是平均數,許多中國人很少吃糖的。這數誇大了十倍都不止。

分割線——————————————

————————

看到許多小盆友舉的例子真是笑掉大牙,你們真的不識數嗎?

下面我舉個例子:我家五口人,按那位答主的數據每年需要吃掉500公斤糖,也就是1000市斤。一千斤糖你知道是多少嗎?

還有,我家就是東北糖廠的,對於糖還是太了解了。澱粉雖然是糖類,但在日常提及的食物時,糖並不包括澱粉。


印度在排列組合裡面,屬於典型沒吃飽還找事幹的外國人,沒什麼好說的。


如果階級間分配不均,再多的糧食有什麼用。


解決個雞毛,要是解決了還有印共毛派的事?要知道,毛派現在越剿越多,越打越強。你說,要是解決了,毛派游擊隊豈不是得自行解散了?


去印度旅行22天,總感覺沒吃飽,回到國內終於吃飽了...

匿了...


我彷彿看到了商機。

怎麼樣?有誰願意跟我去解救水深火熱的咖喱人民?

其實糧食夠了也解決不了溫飽問題。

姓名種族在那裡擺著呢。

種菜(種糧食)救不了咖喱人


你們這些人,換各種話題,絞盡腦汁黑三哥,不管你們怎麼黑,不管人家三哥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地方拉屎,人家就能站在你非爭議領土上吃喝拉撒,就能在你藏南爭議領土上修路,然後你們還能損害國家利益來曲線救黨。只要黨做的就一定是對的,只要是黨做的就一定有深意,不管黨有沒有行動他就代表國家在下大棋,反正你看不懂,沒領導人聰明,所以目前在洞朗是我們圍著印度不讓他們走,就這樣


種姓制度不是解決溫飽的最好制度嗎?通通劃成不可接觸,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南政治體制改革步伐比中國快,但經濟卻不如中國?
如何看待 2017 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案死亡 50 餘人,傷 500 餘人?
在接下來的三十年內會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共產主義運動?
特朗普如果當上總統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中美關係的走向?

歐美西方先進國家的工黨、左翼政黨算不算是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政黨?

TAG:印度 | 國際政治 | 中國 | 中印關係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