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里的佛家傳袈裟為什麼危險?

《壇經》里的慧能受法里
弘忍和尚把袈裟傳給慧能 說他現在危險了快跑 為什麼會危險?我們老師和同學們都不太懂這個有了解的人嗎...?謝謝啦


葉問看過沒,他有一個牌子叫做,詠春正宗。牌子一立起來不得了,別的學詠春的覺得你是正宗那我是什麼,於是就開始打起來了。

壇經里這段很玄幻啊,五祖傳下袈裟,這袈裟就是衣缽傳人,就是這個門派的傳承,意思就是禪宗正宗的意思。這東西在高僧大德看來不重要,但是沒有開悟的看不透他就要去爭這個,所以要害人奪去衣缽,六祖這才躲躲藏藏,風頭一過這才出來傳法,傳法時這衣缽也起到不少作用,和尚們聽說五祖衣缽傳與慧能大師,很多人都來皈依,有利於弘法利生。


看過《西遊記》的都會以為,袈裟定是一件金光閃閃水火不侵的寶衣,我看未必,袈裟特殊性很可能只因其棉花材質。中土什麼金絲銀線都不缺,這件衣服卻造不出來,因為沒有原料——棉花原產地在印度,直到宋代才在中土廣泛引進,當時人並沒見過這個東西。達摩老祖他老人家大老遠從印度跑過來,大行者啥行李也沒帶,但總不可能不穿衣服吧?到中土一看,自己這身衣服還挺特別,沒有原料偽造不了,你山寨大國能我奈何?所以傳此衣表信,一見便知。

在今天看來,這大概只是一件普通的棉線衣物,已經穿了五代人了,上面補丁太多,五祖大概是嫌寒摻,不叫慧能再傳了。

所以袈裟傳到慧能那裡,從實用性上講,只具有抹布的意義,哪來的危險?

這件衣服的價值當然在其象徵意義。類似代表世俗權力的傳國玉璽,又如金庸小說中的倚天屠龍刀,此物一出,必然帶來江湖的腥風血雨。

說點現實的,放在當下,此物可對應法門寺佛骨舍利理解。簡單設想,如果今天法門寺的佛骨舍利落到私人手裡,此人離西天大概不遠了罷。

真理和信仰是純粹的精神性追求,但宗教並不是純粹精神性的事業,其發展與世俗權力、利益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禪宗是佛教革命運動,必然觸犯傳統宗門相關利益。

說正經的,禪宗很多文學性的記載,讓我們誤認為禪宗爭法脈純粹是靠打嘴炮的,我們誤認為這群禪師遊離於世俗利益之外的——這掩蓋了很多血淋淋的歷史事實。

比如,慧能弟子神會(胡適認為慧能門下為老師爭得正統的第一人)八十歲高齡隻身去北方辯論,幾次遭人暗害,幾乎命喪他鄉。另外據考,所謂二祖慧可斷臂求法一事,實為後人美化,其胳膊大概是在早期禪宗宗教鬥爭中失去的。

日本有個電影《禪》,以電影語言演義了日本禪宗如何在與世俗權力和傳統佛教勢力的纏繞中發展,很具現實感,我想中國禪宗發展大概也是類似的情況,推薦看一下。


衣缽給了誰會影響到廟產的歸屬權問題。

會動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那幫人對明心見性沒多大興趣。

這大概也算是,一人發心向道十方魔宮震動的一個例子。


拿著一等獎彩票的得主。在還沒有兌現前都是很危險的。


這些都是慧能的徒弟寫的。

最後這套袈裟也不在慧能手裡。

袈裟被武則天要走,因為某和尚說了一句人話,被武則天賜與了袈裟。


禪宗二十九祖達摩到東土為初祖,以袈裟為信物,交待一花開五葉,只傳到六祖再不往下傳。學佛未開悟的人多有所執,執我的少,執法的多,正因為有法執才把傳法的信物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紛爭不斷;六祖在五祖處拿到袈裟往南方跑,五祖說法已南傳。時有將軍慧明追上六祖,六祖擲衣於石說:法豈可力奪!慧明竟覺衣有萬均之力而不起,跪下說: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後六祖為慧明說法並收為徒。此處非常有意思!後六祖再不傳袈裟,但法已廣傳!


第一個, 佛祖的袈裟, 好像是的, 那可不得了,就算是高僧大德, 我覺得去搶一下也無可厚非, 君不見都靈裹屍布 那是神用過的東西。

第二, 作為傳承來講,幫派的扳指, 傳國的玉璽, 龍棍之類的,那可是實力的證明, 趨之若鶩很正常。

第三, 寶物之所以為寶物, 究其歷史, 看其象徵, 基督的真十字架夠牛逼不, 還不是木頭做的。哎 我還是覺得袈裟比真十字架牛逼, 好歹佛祖是有據可考的


袈裟等於衣缽,因為六祖不會佛法,所以……。

這是六祖自己說的。

因為慧能不會佛法所以是禪宗六祖。


衣缽是禪宗繼承人的意思

禪宗歷代祖師死於師兄弟的暗殺,只能說是名利動人。

打個比方,就相當於武俠小說里二代弟子成為xx派掌門,自此以後有權有名有利有威福。

然後xx師兄師叔暗恨之,自此以後成為死敵。

慧能被神會暗殺,逃了十幾年可苦逼了。

釋永信被紅眼自己人舉報,要知道少林寺發財可是全靠他。

道教也有這情況,白雲觀的當家安世霖不就被師兄弟燒死了嘛。


推薦閱讀:

齋戒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齋戒清修後人的內心有什麼變化?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內心真的平靜了,是否要皈依呢?
為什麼很多卓有成就的中外佛學大家(或稱成就卓著的佛學研究者)自己並非佛教徒?
教徒會在病人面前禱告,那信仰共產主義的黨員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早期沒有形成強大的宗教力量?

TAG:佛教 | 宗教 | 唯心主義Idealism | 《壇經》 | 高中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