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7 年第 70 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影片《自由廣場》?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戛納在知乎,更多「戛納電影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除了自由,啥都有

如果[自由廣場]這部電影是一個演員,他正在出演《哈姆雷特》,當他念到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時,他的重音一定是「Question」。

廣場,在歐洲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是催生「問題」的場所。人們在這裡爭論、狂歡、對決、交易、救助……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通過這個名詞,傳達出遠勝前作[遊客]的敘事野心。男主角策展人克里斯蒂安丟失手機和錢包,作為中心事件,牽連出瑞典的階層分化、隱晦的種族歧視、外來移民的湧入,也間接導致藝術展金髮女童被炸視頻危機——他忽視了對視頻計劃的審查,與兩個女兒之間的關係調整——從糟到沒那麼糟。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都導致新的問題,都留下尷尬、嘆息、遺憾和追悔莫及,[廣場]沒有雪崩,但克里斯蒂安的心裡,卻發生了一場雪崩。

這樣的故事生態就像動畫[中華小當家]里的「宇宙大燒麥」,除了誤導性中文片名的自由,並未真正指涉,歐洲電影關注的所有問題,都被囊括在142分鐘里。切到不同的時段,都能嘗到猛味。克里斯蒂安與美國記者安娜的「廢套」爭奪戰還能忍俊的話,那隻作畫的大猩猩,就得笑尿了。

這種堆砌的隱患在於,片子可能出現生熟不均。比如「金剛大鬧宴會廳」一段,節奏張弛有度,冷暴力一步步推向熱暴力的綿密設計,著名動作捕捉指導/演員泰瑞· 諾塔里([金剛:骷髏島]、[魔獸]等)真人出境,令人過目難忘,堪稱全篇最熟的段落。一旦置於全局審視,男主角在這段中,是被邊緣化的,這個段落的效果越出眾,它與影片整體的排異反應也愈明顯。盪開一筆,風情更勝是不假,但全片調侃、諷刺的目標過度,難免失卻打擊的力度,所以當片尾回歸如[遊客]結尾的悵然、默然,到底是對之前大量戲劇性轟炸的疲勞反應,還是升華情境的套路之舉,同樣成了「問題」。

技巧與才智,魯本已然不缺,我們有理由期待,他能在未來將「Question」升格為「Be」。

評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邁克爾·哈內克執導的電影《快樂結局》?
如何評價《華氏911》的客觀公正性?
如何理解大衛林奇的短片rabbits?
看《前任3》時候的你哭了嗎?你哭的時候想到了誰?
《天狗》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TAG:影視評論 | 戛納電影節 | 自由廣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