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一輩子學問卻發現研究的方向錯了,或當前流行的理論錯了,你會有怎樣的感想?你會怎樣做?

很開心啊~

趕快學習新理論,然後把對已有的現象統統研究研究,能水不少論文呢~寫基金申請書不用擔心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了~

碩士生,博士生更是喜大普奔吧!

至於其他的信仰啥的,一句話——科學不是宗教!


錯誤是真理的另一種形式。

科學本來就是在不斷試錯中發展的。

神棍才永遠正確。


贊同高票回答,科學研究的是"現象",而不是"真相"。


紀錄片量子狂熱裡面有一段當時傳言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是140GeV與超對稱理論猜測110GeV不符的時候(後來發現也不是140GeV)研究超對稱的幾個老教授說的一段話

這段是紅衣大叔說的

然後兩人又討論了之後可能的發展

看到這裡我覺得在知乎上答題的我們很少有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畢竟我們都沒有經歷過連續三四十年研究一套理論結果最後完全被推翻了。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感受並不是許多知友說的那樣豁達,科學家也是人,自己一生的努力全白費的時候也會感到悲傷。

於是我看完這段以後覺得理論物理太可怕了,決定以後不要去學理論物理專業orz

最後兩位還說了一句讓我很是感動的話

雖然我不能親手發掘出真相但至少我能知道真相是什麼。

朝聞道,夕死可矣

P.S.最後希格斯波色子質量最後發現是126.5GeV


難道不是應該高興嗎?


這難道不是好事嗎?你參與的領域,你的工作也肯定有點影響去促進了人們發現這個研究思路或者理論模型行不通。這就是科學啊。否定一條路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爽爆了好么!不斷證實已有結論的正確才是絕望吧!


就我目前的研究成果,劉源(侯甸男采衛其實是西周王畿九邊都東方五邊)、李守奎(夏商周都用漢字,但是名詞發音很多是各異的)、高榮(秦和西漢初期的郡縣制與西漢後期是不同的)等教授的研究都有小問題,但他們的研究的大部分成果都是沒問題的,並非沒有意義。

先秦史還可以從度量衡下手,具體見我知乎文章《從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


先說我自己的感想:原來如此;XX(提出者)真牛。怎麼做:跟進驗證唄。而且對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都是 no big deal

首先在科研領域中,研究方向一般是個名詞,不存在對錯的問題。而理論以及人對研究方向中的某個問題的立場,一般是個陳述句,可以分對錯。既然被證明自己的觀點錯了,那麼肯定是有人指出了目前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並用新的理論解決。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本身也就是研究方向來說,肯定是進了一步的,那麼自己所在領域有了進一步發展,肯定是一件好事。

至於自己的面子,只要證據確鑿,絕大多數科研人員都是不會介意的;而至於經費方面,不會有什麼很大的困難,因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求依然存在,只不過自己之前採用的方法不太對,那麼用新的方法不就得了。只要有問題或需求存在,就有繼續研究的價值,也就是有經費。

更近一步說, 科學理論很難說是「錯」了,因為「錯」是相對於「對」存在的。而科研中的結論都是「在XX條件下,有XX結論」,也就是說,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是對的或是錯的。在被證明錯誤之前能夠持續研究那麼久,肯定是能夠解釋當時的一些現象,而有小的問題難以解釋,但是沒有更好的更符合的理論了。所以更合適的說法是「是有局限性的」。

科研之中,我們首先是假設某客觀現象背後存在著規律或者說「真理」,而且是可以逼近並認識的。於是大家通過各種手段來提出自己認為合適的規律(比如理論分析,比如現象總結,比如瞎猜),再由不斷的實驗來驗證這些提出的規律。而幾乎所有的科學認識,都是這樣在不斷演化逼近的。就算新的理論說明之前的理論有問題,新理論本身也不會是完美的,還是會有更新的理論取而代之。只有「真理」本身,是完美的。

回到題主說的例子。

比如「地心說」。假如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只看到每天太陽和月亮在天上繞圈,那麼很自然的會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後其他星星都繞著地球轉。慢慢觀察了其他的行星,發現雖然也是繞著地球轉,但是不是簡單的繞圈,有時候會逆行(類似「熒惑」),於是托勒密又提出了「本輪-均輪」的理論(有點意思,可以自行搜索地心說_百度百科)。那麼後來有了日心說,說明了地心說有局限性。而日心說就對嗎?觀察我們周圍的行星,的確符合,但是更遠的行星恆星呢?它們也繞太陽轉?並沒有。也是有問題的。而從運動學的角度看,以地球為參考系,的確所有星星都是繞著地球轉,只不過大部分不是圓周運動的轉。太陽同理。而更接近「真理」的情況是,以引力為主的一個系統。並不是以某個星星為中心。

再比如,牛頓研究了一輩子的牛頓力學,而且也是非常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靠著牛頓力學,我們可以把火箭送上太空。但是牛頓力學也有問題,解釋不了水星的軌道。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解決了這個問題。牛頓力學會被完全否定嗎?不會,只是有了限定條件(宏觀、低速)。牛頓本人會因此而夜夜在淺色床單上哭泣嗎?更不會。

從上面兩個例子發現了什麼?新的理論可以解釋原來理論解釋不了的問題,有了更大的適用範圍,但是也會有新的問題。不過通過一步一步的更新,也就一步一步的逼近了「真理」。科學就是如此發展。

有人還會問,那個「真理」能否最終達到?是否只是一顆驢子眼前掛著的胡蘿蔔?

我只能說:「無可奉告」


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羅素與哥德爾

在給一位推崇他的女數學家的信中。羅素寫道:「哥德爾的追隨者幾乎使我相信為《數學原理》所花的20年已成浪費,那書也最好被忘記,發現您並不這麼看是一種安慰。」

羅素曾感慨很多困難似乎只有用「並不漂亮的理論」才能解決,現在哥德爾告訴他,甚至在那「並不漂亮的理論」里,困難依然存在。這對羅素和他所執著的邏輯主義都是一個沉重打擊,用羅素自己的話說,「我一直希望在數學中找尋的壯麗的確定性失落在了令人困惑的迷宮裡。」

引用自盧昌海《羅素的「大罪」》


大部分科研本身就是在排除錯誤答案。這也是對科學進步的一點微小的工作


科學界現在交流多了 導致走的彎路少些

例如心理學,剛出來時候流派很多,但現在取得進展很大的,還是與科學緊密相關的派系

例如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都是我比較看好的方向

科學可以證偽,重複,可交流。

以前的時代就不行了,不好交流就容易走上彎路。

但有些領域就不好說了。

例如玄學領域的研究

能否證偽和實效?

例如相關宗教的理論,其實都是為了解釋權反而導致進步不大

還有玄學與實踐相聯繫的活動

氣功

例如瑜伽也是氣功的一種,最初是婆羅門教的修行方式。

但現在 你不理解婆羅門教的教義信條什麼的

僅僅鍛煉身體,瑜伽也是有好處的。

所以說瑜伽包括形而上的哲學神學方面和運動健身學方向

所以我覺得科學的精神很重要

永遠保留著懷疑精神和進取精神

所以羅素說

我絕不會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當你具有這種精神的時候,即使你的理論被證偽,對你的打擊也不會太大的。


忽然想起粒子狂熱里那兩位研究超對稱理論的物理學家。。。


這種情況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在不斷地經歷著,只是在不同的領域罷了。這就是人生的真諦:失敗永遠是常態,而成功卻總是特例。

我總覺得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是否(what)站在你所渴望的位置上,而在於你如何努力(how)去站到那個位置上。

人生就像一個函數,它的函數值是否最大遠非重要,而重要的點在於它是否解析。所以在我看來,每個人做任何事都無法預料是否會成功,但如果能做到每一步都有理有據(保證這個函數解析),則就算是好的人生了,即便沒有達到心中的位置。


為科學界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也是很大的貢獻……


笛卡爾發出懷疑一切的「我思故我在」以後開始論證上帝的存在。即使後來被康德批判,不代表這個過程沒有意義。

理性主義的光輝從來沒有如此強大,照亮了科學的啟蒙。


朝聞道,夕死可矣!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