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國內動漫店裡基本全是日本動漫周邊的現狀?
好多店內基本看不到國漫周邊,以及歐美一些超級英雄的身影,現在的動漫店已經完全被日本動漫攻陷了嗎?
謝題主 @藍貓先生 邀
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1、因為國漫(或者說中國動畫)從開始到現在,仍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能夠支持生產優質周邊的作品(IP)還不夠多,所以僅現在來說,動漫周邊這個市場單靠中國動漫是不可能形成的,動漫店實際上也正是日本動漫進入國內,且國內收入水平最近十年內增長到一個(相對之前)比較高的水平後才真正出現的。所以並不存在日漫周邊取代國漫周邊的情況,因為國漫的周邊之前也並未達到足以支撐「動漫周邊店」這種專門行業的水準。很多國漫的周邊,都是書店、報刊亭銷售為主的(比如《西遊記》動畫片最火的時候,新華書店和一些報刊亭是有賣師徒四人的塑料玩偶周邊的,還有題主ID中的藍貓,當年也是有全國規模的專賣店的,但是還不足以支撐起國漫周邊的產業,而從藍貓專賣店的興衰,個人認為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看出國漫周邊至今形成不了強大產業鏈的原因的藍貓專賣店成敗啟示錄_名企案例_愛豬網)。
2、實際上,絕大多數「日本動漫周邊」,都是國貨,大多是日本設計,中國製造,(日本)動漫周邊產業的上下限,很大程度上都是中國一方決定的(比如手辦做工的下限,和還原度、完成度的上限),無論代理版、港版、日版、美版,絕大多數都是中國造,完全的日本製造非常稀少。
而且,國漫(中國動漫)周邊,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以日本動漫周邊的生產、推廣和銷售模式為參考基礎發展的,比如去年明玩堂的阿凡提可動手辦(這個有望成為一個系列)等等,現在國漫周邊的精品化,才剛剛開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中日合作也是相對最合理最簡單的道路,未來也是值得期待的。實際上,因為日本和中國的周邊生產合作很緊密(日本動漫周邊生產大多在中國),所以日本動畫周邊更容易獲得,供應量自然也就更大,應(動畫作品)季生產和銷售周邊,對日本製作方和國內周邊店都有好處,收入上淡旺季相對也穩定,所以周邊店自然進貨也會多。
3、中、日、美動漫以及各自動漫產業的差別導致的。
首先說最重要的盈利,中國動畫企業,很多是靠補貼盈利的,其盈利本就不靠市場。靠負責一些日本動畫作品的原畫等環節盈利的企業都不是很多。
也就是說,現階段中國動畫企業掙政府的錢要超過掙觀眾的錢,工作的重點,本身就不是做出好作品,而是賺政策錢。周邊的生產和銷售,根本就不是這些公司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尤其近些年,出現了很多雖然製作粗糙但是題材很合上意的作品(民族英雄、主旋律這種)。這樣定位的企業和動畫作品,自然不可能生產什麼周邊,也不會有周邊市場。現在很多人黑《喜羊羊》,但是和這些作品比起來,《喜羊羊》真的是從各種角度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而日本動畫,可以說主要就是靠周邊盈利的,所以BD銷量、周邊開發才那麼重要。周邊的開發,一開始就在很多動畫製作的考慮內,並佔據重要位置。
而日本動畫周更新、季番、年番的節奏,很容易培養觀眾的好感和對角色的忠誠度,這是購買慾的基礎。同時,日本二次元作品重視角色塑造的屬性,本身也有利於開發動漫周邊和周邊的精品化,這也是日本動漫周邊持續性很好的原因(比如《魔卡少女櫻》、《美少女戰士》周年活動這種),也是日本動畫周邊和其他動畫周邊競爭的基礎與優勢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動畫其實是沒有周邊的,哪怕其質量非常好,也並不是所有動畫都適合做周邊)。
最後說美漫,美漫在國內其實很特殊,美漫的認可度不低,有消費力很強的受眾人群(從美漫周邊的價格反推即可知),比如胡迪的可動手辦就賣的很好(笑),但是其生產者大多也是中日兩家的工廠。
簡單地說,美漫周邊(在國內)相對日漫周邊的劣勢在於文化差異和產業模式的不同,而不是美漫產業不發達或者說美漫周邊質量不行(比如參考一下《生活大爆炸》里斯圖爾特的店)。
對比美國動畫和日本動畫的周邊或者動畫本身,應該對比的不該是兩國的電視動畫,比如《貓和老鼠》對比《名偵探柯南》,而是對比《玩具總動員》和《你的名字》這樣的動畫電影。美國動畫弱在播放方式決定的感情培養上,比如《玩具總動員》電影粉絲眾多,但是《玩具總動員》這樣的大製作是以年計的,像浪潮一樣,潮起潮落。周邊的淡旺季也和作品的淡旺季高度一致。
而日本動畫則像泉水源源不斷,最知名的三大民工漫自不必說,即使季番、年番相對一部電影,培養感情上也更佔優勢。周邊的淡旺季,雖然和作品的淡旺季有關,但是因為作品眾多,周邊的淡旺季並不太受作品影響。加之日本動畫的美型設計多種多樣,相對畫風總體上比較一致的美國動畫,在國內受眾面也就更大了,因為各種動畫愛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菜(比如還童年債的有《數碼寶貝》《美少女戰士》《魔卡少女櫻》,喜歡萌的有《機器貓》《幸運星》《小埋》,喜歡帥的有《Fate》《高達》《EVA》系列等等等等),周邊店的選擇和盈利點也就相對更多了。
暫時想到這些,以後或許會補充完善,希望能多少有用吧。
謝邀
因為日本的動漫產業成熟,而且這種成熟不光是製作鏈上的成熟,而是整體所有ACG或二次元相關的商業,文化土壤的成熟。我用的並不是「發達」,而是「成熟」。這兩個詞的區別大家也十分了解。
因為由於歷史,文化,和技術相關等等原因。日本動漫產業有著和美漫產業不一樣的模式。雖然整體商業運作規模上弱於美國,但一樣因為這種「成熟」,它創造了幾乎是世界動漫相關的半壁江山。
雖然很多人開玩笑說日漫產業是「傳統」產業,而且已經到了傳統產業走向夕陽產業的轉角了。但是其實十年前都有人這麼說了,批評以前動畫好看(90年代),批評新千年之後動畫太垃圾,甚至批評日漫模式傳統保守,還搞師傅學徒制,還搞傳承壁壘啥的。
但是我倒是覺得,這真是一點點日本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產業內核的堅守了。他們對於二次元文化,ACG相關有一種從血脈里出來的兼容度
動漫產業是他們的「傳統產業」
而中國在21世紀的現在2017年
有多少30歲以上的人還在覺得
這是動畫片,動畫片是給小孩子看的玩意?
我們的問題很多
動漫文化的文化意識發展晚產業鏈的工業化發展較慢資本投入不多新人培養制度不完善相關優秀技術難求(不是沒有,是難求)我們有什麼?我們最大最大的優勢即是
我們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
這種沒什麼大斷層的以千年為時間單位,以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為空間單位的文化是日本和美國,甚至是世界各國都難以企及的。可以說這就是個無限的寶庫。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目前除了每年把這巨大的文化寶庫中的一隻有名的猴子拿出來翻跟頭之外,似乎對其他寶藏都有些置若罔聞。誰也不知道新時代的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里其他元素的接受度如何,了解程度如何。
正因如此,所以鮮有敢吃螃蟹的人,偶出一個《大魚》,卯足了熱度,然而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國漫無力沒啥看,美漫有文化壁壘,看帥哥搞基就好,千挑萬挑,日本賽高。亞洲這邊現在的主流還是日漫相關。
但是這幾年國漫作品(電影,動畫)井噴,大量資本湧入市場,可以說是個先兆。
只不過最重要的是作為觀眾要理智認清楚一個事實。
國產動漫產業從來都不是靠一部兩部,甚至十部優秀的國產作品就可以得到拯救或者飛躍的。
那些打著國產神作口號來做宣傳,那些打著拯救國漫口號來做宣傳的行為,是一種極其帶節奏的流氓行為。
且不論說這些話的是出品方還是觀眾自然水。且不論這些「神作」質量上是否足夠優良,就算真的神呼其神的優秀,但動漫產業的發展,或者說某一個產業的發展,它本身就不太可能是量子化的,不太可能是激髮式的。更多的情況是連續式的,積分式的。(此處劃重點)
我們應該鼓勵更多更不一樣,更進步作品出現,並為此感到高興和振奮,以此為基礎繼續認清不足,積累經驗。但我們絕不需要做的是以個別作品的成績來上升到國漫產業的水平高度,並以此大力的抨擊,褒獎這個產業的現狀。或者說出諸如
「國漫藥丸」或是「國漫崛起」這樣子,你動動嘴皮,別人舉證到死的論點等到什麼時候,大部分的中國孩子們在準備投身動畫製作,投身美術行業等等時候,可以驕傲的向父母們述說自己的選擇,甚至都不用去解釋這是小孩子的玩意,父母們也能像他們子女選擇醫生律師那樣驕傲的話
那麼我想,也許這也是我們終於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你去嬰幼兒用品店看看,基本上全都是盜版的國漫「周邊」。
貴國手辦動輒98億自殘凍鰻店進不起
主要是日本動漫產業發展的比較久,整套流程到產業比國內發展更加完善,而且其動漫影響力確實影響到全世界範圍,動漫周邊產品也比較精美自然受到大家喜歡
確實有很多好看的國漫,但是大部分,你看看都是些什麼東西還好意思說
很正常。。就像在國內關注NBA的要比CBA的多,CBA的比賽本來場次就少,水平還比NBA差了很多,所以大家比較喜歡看NBA,所以NBA的周邊遠比CBA的賣的多。。。
什麼攻不攻陷的,說的真難聽,好像是日漫周邊取代了國漫周邊成為主流似得。日漫在中國流行之前,根本沒有你所謂的什麼動漫店。動漫店這個東西就是隨著日漫到來的。
國漫洗洗睡吧,絕大部分國漫周邊應該出現在玩具店裡。
美漫周邊的定義稍稍有點不一樣,比如最大的美漫周邊應該是改編電影,出現在電影院里。另外就是人物塑造特性的問題,比如我再喜歡看蝙蝠俠也不會產生抱著老爺抱枕睡覺的慾望(逃)。其實開專門的周邊店來買相關產品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日漫圈子裡比較常見的營銷模式,從日本傳到國內後以日漫周邊為主也不算奇怪。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