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十七歲》?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

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張愛玲

相較於台灣2015拍的另一部青春片《我的少女時代》,我個人更喜愛《17歲》,這部影片更靠近我年少時的情懷, 許是導演真誠而浪漫的敘事方式吧,突然,我好想念17歲的自己--自由奔放、瘋狂又勇敢、天馬行空、倔強隨性、也開始成熟處事,充滿無限可能性、有些激烈衝撞、友情和愛情都十分純粹美好的年齡。

人到中年

會用什麽樣的心情回憶過去

是懷念?是遺憾?是溫暖?是不捨?

還是微微一笑

嗨!give me five !

記得十七歲的自己嗎?

遇到誰 愛過誰

做過什麽樣的夢?

唱過哪些動人的歌?

那個讓你流淚的故事還記得嗎?

那些相知相重的朋友是否還常聯絡?

想那些日子

有些模煳迷煳的青春

喜歡一個人 是甚麽感覺

一起歡笑、流汗 是怎樣的痛快

別人還在嬉戲的時候,我們就懂得愛。

那現在呢?

17的我喜歡現在的我嗎?

原來時光真是如飛而逝

人生只能奮不顧身地向前

好像愈來愈平凡普通的我

瘋狂的心卻永遠不死

明天 還有很多想去的地方

要走的路 人跡罕至 風景獨好

無畏風雨飄搖 期待風和日麗


一定有成千上萬的男人們,漸入老境後,回首前塵,都會懷念他們情竇初開的時期,他們記得生命中這段寶貴而短暫的時光,曾經有過類似一些懵懂的旅程,此後,愛情的篇章,由於翻來覆去,難免破損不堪,再來絮叨,言談之中,最初那種魯莽的青春氣息已經失落了。—— E·B·懷特《一個美國男孩的下午》

不知道打從何時起,如我這般大、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中,「嘆老症」漸有蔓延的趨勢。這並非楊德昌電影《一一》最後一幕中洋洋在婆婆葬禮上那句「我覺得我也老了」,飽含對成長必經苦樂參半的認知。這一代獨生子女獨有的「矯情」背後,隱而不彰的卻是改開三十餘載、親歷社會急劇變動下滋生的難以平復的焦慮。「青春」一詞,演化成某種心理慰藉意義上的「原鄉」,之於走進影院的這一代觀眾,他們需要光影雕刻乃至重塑的,是一段帶有烏托邦氣息的「純真年代」,反諷的是,充斥內地影院的卻多是一批「將狗血進行到底」的「不過火不癲狂不打胎都不好意思叫青春片」的「非電影」(戴錦華語)。似乎除了「青年要發春」外,銀幕上的青春就再也不必有別的什麼意涵。

而由周格泰執導的《十七歲》(台灣名《五月一號》),難得提供了別樣的選擇。「多少春秋風雨改
多少崎嶇不變愛 多少唏噓的你在人海」,Beyond的《情人》如是唱到。片中的鋼琴老師王蕾,時隔多年,在一場音樂會結束後,偶遇高中無疾而終的戀人林克銘,其後在一封寫就卻未寄出的郵件里,以「世路多崎,人海遼闊」,傾訴了相似的感受。相較於楊雅喆執導的那部壯懷激烈的《女朋友○男朋友》,《十七歲》作為周格泰轉型長片導演的處女作,顯然缺乏把兩代人的愛情故事置於世代交替之下的野心。它更符合我們對台式青春片的刻板印象,即「小清新」。今昔相襯,雙線交叉的敘事結構,自戒嚴末期至民主化的時代變遷,在片中就像王蕾女兒沈亦白約見林克銘的「二二八遺址公園」,不過一處遙遠的背景。它甚至缺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般漫畫式的熱血勾兌搞笑,身為一位MV導演,連有歌詞的配樂都用得那麼儉省,只剩男主角卧室牆頭海報上Bee Gees的《First of May》。甚至那標誌性的「MV式」柔光,也沒濫用到《向陽處的她》那般喪心病狂的地步。撇開賈靜雯飾演的中年王蕾橫遭車禍不省人事的俗套設定,全片整體基調相對克制:有三角戀無大撕特撕,有開房間無流產打胎。換言之,片中人物更接近生活中的芸芸你我,而非一群綜藝節目中強裝親民的明星。

偷吃便當被罰站在烈日之下操場中央,卻死鴨子嘴硬說「也不錯至少不用去上課」,騎車尾隨心儀的女生被發現差點摔車,再把謄寫好的歌詞藏在唱片里送給她……這般的舉動,借用片中沈亦白的話,就是兩個字「幼稚」。不過,這畢竟是青春專屬的幼稚,也是年近中年,經營著一家建築事務所的林克銘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和《美國往事》中的「麵條」一樣,那個陽光下揮之不去、巧笑倩兮的黑裙白衣少女,正是他未及實現的「年少的憧憬」,這般之於少年人心靈的震撼甚至多過肉體的渴慕,多年之後的葉中樹對沈亦白的愛戀亦是如此。

大齡文藝中老年黃舒駿老師曾言,「人上了年紀,難免會想當初」。所謂青春不再,往日情懷。抑或人真的會被年少時孜孜以求卻不可得之物困擾終生,其中尤以愛情為甚。林克銘對婚姻的恐懼,也許便是根植於與王蕾這段未及發生即告終結的戀情。周格泰沒有去編織一個大團圓結局,拍了這麼多情歌的MV,他比誰都清楚:舊情難以重燃,舊愛何必重溫。「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里繽紛的書籤
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 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如果不是因為見到有賈靜雯演的可能我也不會看,雖然她躺了幾乎一整部戲。

其實一直都有看台灣的青春電影,好像這部看起來拍得更唯美點。沒有結局,看起來有點慢悠悠的感覺,但是有些台詞有些表情還是擊中我。或許這也是我想要的青春。雖然我沒有這樣的青春階段。其實最後沒有結局也好,這樣才會有點念想。


深夜看完了這部小清新文藝片

看完真心懷念高中生活

雖然我沒有自行車也沒有尾隨者

雖然沒有朋友的背叛也沒有家庭的不幸

雖然初戀也不是在高中時代

但我仍然感激那個自己

很乾凈的一部影片沒有那些流產墮胎的俗氣

看完 很懷念 很想念

蘭麝隨風去,蟬鳴猶舊年。


請原諒我在電影接近尾聲時 自以為預感會有一個美好的大結局 看到最後有些失落但電影最後的結局反而更貼近現實 整部電影很柔和很乾凈 那些高中時代喜歡著那個他的記憶被勾起 在心裡有些暖暖的 這部青春片終於讓我看到了一點我青春的影子)

[一個普通的我 青春里的喜歡是久久沒能放下的暗戀 看完這部電影突然很想知道以後我和他會變成什麼樣什麼關係 現在十九歲大二的我 昨晚還夢見了高一時候的他 ]


這幾年最好的青春片,沒有之一。男女主讓人特別舒服的高顏值。

只因為沒有炒作,所以沒有大火。

真正的誠意正常之作。

下次導演再出作品,一定會去影院支持。


我有過一隻經典款的英雄鋼筆329,從爸爸那裡得來的,出墨柔和,阻尼恰當,筆跡細膩,裡面從來都是紅岩的藍黑色墨水。我也曾心儀過那些閃著光芒的金筆,買過包裝別緻的進口墨水,但那幾年用鋼筆的日子裡,紙上一直都是那支筆寫出的藍黑色,我在紙上很多很多次寫下一個名字啊,道是樂,常在心,常在心,樂是道。後來不用鋼筆,後來不發獃似的寫一個人的名字,可那時候沙沙的筆聲,都寫在悠長的思念里了。

看完電影的一點點隨想。


我只想說,它激起我心裡藏匿著的少女情懷。台灣腔那股淡淡的嗲味混雜著初夏的味道,這叫青春。


看完之後我非常想問!

中正高中這所學校接受轉校生嗎?!!大學在讀的快畢業的這種!!

媽的(原諒我不能控制爆粗一下)

想到自己離十七歲越來越遠我就情緒失控

所以好好珍惜你的青春你的年少時光好嗎!!


十七歲就是這種空氣里的灰塵都在飛揚,你的心可以突然因為一個人跳得好快好快。不得不說最感人的是林克銘一直默默站在王蕾的窗外卻沒有去找她,等她走出來又忍不住抱住她的那一段。

我很難受,我想從你這裡得到一點安慰,可是我怕你反感。

然後兩人相擁的時候簡直不能再感動。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難過,可是我看到你難過,我也很難過。


最喜歡結尾的畫面,特別唯美


就剛剛,又重溫了一遍。

有點難受,想起了自己。

十七歲的我,懵懂的初戀

會想,以後的我們會是怎麼樣的?

從初一認識到現在大二了,八年!

以後我們會是怎麼樣?

很想知道

也很害怕

希望你過得好好的

現在在北京,有點想你。千里外的你!

我們會重新在一起嗎?在一起了會不會又分開?


深夜看完整部片子,有種失落的感覺, 兩代人的懵懂愛情還未開始就無疾而終,這是充滿誤會和自相矛盾的青春。開放式的結尾顯得意猶未盡


在近幾年的青春懷舊的學生時代電影中,我最愛這一部,因為相對來說,它最真實。

這部劇很少用配樂,只有夏季特有的蟬鳴蛙叫,讓人像是回到了自己的那個年代。一些情節,送情書,無聲地戀愛,都像是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其實現在很多劇都用吻戲,床戲,墮胎這些橋段,我確是認為太戲劇化的。真相是高中生太過幼稚,卻也單純,是沒有影視劇中的老練和收放自如的,那個時候碰到喜歡的人都會激動地說不出話,遑論調情。

最後的結局確是讓人心酸,我們心酸的不是劇中的男女主角,而是自己吧。


看完,心裡莫名的感傷


勾起了我對青春所有美好回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郝傑的電影《我的青春期》?
電影《花容月貌》中女主角為什麼出去賣?
如何評價土耳其導演錫蘭的電影《冬眠》?
如何評價泰國電影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如何看待中國女星無片入圍,卻頻頻在各大電影節上走紅地毯?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