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基督教中國化」?
最近看到張志鵬教授說:「基督教中國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參與中國市場化和法制化的實踐:
http://www.gospeltimes.cn/news/37174/張志鵬教授:市場化和法治化應是「基督教中國化」的努力方向請問將基督教市場化,創新、調整教義來適應中國國情是否嚴重違背聖經的原則?請弟兄姊妹們幫助我分析一下,十分感謝!
基督教中國化我是支持的
.
.......................................分割線....................................................
但是
這。。。
基督教中國化已經很多年了,我們浙江尤甚。但是這幾年來,有朝著迷信化發現的趨勢。我們村有個小教堂,我雖然不信基督,不過小時候經常去那玩,看教徒聚會。有教徒生病了,不願意去醫院,說耶穌會保佑,病會自然好。老一輩教徒還有不能看電視,不能看報紙,不能聽廣播,不能看戲看電影的規矩。他們不認為只有一個神,認為有許多神,無非就是你的神和我的神的區別。當然你的神,他們相信存在,但是管不著他們。
「基督教中國化」無非是:用中國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推廣基督教。
張志鵬教授的這一言論如果是為大開傳福音之便,卻是用心良苦。
如果是為了中國的崛起與復興,便是書生誤國。
類似的言論還有,有人認為應該引入正宗基督教宗派,好取締邪教的傳播。(見:基督教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宗教嗎? - 知乎)
然而,所謂的「正宗基督教宗派」進來之後,第一件做的不是去佔領邪教的市場,而是佔領共產主義的市場。孰遠孰近,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人家分得比你清楚。
同樣,你打著「基督教中國化」的主意,人家卻一直盯著「中國基督教化」。
深入各色教會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教會都推崇英美模式,絕大多數信徒都希望變換旗幟。
牧師們隔三差五就會說,「黨員讀的共產主義宣言還不如我多……」 「只有尊崇上帝,才可能有廉潔的政府……」「無神論是社會黑暗的原因……」
你讓這部分人改造基督教?!他們更想去改造中國。
宗教政策每放鬆一步,他們便得寸近尺一步。
企圖通過退讓換取和平,自毀長誠爾。
不可能。
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本質上是和神做生意,對神的供奉也完全是出於神能夠滿足自己的目的,如果這個神不靈那就換個神拜,拜到靈為止,有時候甚至還玩貨到付款,先發個願,等神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再去還願,之後還會順帶和七大姑八大姨安利一波某某廟某某神在某某業務上很專業,啊不,很靈驗。整個過程就像是淘寶購物確認收貨了再來個五星好評,人和神完全是一種交錢辦事的商業契約關係,根本沒有信了這位就不能信那位的破事。
而一神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人和神之間不是商業契約關係,而是人身依附關係,不管靈不靈你都只能拜我一個神,靈了是神跡,不靈那是試煉,因為不靈就去拜了別的神?傻逼下地獄吧!整個一行業壟斷巨頭。一神教的排他性可以說是及其不符合中國客戶的消費習慣的。
所以說,基督教如果想要真正中國話,那就必須將其神與人的關係由人身依附關係轉變成中國傳統宗教的商業契約關係,而這一改變,卻是會動搖一神教的根本的。
基督教中國化和中式封建迷信基督教化是兩回事。。。。。
基督教中國化說明基督教深入中國信仰市場,沒什麼不好的。
就是中式封建迷信基督教化這事兒很難區分。大部分人根本沒興趣區分天主教和基督教,更別談基督教內教派了,至於那些只是借了基督教外形,實際傳承千年的傳統民間迷信,更是沒辦法區分,而且就市場契合度來說,這些其實更受市場歡迎,人家和官府鬥了幾百年上千年還能有信徒傳承,經驗更豐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主耶穌視頻2015年復活節舞蹈主啊願你拉著我們的手視頻
看吧,基層宗教活動多接地氣
不接地氣,不中國化怎麼傳教?不中國化難道讓中國人先學會希伯來語再信教?愚以為,基督教的「中國化」在1949-1976年就完成了。
稍稍關注中國教會史的人,都會被舊中國教會留下的豐厚遺產震驚到。且不論明代的耶穌會士、清代的劍橋七傑,隨便翻翻1930年代的教會出版物,其文字之深刻和優美程度,都完爆今日的中國教會。1949年共和國成立,傳教士撤離中國,許多基督教領袖遷到台灣、香港、東南亞。60年代,教會遭解散,多地聖經被燒毀,數百年的努力似乎白費了。直到此時,基督教徹底摘掉「洋教」的帽子,本土化進程開啟。中國化的第一站是浙江。
華東本來就是傳教士嘔心瀝血耕耘的地方,浙江的基督徒甚多。70年代,民間有人背誦聖經,到處傳道。教會多年得不到供養,可依靠的資料只有聖經。靠淺顯的解釋加簡單的見證,很多人或重燃熱情、或悔改歸主。中國化的第二站是河南。80年代開始,河南農村民眾大舉皈依。隨後,他們走遍華北地區,到處佈道。感謝小敏,更感謝那些辛勤的傳道人。城市教會第一次露面是汶川地震,大規模志願者參與。中國教會在真理、物質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竟實現了幾十倍於舊中國時期的增長,這是20世紀後期教會史上最精彩的一筆。今天中國的教會,從崇拜內容到教會政治,都頗具特色,堪稱獨樹一幟。最近刻意強調「基督教中國化」,就顯得略唐突了。
5月22 更:看了這麼多答案和評論。真的感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中國化 這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就好像今天三自的信徒,都不知道 三自是哪三自,又出於何時何因。大陸的神學院,可能會開這方面洗腦類型的課程,而歐美的這些神學院幾乎不會針對大陸處境開本土化之類的課程。所以很少有神學院開這方面課程,而對於一般信徒來說,就好像三自信徒不懂三自一樣。所以在一種不明確 中國化 這個概念的時候,然後大談對其的評價,看了真的是挺無力的。
原:
這問題很早了。但是不同時間點回答,或許答案差別會很大。
首先,必須要區分兩個概念:"本土化"(或稱"本色化") 與 「中國化」。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神學進入任何一個地區,都需要有本土化的過程,進到中國來,也同樣是本土化的過程。這過程中,包括基督教神學,思想,文化等等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等相碰撞,相結合。以及基督教,如何與中國特色的處境發生聯繫, 包括教會的建立、福音的傳播、教會的運作等等,如何將基督教結合中國的處境。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值得去做的。
但是現在,中國化則不一樣了。如果單單是因為,基督教進到中國來要本土化,於是就稱之為「中國化」。那這個中國化是可以的。但是,從50年代開始,這些詞語就變味了,當然那個時候還沒人提出「中國化」這個概念。50年代提出的三自口號,與20、30年代提出的三自口號,其性質就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有黨來提出,組織的;後者,也就是20、30年的三自,是有一批宗教人士提出的。這就是天然的不同。但是,現在的中國化的口號,已經很明確地看到,不是單單由宗教界人士所提出。所以,其中摻雜了多少的成分,可想而知。
因此,當一些權力滲透進一個比較純粹的東西時,這個東西也就不純粹了。
中國化,到了現在,已經不是中國化了,而是 聽黨話。
以上。
對於基督教本土化,鄙人一直是提倡者,我一度非常高的熱情呼籲基督教和中國精神之間的對話。
然而長輩一直沒有什麼反應,後來長輩給我看了這個。如果他們所說的本土化是這個,那麼,還有什麼好討論的呢?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聖經·傳道書』
對於我本人所提出的基督教本土化,我先挖個坑,稍後來填。
鼓浪子紐約歪個題。
基督教中國化國人恐怕也不覺得怎樣。而前兩年曝韓國的韓國版基督誕生就被吐槽「什麼都是韓國的」。
這未免太雙標了些。
傳送門
耶穌是韓國人,原來韓國人創立*** - 圖說海外 - 鐵血社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於公元781年(唐建中二年),是一塊介紹唐代景教在中國流行過程的碑刻,碑文共有780字,記載了唐太宗時大秦(今意大
利羅馬)景教士伊斯(Yazdhozid)從波斯(今伊朗)來到長安,立寺傳教的情況。《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原豎立於長安大秦寺內,碑身高197厘米,
下有龜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寬92.5厘米,下寬102厘米,碑額上部刻有吉祥雲環繞的十字架,是中國最早發現基督教派傳入記錄的文物。
大秦景教是指羅馬教會視為異端的「聶斯脫里派」(Nestorianism),創始人為聶斯脫里,由安都主教升為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大總管,當時君
士坦丁堡的教士,對創教的耶穌持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聶斯脫里派重耶穌為人之道,亞歷山大派則重耶穌為神之道。最後,聶派被擯斥,被視為異端,為東羅馬皇帝
放逐出國,並焚毀其著作。聶斯脫里偕其信徒逃到波斯,受波斯國王之禮遇和保護,並得在其國境傳布發展。其後再傳播至中亞細亞。至六世紀末期,已流行於康
居、突厥等地。
大秦景教的教義與羅馬教廷所主張的教義主要分別如下:
- 聖母所生者非聖子,聖母與聖母之子僅為倫理、友誼之結合而實質之同一;
- 聖母所生者為耶穌之人體,非耶穌之神性,故不拜聖母瑪利亞;
- 耶穌有二體:一為有形可見之人,一為無形不可見之聖者,所謂二位二體也,在世三十餘年,耶穌為立教聖人,為盛神之器,非即聖子;
- 僅留十字架,不設聖像。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其中較有趣是,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
翰為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上帝的稱呼則取敘利亞文Alaha音譯,叫作「皇父阿羅訶」,亦有按照道教規
則,以「天尊」稱之。
因此當唐武宗滅佛時,也波及景教,大秦寺也遭廢棄,此碑被埋沒地下。直到明朝末年,石碑才在西安西郊出土。清朝末年,丹麥人阿爾謨企圖用3000兩白銀收購石碑,盜運國外,幸得當地政府和百姓阻止,才得以保存。此碑現存西安碑林。
碑文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
宗,要求在中國傳播基督教。此後唐太宗降旨准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並引用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
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
回應一下@居士說的答案。
基本上我對結論是贊同的,但理由我以為不是信息開放導致基督教難以中國化,而是因為在今天的中國這是一個偽任務,因為我們已經缺乏儒教的思想或社會資源了。你不可能為了讓天主教神學的概念更好接受而把它改造為儒教語言,要說有這種改造可能的話,改造為馬列語言也許更接地氣。
現有意識形態已經僵化,高層需要的正是原汁原味的另一種主流意識形態(你可以稱之為普世真理或諸如此類的概念)。
佛教貌似是比基督教更本土的一種意識形態資源,但我總覺得被選中的很可能不是佛教而是百年前的民族主義。
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一方面鼓吹民族主義,一方面下層大搞全能神,這是太平天國呼之欲出的節奏。所謂基督教中國化市場化,實際上就是世俗化。
而世俗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無法形成單獨的政治力量,必須依附於現有政權來確保其合法性,且國法大於教法。
世俗化的另一個特點則是,其收入來源以政府撥款為主,封建迷信為輔。
除非消滅宗教,世俗化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那些反對該教授觀點的人,難道希望原教旨主義的基督教在中國出現么?
如果不明白會帶來什麼後果,請參考什一稅和十字軍東征。
至於在中國強制實現完全的無神論……貌似與宗教自由相抵觸啊。宗教是工具,它根據時代而發展變化。昔日馬丁路德也是一樣。所以你看,基督教有分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不過既然你說基督教,那我就默認你說的就是基督教吧。16世紀正是文藝復興的高潮時期,這時候出現了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等對舊基督教進行一定程度變革發展的人,根據中國歷史課本所言,他們對宗教進行一定變更,使其有益當時正在發展的資產階級。而強調因行稱義的舊教把持宗教的解釋權,不利於日益發展新興階級,所以他們主張因信稱義,主張人人皆可讀聖經。嘛,我可能說的挺錯的,不過大概意思就是這樣。宗教只是工具,它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才有意義,若把持舊傳統不放,只會跟現在的伊斯蘭教一樣,將信仰變成施暴的工具。
問題來了:茶奶化後能否回到發源地讓不喝奶茶的人也流行起來
文化傳播就是各種雜交生出各種怪胎,反正本來也都是更加古代的雜交,習慣成自然
妥妥的中國化啊,額,感覺還少了一個功德箱。
(圖侵刪)民族主義大旗永不褪色、獵獵有聲,它指向的永遠是偉大光榮正確的方向。說神馬法治、人權,自由市場、自由信仰,只一句「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瞬間神馬都成了爛狗屎。
文化認同本身並不是一個神學的問題。一個偏好於研究道德經、中醫理論的基督徒,和一個對傳統文化持批判立場的基督徒,在信仰上並無矛盾。在聖經上,有民族意識和超民族意識的例子也不勝枚舉,無所謂對與錯。但是,當試圖高舉民族主義的價值標準,以所謂本土化的實踐來篩選教義、指導講章,這就是對宗教信仰的粗暴干涉。因為在這種情境之下,民族主義取代了神的位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偶像。
無論是宗教本土化的努力,還是把文化一概當異端來反的某些神學,我個人都保持十分的警惕。願凱撒的歸於凱撒,中國基督徒能自由仰望純正而完整的福音。9月2日更:感覺有點對不起給我點讚的知友,因為我之前那個回答其實跟問題相關度不大,只是表達了一下對現在大規模的「基督教中國化」的基本看法。而問題所問的是張志鵬「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觀點,所以我這裡看了看那個報道以及張教授部分文章之後,再補充一下這個回答。
這段應是一個大前提,就是說,在神學層面,基督教中國化還任重而道遠。因為這篇報道中沒有詳細的解說,所以感覺對這一問題的提出很沒有邏輯。為什麼中國一定要建立一個所謂自己的神學體系?神學、學術難道不應該是世界的嗎?這個跟之前丁光訓主教所發起的「神學思想建設」有類似之處,只是「神學思想建設」的表達似乎更合理一些。「在實踐層面,特別是基層教會應該說已經實現中國化了。」「但基督教還有另一個層面,即神學層面。中國基督教神學基礎是什麼?是否已經有自己的神學體系了?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福音時報:《張志鵬教授:「基督教中國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參與中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實踐》
神學思想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 神學思想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對原有的神學思想中錯誤的反人性、反科學、反社會的神學思想以及與社會主義社會及時代進步和科學發展不相適應的那部分思想進行必要的、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並根據中國教會在神面前五十年來新的經歷進行新的闡述,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神學思想,來引導中國教會的建設和信徒靈命的追求。
2. 神學思想建設的動力,也就是神學思想建設的基本隊伍是廣大的教牧人員和神學院校的師生以及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學術水平、宗教知識、靈性經歷和思維能力的義工和信徒;
3. 在尊重聖經、本於聖經,不違背、不改變基本信仰並基於基本信仰和堅持與先進文化相適應的前提下,提倡多元化、多樣化,不搞一言堂,不搞定於一尊;
4. 要絕對避免停留在原有神學流派之間的爭論,不允許對某些神學流派進行批判或片面推崇某些流派,反對以派劃線,關鍵要抓住能不能體現純正信仰和是不是與當代文化相適應。
5. 尊重歷代神學研究碩果,充分運用這一豐富歷史資料,但不崇洋媚外。明確以我為主,洋為中用;以現代為主,古為今用。
6. 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群眾性研討和專業性寫作隊伍相結合的方法。
——時代論壇:《季劍虹談中國教會加強神學思想建設》
雖然對於「中國特色的神學思想」這種字眼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其「本於聖經」「反對以派劃線」「多元化」「針對反人性反科學」等理念還是有建設性的。
客觀上講,中國還是有一些基層教會(不分三自家庭)的神學水平還需要大幅提高,特別是老一輩,很些觀點非常讓人無語,譬如基督徒不可炒股、基督徒不可跳舞、基督徒不可做公務員、基督徒不可入團等等,而在影響社會、服務社會等觀念上十分淡薄。這裡有些問題甚至都難以稱得上「神學」,僅僅是那一批信徒的成長環境所帶來固有觀念(當然這種「不可」的出現也是在十多年前了,現在真的越來越少,幾乎見不到了)。對於這種觀念的探討和更正,我看來是絕對有意義的。但是「神學思想建設」的合理性也僅僅是建立在對不合理的、並非本於教義的陳舊觀念的剔除,和對開放多元、走向社會、融入時代的提醒和鼓舞上,與「中國化」本身的聯繫是不大的。「『基督教中國化』,必須藉助聖經、信經、傳統和理性,以避免將基督教國家意識形態化。」「基督教中國化,也不可誤導為基督教漢族化」。「要防止『基督教中國化』通過某種政治運動的形式將基督教界定和促成為『基督教政府化』,即,使之政治功用化。」
——福音時報:《張志鵬教授:「基督教中國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參與中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實踐》
這段關於避免政治化的論點很中肯,無槽點,雖然是引用了金陵協和神學院副院長王艾明牧師的話。
之後張教授說了三點:第一,基督教為何要中國化?
從段琦教授的話來看,在實踐層面,基督教已經中國化了,之所以繼續提出和推動「基督教中國化」,在張教授看來,基督教有必要與今天的中國相適應相結合,實現結合。「準確地說,現在提出的『基督教中國化』就是『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基督教與當代中國的結合和融化。」——福音時報:《張志鵬教授:「基督教中國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參與中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實踐》
報道中沒看出他對基督教中國化的必要性的論證,所以不便做評論,就報道文本來看,這裡是邏輯缺失的。
第二,哪一個中國?
張教授說,在國際法和政治層面上只有一個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從文化認同的層面來看,人們所理解或認同的中國是千差萬別的。要談基督教中國化,需要明確到底是哪一個中國。張教授認為,中央政府明確提出的12個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最集中地體現了當今中國的特質和要求,這些價值觀來源於古代多種文化,但又適應今天中國的發展。「這個中國才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所認同所選擇的中國,是值得和需要融化於其中的『中國』。對於『基督教中國化』而言,也應當著眼於這些價值觀所規定的中國,而不是別的狹窄的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福音時報:《張志鵬教授:「基督教中國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參與中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實踐》
什麼國際法、政治層面,不是重點,暫且跳過。然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面的詞語,一個個拿出來都挺好的,但是文章也沒有論證為什麼中央政府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真中國」,為什麼它就是「基督教中國化」索要著眼於的中國。這裡看起來依舊是邏輯缺失。
第三,對於基督教如何「化」在當今核心價值觀所規定的中國之內?
張教授認為,基督教要投身於中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偉大變革實踐中,在神學思想和社會服務兩方面來創新和融化。
因為市場化是中國當下深化改革的核心方向,它不僅帶來信息化,也推動著全球化的進程,市場化是一種公平交易的秩序和規則,並不等同於世俗化和拜金主義。張教授建議,基督徒應積极參与到市場化這一深化改革的實踐中,不僅需要從神學思想上探討與市場化變革的融合,更要在實踐中維護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而法治化是市場化得以良好運行的重要保證。法治在當今中國是重要的執政理念,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張教授也建議,基督徒要積極傳播法律知識,不僅要善於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和他人權益,也要積极參与立法、監督執法、讓良法善治在這個國家得以實現,成為法治化進程的積极參与者。
——福音時報:《張志鵬教授:「基督教中國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是參與中國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實踐》
OK重點來了,「市場化」和「法治化」。
首先張志鵬教授本身是搞經濟學的,對宗教的研究也是傾向於與經濟學搭邊。張志鵬,發現信仰市場:從宗教經濟學的一個啟示,第三屆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2006,北京。
張志鵬,宗教信仰與經濟增長:如何解釋中國奇蹟?,中國宗教與社會高峰論壇暨第五屆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北京。張志鵬,社會資本、宗教資本與傳教策略—對寧夏基督宗教傳播的一個解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百度百科
所以這裡張教授用經濟學名詞來探討和解釋宗教文化上的現象,也算是其專業領域所決定的。
「市場化」,文中說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其實我不明白這些概念是怎麼跟基督教聯繫起來的。基於張教授其他對於「宗教市場」的研究,個人認為他可能是在強調不同宗教之間競爭的「市場生態」問題。「市場化」就要求面臨競爭,要在競爭中勝出,就要贏得顧客群體,要吸引顧客,要麼降低價格,要麼提升附加值。這種經濟領域模型硬套到信仰上是不是合適先保留意見,但是就「關注顧客、贏得顧客」這種理念,我覺得是有參考價值的。傳福音要注重受眾本身特點,從而採取合適的方式去進行,施教要因材,傳教也得因材,而絕非僅靠簡單粗暴地怒發幾張傳單,感歎幾句你需要拯救,感動一下自己就夠了,這種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肯運用智慧的偷懶,以及對福音事工的不負責任。「法治化」一詞我更喜歡「法制化」,但「基督徒要積極傳播法律知識,不僅要善於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和他人權益,也要積极參与立法、監督執法、讓良法善治在這個國家得以實現,成為法治化進程的積极參与者」這種入世態度在我看來絕對是值得提倡的。去年以來浙江的十字架事件中,就表現出有些教會缺乏法律意識的現象,不管是當年有些不懂得缺乏法律保護可能產生的後果而輕易超建的,還是現在有些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而被非法強拆了還悶聲做啞巴的,都是法律意識不足的體現。若是教會的法律意識、公共意識可以提高,那麼教會不必要的損失可以減少,教會的權利可以更充分行使,教會形象可以得到維護和改善,中國基督教發展是可以做到更好的。總之,看這篇報道,感覺張志鵬教授的發言中,至少有好多論點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是教會值得反思的。但是,這些經我取其精華後寫在上面的點,都沒有讓我看到「中國化」的影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與時俱進」、「走進社會」、「學用法律」,而這些東西,放之四海皆準,並沒有什麼「中國特色」。————————原答案————————「基督教中國化」這種話題非常大,竊以為不宜一刀切,而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而論之。若此中國化是指神學學術上的,基於「學術自由」原則,竊以為應無條件支持神學領域做此方面研究(指針對研究這一行為本身),至於對研究成果的看法,則在學術上有自由爭辯之權利,要信服於人,則提升研究本身質量即可,人若要反駁,亦當以論文對之。事實上早在明代,利瑪竇湯若望一輩所說所為,都是對「基督教中國化」的探索,今日回望,他們對聖經中概念的解釋,有強行與中國本土名詞混同之嫌,但這不妨礙我對他們這種探究行為的致敬。只是,既為學術之事,則交與學者完成,斷非任何外界力量可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若此中國化是指政治立場上的,基於「政教分離」原則,竊以為政府無理由干涉教會觀點,教會也無理由凌駕政府之上(這不妨礙信徒作為公民,教會作為社會團體履行其權利和義務)。所以教會本身應於政治立場上保持中立,盡量避免政治運動,政府更不應將政治運動波及教會。事實上早在60年前,中國教會就已被迫大規模「中國化」過了,時至如今,「基督教中國化」仍是政府提倡、主導、開展,不管是座談、培訓還是徵文,處處是官方作為的痕跡。另外,即使沒有當局任何壓力,教會也不應產生政治層面上的偏袒、擁護或打倒的行為,因為教會不是政黨,無權在政治觀點上代表每一個信徒。總而言之,「基督教中國化」有政治傾向的,應反對和遠離不疑;「基督教中國化」是學術、文化研究的,支持並樂於探討。請原諒,每次看到這類問題我腦子裡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洪天王。。。。
最好的基督教中國化就是基督教非法化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
※傳說中很多科學家研究科學問題,研究到最後都去研究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為什麼?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區別么?有衝突么?
※為什麼「不要試探你的上帝」?
※如果全世界都信仰基督教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