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竝)」、「並(幷)」、「併」這幾個字如何區分?
01-22
都簡化成了「並」字,所以現在一直分不清。分別是什麼意思,應當如何使用?
請看圖:
極力推薦這篇文章:漢字辨正三:說「並」「並」漢字辨正三:說「並」「並」
我總結一下吧,其實綫索是兩個,有兩個自商周就一直是獨立的漢字:
- 並,構成是二大(正視人形)站在一橫上(代表地面),會兩個人並列,站在一起,所以並排、並列、並肩、虛詞相當於連詞(例如英語and)的地方用並(並不、並且、並未)。甲金文也可以不從立而僅從大,也就是沒有一橫代表地面,夶。亣是大的另一種寫法,立用了這一寫法,奇字大概宋代以前也是從亣形的「竒」佔主流(所以大、亣完全不存在美觀不美觀的問題,只是看習慣不習慣的問題,我就覺得奇比竒美觀,而且筆畫少。)小篆 作竝,隸變把二立合體作並(然而仍比這樣寫筆畫多)。
- 並,構成是二亻(亻亻,也可以理解爲從形;亻,人,側視人形)+一橫或二橫,一或二橫一定要和二亻相交,把二亻連在一起,會合併之意,所以並是合之意,組詞吞併、合併、兼并皆來自此意,有時合、並二字可以互換,例如并力-合力、並攏-合攏。甲骨文或不從從而從北(一亻一反人),可能僅是爲美觀。幷是並的小篆訛形。到小篆發生訛變,會二亻合併、相連的二橫斷開,變成了幷。隸變把斷開的二二形合併爲而橫,反而更接近其意了。
因爲二者多年的演變,字形上難以看出本意,所以有再加亻旁強調其意的繁體字:
- 傡,是並(知乎顯示不了、竝)的繁體字。
- 倂併,是並(幷)的繁體字。港臺標準僅保留並的bīng聲,用作地名,合併等意他們用併。
(此圖告訴你什麼是隸分,當然一些在古文字階段字形就分開了。)
古籍例句:
並(先秦兩漢 - 並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論語·憲問》
-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論語·子張》
-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滕文公上》
- 「今與其弟並肩事主。」——《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並(先秦兩漢 - 並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昔者,秦繆公都雍郊,地方三百里,知時之變,攻取西戎,闢地千里,並國十二,隴西北地是也。」——《新序·善謀下》
- 「故公子目夷辭宋,而楚商臣弒父,鄭去疾予弟,而魯桓弒兄,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韓非子·難四》
- 「境內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韓非子·顯學》
- 「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招致賓客游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史記·秦始皇本紀》
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把「一」叫做「幺」?為什麼知乎搜索中輸入「幺」字顯示出的是「么」?
※為什麼大陸把「強」改成「強」?
※漢字未來的改革趨勢是什麼?
※「怪」字的右邊「聖」是「聖」的簡體嗎?
※大陸簡體與馬新簡體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