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傳統漢字有多痛苦?

相比英語全大寫字母,閱讀繁體字簡單太多了。。。

讀繁體字基本沒有問題,身邊也沒遇到什麼有嚴重的繁體閱讀障礙的人。但如果逼我寫繁體字的話一定會摔筆的,臣妾做不到啊_(:3」∠)_


像用鴨嘴筆那麼痛苦


我想問...傳統漢字是啥

....不是正體字嘛


說看繁體頭疼的,你們唱過K嗎?


看排版,繁體+豎排就看得很慢,尤其是中華書局上世紀中期出的一些夾有小號字註解的古籍版本,橫排沒問題。

最近看的一本關於《說文》的書,繁體、簡體、甲骨文、金文混排,這才叫非常銷魂。


從小繁體字看多了後來學日語毫無壓力


比看英語好。

看英語才是痛苦。


繁體字通常來說並不痛苦,一方面小時候學過五年書法,每周臨摹一些古代碑帖也就習慣了,後來玩《軒轅劍》系列遇見台版的破解版也就基本全無壓力,除了「憂鬱」之類筆畫實在太多的字要結合上下文思考一下。

繁體字見得多了就能掌握一定的基本規律,首先是偏旁部首,然後是「電」、「雲」等把偏旁部首簡化掉了的字,以及「貝」、「頁」這樣的簡單字還原成繁體的特定寫法。漢字的一個好處是具有一定的拼湊規律,一旦記住某些零件,再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就很容易舉一反三了。

真正痛苦的是讀民國學者寫的歷史書以及古籍,遇到現代已經基本不用的文言或生僻字詞,比如「稽顙」(qǐ sǎng,叩首的近義詞?記不太清了)、「盩厔」(zhōu zhì,山環水曲,陝西原有盩厔縣但是如今直接改成周至了)、「段熲」(jiǒng 東漢時期官員)等等,只能一邊翻書一邊備上手機手寫輸入。這會兒一提讀了那麼多東西總共記住多少……腦海中第一反應也就只剩這點了。

總的來說語言文字作為某一區域長期的文化慣習,區域間彼此的不適應是個普遍現象。比如東北人覺得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話差不了太多,但南方人仍有表示聽不太明白;四川話的確屬於北方系,但來到四川的北方人往往要習慣一陣子才能基本聽懂。不過港台的日常用字和官方語言組織形式基本上沒有與內地相差太遠(粵語、閩南語的專有字詞這種特殊情況另算),所以熟悉了繁體字的規律就不難進行書面互通。而文言文或者民國的半文半白和今天的語言環境相差得就比較多,這樣一來讀書難免費力費心,心疼一下學中國古代史的同學~


不會,現在看電子書都是用繁體的,碰到不會的簡繁切換一下,還可以學習


看不痛苦,寫很痛苦。

~( ̄▽ ̄~)~還有一點比較奇葩,我們都沒正式學過繁體,不過繁體字基本都認識。


不知為何我也是自動能看懂……

然而不要讓我寫……

電腦dpi不夠時有點痛苦,好在手機上還行……


兄弟,真的,真的,真的……不痛苦(在沒有生僻字且不是豎排情況下。)前段時間無聊花300大洋買了套繁體豎排版的《史記,看完五帝本紀以後果斷棄療。》


我看到繁體字基本能認出來,但是不會寫。

排版是另外一碼事。很奇怪一些電子書我覺得排版很好,標題是標題段落是段落,另外一些人就覺得排版渣。


從來沒學過繁體,憑語感猜也能八九不離十


不痛苦,沒學過繁體但就是認得^O^/一般我們都說自帶簡繁體轉換器(≧▽≦)


豎版繁體總是看串列,已經豎版繁體抄完了詩經,現在在抄四書章句集注,怎麼說呢,很多沒有繁體字功底的人識別繁體字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因為常用漢字的繁簡體轉化不是很誇張,主要是一些轉化比較厲害的字,或者說繁體字中的繁體字。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就留我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那時候電視里差不多都是周星馳的喜劇黃飛鴻系列的,看了幾年下來,差不多三年級我就自學了廣東話也就是粵語,沒錯看電視學的,高中暑假去廣州的時候與人交流完全沒問題,看繁體字什麼的也是小case了。

英語成績渣成狗,怨念為什麼當年電視上不放多一點英文片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