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王室沒有被趕出白金漢宮,而清王朝被趕出紫禁城?

英國從君主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是經歷了哪些階段?清王朝發生過這種轉變嗎?假如歷史可以重來,清王朝至少在哪個時期開始做些什麼才有可能避免覆滅?


滿清入關,得天下太易——滿洲八旗的戰鬥力,並沒有如當年蒙古人一樣形成碾壓,明朝的關寧鐵騎和他們比或許還稍勝一籌,不是吳三桂,他們根本沒有可能進入山海關,山海關從來也沒有被正面攻破過,得天下連滿洲人自己都沒想過,無非是走一步算一步罷了,明末的事情,明朝不是實在內憂外患,而滿人實在機遇太好,則滿人本無機會入主中原。至於後來康雍乾時期,清廷四處拓土,其時八旗已經腐化,戰鬥力銳減,滿人的軍功,其實很大程度要算到漢人頭上——入關之後,殺人太多(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就算後來拓土有功,功過也相抵了。近代以來,不能帶領中國走向繁榮進步,反而因為懼怕改革而使滿人利益受損,在近代化浪潮面前,反應遲鈍,還說什麼什麼「保大清不保中華」,說什麼「我們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人的主子。」使國家更加落後,人民更加苦難,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可以說滿清皇室這樣的作為,在別的任何一個國家——參考法國俄國,這兩個國家的王室,做的比清廷還算好的了——革命成功之後,肯定要血流成河,斬草除根,人頭落地的。

原本國家形勢好的時候可以搞君主立憲,他們不搞,作死,作到革命爆發,共和國建立。中國既是共和國,滿清皇室存不存在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作為前朝餘孽,就該潛身縮首,苟圖衣食,給了他們一個優待條例,也無非是為了照顧國內龐大的保皇派,為了國家的一切能一脈相承的傳下來罷了。結果類,張勳復辟,滿清的遺老遺少,還有溥儀自己,參加完這場鬧劇之後,可以說再無信用也再無什麼好的影響力了,在全國人民心中,他們的名聲已經臭了,馮玉祥趕他們出紫禁城,很多人其實是拍手叫好的。後來溥儀還要跑到滿洲當漢奸,那就更加是作死了。清室遜位詔書——「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已經把所有的領土和權力給了民國,無此詔書,溥儀在滿洲或許尚有合法性,有此詔書,溥儀既是漢奸叛徒無疑。(漢奸非惟漢人的敗類,拿來指中華民族的敗類亦可)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寫道:「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且如中國之人,輕待外國之入承大統者」「蓋我朝龍興,不由中土而起於滿州,由滿州而至中國,地之相去數千餘里」乾隆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國之人。」慈禧說:「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亡則大清亡」「保大清不保中華 」「寧贈友邦,不予家奴」 「量中華物之力,結與國之歡心。」直到滿清滅亡之後,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清朝宮女作家德齡在其《清宮兩年記》一書中提到,她的父親告訴她,他們不是中國人,但卻是中國人的主子。事實也是如此,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宣稱「滿洲是滿洲人的滿洲。」據溥儀後來回憶,當時在北京的滿洲宗室(載、溥、毓字輩)差不多全體出席祝賀。


簡單點說,就是「契約精神」。英國在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其後的《王位繼承法》、《叛亂法案》等一系列法律的通過,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的體制。之後議會成為權力中心,君主的權力受到法律的嚴格制約,之後,大家都嚴格履行契約,所以直至今日,英國的王室仍然頭頂桂冠享受著自己的權力。

反觀清庭,雖然有《優待條約》,但是溥儀在張勳復辟時等於違約在先了,那就不能怪後來馮玉祥將你們孤兒寡母趕出紫禁城了對不對。

而且更重要的是,西方從很早就強調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王不能隨意奪走農場主的磨坊,那人民自然也不能無緣無故的剝奪國王的財產,而中國從古至今講究的是誰拳頭大誰有理勝者通吃敗者吃屎。所以我覺得就算溥儀不跟張勳胡鬧,被趕出紫禁城也不過就是個時間問題。

完畢?? ( ???????)? ??


路易十六還被送上斷頭台了呢。法國王室的後人難道還擁有楓丹白露?


畢竟中國最後不是君主立憲,政府並沒有理由優待前清皇室,更何況當時都軍閥混戰稱不上政府了

另外優待清室條約中北洋政府要負擔北京所有滿清旗人的糧餉,每年四百萬兩白銀,都趕上政府大半年收入了。。真負擔不起,要知道袁世凱善後大借款頂著全國的罵名一半的錢都用來給八旗子弟遛鳥了。。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 王 國

中華人民 共和 國


因為我天朝人野蠻、尚武、機靈、狡詐


如果推翻了英王,那麼英國的法統在哪裡?要不要民族自決,威爾士,蘇格蘭要不要獨立,所以誰會去做那麼麻煩的事情

另外不同意樓上說契約精神的,大憲章13世紀就有了,後面金雀花王朝那麼多國王還不是整天想著怎麼違約,殺了多少貴族,只有權力才能制約權力,制度是制約不了權力的。


君主立憲制不符合中國國情與社會發展,是註定失敗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殖民中國時,歐洲列強只租地界而不直接像俄國一樣割占土地?
中國在1840至1949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半殖民地,中國被掠奪了那些物質資源?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時候為什麼日本許多政要,如伊藤博文,那麼積極地支持中國的改良或者革命事業?
假設當年內戰,國軍像共軍那樣的打法,共軍如何根據二戰剛結束時候的實力跟國軍抗衡?
30年代西北馬家軍統治區域內的漢人的生活是如何的?19世紀60年代呢?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