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財經郎眼》里嘉賓的觀點比郎咸平本人更有水平?
以前沒看過,今天在火車上無聊看了幾期:格力PK小米,奶農倒奶,教育公平。個人感覺他的觀點太多漏洞,嘉賓的話更有水平。
財經郎眼部分嘉賓 吳曉波 張虎成 蔣昌建司馬南 吳曉波 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常年從事公司研究,現任職於東方早報社。2008年12月受聘成為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院長。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並獲得南方閱讀盛典·2009最受讀者關注的「年度十大作者」稱號。
吳曉波的時間被劃分為三塊,主要的精力用在出版事業上,同時兼顧《東方早報》的一些事情,還堅持以每年寫作一本書的速度向外界傳達自己的觀念。
吳曉波說,自己的人生很有階梯感,三十歲之前從來不考慮錢的問題,專心做自己的記者,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開始進行個人的原始積累,完成個人的寫作計劃,四十歲則準備退休。 三十歲的吳曉波一發不可收拾,以每年一本書的速度寫作,除了被譽為中國第一本寫作失敗案例的工商管理教材《大敗局》之外,他近兩年的著作還有《非常營銷》、《被誇大的使命》,小品文集《你為什麼不騷擾我》和編著的《首富》。 吳曉波的專欄文字幽默詼諧而且入木三分,揭示了轉型期中國經濟的一些怪現狀,比如他在《南風窗》上所寫的關於上市公司和投票公司的文字;而他的公司研究則嚴肅認真,同時充滿靈動之氣,觀點新穎獨到,比如他為《經濟觀察報》撰寫的文章《被誇大的公司使命》、《二十年公司——表面的勝利》、《企業家為什麼不是知識分子》。 2002年,吳曉波成為貝塔斯曼亞洲簽約作家。與此同時,吳曉波開始經營自己的圖書項目。他打造的藍獅子財經把本土公司財經寫作作為目標。中國公司史和人文財經成為吳曉波看好並且著力發掘的對象。他們出版的一系列圖書也確實成為中國本土財經閱讀的頂級讀物。吳曉波說,我們不要「google」作家,一個公司史的寫作者應該是能夠接觸到該公司的內部檔案,並且曾經長期跟蹤報道過該公司的記者或研究人員。 主要出版作品:《大敗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營銷》(2003年)、《被誇大的使命》(2004年)、《大敗局2》(2007年)、《激蕩三十年》(2007年)、《跌蕩一百年》(2008年)、《吳敬璉傳》(2010年)。其中《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張虎成
張虎成23歲進入金融證券行業,在招商和長江證券等金融機構均 曾在著名私募證券投資公司擔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基金經理等職位,最高時管理資產規模8000萬元,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風險控制意識。在積累了豐富的金融領域人脈和經驗後,張虎成開始了創業征程。2007年參與創辦優選財富,早期主要從事證券投資業務,2011年轉型從事財富管理行業,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戰,優選財富成為行業以客戶認可度排名第一,業務規模排名前五名的財富管理公司。[1-2]2014年5月,優選財富獲批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正式納入證監會監管體系,成為可以開展私募證券投資、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私募基金業務的金融機構。2014年8月中國優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張虎成出任集團公司執行總裁。旗下有優選財富、優選資本、優選居、優選寶、優選財經、優選金融研究院等子公司,為集團專註於財富管理行業,服務不同群體的客戶奠定了戰略方向。[1-2]
成熟金融男看起來像60後的80後在金融領域耕耘11載,張虎成磨練了與年齡不符的閱歷和成熟。第一次見到郎咸平教授,張虎成和郎教授對於金融市場的見解和洞察十分一致,相談甚歡,最後郎教授問到:「你多大了?屬什麼的?屬雞的,哦,69年的。」所幸,在金融圈,如果一個男人長相成熟,絕對是一種優勢。當得知張虎成是80後時,郎教授對其的金融認知水平和管理運營能力大加讚賞。[6]性格極致敢於挑戰的工作狂人張虎成是個工作狂人,也是最會玩的人,少年時期曾經獲得過湖北省青年搏擊冠軍,喜好馬術、潛水、滑雪、籃球及一切富有挑戰性和對抗性的體育運動。這些運動也磨礪了他勇於挑戰自我,突破極限,不畏困難的性格。他在2015年上的財經郎眼。七年來首位在&<財經郎眼年終盤點&>演講的企業家,張虎成不宏大敘事,而是從細微之處為我們百姓的投資理財做出指導。
在節目中,張虎成先生就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投資感受:
第一,投資投什麼?隨著投資跑路事件頻繁發生,每一個事件背後都是有著高收益吸引人的背景。必須明確投資不是投資收益,你如果關注收益,就有人惦記你的本金。投資是投人;
第二,投資怕什麼?有很多人說怕風險。張虎成指出,最大的風險是不投資。把錢存入銀行,每年高達13%以上的貨幣稀釋速度,假如你有50萬的話,10年以後你只能在北京買一堆地板磚。如果你的資金多,建議分散投資,這個分散是不同貨幣的分散,比如海外房產置購;如果你的資金少,不要再局限於餘額寶,多關注一下優選寶。它的資金去向和銀行理財一樣,同時收益比它高一倍,此外它還是首家獨創的「第三方法律監管的信託質押融資模式」平台;如果你不能承受太多的風險,那麼信託仍然是你的首選,2015年打破剛性兌付仍然很難。
第三,熊市不需要股票,牛市不需要分析師。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在股市環境向好的大環境,投資者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張虎成先生曾經在和財經郎眼主持人王牧笛談話中得知後者2014全年的股票收益率已經達到了80%,一問緣由才得知王牧笛忘了自己的股票交易賬戶密碼。耐心之於股票市場的必要性可見一般。
張虎成同時強調,如果過去的十年是房地產的黃金十年,那麼未來的十年一定是金融投資的黃金十年。士可殺,不可辱!人可閑,錢一定不能閑!
蔣昌建
提起蔣昌建,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他就是最強大腦的主持人。但是其實蔣昌建早就有很大的名聲。曾經是辯論界的翹楚,後來做過楊瀾訪談錄的總製片人。還是大學教授。睿智的雙眼從來都是讓人看不透他的年齡。他也曾經做過財經郎眼的嘉賓。關於他的七期節目。網上有【視頻】蔣昌建教授做客廣東衛視《財經郎眼》全集燈光、音樂、歡呼聲,演播室里一片歡騰。節目綵排進入到中意對手對決的項目流程。
站在舞台中心,蔣昌建操著流利的英文和來自義大利的「神眼」進行互動,逗得老外哈哈大笑。
演播室的上空忽然響起一陣驚雷般的呵斥聲:「蔣老師,讓翻譯來交流!你要裝作你聽不懂英文,行不行?」
多個機位同時CUT。這一環節反覆排練,總導演的脾氣也越發火爆。舞台一旁,兩位年輕的現場導演扮著白臉,不時給予肯定:「漂亮」、「好棒」,譬如,在他對鏡頭一口氣說完一串長長的節目廣告合作贊助商名單的時候。
「真不是要show自己什麼特殊才能。站在舞台上,我有很多本能的反應。」趕著去吃盒飯的空檔,蔣昌建坐在化妝間里,總結著自己的種種不適應:「我早就有心理準備了。一旦跨越了專業領域,你就是一隻菜鳥。所以,任何對我的挑戰,我都準備接受。」
磨合中的磕磕碰碰和自我懷疑,都阻擋不了這位20年前紅遍中國的「最佳辯手」的人氣急劇攀升。自今年元月3日播出以來,蔣昌建擔當主持的科學類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一直牢牢佔據夜晚10點檔的全國收視排名首位。
「智慧男神」、「性感大叔」……在網上,粉絲們用各種流著口水的花痴名號稱呼他們心中的偶像。一名女粉絲寫道:「真正的男神就算頭髮斑白,雙眼也依然閃爍智慧光芒的。」
深夜11點半,長達10個小時的綵排終於結束。回到下榻的酒店,已換下工作服的「男神」蜷縮在厚厚的毛衣和羽絨服里,原本瘦削的身型越發顯得窄了一圈。他輕輕咳嗽著,抵制襲來的陣陣倦意,繼續著中斷的採訪,敬業守時,又講究效率。
明天,又是漫長的一天。
「我就是一隻菜鳥」
「智慧、中年、男性、有氣場、有幽默感、有談話功底。」
製片人桑潔一口氣拋出6個關鍵詞,來描述導演組對《最強大腦》主持人的最初定位。對這檔投入巨大的重磅真人秀節目,江蘇衛視上上下下都捏著一把汗。
2013年10月,蔣昌建收到邀請,請他擔任「理性、冷靜、善於提出質疑」的節目嘉賓。
聽完對節目形態和內容的描述,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我想我平時報刊雜誌看得這麼多,哪有這麼多奇人?如果在舞台上能看這麼多,任務又輕鬆,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到12月節目錄製前一周,負責和蔣昌建溝通的節目導演忽然對他說:蔣老師,你的位置要改變了,你來做主持人吧。「他們拚命想說服我,說你能上課么,如果你能上好一門課,那你就能控制好舞台,你就把舞台當課堂。」
待站到舞台中央,蔣昌建才發覺自己「被忽悠了」——「舞台和課堂完全是不一樣的。「燈光、機位、站位,和嘉賓、選手互動到什麼程度,我對主持人基本的ABC法則都不知道。現場的觀眾,我可以視作是放大了的課堂,但是,電視機前的觀眾,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是什麼,對主持人的期許是什麼,我完全沒概念。」
第一次綵排整整花了12個小時,從中午到深夜。「最大的問題不是語言,而是走位、流程的記憶以及找機位。」製片人桑潔回憶,「到現在,蔣老師還是不知道該看哪台機器。」
這位48歲的復旦大學副教授以一個新手的惶恐和努力,接受著節目組的現場「培訓」。
首回節目錄製,節目組給他的台本提示上寫著「簡訪嘉賓」,蔣昌建會和對方聊上足足半上個小時。待到剪輯時,這些談話被大段大段地刪掉。「他不知道哪些話題有效,哪些話題無用,所以寧可求全也不敢錯過。」
「就像一個新手開車上路,又操心手上又擔心腳下又要看路況,難免手忙腳亂。」一位編導說,「經過三四期錄像,蔣老師越來越駕輕就熟了。現在,他逐漸知道節目組要什麼、觀眾的點在哪裡了。」
回到當初定位主持人的6個關鍵詞,桑潔說:「我們兩相權衡,依然認為蔣昌建是符合《最強大腦》氣質的主持人。」
「其實,找任何人做主持都是一場賭注。我們既不想用熟面孔,又要氣質身份相稱,這本身就是難以兩全的事情。」她說,「蔣老師起碼做到了看成片的時候你會認為這個主持人很恰如其分,再也想不出第二個合適的人選。」
節目正式開播後,觀眾對主持人肯定的聲音佔據了壓倒性地位。江蘇衛視另一檔黃金節目《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稱讚蔣昌建——「非常儒雅」。
讓蔣昌建在意的是批評聲:譬如,他的普通話不標準,「這個很難改」;譬如肢體語言過於誇張,「但是,我在日常生活就是這樣的。」他說自己糾結於兩個問題:「第一,那些是不是我應該進一步改進的地方;第二,是不是我能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
「有另外一種聲音說,這就是你啊,你的本性流露,不是在舞台上裝出觀眾想要看到的樣子。所以,我很糾結。」
談話間,他會習慣性地羅列「一二三四」的分析、層層遞進的方式論證,然後反問式地得出他要拋出來的結論——「那我要問另外一個問題:主持這份工作,對我意味著什麼?這是我的兼職,它不是我的職業。那我需要為這份兼職去制定一個走向專業的長期計劃么?我沒有答案。」
「生活就是這樣,湯湯水水加眼淚。」在節目中,蔣昌建的一句精彩點評戳中了屏幕前無數人的淚點,也讓人領教到當年辯手的口才。但他說自己的空間,其實很有限。
「這檔節目的核心內容是選手們的挑戰。我的角色是組織和控制節奏,當然中間也會做一些戲劇化的結構安排。所以,能把這個做好,我就算對得起工作了。」
和他一同在舞台上的,還有兩位職業「名嘴」:前鳳凰衛視主持人梁冬,台灣綜藝節目主持天后陶子。再加上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李永波、科學評審魏坤琳,「他們4個在場上對挑戰項目的理解、質疑、判斷和感受,彼此互動的語言總量足以支撐這個欄目。」
他對陶子的機敏尤為讚不絕口。「太聰明了。每當我有個暗示給她,讓她有所表達以烘托氣氛或者推動節目的情緒遞進,她馬上能領會,接得很快,知道這個節奏。」
「不是事先串通的,都是她臨時發揮的。陶子在現場提出的質疑,比你們看到的還多。她對挑戰項目的細節非常關注,很多項目,選手在上面做,她自己在下面做,譬如速讀、添字。」
急劇攀升的人氣,沒有讓蔣昌健滋生到電視主持界發展的「抱負」。
「我只是偶然選擇或者被選擇到這樣一個節目當中去而已。有我和沒有我,都不重要。我不會把它當作我的主業。」
做合適自己的事
晉陞為「智慧男神」後,蔣昌建照常上課,照常到學校食堂吃飯。走在校園裡,偶爾也會有學生跑過來「想和蔣老師合個影」。
他態度友好,禮貌配合,見怪不怪。這種淡定,來自20年前那次「一夜成名」後的修鍊。聲名鼎盛之時,南昌一個僅能容納2000人的新華書店擁進了6000人,擠碎了8塊玻璃,只為目睹他和姜豐的風采。最後,當地不得不出動一個排的武警維持秩序。
1993年,新加坡電視廣播局聯合中央電視台舉辦了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藉助電視傳播的威力,一個原本只是大學社團活動性質的小眾項目,變成了吸引無數電視觀眾的「國際大賽」。
在央視當年10月1日的黃金時段播出的最後決賽,復旦大學隊和台灣大學隊以「人性本善」的議題對決。蔣昌建以「四辯」身份做總結陳詞,以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去尋找光明」收尾。最終,復旦隊取得最後勝利,蔣昌建也成為「最佳辯手」。新加坡《聯合早報》以「詞鋒銳利,反應敏捷」來評價他的表現。
擔任辯論賽顧問的王滬寧後來回憶:「第一次到新加坡廣播局試音的時候,蔣昌建一開口,他那特有的男中音和有魅力的嗓音,就吸引了大家。新加坡廣播局的郭奕好小姐,就向我這裡看,並伸出大拇指。」
在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的策划下,一本記錄辯論賽參賽全過程和辯論詞分析的書——《獅城舌戰》迅速整理出版。首印1萬冊很快被搶光,出版社不得不一個月之內加印3次,後來又多次加印。
隨後,蔣昌建和他的3位隊友在全國各個城市簽售、做報告。場面的火爆,只有20年後的于丹、易中天和「超級女聲」能與之媲美。有一次,蔣昌建和嚴嘉在武漢工業大學做報告,2000個座位的禮堂里湧入來自5所高校的近四千名聽眾。期間遭遇意外停電,30分鐘里會場漆黑一片,竟無一人離去。最後,兩位辯手完成了一場燭光里的報告會。
一位復旦畢業生回憶,那時蔣昌建在學校食堂吃飯,四周會有不少女生竊竊私語、指指點點,甚至「目送秋波」。至今他的辦公室里,還堆著幾大箱不知該如何處理的觀眾來信。
命運也給予他們之前「沒有期待過的機會」。其中有一位「有點胖,沒有現在這麼漂亮,在台下特別文靜」、但一心想當節目主持人的姑娘,最終如願以償,畢業後進入央視,主持過幾檔不溫不火的文化類節目,做過製片人,之後赴英讀書,嫁人生子。再後來,和大連實德合作開了一家留學公司。
記者一提到近來捲入高層政治風波的前隊友姜豐,蔣昌建立刻糾正說:「只是要求配合筆錄。」
「當時是有很多選擇,其中一些超出自己的預期。」但是,他還是很堅定地按既定道路走——繼續讀博,留美做博士後,回國留校任教。在復旦園裡,他教書寫書,過了20年 「平淡得如同白開水」的生活。
1988年從安徽師範大學畢業後,蔣昌建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投入「南下」的風潮。一番折騰後,發現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回到安徽一所中學教書,兩年後考上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的碩士。
在復旦讀研期間,他也試過很多實習機會,包括上海幾家很好的企業。然而,他再次問自己那個老問題:「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校園裡,蔣昌建覺得很踏實: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在課堂上進行學術討論時,可以自由地表達,沒有禁區。「面對的都是十七八歲的孩子 ,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你不要這麼快變老。」
至於別人為他設想的可能性——做外交官、走仕途、經商下海,「我對自己比較了解,喜歡自由自在的,如果你個性上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要給人添麻煩,也不要為難自己。」
在學生中,蔣昌建的課頗受歡迎。選他的課,也有一些是慕「名」而來。
在每年新學期的第一堂課,這位上課時喜歡走來走去的老師會特別聲明一件事:「如果你們是因為我過去做了什麼而來,就不要指望我在課堂上有同樣的展現。」
對於「蔣四辯」的標籤,他小心翼翼。參加學術討論時,他會刻意調整自己的討論方式,「避免用我最想用的那種,譬如儘可能顯得平和一點,避免多側面地去進攻。」
2001年,在央視前副台長陳漢元的牽線下,蔣昌建出任陽光衛視《楊瀾訪談錄》的總策劃。作為幕後外腦,他參與選題、問題設定、提問策略,提供國際政治方面的專業知識支持,審片和把控尺度。遇到重大採訪,他就會和節目組一同前往。
「9·11」恐怖襲擊爆發,蔣昌建和楊瀾團隊火速飛往紐約。隨後,在美國東海岸幾個城市來回穿梭,拜訪了霍普金斯等對兩國關係有重大影響的多位政要,「很辛苦很奔波,有趣是說不上的,但覺得很值得。」
「在該浪漫的時候太理性,該理性的時候又太浪漫」,收到秋波不斷的蔣昌建還是晚婚晚育。妻子是他在一次聚會上的「一見鍾情」。在「蔣大哥」的微博賬號上,他一邊為節目做宣傳,一邊關心上海中小學是不是應該在霧霾天里放假的問題。
已近知天命的年紀,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做讓自己比較舒心的事情」。「不僅僅是選擇一個和自身氣質、性格和才能契合的環境,你還要有和環境進行溝通的能力。」
回到綵排現場,總導演用了一個帶有性暗示的笑話,批評第二演播室的年輕主持人氣勢弱,「連蔣老師都不如。 」
拿著台本在走台步的蔣昌建一抬頭,一語雙關地予以快速反擊:「我還是能做一些事情的。」
全場笑成一片。這一刻,他又勝利了。
有這種感覺很正常,我一直在陸陸續續的關注這個節目,題主所說的這幾集恰好我也看了,就格力VS小米這集就能看出郎確實不懂互聯網(鏈接:20150126財經郎眼 格力PK小米),而且全場都是業外人士。女嘉賓一直在強調小米整合能力多強,郎咸平一直在糾結小米的研發能力很差,零配件都是組裝。其實兩人都是在隔靴搔癢,小米的核心根本就是MIU這個系統,郎的邏輯有一個重大的漏洞,他認為小米的硬體研發能力差,就是研發能力落後,非常偏頗。小米的專利和硬體研發肯定是沒有三星牛逼的,按照郎的理論,小米應該永遠無法超越三星,甚至應該連聯想都干不過,但事實是,小米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大於三星、聯想
如果我在現場,我肯定會反問郎教授,谷歌和FB這種世界級巨頭的研發能力你認為如何?是不是按照你的邏輯,沒有硬體研發就沒有研發能力?郎直接拿格力做空調的思路來對比小米,本身就是非常不恰當的維度,從目前來看,小米的思路其實是做系統入口,手機只能賣一次賺一次錢,但是系統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在我的生態裡面,應用分發和黃頁都是巨大想像力的板塊,更別說主打的智能家居。通過賣手機鋪端並且不斷優化系統,多維度打造智能家居的生態,才是小米的大招,像郎這樣單純的拿出硬體研發能力來對比,就是典型的業外人士。
所以看這個節目,多調一些金融和公司財務的專題看,因為郎咸平是這兩個領域的世界級專家,至於他的跨界評論和分析,就當做茶餘飯後朋友之間的聊天就好了,你總不能奢求劉翔跨完欄還要上場和科比玩過人吧,看個開心就好,至於節目水平,羅輯思維都有人看呢,郎在學術上起碼爆他二十條街吧,淡定淡定。這個節目就是要營造出不同的立場觀點來豐富節目內容,你以為郎的觀點就是自己想的?都是節目效果而已。你可以把郎咸平,王福重這些人看作是一個人的不同人格,我們在生活中決策的時候是不是也要權衡利弊,把各方面的因素都考慮一下呢?如果你覺得嘉賓說的比主持人更有道理,說明這個節目的製作目的達到了。
格力小米呢集明顯春蔚比郎更懂小米和手機行業。一周一集的節目很難做出什麼質量,呢些數據也主要是他的團隊在幫他做。朗的專業本職主要還是在金融上
虎哥就是鳳凰
以前很喜歡看郎咸平的,最近都很少看了
相信你自己
這是錯覺~~
推薦閱讀:
※你見過的最低調的富二代是怎樣的?
※1000 萬以上可用資金,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文華財經的指標和程序化交易編寫都是用的「麥語言」嗎?如何學習麥語言?
※有哪些好的新聞類手機應用推薦?
※你曾經和哪些一夜暴富的機會擦肩而過?你認為接下來最大的風口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