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個人都在努力掙錢,那麼「錢」是從哪裡多出來的呢???
最近要買房子,想到掙錢的問題。有此一問,盡情的笑話把
呵呵、上面的答案,要麼直接就是離題萬里,講什麼是貨幣,要麼就是在表皮上扯啊扯的。
錢是什麼,用現代化的語言解釋,也就是拿現代資本主義體系下的理論來解釋的話,所謂的「錢」有三層意思,一是總商品,二是貨幣,三是存量商品,如果拿會計上資產負債表來套的話,總商品=資產、貨幣=負債、存量商品=所有者權益。當然它也適用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總商品=貨幣+存量商品。這下懂了么?你賺的錢就是就是「總商品」,那麼現在估計你的問題來了?神馬叫總商品了?簡單的說,總商品就是預期可以參與交易的所有生產要素和商品的總合。
當然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於近現代高度的資產貨幣化+貨幣信用化,這個公式已經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神馬叫資產貨幣化,通俗來說就是把總商品用貨幣來表示,爭取消滅所有者權益甚至到負(實際上就是最大程度的增加負債率)。神馬叫貨幣信用化,就是說負債不再需要擔保抵押了。呵呵,然後整理公式我們得到:總商品=貨幣=負債。然後我們同時要注意到這個負債是信用的,也就是木有抵押和擔保。
那麼,如果某一天債務人違約了?然後我們手裡攥著一大把木有擔保木有抵押的白條,社會上更木有多餘的庫存商品,My god!我們會在地球看到一幕神馬樣的場景了?這畫面太美,我都不敢想了(ˇ?ˇ)。
所以了,現在正面回到題主的問題,大家賺的錢是神馬?恩,通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來,大家賺的錢實際上是一張張白條。至於說這個白條的發行人是誰,大家都懂的。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只有他們有資格來發行欠條了?為什麼我們必須接手他們的白條了?
恩、說句實話西方社科領域的理論就是喜歡繞啊繞的,一個本來很簡答的問題就被繞的很複雜,有時候繞了半天還沒繞到最終答案,你看我上面就是如此。在社科領域、還是咱們老祖宗們說話精鍊、透徹。陰陽五行,以克我者為官殺,我克者為妻財。一句話,透透徹徹。錢是神馬,你能克的東西就是錢,你能征服掌控的東西就是錢。啥?你聽不懂!我倒。
我記以前看過一部歐美電影,裡面有個英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少年(後來被利用玩人肉炸彈)說的好:暴力是一切權利的基礎,雖然說的不完全對,也有幾分味道。實際上,為什麼只有他們有資格來發行欠條了?為什麼我們必須接手他們的白條了?歸結到根本,就是因為他們有元暴力。因為他們能克你。答案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說,錢是什麼?呵呵,從這個意義上講,錢是暴力。
最後,整理所有的推論回答題主。錢」是從哪裡多出來的呢?
錢是元暴力要素的外化,是統治階級認可的交易形式下一暴力背書的負債。在當前高度貨幣信用化和資產貨幣化的時代,錢更多表現為統治階級為代表的國家對國內外的信用欠條。所以,多出來的錢來源於國家的欠條增加。錢要花出去,變成你要買的東西,服務,體驗啥的,才真的是錢。否則,只是紙或者數字。
所以,你沒花出去的錢,只是銀行主機里存儲單元幾個2進位碼的變化。你花出去的錢,就變成人家勞動的成果了,也解答了錢從哪裡來,去哪裡的疑問。不請自來答題。
錢,或者說貨幣,可以認為只是價值交換的媒介。一句話的答案就是,貨幣作為媒介是央行創造的,貨幣這種媒介所代表的價值是勞動人民通過工作創造的。
你要說錢作為實際的物質是從哪裡來的,那實際上可以說是人憑空創造出來的。更具體地說,人民群眾覺得要有貨幣生活才方便,於是委託中央銀行把這種媒介創造出來。當然這種創造過程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矩,比如說按照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設定一個合理的利率,然後發行對應數量的貨幣。因此中央銀行應當是具有民主性的,比如說美聯儲主席是美國總統任命的,而美國總統是民選的。但是,如果一個政府不是民主政府,而是獨裁政府或者腐敗政府,那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超發貨幣掠取人民財富,這就是歷史上很多有名的惡性通貨膨脹,例如在1923年至1924年間的德國,臨近解放前的國統區等等等等。
那如果你要問錢所代表的價值是哪裡來的,那很簡單,就是你我他這樣的每一個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價值?我認為,價值的實質就是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東西。比如說,一頓可口的飯菜使我免受飢餓之苦,並獲得快樂生活所需的能量,那麼就對我有價值,或者酒店的一個房間,可以使我安穩睡眠,獲得充足的休息,那麼就對我有價值。那麼以上的價值就是廚師或者酒店經營者創造出來的,而你之所以可以享受這些服務是因為你辛勤地工作創造了等量的價值從而換得了足量的貨幣,並用貨幣來支付其他人創造出來的價值。所以,如果忽略貨幣的媒介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分別創造了價值,然後進行了交換。
關於以上價值的產生過程,有兩個值得指出。第一,可以看出,一個東西的價值對於某個個人來說實際上是很主觀的東西,但是我們現在說一個東西的價值是多少,實際上是指他的價格,那麼價格可以認為是一個東西相對組成這個社會的所有個人的價值的平均數。第二,所謂工作創造價值,這裡的工作是廣義,泛指一切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便利、舒適、快樂等等好東西的活動,而不是Maxism的狹義的勞動才創造價值。比如,在非壟斷情況中,銀行家通過研究公司和產業,代儲戶進行合理的投資,使社會的生產資源得到合理分配,是為這個社會創造了價值,因此他們應當獲得合理的收入;企業家通過自己的組織生產和經營管理的能力使各種要素(人力,資本,原材料)組合成人類需要的產品,因為沒有他們這個生產和經營活動就無法順利開展,因此他們也是為社會創造了價值,應當獲得收入,並不能說他們的收入都是來自對工人階級的壓榨。當然,這是在理想情況下。但是,僱傭者確實有可能利用信息和政治權力方面的優勢,蓄意低估受僱傭者的勞動的價值,從而剝奪其一部分的價值。按照經濟學的純理論,在完全市場競爭下,是不會有這種剩餘價值的,因為工人們總是會自動流向那些低估較少的僱主,僱傭者提供的工資會不斷競爭,最終的平衡就是合理的工資,即工人創造的實際價值。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家總是將自由市場奉為信條。但是,顯然實際情況不會那麼像學究們想像的一樣理想。比如說,大企業們可以聯合制定一個工資標準,當然是在背地裡,從而最大化他們的利益。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和類似現象,就要法治。
當然,象某些國家,通過行政權力強行制定存貸利率差,並設置准入門檻,從而讓國有銀行躺在那裡賺錢,顯然他們的收入是大大超過了他們真正創造的價值了。人神共憤也是應該的吧。你用你製造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換來」了錢,然後你可以用錢「換來」你想要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錢」不重要,最終,你用工作的成果交換他人工作的成果。我考試會得分,分是從哪裡多出來的呢?
雖然考試是證明學習成果的過程,但真正的學習過程是日常的積累,而不是考試那一下。價值產生於勞動,而不是拿到工資那一刻,貨幣只不過是衡量價值的單位罷了。
當然了,就像考試會有人作弊,自然……每個人都在不停的花錢,可是錢也沒有減少到哪裡去啊。
價格=成本+利潤
利潤是多出來的錢,誰有定價權,誰就掌握了財富大門的金鑰匙。稀缺資源是被爭奪的對象,其所有者有較強的定價權。
一個人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當今的世界都是組織與組織之間展開競爭,提升競爭優勢獲得價格話語權,獲得市場規模話語權。
總利潤=單品利潤*銷售數量 =(價格-成本)*(分支機構數量*單位銷售數量) =(價格-成本)*(渠道終端數量*終端單位銷售數量)貨幣流通一詞,你體會下,重點在於「流?通」。
第一名答案並不是很準確,混淆了價值和貨幣的概念。貨幣本身不是價值,但它能擁有信用並在交換的過程中體現價值。
首先錢是什麼?錢是貨幣。
money的英文解釋: Money is the coins or bank notes that you use to buy things, or the sum that you have in a bank account.
回答錢從哪裡來,首先得看歷史中如何形成貨幣。
在很久以前,有的人養羊,有的人種玉米,種玉米的人想要羊,養羊的人也想吃點玉米,於是這兩個人相遇,交換了各自的物品,這是最久遠的交易。
再後來,大家發現要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交換難度也越來越大,於是有人發現:
「貝殼挺漂亮的,想要弄到貝殼也不容易,我可以用我的羊換你的貝殼啊!」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貝殼交易,後來又用金銀銅等金屬交易。但是大家想像一下,要買個大件物品你得背一兜子金屬,沉不沉啊?有些人就把自己的金銀存在金匠、銀匠,買的時候再到那裡去拿。
再後來,大家發現金匠特別有信用,不需要再到金匠取金子,只需要去開個票給別人,別人再到金匠處去領取就可以了。再後來,更多的人發現也不需要到金匠處領取,大家交換票據就可以了。這就是貨幣的雛形。
金匠也擁有了大筆的黃金,他就可以往外借。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銀行體系。排名第一的答案僅僅解釋了貨幣乘數效應的問題,我認為是不夠的。
至於到了紙幣時代,央行發行的貨幣必須要有信用支撐,否則只會是一堆廢紙。比如美元等貨幣是以發行國國債作為支撐,一美元美國國債對應一美元貨幣。由於美國國債的信用最高,美元就非常有信服力。
解釋完貨幣的出現,再說說貨幣的效果。舉個非常簡單例子:某工廠有大量限制的設備,沒有訂單,機器上全是灰;另一邊這種物資相當緊缺,這個時候貨幣能夠緊密的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消費者用貨幣去讓機器生產,這樣經濟也就能快速運轉。這也是市場的力量。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
先有勞動產生價值,然後才有貨幣。
貨幣能把生產資料和需求高效的連接起來。就像天地銀行發行的鈔票一樣,沒有勞動支撐的貨幣,是根本不會得到認可的。錢的背後代表的是社會的總財富,一個正常的社會,經濟在發展,社會總財富是在增加的,因此全社會的錢所代表的總價值是在增加的
至於「錢」怎麼產生和增加,一共是兩個途徑,兩個途徑是相乘不是相加第一個途徑就是央行發鈔,這叫 基礎貨幣,或者高能貨幣,這是真正的印刷出來的錢的數量第二個途徑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合起來是在創造貨幣的比如,你在銀行里存了A元錢,那麼你擁有的財富是A然後銀行把這A元錢的一部分(不能無限制發放,商業銀行有各種各樣的監管)B(B小於A)元錢放貸給了企業甲,企業甲就可以拿這B元錢去做投資,這樣企業甲的財富是B,社會總財富變成了A+B再往後,企業甲向企業乙買了設備,花費是B元,企業乙得到了B元,重新存回銀行,銀行拿到B元錢繼續放貸C元,這樣社會總財富變成了A+B+C……
B/A、C/B 這些值平均起來,叫做 貨幣乘數,在理想情況下,貨幣乘數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之和為1,即銀行把法律允許的能貸出去的錢都貸出去了用無窮級數求和可以知道,設貨幣乘數為,存款準備金率,基礎貨幣可以產生的總的錢的數目是這也是央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來改變社會流通中的金錢總數的理論基礎補充一點兒,怕有誤解,首先回答問題,錢的增加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但是,錢只是社會總財富的符號,社會總財富本身,是在生產(有形生產和服務等無形生產)過程中實現增值的,不是通過銀行借貸,當然這會是另外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錢是工作多出來的那一部分價值。
一頭豬,經過屠宰,成了豬肉。這個過程中,從一頭不能吃的豬,到了能吃的豬肉,價值就出來了。豬肉,被運到了市場。
從純豬肉,到了一種可以換錢的,買的商品豬肉。然後從商場,到了餐館。
從商品豬肉,到了能進嘴的豬肉。簡單說,每一次的過程,這個東西除了還長的一樣之外,豬肉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塊兒豬肉了。再直白點兒,它所在的地方,所在地方體現出來的本身那個作用和性質,已經不同了。
錢是哪兒來的?錢就是這個運轉過程中,那點兒不同。錢的背後是社會總財富,每個人的持續工作會讓社會總財富增長,從而提高每個人可以得到的財富。
基本來說一個人賺錢越多,花錢也就越多,明白了么,這是個循環,越多人這樣,這個社會的經濟就越發達。當錢完全流動起來,這個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其實我覺得大家對題主問題的理解好像偏差了吧。。
問題的本質應該是幣值穩定。。
在央行不增加貨幣投放的情況下,新創造的財富/流通貨幣 的值在不斷增大,表現為通貨緊縮,即錢更值錢了,但這種效果的反應很慢,持幣者很難直觀感受到錢的實際價值其實有變化,所以感覺在社會上的錢總量沒有增加的時候,你「平白無故創造出」一筆價值,賺到了錢。。你掙錢還得花啊,只要大家都花錢,貨幣就流通了啊。
勞動
錢,是一般等價物,本質上和車,房,手錶,大米,是一樣的。 話說在那個以物換物的時代,生活著實不易。我想要的是蘋果,你卻偏偏只有香蕉。 後來有了錢出現,作為一般等價物,人們普遍的認同他,他又和所有的物品都有價值換算關係。物品是人類創造價值的體現。也就是說人類創造的價值越多,相應的錢也越多。————————————————————當然我們考慮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什麼的問題啊。印鈔機什麼的純屬作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