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那些年閱讀量超過一百五十本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豆瓣上能看到有些人年閱讀量在一百五十本以上,這意味著平均每兩天讀一本書。甚至更多者能達到每年閱讀兩三百本書,請問是如何做到的?
這些人中大多是二十五歲以上的人,成年人需要上班,有自己的私生活,如何能夠有精力和時間讀這麼多書呢?許多書是泛泛而讀,快速瀏覽嗎?或者僅僅為虛榮心,將許多讀不下去或未讀完的也標註。——————————————想不到這個問題獲得這麼多熱心回答,非常感謝。額外發個小廣告,我做了一個關於讀書的微信公眾號:shendu1214 如果你也喜歡讀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跑去翻了年初的時候豆瓣閱讀DNA的數據出來。2013年共讀過163本書。3月最勤快讀了25本,平均 2.17天讀一本書。這麼說吧,閱讀對我來說就像是吃飯喝水睡覺一樣的習慣,出門不帶個Kindle我都渾身難受。只是在閱讀這件事上的投入的時間比較多而已,別人去追劇的時候我就願意一個人看了一會兒書,別人玩遊戲的時候我就願意一個人看一會兒書,別人刷微博的時候我就願意一個人看一會兒書。還有就是閱讀量大了之後看書的速度真的會提高。這真是一個很個人的事情,而且讀不同類型的書閱讀速度也不同,我讀的書里專業相關的也就差不多五分之一而已。如果是把閱讀作為一種習慣的話,為什麼要計較數量這個事兒。為什麼有人會覺得閱讀數量大深度不夠已經上升到了對作者不尊重的程度了,合著讀書還得跪著讀啊。我還是去看書吧。_(:з」∠)_
昨天晚上看到這個問題,特意拿了本書測試了下:
我分享一下個人的經歷。
從小的時候就蠻喜歡看書的,所以雖然長大以後因為求學工作出國等等弄得滿世界跑,但是因為小時候的喜好在,所以無論怎麼忙,總會有一個想法是要讀書。所以,有一個願意讀書的習慣,這一點是可以有大閱讀量的前提和保證。我個人的具體的操作過程就是利用閑散的時間,每天上班下班路上看一會兒,午休的時候看一會兒,吃飯的時候看一會兒,晚上睡覺前看20分鐘,甚至上廁所的時候也有5分鐘時間可看。不要小看這樣瑣碎的時間,利用起來的話,閱讀的量是很可觀的。剩下的時間就是周末了。一般來講沒事兒的話,周末會有相對大塊的時間來用,這個時候就一般讀一些偏深度一些,不太那麼好啃的東西,多花幾個周末,思維跟上了,自然慢慢就快起來了。而這樣的習慣持之以恆,你會發現一年下來讀上百來本書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兒。
誠然,會有這種為了虛榮心或是其他原因把讀不下去的書也拿來標註的情況。但是讀書的意義這種東西,假不來,也浮躁不來。你得真喜歡,至少是真能安靜的下來,才能讀進去,才會堅持的下來。否則,無論多強烈的虛榮心,也不會堅持太久的。
至於閱讀的方法問題,那是仁者見仁的問題,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
總而言之,在擁有興趣的前提下,利用各種瑣碎的時間和一定情況下相對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以這種方式讀書,一年百來本甚至幾百本都不是太難的事兒。這個問題就像我吃回鍋肉,每天吃一頓,一年下來不知道有沒有吃掉一頭豬?這個沒有仔細計算過,但是假如我只告訴你每天一頓回鍋肉,你肯定不覺得怎麼樣,因為你也一樣可以做到,但是告訴你吃掉一頭豬你就會特別驚訝,但是,我不會告訴你我吃了一年回鍋肉長了多少斤肥肉,你也不知道我到底跟一年前比起來如何,但是一頭豬是可怕的。言歸正傳,一年讀150本書的人大抵就跟每天吃一頓回鍋肉差不多,很少有人相信他不胖,但是卻不知道他跟一年前有什麼區別。我們只知道150本書很可怕,但是對於看這麼多書的人而言,或許只不過是打發時間而已,真正做到讀書而有所獲益必定是困難的,畢竟,吃一頓回鍋肉之後不是每個人都能長二兩肉的。我不建議把讀書當做目標,正如我不會為了吃掉一頭豬而每天都吃回鍋肉。吃回鍋肉是因為喜歡,但絕對不是想要吃掉一頭豬,那麼閱讀對我而言也大抵如此。150本書固然可觀,但我只會把時間花在興趣的閱讀和有用的閱讀上。閱讀速度哪怕慢一點,但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或者變成數目字上的累積而缺少真正的樂趣!
就我看書的經驗來看,閱讀時間保障的情況下,看150本或者200本問題不大,前面很多人說了閱讀量的問題,我就說點其他吧
首先,你要明確下看的是什麼,再談數量
畢竟書是分類別的,不能統一對待,要真說看什麼,也需要加個前置,既「看什麼書看了多少本」
要光看小說,那沒話說,使勁兒看只要感興趣,這個數量是無限的,盜墓筆記鬼吹燈那種,讓你看五十本也無所謂,因為這種故事性的並不枯燥,需要去理解的地方少,看的速度也快,讓你連續看五十本申論你試試…
所以還是要分開說啊
我把書大體分為幾類,根據幾點來權衡:
1,閱讀量(單純說就是字數)
2,閱讀消耗時間(比如每萬字時間)3,閱讀難度(你需要消化的時間)依次排序如下:
一,專業知識、功能書(包含工具書、文獻資料,專業領域書)
啃起來是很費勁的,我這個專業,《論攝影》走馬觀花也要看兩周,還是不走心,因為裡面論證很複雜,總要去翻引述,《弱光攝影》也看了很久,類似的還有很多,而且最可怕的還都那麼厚!!!
論述性、文獻的,比如《菊與刀》,字數不多,但是擴展開看的並不快,其他的文獻類的,更慢至於其他的各專業都有自己專業之外的補充書籍,大家自己回顧下痛苦的閱讀經歷就是了,而且有時候你還不得不看第二,古文,看得也慢,
《太平廣記》我零零碎碎看了小半年,真沒幾本,字數也很少,但是讀起來要用腦子啊,當然細分也有什麼小說啊(聊齋啥的,半白話,看得其實就快),內容類的(戰國策這種,文言文,看的就慢)這種,至於純白話文就不討論了,種類太雜(四大名著),因為你需要理解的、思考的更多,所以也很慢
第三就是各類小說了
說真的那就快了,字數多,但是不燒腦,就是通讀類的書,看看故事拉倒,你只要感興趣願意看,一天一本沒什麼問題的,看《隋唐》我就是一口氣看完的,基本上看了20個小時…但是意義不大因為補了一天覺…
第四,外文書籍
英語太差,這個B我就不裝了還有就是翻譯的書,也不展開了,反正看一遍《哈利波特》七本和看一本《基督山伯爵》閱讀量不一樣但是時間差不多,也就是用在了閱讀難度上了以上2009-03-31 加入豆瓣,到今天豆瓣的讀書記錄是521本。我讀專業書比較少,讀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書,可能因為有興趣比較願意讀,花在讀書上的業餘時間比較多。
而且買了kindle之後,基本所有等待時間都是在讀書中度過的,閱讀量大增。讀書不在於速度,不然就成了讀字。因為讀的是文學方面的書,所以我比較喜歡用感受這個詞,去感受書里傳達出來的情感。很享受的說。
我們不妨簡單計算一下。
知乎有個大v,叫程浩。他這人嗜書如命,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堅持每天閱讀10萬字。
10萬字什麼概念?我手邊意林出版社的《麥田裡的守望者》16萬1千字。文化藝術出版社《一百個人的十年》30萬6千字。 每天10萬字又是什麼速度?拿我自己來說,雖然近兩年讀書多,但是速度不快,完全投入地讀4萬字需要快2小時。按這個速度每天讀4小時左右就可以讀完10萬字。更何況我這速度都算慢的了,快的人估計摳著腳3小時就能讀完10萬字。4小時又是什麼概念?早上一小時,下午一小時,晚上兩小時。所以這樣算下來,2天一本書一年上百本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可是真的這樣簡單嗎?是的,聽起來很容易,可是我看完110萬字的《平凡的世界》花了23天。100萬字的《悲慘世界》更是一個多月還沒讀完。這就又牽扯到書的內容和你自身效率的問題了。
先說內容。讀了這麼多書,唯一讓我能用得上「震撼」二字的書就只有《悲慘世界》了。難懂,非常的難懂,雨果的思維你是很難追上的。他在19世紀的時候說,共產主義是不錯,可是一旦共產,所有人都沒有工作的動力,就會開始弄虛作假。(原話記不太清,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100年後我們大躍進「一畝地產億斤糧,一頭豬吃一整年」正是他100年前預見並擔憂的思想極左問題。這樣的一顆大腦,在面對歐洲政治的言論,面對人性本質的辯論,面對未來局勢的高談闊論寫下的文字,你可能以像讀網路小說那樣的速度讀下去嗎?
不可能。所以如果有人告訴我他10天讀完了《悲慘世界》我會覺得這人100%是個逗比。書的內容對閱讀速度影響很大。
再說自身效率。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真正的文字工作者對文字的閱讀速度和敏銳程度是要高於一般人的。我大學的近代史老師說他一天多的時候能讀100萬字。一部《水滸傳》的容量。而我,讀兩個小時就累了。所以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認真讀,而不是讀了多少。你一個月搞定高等數學上下冊,我會覺得你很厲害;他一個月讀了和高等數學書字數一樣多的微博微信人人,我會覺得他是坨屎。不過當然,要是你真的能一天認真投入地讀4小時書而且堅持下去,還有必要追求那些什麼也證明不了的閱讀量嗎?
望共勉。告訴您一個簡單的辦法,你看漫畫,寫真和繪本就好了。150本輕輕鬆鬆。
看一百五十本書有什麼難的, 只看能讓自己有收穫的十本書比看一百五十本書難多了。
-------------------------------------------------------------------------------------------------------------------------------有人說反對加沒有幫助,我同意,我確實沒回答問題簡單補充下吧這個問題沒辦法給標準答案,標註看150本書的方法很多,題主都給了好幾個方式了餓,泛泛而讀,快速瀏覽,看個詳細的書評就聲稱自己看過,讀不下去的也標註,都是有可能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業餘時間每兩天看一本書這種閱讀速度肯定沒什麼質量,書也不可能講什麼質量,肯定比精讀十本更沒價值,倒不一定真沒看過,我看過一個豆瓣讀書小組推薦的長長的書單,裡面的書不少恰巧我翻過,一多半是口水中的口水,根本沒有讀的價值,他們還很認真的推薦,從推薦的文字里看,他們好像是真讀過了,我當時想,他們只是因為讀書這個行為本身是好的,所以他們就被讀書的數量激勵了吧 。其實我覺得開頭那句話就夠了,這些補充真是多餘。
謝邀。
每次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現在大家比的不是對於讀完一本書的理解與看法,而是讀書的數量。
走馬觀花的看一百本書,還不如認真的精讀幾本經典。你可以關注一個豆瓣的人叫王韌勉。他也有一個微信公共號叫韌勉閱讀,可以關注一下。
我之前也有這種疑問,書怎麼可能看的這麼多這麼快。在我關注他之後我接觸到一個新的概念叫碎片化閱讀,這個概念對於看書真的很有幫助。簡單來說就是要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段,根據閱讀時間的長短,選擇要閱讀的書籍種類。
以我自己為例, 上下班路上坐車,我看短篇集,散文集,或者雜文集,因為這類的書每一篇文章都相對獨立,篇幅短小,不存在要下車了結果正看到一半的情況。一半選擇用kindle來看,方便,隨時隨地。
我的工作比較特殊,我是做法語翻譯的,在海外上班,每天坐班時間很久,有點兒零星的空閑我也會對著電腦刷來刷去,豆瓣知乎微博啥的,但是如果有1-2個小時的時間無所事事,我就會選擇看書,這時候我就會看點法語原著,或者專業書,算是工作相關吧。
晚上,7-8點我都用來鍛煉身體,洗完澡差不多8點半躺床上,8點半-10點半這段時間我都用來整段的閱讀,一般是小說類,歷史類,傳記類,偶爾也讀點兒哲學類。因為整段的時間適合閱讀那些連貫性強的書籍。
就是這樣,我不一定可以2天讀完一本,但是我可以一周看完3本,不是么。
無他 唯手熟爾
閱讀太快,難以深刻理解文獻的含義。
我初二的時候,三天讀完《平凡的世界》,然而,只能說在文字層面讀完了,在理解層面完全沒有太大收穫。
舉個例子,下面這句話:
「他流著淚扯開妻子的被子,痛苦地呻吟著,一次又一次和她性交……」
花上0.5秒去閱讀和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去思考,對於深層次含義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這裡涉及到一個知識體系成熟度,我不知道題主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一種是研究型的閱讀,另外一種是泛讀。泛讀達到每年150本很容易,我大學四年一共讀了1000+本。我主要是來說說前一種,比如你要研究某個完全陌生領域的學科。你在閱讀的時候,通常會很慢,因為理解成本高。我假設你說的每年讀150本書的核心意思,是降低理解成本的閱讀,並保持一定的閱讀量150本。先說說,閱讀的理解成本,我給的公式是:理解成本=(知識段位-自己的認知段位)*係數a/理解能力。知識段位 比如 這是高中課程 ,認知段位 比如 你現在知會 四則運算 , 係數a 比如 對應的時間精力投入的對應關係。首先選擇合適自己的知識段位,比如一個初學者首先可以選擇概論型的資料閱讀,這樣你就會有一個大體框架,為什麼要有框架?為了界定邊際。在對這個知識有個大概的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一些關鍵的知識點。根據10000小時天才理論所推論,你這個時候需要刻意認知,針對這些點的刻意認知,了解他們的適用場景以及應用。第三部,提升到方法論。提升方法論和閱讀看起來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很重要。當你發現你所掌握的知識存在的邊界以及方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恭喜你,你處在level up的節點,這個時候你需要高階抽象化你的知識。正如,小時候以為最小的是0,覺得1-2是不可能有結果的,直到學了負數。第四部,尋找新領域的節點。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如同面對著浩瀚宇宙發出電波一樣孤獨和迷茫。當你收到三體星發來的反饋時,三體星就是你的探索節點。(這一段是我腦補的,還沒達到這種程度.....)
個人覺得一年內讀到150本書可能有兩種方法,第一種讀的書很渣,有事沒事掏出來看看,一天保持3-4小時的閱讀時間,個人覺得一年看到100本書還是挺正常的,當然我當時讀了挺多的小說(大一一年看了有100本書,不過現在除了20多本意外有挺深的記憶,其他都忘記的差不多了)。第二種方法,深研某一種類型,最開始可能很慢,但是隨著對同一題材的知識的不斷積累,自然會閱讀越快。
我也曾被人唬過,後來感覺他們看的是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