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WCA 2014在銀川舉辦?

作為一個銀川的電競愛好者,竟然欣喜的看到十月份有WCA在銀川舉辦,但是今天看到賽事組委會的發布會,總感覺獎金分配上有些問題,某網頁遊戲和某手游竟然瓜分了大半的賽事獎金,同時很多熱門的電競項目也沒有列入到官方比賽項目中來。這樣的賽事究竟有什麼樣的前景呢?


去查了一下,我覺得嘛。。。如果獎金能夠確實的按照寫的發放,那我覺得WCA已經足夠有良心了。畢竟人家也是要吃飯的,宣傳一下就宣傳一下唄,別苛求太多。

這年頭,上哪找一個肯拿出60W獎金辦魔獸比賽的組織啊。。。

圖自RN報道。

其實按我說吧。。。我覺得這個獎金實在是有些過於脫離實際。。。我不知道WCA這次從哪抓來的冤大頭,就算是700W獎金的噱頭我也不看好這兩個遊戲能夠宣傳起來。

賽事宣傳十有八九是達不到他們的預想要求的。

宣傳效果達不到,自然不會再有贊助,只會有兩種結果:

1、不會再辦這麼高獎金的比賽;

2、贊助方耍賴不給錢,主辦方發不出獎金。

但願不要是後者才好。。。

——————————8月7日10點更新————————

WCA的事情居然捅到gosu上面去了,gosu上的外國友人也紛紛表示刷新3觀不能接受,放點他們的評論。

其中,我發現有個德國友人貌似一語道破天機啊。。。

有沒有哪位玩過《刀塔傳奇》的給我們科普一下,玩這個遊戲到底要花多少錢才能衝上全服第一啊?

——————11時更新——————

RN上找到了這個玩意。

WCA2014發布會現場圖集 天王SKY女神柳岩現身

現場空落落的。。。那個WCA發言人一手的紋身看起來很不舒服。。。中間發布會的內容來看,GTV貌似也一起搞了(還真敢搞啊。。。難道對這比賽有把握?);

到達現場的贊助方有:

美加獅(Mad Catz)、

小米互娛、

天神互動(蒼穹變的公司)、

騰訊微視(這個真心沒看懂,項目中沒有騰訊的啊 ------ 謝知友 鄭青松提醒,有CF)、

時尚cosmo(這個就更看不懂了有木有!去查了這不是女性向雜誌么?!這麼參一腳有意義么?!)

總之,贊助這邊我真是真心給舉辦方跪了,這贊助都能拉的過來。

PS:高能預警!千萬不要看圖集的48、49頁!嚇死爹了!


幾百萬獎金實在誇張,很有可能只是噱頭。到時候如果舉辦起來的話發的可能是遠遠低於宣傳的獎金或者說不發。參加過這種類似大大小小的比賽,感覺更多是借幾個知名遊戲宣傳自己的遊戲而辦的,看著不是那麼舒服。另外@杜承遠刀塔傳奇的話方法正確新區花幾百就可以衝到前列,老區要幾千。至於第一哪個網遊都不可能不花錢上第一,幾萬幾十萬都可能,更多就不太可能了,遊戲內容就只有那麼多。


Dota2獎金比WPC高,某房產表示自己總算不是唯一的冤大頭了,天天被人追獎金.

WAR3獎金簡直驚呆...可惜Moon服兵役去了,真是傷心啊...(前八都有獎金哦四哥,好好打)

至於手游...沒玩過,或者說不敢玩,沒那個實力玩,說不了能否火的起來


謝邀。

首先請注意這個項目的主辦方背後是相關政府部門!

那兩個手游項目,純粹是廠商自己掏錢來宣傳湊數的,問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其實不用太在意,畢竟現在手游的投資都挺土大款的,現金流強,他錢多,讓他掏唄。

樓下答案有說除了wow和dota,其他都是沒有競技公平性有錢就是爹的遊戲。

關於這個論點我爐石一萬個不服!我就在這點名說一下,誰說爐石有錢就是爹了!新老玩家中全卡的一堆,他們個個都能拿第一?更何況還有很多上不了傳說,李天師第一個不服。

還有主辦方收的贊助費,估計也掏不少,光訂酒店住宿房,200間房,一天就得9W人民幣,總計九天,自己算。

反正如果這比賽獎金都能真的完全到位的,我想所有人都樂於看到他不斷壯大,甚至成為世界一流的比賽,畢竟前景還是有的。


謝邀

你看到的是某頁游和手游獎金很多,但你卻沒有看到獎金是從哪裡來的。

事實上,我只是覺得有得開這種比賽就很好了。


電子競技比賽分為三類,一類是開發商主導的賽事。如LOL的S系列賽和LPL,DOTA2的Ti系列和特錦賽。一類是其他廠商和開發商合作的賽事,如AMD和DOTA2,Intel和LOL的各種比賽。還有一類,就是綜合性電子競技賽事,如WCA和CIG。

三類比賽,開發商主導賽事,拉新拉品牌拉收入。DOTA2小綠本小紫本小金本,這些都是收入。S5申根區大場館辦比賽,這些都是拉品牌。廠商和開發商合作賽事,廠商出錢做比賽,給開發商交贊助費,是看中遊戲用戶的消費能力,為了賣貨拉品牌。那麼,綜合類電子競技賽事在這兩年的回潮,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呢?

綜合類電子競技賽事的源起與式微

綜合性遊戲賽事集大成的年代,在十年前。世界傳統三大賽有ESWC,WCG,CPL。國內有CEG,CIG,PGL等等。標準比賽項目設立是:War3、Starcraft、CS。有一些比賽會加入FIFA或者NFS,因為這些項目更靠近「傳統體育項目」。

把這些項目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對傳統體育中錦標賽的模仿。另一方面則是彼時的遊戲開發商話語權並不高——所有這些項目在當時都可以離線比賽,一旦賽事組織者採購了正版軟體之後,開發商除了表示「強烈不滿」之外並沒有更多實際辦法。還有一些比賽項目是來自於MOD版本,比如CS和Dota,歸屬和管轄的許可權就更模糊了。

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在當時的中國市場環境下,開發商沒法掙錢(彼時遊戲都是單機銷售),自然沒有動機去做賽事管控。因此當年一個賽事能聚齊Valve、暴雪,EA等大廠的作品。

隨著電子競技項目的更新換代,主流競技項目都已全面網遊化,買正版離線比賽模式從遊戲設計上就已經行不通,廠商獲利能力大幅度提升。為保證用戶體驗,賽事質量以及競爭等原因,傾向於自己辦比賽,自然也對綜合類賽事抱有不甚開放的態度。

近年來主流電子競技賽事都是以開發商賽事為核心的,綜合類電子競技賽事偏於式微,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14年,WCA的出現。到2015年,曾經的CIG也「See you Again」

當電子競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

WCA是一個足夠吸引人眼球的比賽,從第一天開始,就用大量的娛樂明星來獲取廣泛的社會關注,而在賽事執行上一直頗受爭議。但這並不妨礙WCA在2015年把盤子做得更大,聲音喊得更響。

大規模的賽事執行和推廣,以及大量的娛樂明星使用,都是不菲的花費。儘管有一些遊戲廠商和硬體廠商的贊助和支持,但從營收的角度上看,WCA過去兩年收支打平的可能性很低。

資本天性逐利,燒錢的背後,是銀川市政府要打造「東方的拉斯維加斯」的宏圖,以及金風科技「電子競技第一股」的大概念。而這一切的源起,都因為電子競技在過去三年間,從一個玩物喪志的毒品,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

筆者在成文時,北京剛剛結束2015年入冬以來的第二個紅色污染預警,但各種空氣監測軟體依然把空氣質量標為「有毒害」,而官方媒體正在把這個冬天稱為「過去四年間最嚴重的污染」。環保部終於承認了汽車尾氣並不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燃煤和重工業才是。

風口和退潮

滴滴和快滴燒錢大戰,一線城市的用戶恨不得每天不花錢坐車。似乎先有規模(用戶),再掙錢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人們總是忘記千團大戰,汽車O2O,視頻網站那些似乎有了規模,但最後依然被潮水捲走的失敗者們。人們也總不會去探究,現在滴滴快滴的司機們都要交份子錢,那些月入兩萬的故事早就成了傳說。

當前電子競技行業中,存有遊戲開發商,俱樂部,選手(主播),直播平台,賽事,媒體,投資方等各種角色。模式只有兩種,要麼向用戶(C)掙錢,要麼向企業(B)掙錢。開發商能C能B,選手(主播)也能C能B,直播平台也能C能B,因為它們都有粘著用戶。而大部分媒體只能B,因為他們的C粘度不高,中國人沒有消費資訊的習慣。大部分俱樂部還在賠錢,儘管俱樂部也能B,但選手的工資都太高了。

在這個行業里,有粘度的C是最重要的。有了C之後B順理成章。主播和選手之所以值錢,是因為他們有大量的高粘度C。直播平台之所以高價簽主播和選手,是因為平台希望把這些人的C變成自己的C。

對綜合類賽事來說,並不擁有能帶來C的資源(選手、主播、遊戲)。走內容變現的道路,就需要具有獨特性和獨佔性。筆者曾是PGL主創團隊一員,當年Grubby和Sky在三大賽上碰到一次,能被渲染成為「世紀大戰」。而在PGL一個賽季當中,Grubby vs Sky,Sky vs Moon,Moon vs Grubby能打十幾盤,且這些內容都進行了高質量的視頻包裝。因此PGL能把自己的內容向渠道方變現。

同樣的項目,同樣的選手,不同的只是比賽場地和獎金。內容高度同質化,包裝和播出渠道又歸於主播和直播平台,走內容變現的道路,對綜合類賽事來說,似乎也很艱難。

向企業收錢是綜合類賽事看得比較清楚的商業模式,但ToB收入是否能支撐起如此龐大的開銷,也極有挑戰。2014年,WCA主舞台上出現了各種「非傳統」的電子競技項目,也一直飽受爭議。

雷軍講過,風來了豬都會飛。巴菲特講過,只有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任何商業模式,歸根到底都要落到掙錢上,這也是數百年來顛撲不破的真理。

原創:《電子競技》全媒體


就沒人吐槽下這次比賽項目除了dota2和魔獸3之外都是欠缺競技公平性有錢就是爹的網遊嗎...

有CF已經毀三觀了,另外兩個手游真心刷下限

等著看新聞和幕後爆尿吧


dota2獎金還是挺有良心的,國內目前最高了吧


推薦閱讀:

怎麼看chris離職LGD這個事?
如何預測10月22日6點虎牙vsSKT?是虎牙能夠繼續延續它在LCK的統治力,還是SKT擊潰虎牙呢?
為什麼faker打的那麼好,在msi決賽最後兩場才上場?
如何評價「DOTA2 TI5 獎金 1500W 美元」對本遊戲乃至電競行業的影響?
你參加過哪些遊戲的嘉年華或者盛典?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TAG:電子競技 | 電競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