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經里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在佛法中,有個根本的原理原則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簡單說來,就是」你的心、你的佛和天下萬事萬物這三者在本性上根本沒有一點差別。
換個說法,就是我今天在這裡提了這個問題,引得你來回答。我們兩個其實是一個人,是一個理念。我今天在這裡吃了一個蘋果,和遠在美國的一個人吃了一個漢堡,這看似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了解了這個,對於指導現實生活有何作用?
摘自;釋頓龍的博客 這段話可以很好的去回答這個問題: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心和佛與一切眾生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現在用夜明珠打一個比喻吧。大家的「心」就是一顆夜明珠,「佛」就是一顆沒有染上塵埃的夜明珠,「眾生」就是一顆染滿塵埃的夜明珠。三者之間本質沒有分別,而分別只在於它有沒有染上塵埃而己。大家不管有沒有妄想和執著(染上塵埃,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大家的自性都沒有改變。所以古代的聖人說:「處凡者不減,處聖者不增。」也就是說佛菩薩的自性也沒有增多,而眾生的自性也沒有減少。大家的自性是永遠一樣的,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也不會生滅,沒有來去。塵埃也就是大家的執著和妄想。如果沒有執著和妄想,大家就是佛了。所以佛在《華嚴經》中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惟因妄想和執著障閉而不能證得。唯除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根本智皆得現前。」古人又說:「一念覺,眾生就是諸佛。一念迷,諸佛就是眾生。」其實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佛與人根本是相同,所不同的就是覺悟與未覺悟而已。所以大家學佛一定要在自己的心中去求。如果在心外去求就是外道了。那麼大家求什麼呢?實際上是求大家的自性(佛性),清凈心。
哇!像題主這樣說,李嘉誠掙了錢也就是我掙了錢。。。那個什麼官員養了情婦也就是我也養了情婦。。。頓覺風中凌亂啦!!!!!
題主對於此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嚴重誤解了。其實, @秋沛 網友已經引用《華嚴經》出處指出全文來指出莫斷章取義。末學不才,未能引經據典,但於此嘗試簡單解說一下:
我們一般人認為心是心、佛是佛、眾生是眾生。於佛教究竟義(或如 @deep-pro 網友指出的「勝義諦」)裡面則是「不二」,無分別對待。
為何不二?但是我們明明擺著就是各人都不同啊?!你吃飯,我不可能飽的啊!
這個「不二」,當然是成佛的、徹悟者的「不二」,而這些悟者所悟的是「心」的運作,不被妄想所牽絆,處處皆流露自其真如本性。佛(覺者)即如此。
於未成佛前,我們如何看待周遭環境待人處事?其實也都是依心之起用。只不過,這時的心被妄想束縛著,處處不得自在。所以還是此「心」。
眾生亦然。
然而眾生又分「有情」與「無情」,即是否有神識之別。無情眾生就如一顆石頭一棵樹也屬於眾生。那麼,難道我們和一顆石頭或者一棵樹一樣?無差別在哪裏啊?
此中無差別,實際是法性。法性即佛性。有情眾生皆俱佛性,無情眾生法性皆同。
若識得自心,即見佛,即了知舉手投足,鬱鬱黃花青青翠竹盡是如來法身,盡是般若妙用。故,心即佛,佛即眾生。
所以這個「心」就是關鍵啊!也是這個「心」串連起眾生與佛,心、佛、眾生,其性無異無別。所以《華嚴經》亦有云:「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唯此一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錯!包括你說的「我今天在這裡吃了一個蘋果,和遠在美國的一個人吃了一個漢堡,這看似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也不錯!世間愚人自以為有「我」有「他」,心胸狹隘,於無邊際中妄取邊際,故以生死輪迴。而菩薩了知一切法邊際不可得,故發起同體大悲,善觀眾生心自在無礙。。
謝邀,這句話,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按照前後文,尤其是還要看其他菩薩所說偈,會有個比較準確的認識。題主理解的,兩個人就是一個人,兩件事就是一件事。很明顯是和菩薩所說不同的,觀菩薩的比喻可見。。
爾時,如來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色, 四大無差別。 四大非彩色, 彩色非四大, 不離四大體, 而別有彩色。 心非彩畫色, 彩畫色非心,離心無畫色, 離畫色無心。
彼心不常住, 無量難思議, 顯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猶如工畫師, 不能知畫心, 當知一切法, 其性亦如是。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界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諸佛悉了知, 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 彼人見真佛。
心亦非是身, 身亦非是心, 作一切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此即是說,三者皆具佛性,從此意義上說是平等的。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意思是:
開悟明心者,證悟自己第八識真心如來藏的當下就可以現觀自己的真心如來藏與佛的如來藏與眾生的如來藏的清凈心體都完全一樣別無二致。簡而言之,一切眾生包括佛的如來藏心體都究竟清凈無二無別。既然三無差別,為何眾生沒成佛,而佛成佛了?眾生彼此之間也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一切眾生如來藏心體沒有差別的同時,其中含藏的種子是有差別的。
南無佛法僧眾生,菩薩,佛的如來藏真心體性沒有差別的同時,其中含藏的種子是有差別的。
有一束光,打在玻璃紙上,氤氳出一片五光十色的美妙光影。光束是真的,還是光影是真的?我說它們都是真的。 你、我、他、眾生、佛… 都是光線打散出來的光影,道就是那束光,因為無明的緣故,我們錯把光影當成了真,當無明的玻璃紙折射出各式斑斕的色彩時,我們就在這世間迷失了。 光影存在嗎?是的,它存在,但本質上它還是那束光,你、我、他、魔、佛、善惡、美醜、好壞、都是道的一部分,只要你不逃避不迷失。 金剛經雲:「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才是真正的正思維。 你確實存在,我確實存在,大家也確實存在,時間空間也確實存在,但光影不是光束髮出來的嗎,我們不都是大道的一部分嗎?如此被顛倒所欺騙難道不是愚昧嗎,如此因生命而困惑難道是值得的嗎?如此反覆尋找人生的意義難道不是徒然的嗎? 佛曰:必先除妄想,而後求圓滿。若沒有認知的無明,哪來的妄想?若沒有妄想,哪來的顛倒與造作?若沒有造作,哪來的煩惱。
這種偽經的文字遊戲沒有任何意義。可以隨便瞎扯詮釋得似乎很圓滿,然並卵。沒有真正修證無我,說得天花亂墜還是凡夫一個。哦好吧有一點意義,那就是,有一部分本來對佛法不感興趣的人,被偽經吸引一段時日,之後會轉去尋求真正的佛法——實實在在的修證之法,不再去瞎猜證了會如何。
佛教總是有所謂,眾生皆是佛,佛皆是眾生;眾生就是世間,世間就是眾生。這種很讓人費解的話。咋一看這是辯證邏輯在佛教的運用,實則不然。
這話的深層含義,用《金剛經》的話就是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說白了,就是佛、心、眾生都是概念,概念背後沒有一個實體存在。一切皆空。
在空的層面,佛、心、眾生都是一樣的,都是空,都是不存在,都是無自性。
所以了無差別。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青璽】
所有的意識都是阻礙,所有一切都是肉體機制的對外反應。實際上沒有我這個本體的存在,大家都只是根據能量程度在扮演不同的角色。
當能量強時,肉體能夠沖開一切世界的意識體,隨能量的支配去沿自己的道路安穩行走。當能量弱時,肉體的機體反應超越能量表現,那麼就會被各種物質的一切困擾,囿於肉體世界大大小小的阻隔中。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歸根結底都是能量中的一體,通過肉體去落入實處。當超越這一切肉體的體驗回歸能量,那麼自身與所有人,所有物都是相通的,能量也是,完全的流通,懂得所發生一切的原因,所有內心的情緒都在其中散去,做到真正的你我無差別,萬法萬物由心過,絲毫不留,心本就無一物。
也就是無差別心我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不一定對。
題主說的大概是:我是眾生,眾生是我。。。題主想知道如何理解這句話,我理解的對嗎?我是眾生眾生是我:假設此生我是我,那麼來世的我一定不是這世的我了。那麼我可能會是你,可能會是他,可能是任何的眾生。那麼在來世和今世又有什麼區別呢?這一世我是我還是你或者是他,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是眾生:其實是無分別心的體現,理解和接納了這個,就進一步生出慈悲心。看到其他眾生受苦,我會感覺到他的受苦。就像我們看到虐待小動物,我們會哭類似的道理。
有了慈悲心,就會減少很多貪嗔痴,進而會減少很多痛苦。什麼是心?心在哪裡?什麼是佛?佛在哪裡?什麼是眾生?眾生在哪裡?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句話。你說在佛經里,請問是哪部佛經?
推薦閱讀:
※《維摩詰經》每一品主要講的什麼內容?
※抄佛經有什麼作用?
※什麼是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是誰說的?為什麼說不了義經?不了義經為誰說的?了義經中是否含有部分不了義說法?
※佛教的咒語應該按照現代讀音還是按照古音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