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江河穿過的城市多數河兩岸發展不均衡?

我接觸過的城市:南京、長沙、衡陽,都有江從城市穿過,為何均兩岸發展不均衡?


其實這個問題是本末倒置的

因為從歷史上將,河流穿城的城市最初都不過是在河流的一岸發展起來的。這個可以參考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南京、長沙等等你列舉到的城市,以前的城牆都只在河流一側,在河流的另一側只不過是小村落。不但如此,上海、巴黎、倫敦這樣的大都會也是如此,本來就是在河流的一側。

後來,由於城市不斷發展,土地的需求增加,過河開發就成為了必須,將河對岸併入了城市,於是就造就了河流穿城的現象。但是原來的河對岸由於發展晚,自然在發展程度上要相對落後。


所以說,遊戲是最好的學習工具,提問者你這個問題,去玩個半年的模擬城市你自然就明白了。

事實上歷史原因只是其一,從城市建設上來說,河兩岸屬於一個市政府的時候發展不均衡才是正常的

所以說武漢是個特例,這是因為武漢原本是三個政府,合併成一個政府的,所以就發展的比較均衡。

歷史防禦原因是沒有辦法解釋湘潭株洲這種新城市為什麼也會這樣的。

=============================================================

我這邊簡單的說下好了。

首先一個城市一開始肯定是個小地方吧,然後從這裡開始向外發展輻射對吧,這個地方就是未來的市中心

那麼一開始的這個小地方,只可能在河的某一側。總歸不會有人把市中心修在河上面吧,你又不是蓋威尼斯,,,,,

城市向外發展輻射的時候,當然是繼續往城市原本在的這一側發展簡單方便啊,你要向河對岸輻射,你就要修好多橋,橋的造價高不說,通勤時間也延長了,橋邊上又不能修商業建築,這麼大的車流量都是浪費的。

甚至於說一開始你沒啥錢,城市也沒人,沒稅收。你根本不夠錢蓋橋啊,所以只能在河的一側發展。等到城市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工業污染都出來了,市中心因為交通擁堵快掛掉了,這時候你才會考慮到對岸去修點高檔住宅區啊,高新科技衛星城啊之類的。

所以等你玩了個半年的模擬城市,你自然知道城市裡面有條河的話,一開始肯定是在土地多的那一邊修個市中心,然後發展起來之後,你去看你的城市,兩邊肯定是不均衡的。

其實敲多少字不如自己去多玩幾次,自然會明白作為一個腦子沒進水的市長發展出來的城市必然是兩岸不平衡的

==============================================================

其實多玩遊戲還能解答另一個隱藏問題,那就是為啥很多城市都靠在河邊上,所以發展到後面看起來河流會穿城而過,,,,

這個多玩一些模擬經營的遊戲自然也就知道了。


中國古代以河和山作為重要防禦屏障。依山,河建城牆進行防禦。並且中國古代的城牆是一個封閉形狀(如方形),因此跨河而建就完全失去這一層防守的含意了。

其中河的作用更為重要,因為它有護城,水運和取水三重功能,因此古代城市選址盡量靠河而建,

而且是兩河交會之處和環山靠水為佳

中國古代城市名字命名有一定規範, 山南水北稱陽,山北水南需稱陰。

如江陰,表示指長江以南城市,衡陽就是衡山之南。 洛陽是洛水之北。

因此有歷史沿革的城市,主城區一定會在河一側。而另一側實際是它的郊區。

到了現代,無需靠河防守,以及大橋的建立,兩岸就差別就此減少。

---------------------------------------------------------------------------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以陽結尾的城市,遠多於以陰結尾的城市,我個人看法是在北半球,山南是向陽一面,方便生活。


樓主說的問題我是深有感觸。

我身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湖北的鄂州和黃岡兩個城市。鄂州是後來從黃岡分出去的,兩城市的城區隔江相望,鄂州發展的一片火熱,而黃岡除了幾個廠房冷冷清清,跟鄂州沒得比。黃岡一直是湖北經濟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恩施,少數民族聚集,沒得比),兩城市差距明顯!

究其原因,我想到了有三點:

1、地理優勢。鄂州本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理平坦,資源相對豐富,隔武漢很近。

2、政策優勢。鄂州當年從黃岡單列就是為了改革開放搞試驗區,各種政策扶持,發展快也情有可原。

3、人才風氣。黃岡中學享譽全國,黃岡人也很能吃苦,但可惜沒幾個人願意回家工作的,讀了好一點的大學如果回家工作鐵定成了調侃對象了。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江邊長大的我來發個言。工業時代的城市大多是在農業社會的人口集中區發展起來的,不做分析,只說農業社會的城市。

江邊長大的都知道,同在江邊,兩邊的自然條件其實是不一樣的。江水對河岸的沖刷不同,水深線也不完全在最中間,一般是偏向一邊。最終的結果就是兩邊的水運條件不一樣。水深的一邊在枯水期仍能通航,水淺的一邊就成灘涂了。通航條件好的一邊生活更方便,馬太效應決定了人口就越聚越多,最後導致一邊繁榮一邊蕭條。如果僅以河流作為考量,這是發展不平衡的首要原因。


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過江都是一件麻煩事。只要滿足有港口就行了,為什麼要兩岸均衡發展呢?


上邊很多人談到果去了或者中間的原因去了。簡單的說,與河流的衝擊作用造成的泥沙堆積有關。進而影響農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城市的建設,進而影響... 待更新。


真的多數都不均衡嗎?起碼從城市形態來説,兩岸均衡的也多的很吶。

比如古代的洛陽:

比如近代的天津:

比如現代的武漢:

比如國外的巴黎:


港口一般在一面,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問題!北半球的港口一般在河流流動方向的右岸。所以右岸發展較為好一些。


補充一點個人的理解,在古代,河流還有一個作用,叫防禦。如果兩岸都發展得很繁榮,何談防禦?


天然河流都不會特別的直,一般來說河流都會有它自然的曲線,這種曲線就會導致河流的一側會一直被流水沖刷腐蝕,而另一側會一直有沉積。早期居住點發展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沉積的一側,而不是選腐蝕的一側,更不會同時選兩邊。只有當沉積側的城市越來越大的時候,它取水和交通的成本上升,人們才會去花費建造橋樑和額外港口的成本去開發對岸,所以很多時候會有先後的順序。


複雜的問題,其實可以簡單的回答吧?

就像我們老家,市政府及其他行政事業單位在哪個區多,哪個區就規劃的特別好,房價和消費水平也會相應的高一些!

我們老家分為橋東區和橋西區,財政局,發改委,公安局,稅務局,都是在橋西,所以橋西發展的很好,房價也會高一些,甚至影響到談戀愛,家裡介紹,男方一說在橋西有房,就感覺高人一等似的!而且這種不均衡特別的明顯,一過地道橋,明顯的感覺出差異的存在,就連道路都感覺的出來,一邊是寬敞的綠化很好的馬路,一邊是到處騎電動車和橫穿馬路的行人!


由於之前沒有橋樑兩岸交通不便,聚居人多的地方會先發展起來,也就造就了現在的發展不均勻。。。。。。


我覺得不能稱之為都發展不均衡,有一些可能是出現了明顯的功能分區,但我們還在以以前的發展標準衡量。

比如武漢,被長江和漢江穿來穿去分成了三塊。慢慢的形成了武昌為教育文化中心,漢口為商業中心,漢陽為工業中心的功能分區,但一般人會認為漢口發展的最好,其他兩個區落後。實際上這很難在一個衡量水平上,比如漢口高樓林立商業繁華但沒有一所著名高校,住宅區面積很小,而武昌高樓很少但高校雲集,新興科技發展快。這兩者怎麼比較誰發展的更好呢?


前面的回答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已經很完善了。但如果更深入地考慮,還沒回答為什麼歷史上發展得好的城區到現在也發展得好。而且現在跨江交通已經不是瓶頸,除了長江不好跨,跨個珠江黃河都是小意思。


這個問題可以轉化成城市結構問題,歷史形成的單中心結構能否跨越江河形成雙中心甚至多中心結構。我認為可以,即跨江城市可以實現均衡發展,但需要條件。


首先,城市有擴大空間規模的動力,簡單說就是不斷增長的人口。其次,更重要的,需要足夠的就業崗位和生活服務以支撐起新的中心。搬遷政府,規劃cbd都是建新中心的手段。新的就業會吸引居住,進而產生新的生活服務崗位,活力的新中心就誕生了。但是新中心面臨著生活配套跟不上的挑戰,所以現在有不少失敗的規劃案例。成功的案例原因很多,但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距離——兩個中心間的距離不超過10千米,比如廣州深圳上海香港。


這是個好問題,仔細想想是論文級別的問題。


ps城市發展得好不好可以理性判斷,也可以感性判斷。理性判斷可使用就業密度,感性判斷可以自己親自體驗一下,以前覺得廣州海珠區算中心了,在越秀區住兩天感覺辦啥事都特方便海珠就是個郊區。


城市的發展是歷史的沉澱,不僅僅是開發規劃,還有人的認同,配套的豐富相輔相成,以你提及的南京為例,河西雖然現在房價高企,但仍有大片地塊未開發,以及配套需要逐步跟進,所以城市的發展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數十年為一個基礎單位。

那和江河有什麼關係?因為即使就在五六十年前,長江這類的大河都是被看成天塹,壓根就不會把城市跨過去發展。

依舊以南京為例,僅長江大橋的修成就立足課本數十年,可見這在當時是既有顯赫成就,也是多麼困難的事兒。

即使現在橋樑技術與隧道技術如此發達,跨河開發依舊是個瓶頸。

還是以南京為例,江北新區的提出,需要大橋,二橋,三橋,四橋,長江隧道,揚子江隧道,地鐵三號線,十號線以及尚在建設或者規劃五橋,過江通道,四號線北延,十三號線的支撐,光這些基礎過橋設施的完善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所以別說古時候,就是三十年前這些城市都不會把過江發展作為首選,城市發展本就是個先易後難的過程,畢竟誰會放著平坦大道不走,去花寶貴的時間與資源去選擇天神難度呢。

少了時間的沉澱,這些地區的相對落後就不難理解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