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設計了東島國人滅大唐的大背景,符合口味,會加劇你仇恨某國的心理嗎?

電影中的東島語是日語嗎?


題主所說的某國是琉球國?百濟?伽倻?還是大和國?沒說清楚啊!雖然我知道 題主認為東島國暗指日本,可是我給不了題主想要的答案。

不賣關子了,直接論述徐克作品中的這個東島國和東島語。

雖然狄仁傑系列題材影視作品多少有些玄幻元素和虛擬空間,有點平行世界的感覺,但徐克的歷史常識可不差,至少比拍《花木蘭》帶入胡蘿蔔劇情的導演、把氐[dī] 族念成氏[shì]族的某大牌女明星 強出百倍。

徐克的團隊在《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對 初唐的水軍輕甲、保留裝飾性環首的早期唐刀、官府的燈具、等等都頗有考究,不敢說還原得完美,但至少是費了番心思的。

還有,徐克導演的風格一貫是要留下內涵暗示,既可以提高藝術神秘感,又可以避開政治敏感。就算是導演團隊自編幾段東島國語言,也一定有所暗示。

徐克本人和他的團隊不可能不知道隋唐時期東亞的地緣格局。筆者認為,徐克非常清楚隋唐時期的地緣衝突背景,那個時代除了一貫的打擊周邊草原游牧民族,剩下的就是和華夏民族和扶余語系民族之間的地緣戰爭。當時華夏民族的同盟小弟就是三韓語系的新羅國(也是今天大部分韓國人的祖先)。

所以《神都龍王》選取的故事背景就是大唐和扶余語系國家之間的戰爭,電影中講述龍王案的發生時間是大唐麟德二年(665年),正是唐羅聯盟與北扶餘國家高句麗之間戰爭白熱化的時候,電影開篇旁白是「扶餘國犯境,武后心機幽微,她當即派遣天朝水軍十萬,彈壓制敵」,電影中的第一美女是angelababy飾演的扶餘國 歌舞伎 銀睿姬。(武后要殺銀睿姬的借口就是:她是扶餘國人)。

扶余語系國家到底有哪些呢?就是高句麗、百濟、大和、琉球。其中 大和國 後來發展成現在的日本。他們同為一個語系,日本皇太子與百濟王子之間的通話不需要翻譯。大和與百濟之間的文化紐帶也是非常綿密的。

北部的高句麗是扶余語系國家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與華夏民族進行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古日語的核心詞及構詞方法和高句麗語非常接近,只是高句麗語沒有留下長句的細節。

下面試列舉漢語、中古日語、高句麗語、中古韓語的一些核心詞的發音對比:

  漢語:山

  高句麗語:yapma

  日語:yama

  韓語:moi

  漢語:兒子

  高句麗語:gu

  日語:ko

  韓語:atul

  漢語:樹

  高句麗語:kil

  日語:ki

  韓語:namu

  漢語:心

  高句麗語:kor

  日語:kokolo

  韓語:ma"um

  漢語:嘴巴

  高句麗語:kuci

  日語:kuchi

  韓語:ip

  漢語:三

  高句麗語:mir

  日語:mi

  韓語:set

  漢語:七

  高句麗語:nanin

  日語:nana

  韓語:ilgop

  漢語:十

  高句麗語:tok

  日語:towo

  韓語:yol

可以看出,即便不是上古日語,而是平安時代的中古日語,與高句麗語的核心詞發音都非常接近,差距也基本就是成都話和南昌話的差距,如果往前推到古墳時代的古日語,應該和高句麗語更加接近,與靠近日本的百濟國的扶余語口音應該是更加更加接近了,基本上就是同一種語言。其實百濟的南扶餘人對日本彌生人的血統貢獻比高句麗的北扶餘人還要大。要說哪一隻扶餘人對日本彌生人的血統貢獻最大,眾說紛紜,有沃沮說,還有東濊說,沃沮和東濊這兩隻扶余政權都是早期的部落聯盟式邦國,後被高句麗吞併。

高句麗語/中古日語的核心詞發音 與 中古韓語、漢語差別很大,沒有同源關係。

有一個單詞的對比非常有說服力,那就是複雜含義單詞」善射」(善於射箭),在音節較長的古代東北語言中,高句麗語和日語 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短音節單詞 對應「善射」,

古漢語:善射

高句麗語:chumo

中古日語:tumo

現代日語:tomo

高句麗語中 chumo 也就是朱蒙的意思,用高句麗開國君主 高朱蒙的名字來形容善射(高朱蒙年輕時是古扶餘國的一個王子,他的射箭水平當時是冠絕三軍,在傳說中,朱蒙率領古扶余軍隊在與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多次對漢軍將士一箭必殺,頗有楚國武士養由基的風采)

這段傳說是不是高句麗的意淫傳記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關鍵是用君主的名字形容一個非常重要的性、特徵,這種約定俗成的辭彙只有同一種語言習慣、同一種風俗、同一種信仰的人群才會繼承使用。古日語tumo只是在高句麗語的chumo的發音基礎上簡化了第一個輔音,將複輔音變為單輔音。

有人會質疑,「善射」 這種複雜含義單詞不能算是語言學上的核心詞。對,複雜含義單詞確實不能算核心詞, 但是 在上古的東夷、乃至後來的東北亞民族、草原游牧民族, 射箭水平 對個人生存和集體存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許重要性僅次於祭祀、占卜、喪葬。這個單詞的延續是種族延續的一個證據,更別說這是用君王的名字演化的單詞。

高句麗人的騎射水平在多次對華戰爭中都讓中國軍隊吃過虧,百濟 年年舉辦「大射禮」,在古代日本戰爭中,武士使用弓箭 的頻率高於使用武士刀的頻率,幕府經常舉辦全國武士弓道 大比武。

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也與日語相似,都是主賓謂語序黏著語這是必須的,關鍵是很多語法原始成分的細節一致,例如:屬格 -no及修飾語 -si

《神都龍王》中的東島話是古日語嗎?明顯不是,古日語不是這個發音,而且古日語的助詞極其冗長複雜,語句長,而《神都龍王》中的東島語基本可以用較少的音節表達一定長度的句意,這顯然不是古日語。其實光劇中 「遵命」這個語意的發音就不是古日語。

而且整個扶余戰爭日本都是盡量確保戰火不燒到日本本土,大唐軍隊也從未到過日本本土,新羅方面也只是騷擾過對馬島。根本不像《神都龍王》中所說的東島國被戰火殃及,國破家亡。

再說很多網友們猜測的琉球語,琉球語和日語是一個語系,自然也就屬於扶余語系,但是日本出於自己的政治立場,硬說琉球語為日語的九州南部方言。

琉球人散居於琉球群島各島,以前各島之間語言還不能互通,包括奄美語、沖繩語、今歸仁語、八重山語、宮古語、與那國語等。現代琉球語各島語言被分為北琉球語群和南琉球語群,其中南琉球語群融入了不少古漢語 和 南島語系的成分。南北語群的琉球語之間難以互通。

根據ISO 639-6,琉球語(rykn)可分為以下幾種語言:

現代的琉球是各島之間人員交流多了,南琉球語群之間的各島島民能勉強互相通話,古代交通不發達,琉球各島的人交流機會並不多,婚娶多數也是娶本島的人,人際交流少,各島之間難以直接交流。直到日本吞併琉球時,日本官員都是帶不同的翻譯人員處理琉球 各島事務的。所以日本吞併琉球後沒幾年,就開始在當地強制啟動日本國語運動。

琉球語的一個特徵,就是把扶余語系的母音「e」同化為「i」,「o」同化為「u」(如標準日語kokoro「心」,琉球語kukuru),這個現象在南琉球語群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的母音完全只用「a」、「i」和「u」音。

北琉球語中還保留了一定的「o」音。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的東島語中確實沒「e」這個音,但筆者聽出了不少「o」音。難道東島語是唐朝時期的北琉球語?筆者覺得有可能。

今天的琉球語尚且分為兩大語群,古代就更不用說了,一定是更加凌亂。而琉球在成為中國藩屬國之前(明朝以前),外界沒有任何關於琉球語言的詳細記載,更別說唐朝時期的琉球各島的古琉球語了。

這才給了徐克充分空間施展自己的電影人造語創作水平。

但琉球真的如電影《神都龍王》所說的東島國,在大唐與 扶余之間的戰爭中受到戰火波及、國破家亡嗎?筆者覺得可能性不大,沒有任何史料直接或間接記載琉球國捲入了5~7世紀東亞地緣戰爭。至少7世紀的東亞各國的航海技術難以在大幅變換經度的情況下進行長時間不貼海岸線的航行,要去征討琉球,不是做不到,而是做到的成本太高。征服琉球群島上的部落是收不回這個大軍遠航成本的。

所以東島不是指琉球,而是朝鮮半島的某個扶余語系小國,而7世紀之前這樣的小國太多了,這些國家的地盤原本是三韓語系部落的領地,後來被生產力更先進的扶余語系部族征服、同化,一個特殊的案列就是伽倻,伽倻其實是一個鬆散的數個部落聯盟組成的原始形態邦聯國家(confederacy),由大伽倻,星山伽倻,阿羅伽倻,古寧伽倻和小伽倻等組成。伽倻最初為三韓語系部族中的弁韓部落聯盟發展起來,後來上層社會不斷融入扶餘人,語言、習俗也發生扶余化,具體這個融合過程是怎樣,史料並不詳細,導致各種推測爭論都有,筆者更傾向於部族首領之間的聯姻導致。但伽倻上層社會 扶余化的結果一定是伽倻的成為扶余語和 三韓語的熔爐。伽倻(Kaya)與日本列島上的各個政權、百濟之間的貿易交流、人員交流非常頻繁。5世紀末,伽倻與扶余語系國家 百濟、大和結盟,圍攻新羅。後來的歷史大家知道,新羅後來與大唐結盟,100年內迅速逆襲,吞併了伽倻。

日本史學界對伽倻(Kaya)的研究情有獨鍾,研究伽倻、百濟 十幾代的人都有,甚至在日本發展征韓論時期,考證出伽倻本身是大和國在朝鮮半島南部沿海的殖民地,雖然這種說法是明治維新後日本為征韓論做鋪墊而意淫式考證的。但筆者也承認,大和國早期和伽倻 應該有某種淵源。

下圖是日本史學界所做的大和國彌生人 遷徙與 伽倻的關係,他們認為伽倻最早的居民其實不是三韓語系的弁韓人,而是一支扶余語系部族,這隻扶余語系民族出於自然災害或者動亂而遷徙到日本,成為最早一批「渡來」彌生人之一,弁韓人是後來遷徙到伽倻地區,與殘留在當地的扶餘人逐漸融合的。

此後500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列島上的扶余諸國與 伽倻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估計那時回祖籍探親祭祀的日本人應該不少,去「闖日本」的朝鮮半島人也不少。深厚的淵源關係和頻繁的人員往來,伽倻南部的部落聯盟與大和國之間的通婚和移民肯定是非常普遍的。日本史學界認為伽倻 與大和國之間的通婚、人員交流 比伽倻與百濟國之間還要頻繁。

日本史學界對南部伽倻 的另一個別稱「任那」有異議,日本人認為「任那」其實並不是南伽倻 的別稱,一部分日本史學家認為 伽倻的扶余部族移民日本後,遺留在伽倻的島嶼領地(性質類似於諾曼底公爵留在法國的領地),還有一部分日本史學界認為「任那」是受日本列島彌生國家支援的伽倻 地區扶餘割據勢力。

下圖是日本史學界版本的4世紀時期朝鮮半島地緣格局圖,圖中伽倻的南部是另外一個政治實體——任那。(此時的高句麗一度被慕容鮮卑打得亡國,後來才復國)

關於伽倻扶余化的百濟說 和 大和說,日、韓史學界對伽倻後期的扶余化源流 爭論不下,但無論是百濟還是大和,即便假設伽倻的下層老百姓全都是弁韓人,邦聯上層社會也是大量扶余化了。

無論伽倻南部和日本的到底是什麼關係,無論」任那」到底是什麼,可以推測伽倻南部島嶼地區與扶余語系民族淵源深厚。

下圖為扶余語系的 高句麗(Goguryeo)、百濟(Baekje)、大和國,三韓語系的新羅(Silla)、伽倻(Kaya)的疆域格局圖,疆域背景還標示了現在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版圖。

有人會疑問:「東島國在《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是個島國,可是看這地圖,朝鮮半島上的這些國家都不是島國,半島南部的伽倻(Kaya)就算小一點,也不像島國啊」

上面這個地圖是美國史學界用現代的地理示意圖繪製的6世紀朝鮮地緣格局圖。但如果我們用衛星地圖仔細看看韓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地形。伽倻低(Kaya)所處的位置用現在的地理地圖看來是濱海半島、島嶼(如巨濟島)、丘陵和小塊的衝擊三角洲,島嶼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交錯:

有人還是會疑問:「這塊地區雖然有很多島嶼,但是還有不少半島和海濱,衝擊三角洲,還是算不上島國啊!」

別急,筆者再展示一副16世紀末 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時期的朝鮮半島南部的復原軍事地圖:

要不是圖中左下角的「碧波津」三個字,筆者也很難想像這地圖是朝鮮半島南部,也就是今天的韓國全羅南道、慶尚南道、釜山廣域市。碧波津這個地方在今天的韓國已經基本上是陸地了,而在1597年碧波津還是李舜臣和日本水師激戰的戰場。今天韓國南部的很多陸地在400多年前都是海洋、灘涂。

去過韓國南部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韓國南部的很多陸地灘涂都是後來泥沙淤積和河流衝擊等地質變化,加上人工圍海造田形成的陸地。在越早的古代,韓國南部越是一片星羅棋布的島嶼群。

上面只是16世紀末的地圖,如果再往前推900年到唐朝,那個時代的慶尚南道、全羅南道 大部分地區都是星羅棋布的群島和半島。

也就是說在隋唐時期的 伽倻(Kaya)所處的慶尚南道大部分地區都是群島或者半島,而伽倻南部的任那基本就是個島國。

同理,當時 百濟南部的領土也是成片的群島和半島。

也難怪百濟、伽倻的航海技術和造船能力都非常強,能夠進行廣泛的海洋貿易,與日本之間的船隻人員往來如此容易,不過他們的水師在大唐面前還是太脆了。

熟悉那段地緣戰爭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伽倻的 各個部落聯盟都沒法逃脫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無情碾壓,國破家亡。扶余化的過程給 伽倻(Kaya)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其生產的鐵器、銅器大量銷往日本,但也使 伽倻(Kaya)錯誤地站在了高句麗—百濟—大和國的扶余同盟的一邊,6世紀末被新羅滅亡,伽倻人要麼當帶路黨,要麼逃往日本、百濟,要麼戰死,要麼都被充為新羅士兵的奴隸。

從伽倻(Kaya)的歷史命運、國家地理特徵、時代背景來看,完全符合徐克導演的《神都龍王》中的所指的東島國。(也可能徐克使用的是日本史學界觀點,東島國指的是伽倻南部的「任那」)

各種史料上的伽倻貴族即能與新羅人語言交流,也能與百濟、日本人語言交流,說明他們基本都有雙語能力,這種情況下伽倻上層社會在本國通用的語言應該是語法簡化了的扶余語(在人類語言融合的過程中,語法過繁的一種語言通常會妥協於語法較簡單的一種語言,最後的結果就是語法的簡化,扶余語和三韓語融合的過程中,扶余語冗雜的語法當然會被簡化)

這也就符合《神都龍王》中東島人的語句長度了。

綜上所述,徐克所指的東島國應該就是伽倻(Kaya)或者日本史學界主張的伽倻南部的任那。

徐克的團隊不可能有能力做到完全復原古代扶余語系國家的語言,畢竟史學家、考古學家、語言學家都只能復原隻言片語。徐克只是通過一種電影人造語暗示一段歷史,這個做法在西方影視界、文學界是很常見的,大家可以參考《指環王》中的各蠻族獸族語言,暗指來從東方草原入侵歐洲的野蠻民族。

筆者不敢說徐克是民族主義者,但徐克對華夏歷史文化的研究至少比那些信口開河說中國日本同源的人 深入得多。徐克巧妙地用「扶餘國」、「東島國」暗示了哪個時代的東亞地緣博弈大背景。

歷經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人,中國與扶余語系民族進行了長達近百年的戰爭,其中隋煬帝徵用百萬軍民三次親征高句麗都失敗了,間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後來唐朝在白江口戰役中全殲日本水師和百濟聯軍。。。為什麼華夏民族要和扶余民族死磕?這和羅馬-迦太基的戰爭是一個道理,地中海不能同時容下兩個文明。

這幾個扶余語系國家中地緣政治影響力最大、軍事實力最大的是高句麗,華夏民族與其戰爭從東漢到唐朝持續600年,高句麗發展到6世紀時已經成為中央集權文明,人口發展到300萬~500萬之間,遠超過突厥之流,既有農業又有牧業,鎧甲工藝精良,築城能力更是一絕,擁有完善的官制和法律。這絕不是契丹、同羅等游牧民族胡人能比的。若任由這樣的文明繼續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百濟雖然沒有高句麗那樣龐大的騎兵部隊,但是文明程度在這幾個扶余語系國家中最發達,更是超過同時期的三韓語系國家新羅(silla),百濟本身就是源自高句麗,百濟的開國君主溫祚王是高句麗開國君主朱蒙的次子,在爭奪王位失敗後,率眾南下建立了百濟國,皇族改姓為「扶余」,百濟國立國只是只有慰禮城 十里之土,但是在200年不到的時間內迅速征服了朝鮮半島西南部的馬韓諸部落。足以證明其生產力遠在三韓語系民族之上。百濟一度用「南扶余」為國號,日本大和國在古墳時代和飛鳥時代的文明飛躍式發展,和百濟移民離不開關係,日本天皇家族就與百濟就有理不清的血緣關係,兩國貴族間的通婚太頻繁了,百濟被中韓聯軍滅國時,大批百濟貴族、自由民逃往日本,百濟皇族在日本還被天皇賜予封地和爵位。下文中專門講了冰山一角:

古代日本女性為什麼以染黑牙齒為美? - 在貴州吃臘肉的回答 - 知乎

本文就不多論述,以後會專門寫到大和民族和百濟、高句麗、東濊、沃沮這些扶余語系部族之間的起源關係。

根據《三國史記》記載的自由民戶籍數推算,百濟的人口在6世紀顛覆時期發展到了500萬~600萬之間。

扶余語系民族的發展起來的文明自然會引起中原王朝的警覺。當時靺鞨諸部落、契丹、奚 等族首領在向中原王朝納貢的同時,也向高句麗納貢,納貢在古代是表示認大哥、認老爹的政治象徵行為,這些兩邊臣服的部落當然有自己不得已的苦楚,但不管如何,這種兩邊倒的政治行為是對華夏文明東亞秩序的挑戰,隋煬帝三次親征高句麗是一種基本的國家責任,可惜隋煬帝不體恤民力,太浮躁太心急,太迫切於建功留名,三征高句麗的失敗成為隋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隋唐時期對扶余語系民族的長達100年的滅國戰爭是一大歷史功業,否則今天中國在東亞地緣博弈中面對的可就不只是一個日本了。


以前聽傳統評書或單口相聲,經常就是隨便一個什麼番邦外國的使者,跑到朝廷大堂上,彈個琴唱個歌出個謎,然後揚言朝廷這邊若是接不了,番邦就要滅了俺大X,朝廷這邊就找個怪人胡攪蠻纏耍賴作弊一番度過危機。。。。

很蛋疼是吧?

但可樂啊


應該是影射百濟-日本同盟


我們帶入一種觀點,唐朝的中國人是不恨日本的,因為當時的日本給我們提鞋都不配。

一個13億人的國家恨一個小國家,是不是很有問題?


我們的華籍日裔友人真是為世界和平共產主義的實現人類大同操碎了心。不過我就不懂了,對我們犯下彌天大錯,至今還企圖抹去/粉飾歷史事實的人,我們不應該仇恨他們還應該感謝他們幫助我們快速實現計劃生育解決人口問題嘛?


滿足部分人心理,影射的應該是百濟-倭奴聯盟,很多人忽視了朝鮮半島對中華文明的威懾,三征高句麗對後世影響也不算小,如果當時國力足夠,估計會直接蕩平朝鮮半島了

君不聞白江口之戰?


並不會。只是覺得可以像東島國這樣在唐朝那個背景下加入各種語系、國家還有機關術構築出來一個中國式朋克的世界


比起這個我更在意另一個事,真有東羅馬將軍來過大唐嗎?


沒有加劇。因為東島人是害怕兩國交戰,而使東島陷入戰火。東島國力不如大唐。


坦白說,這種思路很低端。。

就好比好多港漫里,最後的大BOSS都來自東瀛一樣。。讓我覺得思路很固化。。。


我覺得1000部抗日神劇,沒有一部731黑太陽來的實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為國作戰意願全球平均61%,印度高於中國,而日本等原法西斯國家較低?
漢字未來會在日本消亡么?
學生黨去日本旅行,怎麼辦簽證?
櫻花節到了,你會去日本嗎!?
2016 年、2017 年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是怎樣的?每年支出多少?收入多少?

TAG:電影 | 日本 | 歷史 | 政治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