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格物致知?


這個問題比較大。大學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詞定為儒家思想的八目,其中齊、治、平為外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內修。格物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格物一通則可以達到修養自身,提高個人能力的功效。

書上理論已說完,講講個人的看法,所謂格物就是去研究萬事萬物,探尋本源。比方說,天下雨就想為什麼會下雨,看到一個桌子就去思考它為什麼要這樣去設計,更甚於玩個網遊去想一件裝備的屬性為什麼這樣分配,怎樣合理的搭配才能使自己更刁。遇到問題就去思考怎樣去解決更為合理。

說一千道一萬,最基本的就是你要對事物(萬事萬物)有充分的了解。生活中基本沒人可以做到這個境界,現階段的生活方式不允許我們去做過多的思考。就拿吃飯這個簡單的事情說,吃了這麼多年的飯大部分仍是美食下肚,酒肉穿腸過,鮮有人可以有真正的體味,唇有餘甘,舌有餘香才叫真正的體察。你能吃出南方大米和北方大米的味道差異嗎?

大學中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最終的歸結點都是四個字「止於至善」。止,做到格物也就知道「止」之所在,知道了止,就可以達天地,曉萬物。

我高中有個英語老師,對這個字特別推崇,他曾經信奉法輪大法,是李洪志的教徒,後轉信佛教,對儒道佛都頗有研究,但是雖每日打坐參禪,仍舊脫離不了桎梏,只怪執念太深。

我覺得沒必要去過分追求格物,能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錯了。參破天地,力求了解一切,不是凡人所能達到的。

不求格物知萬物,但求糊塗得逍遙。


2016.5.16更新

今天重新翻出這個回答來看,覺得用西方的一些辭彙來解讀會讓大多數人更容易明白吧!格物就是:具有對事物觀察分析的能力!致知就是:對事物具有發散思維,聯想的能力!

———————————————————————

其實,網上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其實蠻多的,而且也很專業。LZ隨便百度一下都能發現不少……我這裡主要想用通俗的話來解釋一下。

格物我的理解是研究事物,既有天地人世間萬物等有形之物,也有思想、理論等無形之物;致知則是指你在通過研究這些有形無形之物的之後獲取到了知識、感悟。

舉個例子,讀書的時候經常寫的一類作文:讀後感/觀後感。其實就是格物致知,通過對無形之物,文章、電影等媒介的閱讀、觀影,從而獲取到作者想表達思想、理論。將這些思想理論轉變為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這就是格物致知。

還有,通過觀察一些有形之物,從而獲取知識。例如,我現在在通過手機給你回答問題。手機是現代社會裡程碑的發明。它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彼此不認識的兩個人能輕易就能交流。在沒有手機的年代,兩個認識的人要交流必須山路十八彎的face to face,或者十天半個月飛鴿傳書,更別提兩個不認識的陌生人了。但手機的出現大大節省了在交流是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提高了效率………這就是對有形之物的格物致知。

不知道我這樣接地氣的解釋有木有幫助到題主……


格物而致知,白話點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但是至於本質要看個人的理解,比如你走的馬路,你可以把它看作水泥,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化學元素,你也可以認為馬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方便人類的出行。這完全取決於自己,個人觀點,供參考


字,是「打破」的意思

字,這裡是指所有的「已知」

致知,這個「知」,是另外一種,與我們平時不一樣的思維狀態。

在《大學》中,格物致知所對應的思維狀態是「慮」:一種內思狀態。

詳見下圖:

更為詳細的內容,這裡沒法展開講,可去心智玩家的公眾號內查看相關的文章。


1.我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格物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境界,顧名思義,格是格子的意思,類似於方格,但這裡是用作動詞,把事物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方格,引申的意思就是對事物進行分解,並了解其中的邏輯與聯繫。最近一段時間在練習格物之法,但總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格物不知道從哪裡格,要如何開始,以及格的深度與細度;其二,並不是能夠對自己所遇到的所有事情進行迅速且準確的格,更不用提要達到致知的地步,即便是心裡有一個既定的主題,也會出現第一種問題。

以我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並不同於王陽明的理論,而類似於朱熹的方法,但與其還有一定區別,朱熹講究對任何事進行格物,然後深入的研究與物相關的內容,在明白物理的同時,得到一個道理,而我只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格物,而且比較功利,格人心的情況更多一點,因為直覺告訴我,格人能夠讓我有更好的創意以及更好的對其它事的理解深度,或者說我認為格人是我格物的前提,以及我對這個更有感覺,更容易上手練習格物之法。當然我這境界與朱熹相比,差的還很多,格物當然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與道理,但我追求的格物致知的境界似乎還要比這高一層,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第一步是對事物的分解,明白其物理,學習到新知識,也就是格物,第二步是提煉物理,進行升華獲得道理,也就是致知。我覺得要還應該更進一步的進行道理的遷移,也就是應用,那更高級的不僅限於應用,而是創造,所以說應該是格物-致知-創造的關係。

2.我是如何了解到格物致知的方法的?

這個是源於我對自己智商的懷疑,而並不是來自於朱熹或者王陽明,因為當我決定要練習格物之法的時候,我只知道格物致知這個詞,而並不了解他是由朱熹和王陽明提出的,我也不太願意去探究,因為我在意的是如何掌握這種方法,而不是去了解是誰發明的,而當我格物的時候遇到上述困難時,我想去借鑒一下別人的學習方法,而後才瞟了兩眼相關的一本書,知道了我的方法類似於朱熹,而與王陽明完全不同。那回到正題,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很笨的時候會想到格物致知呢,因為當我把自己和馬雲、騰訊以及商業模式的發明人對比的時候,我發現別人總是能夠想到我不能夠想到的事,即使我對某些事的了解並不少,可完全沒有那些有「遠見」的人想的深入,那我就開始探究他們的思考方法,我就發現了他們很可能是進行了格物-致知-重構,為什麼我這麼想呢,因為我發現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身邊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很早以前就接觸了電視,那電視的商業模式就是免費的商業模式,然後靠廣告商來盈利,這基本上和現在的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相同,但電視在我國出現的要比互聯網公司早太多了,可是很少有人能夠將電視的商業模式搬到互聯網上,能夠做到的,現在也都是那些互聯網巨頭的老總了,因此說,我並不相信有人能夠聰明到無緣無故創造出來一種商業模式,而是他們對電視的商業模型進行了分解,並提煉出了其中的道理,然後進行了重構與創新,也就是格物致知,成就了他們。

3.我為什麼要學習格物致知?

類似於上面一樣,我覺得自己很笨,所以我想變得和馬雲、馬化騰一樣有深度和遠見,因此我要學習他們分析事物的方法,即格物致知,那我學習了這個技能之後我用來幹什麼呢?功利的來講,我可以有很多創新的思想,然後開個公司和他們一樣很有錢途,或者說是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達到曉天理,知萬物的境界,總之,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學會這個方法的產出都是巨大的,甚至顛覆性的,但修鍊的過程肯定也是異常漫長。

4.如何形成格物-致知-遷移的習慣呢?

格物致知之後發揮想像力,進行任意事物的遷移與組合重構

暫時還不知道,思考中

舉例:

格物-交通工具

前天陪我爸去幹活,到了之後老闆還不來,就在路邊休息了一會,看到路上好多車輛經過,想要格物致知一下,下面就開始講講我的分析:

首先,來看下現在的交通工具的種類,按照我看到的路上數量的多少來排序:電動車、轎車、摩托車、卡車、自行車,如果再進行細分的話,這是一種現象,那麼我們來思考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電動車數量最多?顯然是電動車最能解決大多數居民實用性需求,比如說,個人的短途出行,注意是個人,那麼解決這類需求的只有電動車嗎?不是,還有摩托車,那為什麼摩托車數量為什麼沒有電動車數量多呢?顯然是其不夠便捷,加油不方便,總體價格也高。那如果就價格來看,自行車的價格最低了,但是卻逐漸被淘汰了,而摩托車也正在經歷著淘汰,那總體上來看淘汰過程就是:走路-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這些說明了什麼呢?第一、說明了人的選擇過程極其講究性價比的,性價比越高,市場就會越廣闊。第二、你會發現交通工具與時代的發展是同步的,或者說和科技的發展是同步的,那麼我們就不能說,競爭激烈的交通工具市場沒有新的增長點(電動車製造商很多),因為,他們可以根據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找到新的方向,如果不改變,就會像曾經的永久自行車、大洋摩托,雅馬哈什麼的。第三、我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仔細的考慮下他們的選擇,說的簡單點就是方便,那細分來看,我覺得一個主線是:人是極其懶惰的,能多懶就多懶。有了自行車,放鬆了雙腳,接下來的摩托車,就是基本不用腳,電動車就是完全不用腳,就是這樣,能省就省,能懶就懶,能躺著就絕不站著,對不對。好的,那明白了原理接下來我們就有線索分析下可以創新的地方。兩個方面,第一,實用性上面,比如,解決電動車的速度或者行駛里程的問題,是不是一個大趨勢,不要是覺得,電動車只需要滿足短途的對速度要求不高的需求上,因為人的需求其實是能多好就多好,能多省事就多省事。第二,直接從人的懶惰上創新,比如,慢慢我們解放了雙腳,現在我們可以來解放雙手、雙眼、大腦等等,這樣來看,現在的智能汽車,並不是無中生有,也是自然而然的趨勢,所以是該押注了,即使不能完全只能,起碼現在的技術使能夠解放用手剎車的吧,即遇到危險自動緊急剎車,自動鳴笛,我覺得即使這樣一個小的創新都能夠有大大的市場。

好了,我們再來看看電動車的分類,大概有:小型的兩輪電動車、踏板型電動車、三輪電動車,顯然前兩種多一點,但我要說明的是,為什麼電動車還會有這麼多分類呢,直接生產一種不就行了,顯然是因為,不同人還是有不同需求的,明顯的我們拿轎車和電動車來比,只不過不同類的電動車是更細分的需求,所以,這裡又可以創新了,我們來看,小型兩輪滿足了什麼需求呢?我覺得主要是輕便和價格,那就說輕便,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停放問題,有時候,上班的時候停在外面覺得不安全,所以要搬上某個檯子,太重的車肯定不行,所以,輕便也是很有市場的,比如前段時間流行的,只有輪子的腳踏車。那腳踏電動車解決了什麼需求?舒適度,我覺得是這樣。那三輪電動車呢?就是能拉更多東西。那麼你覺得的還有沒有什麼更細分的領域可以讓電動車發展的呢?我覺得從細分需求上來看,肯定是有,只是需要思考。

接下來,分析下轎車、卡車,先說卡車吧,就類似於上面講的細分需求了,顯然這是屬於長尾效應,滿足了貨物運輸的需求就能有個卡車公司。再說下轎車,顯然它包含的東西就多了,那有一些基本的實用型需求,比如解決路程和舒適和人數的問題,但是又不僅僅是這些,還有面子問題。所以說,我們能有什麼創新呢?現在在基本的使用需求都能滿足的情況下,面子問題顯得更重要,所以我們要去發展貴車市場了,這就是消費升級。其次,是我們說的電動汽車的創新。那在電動汽車之後還能有什麼創新呢?我覺得,1,從面子上發展,打造汽車的勞力士,發展奢侈汽車。2,解放了雙手、雙腳、大腦之後,人們還有什麼需求呢?舒適!那就把汽車改造為客廳啊,咖啡廳啊,邊走邊玩的那種。對不對,所以,創新真的很多,看你能不能看的到。

但是,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我有這麼些想法,但是,我還沒有資本去創新屬於自己的交通工具類企業,,,所以,我得考慮下,趨勢之後的小邊角的事,來從事,比如,提供感測器什麼的。。。有時間來思考下


格物致知是以自然界事物的發展規律為標準和規格,來推斷和研究人或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從中獲得的知識。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即儒家思想受到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響後,形成的一種儒釋道三教於一體的哲學主義思潮。他是中國文人進化的里程碑。

同時格物致知也奠定了中醫儒釋道三教於一體的雛形。例如佛家要開悟需參禪;道家要升華需修鍊;儒家要脫胎換骨需格物致知。

佛家的參禪;老子的悟道;儒家的格物致知又有誰能講的清楚呢?


簡明的講就是:窮存在即合理之理!

更簡明的講就是:思天道之道!


我認為格物致知是一種通過事物表象歸納總結規律並驗證的過程,是一種有早期文明的學習方法。

格物本身依賴事物表象,並不窮極內理,重在總結已知現象並加以驗證。格物需要有非常強的觀察能力,對事物有敏銳的認知能力。觀察,認知,歸納,驗證,我認為這是格物致知不可缺少的四大部件。

格物一詞在秦代之前並無單獨解釋,可見是一種常用且普及的思維、學習方式。但漢代之後對格物的解釋出現分歧,說明格物這一學習方式其實在漢代就已經失傳,後人只能根據古籍進行推測。

而中國優秀的開山立派思想著作幾乎都是先秦時期所著出來的,這些情況綜合在一起分析我認為並不是巧合,很有可能跟秦代焚書坑儒造成文化斷層有直接的關聯。

從舉例來說,世分天地,時分日夜,物分雄雌,人分男女,溫分冷暖,自然有水火,這種原始的二分視角,人們總結起來就是陰陽學說的起源。而把風雷山澤等自然現象分類總結出來可能就是卦象的最初形態。有人總結自然規律,有人也在總結人文規律,比如兵法,比如統治管理等等就不贅述了。

早期文明不能有效解釋世間萬物的規律和聯繫,但是人們需要對事物進行認知和規律的摸索以及應用。格物致知就這樣在漫長的文明發展中產生了。大致就是這樣。

想到哪說到哪,有不對的地方可說可噴可交流,感謝花費時間觀看我回答的朋友。


就是聯想,升華。把一件普通的事物參透背後的本質。


《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解釋複雜化了,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執行的過程,格物就是研究學習,學會了就到了第二層境界致知,依此類推,誠意,正心就是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立志,在學生生涯的後期這是必須的功課,多數人是投簡歷找工作,比爾蓋茨扎克伯克等出類拔萃者就會有更宏大的抱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好理解了,找到合適的工作,先把自己照顧好了,其次要把家庭照顧好,再然後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譬如慈善等,平天下是終極目標,惠及全人類乃至全物種,是一個人生命歷程能夠成就的最高境界,甚至在生命之後也能澤被後世,遠如佛祖基督孔子王陽明,近如愛迪生喬布斯蓋茨都達到八目圓滿的境界,他們生命的光輝被人類文明永遠傳頌


格物致知應該是一種入道的方式,那麼什麼是道呢?

何謂道也?

唯恍唯惚。

恍恍惚惚,

其見是也。

恍恍惚惚,

其見道也。

佛家上的打坐,追求的就是一種極樂的境界,什麼叫極樂?應該是人通過後天努力調節呼吸的節奏頻率然後產生的一種快感,不亞於性高潮,應該是吸食冰毒之後的快感。當然,獲得途徑不通。


所謂格物:指探求事物的內在理論,也就是不光要看到他的外貌,也要深入理解他的本質

所謂致知:就是讓自己理解、明白了

格物致知是指:探求某些事物的本質,了解它為什麼是這樣的,怎麼樣成為這樣的,這件事物有什麼用,然後讓自己真正的明白、理解它

(註:把格物致知用在生活對你有幫助的事情中,會得益好多好多,如果見個蝸牛都要格一下,無疑是讀書讀傻了)


推薦閱讀:

TAG:格物致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