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經歷了幾次大的通貨膨脹?

分別是哪幾個階段?具體原因是什麼?每次的時間是多久?造成了什麼影響?又是怎麼消失的?


看到了很多答案,一直不是很滿意,題主的提問,政府數據的不準確讓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想直接看我的答案,請直接拉到最後,但以下內容能大大幫助分析這個,提醒你千萬不要被數據迷惑了眼睛。

題目不是很清楚,我想首先明確三個定義:

1、什麼是題主所說的大的通貨膨脹?

在經濟學研究中,有一次詞叫做惡性通貨膨脹hyper inflation(或galloping inflation、runaway inflation),是指通脹率超過三位數以上(或每月通脹率達50%以上),這種通貨膨脹極為少見,一般發生在戰後或經濟社會遭到了極大破壞的情況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蘇聯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舊中國、希臘、匈牙利等)

通脹不可能不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收入增加,勞動成本和製造成本增加,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也要隨之提升。並且一般來說,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3%之間,預期的價格上漲能促進生產,反而能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益處。一般超過5%的通脹水平就應當引起注意了

2、通脹如何表示?

通貨膨脹是指全社會物價水平的上漲,沒有直接的統計數據可以進行表示,但是一般我們直觀印象中會用「居民消費指數」(CPI)來代表通脹水平,但是嚴格來說並不精確!!!

CPI僅僅是消費環節的價格表示,生產環節的價格上漲呢?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呢?這些往往被人忽視,尤其是被國人忽視。因為政府的補貼和儲備商品的投放,很多商品被維持在原有的價格水平(比如石油、大米等),但是其生產環節的成本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增加了!!

統計數據中還有一項PPI(採購價格指數),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生產環節的物價水平。

3、如何看待國家發布的這些數據? 同比VS環比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楊小徹給出的兩張圖,應該對數據的情況做更詳細的說明。第一張圖應當是當年的CPI增長率,年度數據是當年12月的數據和前一年12月的數據相比較得來的。第二張是同比(今年同期和去年同期相比)數據圖。

同比數據其實是一個非常耍流氓的值,今年同期和去年同期相比???作為一個消費者,誰還記得去年的時候物價是多少??同比數據給人的直觀感覺是非常弱的。

CPI的數據,應當看環比和定基比,環比是今年同期和今年前一期的物價水平相比,是對物價增長最直觀的感受!!定基比就是以某年的物價指數為100,之後的物價增減就在100的基礎上進行乘除運算,定基比可以讓你直觀地看到今年物價比去年、前年究竟增加了多少。

在經濟學研究中,如果我們要用到通脹數據,一般也會根據環比的值,進行定基的折算,沒見過誰拿同比說事的!!!

4、即使用了正確的分析方法,數據一定準確么?

我以2005年為基期100,計算至2012年,得出2012年末物價指數應當在119.14左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物價水平大約比2005年高出了20%,但是注意這個數據一定精確么???

這張圖來自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RED,同樣以2005年為基期,其計算出的2012年物價指數為125!!!和我國統計局的差了6個百分點!!!

秘密在哪裡呢??!!

注意兩行小字了沒

「Not seasonally adjusted 未經季節調整」

「均為最新修正後的數據」

這兩個手段可謂是修改經濟數據最常用的小技巧,什麼是季節調整呢??美國有聖誕,我們有春節,節假日中商家打折啊促銷啊,某些商品藉機漲價啊,這些因素在計算CPI的時候統統都會被扣除。但是怎麼扣呢?統計局內部說了算,季節調整的方法是不公開的。(偷偷說,你有沒有覺得節後的東西都會貴一點而且價格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數據修正是什麼呢?在中國有啥數據都是搶先發布的,統計局一開會新聞媒體就報道,但是這個數據並不是最終數據,統計局每年或多或少都會根據情況進行「小小」的修正。怎麼修呢?你關心不?

當然不,絕大多數人看完媒體的報道就丟到了一邊,除了做學術的,有幾個人最終會天天去盯著統計年鑒呢?

最後,CPI的計算方法是不公開的,各項消費所佔具體權重誰也不知道(但是會說調整方案,調整了多少,現在好像有幾項泄漏出來了),即使有人推測了也沒有得到過統計局的官方承認。

說完這些概念,回到題主的問題,楊小徹回答的已經很好了,我簡單說一說最近的一次通脹。

最近的通脹上一次在2007年,從2007年的下半年開始,12月份的時候CPI環比高達6.5%,2008年4月的時候達到過8.5%!!原因就是貨幣超發。

為什麼會貨幣超發?

因為要刺激經濟增長,實現某些目標

為什麼刺激經濟增長就不管老百姓對CPI和通脹的感受了呢?

因為政府的政策,也因為我們自身一直在」制度性地容忍負利率」

通脹水平目前被低估是最直觀的感受,但是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 貨幣放在銀行里都會貶值

我們一年期定存的利率一直在3.0左右波動,但是看看每年的CPI呢?官方公布的數據,許多年份都超過了3.0,貨幣在銀行中得不到收益,於是各種尋找投資機會(房地產、金融等)。

政府不願意加息,因為利率的增加意味著 資金運營成本的提高,阻礙了資金的流動,對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但是這樣的政策十分不負責,可以說是在用人民的錢補貼銀行。以中國老百姓的理財方式,什麼時候利率增加了,經濟增長放緩了,才是政府藏富於民政策的開始。

(PS 即使是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實行也是以控制通脹為前提的,美國的通脹一直比較穩定)

圖:一戰之後德國逆天的通貨膨脹率

辛巴威通脹的時候,即使是土豪也交不到朋友。。。。

2008年的時候辛巴威大通脹,錢用秤稱量交易。參考資料:

Hyperinflation

惡性通貨膨脹

數據來源 china, cpi - Economic Data Series

數據簡報:1980-2012年中國年度CPI漲幅數據匯總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調整表


非專業隨手寫下

88,89是比較厲害的,當時就是配給轉到市場供應嘛,本來是發物資現在改發錢,但是錢發多了物品生產還沒有跟上

再者當時物質比較匱乏

所以放開價格後就開始漲價

開始慢慢漲,後來就傳言也起來了,價格漲的也快了,一天一個價

大家搶購成風,工資發下來先去買東西換成實物,無非也就是肥皂衛生紙之類,商店的貨架全空,不過當時一共也沒什麼可賣的

我家搶了好多肥皂,當時是舒了一口大氣。

倒爺橫行,主要靠賺計劃內計劃外的差價。

辦任何事都要送禮,派出所報戶口也要送

後來就啪的把通脹按下來了

然後沒幾年就92,93了,但是92,93我覺得不怎麼厲害,可能當時家家都有了預期做了準備有關

06,07根本就是小菜

整個80年代就是一部通脹史。本質上是經濟轉軌,80年代初工資40幾,80年代末工資100多,當中發行了50元100元兩種面額人民幣


轉載溫鐵軍八次危機

八次危機盤點

危機一:1958—1960年蘇聯援華投資中斷之後,中國發生了什麼

危機二:1968—1970年「三線建設」中的國家戰略調整與經濟危機

危機三:1974—1976年最後一次「上山下鄉」

危機四:1979—1980年改革以來的第一次經濟危機及藉助「三農」的復甦

危機五:1989—1990年改革以來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及「三農」應對

危機六:1993—1994年改革以來第三次經濟危機及其外向型轉化

危機七: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及影響

危機八:2008年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及影響


百度上找到的!

1、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

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併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

3、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4.2005年開始,由於經濟增長過快和長期的國際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一直到現在出現國際金融危機。


怒答!

近些來通脹問題就如同07年的股市、08年的艷照門、09年C羅賣了9000萬、10年的李剛等一樣開始成為大街小巷的話題為人所熟知,近10年來的購買力大幅減弱也是建立在中國特有的時代背景上的,從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我朝的幾次通貨膨脹的時代背景和推化原因都不一樣,也深深體現了社會主義特色這一性質,你要找個全完和國際接軌的例子都難,下面要一一細說。

第一次通脹(80年代初)

  我們在上圖可以看到,從80年開始,物價指數就開始不安分了,當時,受「文革」十年對經濟的影響,我朝百業傻逼,經濟嚴重滯後。為了急於兌現當年「趕英超美」的熱血大話,隨後一年中我朝大量進口國外機器設備,急於實現所謂「四個現代化」。結果,所購洋機器設備的資金相等於「文革」前十多年的總和。進口、投資、財政赤字和貨幣發行激增,導致總需求增長過快。物價迅速上漲(達7.5%),雖未達兩位數,但也是建國以來較高的通脹。1979~1980年我朝財政赤字都達170億元以上,後來我朝不得不增發貨幣130億元來彌補國庫虧空,這當然是後話了。

第二次通脹(80年代末)

  同樣從上圖可知,80年代末我朝的物價繼續高昂。但是和前期的原因又不全一樣。從頭說吧,1986年,鄧爺爺深諳貨幣之道,察覺到當時的人民幣面額已經漸漸不能匹配今後飛速的發展和對外往來的貿易需要了,於是「有一位老人在人民幣上畫了一個圈。」物價改革開始了。

物改本身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接下來引發的通脹個人認為用「轉型期通脹」更為合適,因為改革初期,大家建設熱情高,熱情高就容易腦子熱,於是投資就迅速擴張了,在這種「跟著朝廷走,撈錢不回頭!」的盲目風氣下加劇了當時舊有價格體系和經濟結構中不合理因素,結果貨幣投放量失控,於是又使通貨膨脹再度爆發。

  據統計,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達到18.5%,當年財政價格補貼高達319.6億元,商品供求差額為2731.3億元。中央迅即做出反應,召開會議整頓經濟秩序。

第三次通脹(90年代)

  1992~1993年,明顯我們可以看到物價指數走出了一波波瀾壯闊的走勢,因為市場經濟改革,國家全面放開了商品限制,允許其以溢價形式,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由定價(所謂的社會主義特色的經濟市場)。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幅均達35%以上,直接導致當期或稍後時期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引發通貨膨脹。1993年,國內的通貨膨脹率為13.2%,通貨膨脹高峰在1994年,當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1.7%,物價上漲率分別為13.2%、21.7%、14.8%。歐耶,新一輪通脹來臨。

第四次通脹(10年代)

上圖可知,從2005年以來的物價達到一個建國以來的高點,我們自身也可以確切體會到近年來,電費、水費、氣費、交通費、房價、豬肉(吃貨表示太魂淡了!)都在輪番不停漲價。很多人覺得在改革開放後,好似不多花錢就體現不出我朝的經濟成果,得響應國家,於是漲就漲唄,老子死命地花不就結啦!這次的通脹是房價大幅提升帶起的,至於高房價的原因這裡我回答過中國房價高的原因是什麼?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後總結下來就是,通脹的總是相似的,原因的則各有各的不同,之後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效調控,比如:80年收縮銀根、控制物價等措施;97年控制銀行信貸,壓縮基建投資;05年後頻繁加息,調控M1等,也都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脹。

但是下面也是我重要說的,從改革開放起,雖然明顯可以感覺到我朝的GDP高速發展著,國際地位也與日增加,但是真正的隱患也來自於其中,我朝的經濟發展其實主要還是倆大頭:對外來自貿易,對內來自地產。問題就來了,大問題喲!

然後呢然後呢!!!!!?????

首先,對外貿易這塊,我朝獲得得貿易順差實際上市以低價大肆輸出原材料為主,我朝從來不是一個技術輸入國,在短期獲得低價的大規模的貿易拉升後,之後要繼續靠著這種極為不健康的貿易保持經濟增速是不現實的,但是GDP是要增加的,面子是不能丟的,於是乎,對內唄,美其名擴大內需,地產笑了。

說得有點多,最後回到題目本身,再去看看未來經濟怎麼走,還是要看我朝怎麼做!大家也都知道我朝的目標好似Hugh Hefner的girlfriend一直在變樂此不疲,一開始是「解放全世界」。後來改小了點成了「趕英超美」,發現不現實後又變成了「四個現代化」。一看也是無望,算了算了,低調地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標「實現小康」!再一看,還是不行,那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吧」。 豈料,如今只剩下兩個字:「維穩」!所以未來要怎麼走,若不是高層建築的話,誰知道?

以上


權健花6600萬人民幣從江蘇舜天買了國腳孫可。

嗯,你們感受一下通脹水平……


凡是說到八次危機的,都比沒有說到八次危機的答案靠譜,無論其他的有多高票。


看看溫鐵軍的《八次危機》吧,能給不少大神補補腦


推薦溫鐵軍《八次危機》,看回答多隻涉及改革開放後


看了溫鐵軍老師的八次危機之後

現在看這問題的最高票答案 只想呵呵

這麼扯淡的回答竟然得到這麼多贊

這真的是知乎嗎 果然屁股坐著舒服扯不扯到蛋都無所謂啊

多讀書還是沒有錯的


近現代紙幣的通貨膨脹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鈔風潮"。北洋軍閥統治開始後,各省均可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作為籌款辦法,但由於缺乏兌換準備,故信用低下,幣值日跌。當時北洋軍閥籌款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1915年袁世凱要恢復帝制,又加雲南起義後軍費大增,就強迫動用這兩行的現銀準備,遂使國庫空虛,引起商民爭兌。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鈔票停止兌現,出現市面騷動,物價上漲,現銀絕跡。一般商界怕承擔損失,紛紛拒收京鈔,而銀行對北洋政府的墊款卻日漸增多。5月份停兌時,京鈔流通及存款數合計2600萬元,10月達4600萬元, 第二年12 月增到9700萬元。於是京鈔幣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間。但這次通貨膨膨脹風潮只限於京、津地區。後來中、交二行通過供款和發行公債,用了六、七年時間陸續收回京鈔,才穩定住幣值。

(二)法幣。1935年11月4日,國民黨政府為擺脫美國白銀政策引起的白銀上漲給採用銀本位制的中國帶來的嚴重影響,因而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後又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法幣匯價為一元等於英鎊一先令二便士。法幣是一種以外匯為本位的貨幣制度,它藉助無限制買賣英鎊來維持幣值,後來又投靠美元,從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貨幣制度的烙印。1942年7月,法幣的發行集中到中央銀行。 由於國民黨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業,其發行法幣又沒有限制,這就為法幣不斷出現通貨膨脹鋪平了道路。在法幣改革前,1934年底全國主要銀行發行的兌換券總計約5.6億元。到1936年1月,即法幣改革後2個月,已增至7.8億,此後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達6636946億。與此同時,物價上漲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慶物價指數為1,1948年8月21日上漲至1551000。而上海物價比重慶更高,如以1937 年6 月為1 , 則1948 年8 月21 日為4927000。當時有人說,戰前能買一頭牛,這時只能買1/3包火柴。

(三)金圓券。在法幣已走到了絕境時,國民黨政府為了作垂死掙扎,於1948年8月20 日發行了金圓券。此券由中央銀行發行, 法幣按300元合金圓券1元收兌。企業及個人持有的金銀外幣限期兌換金圓券,違者沒收。金圓券發行限額為20億,發行準備必須有40%為金、銀、外匯。金圓券表現上是金匯兌本位制,實際上是一個騙局,因為黃金收歸國有,外匯不能買賣。相反,國民黨政府借發行金圓券大規模掠奪了人民手中的金銀外匯。據統計,從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 中央銀行收兌的金銀外匯約合2億美元。金圓券原定限額發行,但不到3個月,即1948年11月底已發行33.94億。於是宣布取消限額,此後發行額直線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達51612.40億。與此同時,金圓券面額從一元一直發到五十萬、一百萬。物價也一日數漲。上海當時一商店曾一日改換商品標價達16次之多。各地發生搶購風潮,暗地則以銀元交易。1948年8 月到1949年5 月,金圓券的發行增長了307124.3 倍,同期上海物價上漲了6441361.5倍。金圓券僅發行9個月,就變成了廢紙,這在世界貨幣史上是罕見的。

國民黨政府12年中發行法幣和金圓券,從全國人民手中掠奪去了150億銀元。隨著金圓券的垮台,國民黨也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趕出了大陸。

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兩次通貨膨脹!

第一次通貨膨脹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實際上成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黨把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來的時候,仍面臨重大比例關係失調的現實。因此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決定,用三年時間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實行新八字方針,即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價格改革。從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糧食、棉花等18種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其中,糧食收購價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並對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實行超購加價政策,擴大議價收購範圍。但是在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的同時,沒有相應調整其銷售價格,致使與農產品相關的副食生產銷售嚴重虧損。繼而在1979年11月,國家又提高了畜產品、水產品和蔬菜等8種副食品的價格;並相應給予城鎮居民5元/人、月的價格補貼。同年4月,政府有計劃地提高了煤炭、鐵礦石、生鐵、鋼錠、鋼坯和有色金屬、水泥等產品的出廠價格;其中,原煤提價30.5%,生鐵提價30%,鋼材提價20%。而燃料、原料價格的提高,致使與此密切相關的下游產品和高附加值的捲煙、釀酒業等成本上升,利潤逐年減少,直接影響到國家稅收。

在此情況下,於1981年11月,適當提高了煙、酒、竹木製品、鐵製品、陶瓷製品和皮革製品的價格。此外,針對第三產業服務品價格偏低的問題,從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鐵路貨運價格和水運客運價格。其中,鐵路運價提高幅度達21.6%。同期,中國農村改革在全國推進,包括降低農業稅收,提高農產品價格,允許農民承包土地,開放集市貿易等。不僅如此,經濟體制改革還從農村向城市擴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在以上多種措施的影響下,1984-1986年中國經濟再次進入高漲階段,1984年GDP增長率已高達15.2%。與此同時,物價水平也開始大幅攀升,零售物價指數從1984的2.8%躍升至1985年的8.8%。

歸結這次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是源於成本推動,即價格改革的因素。這也是中國引入市場手段的制度成本。第一次宏觀調控在集中進行價格改革的時期,如果不能控制總需求,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兩種因素同時推動物價上升,就出現嚴重通貨膨脹。而且在總需求持續擴張下,價格改革必然因「比價復歸」而失敗。在1986年以後,我國就出現了各種價格之間的輪番上升,價格與工資的輪番上升,國內物價上升迫使匯率貶值,人民幣貶值則提高進口品價格,以成本推動方式推動國內通貨膨脹,出口大幅度增加則是總需求擴張的一部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中央不能控制地方政府的盲目攀比。

其實在1985年第一次通貨膨脹時,中央就開始經濟緊縮。198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和完善宏觀經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堅決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長速度的現象。儘管1980年代全社會對於改革是有共識的,但是對於改革的宏觀環境卻一直缺乏共識,地方政府和企業總是傾向於高速度發展,無論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下都是如此;理論界的主流「經濟自由主義」熱衷於以發展促改革,忽視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尤其是1980年代前期改革的成功,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出現的初步繁榮,大大鼓舞了改革派的信心。而在引進西方經濟學的初期,對於市場經濟的知識也只是鳳毛麟角。當時我們所知道的,也僅僅是「總需求,總供給」而已,現在想起來,如果早知道什麼叫「通貨膨脹預期」,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種「長痛不如短痛」,「價格闖關」的社會動員,搶購風或許就可以避免。1986年3月,「七五」計劃決定前兩年調整。但1986年第一季度工業生產回落,許多人認為經濟滑坡,強烈要求放鬆銀根刺激經濟。五年計劃第一年經濟總是要漲,這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綜上原因,1985年—1986年宏觀調控無法到位。

二次通貨膨脹與「價格闖關」由於宏觀調控不到位,1987年中國經濟繼續過熱,增長率達11.6%,1988年為11.3%,預算外投資膨脹無法控制。1988年7月份,物價上升幅度已達19。3%,創歷史最高記錄,各階層群眾產生通貨膨脹預期。但此時,仍準備進行全面的價格改革。結果成為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搶購風潮的導火索。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價格闖關」的消息。當天就出現搶購。有的人一下子買200公斤食鹽,買500盒火柴,商店被搶購一空。銀行發生擠兌,有的地方銀行因不能及時支付,群眾在憤怒之下把櫃檯推倒。大家誤以為9月1日物價要全面放開,新一輪大漲價即將開始,在各大中城市掀起兇猛的搶購風潮,在幾個方面都堪稱共和國歷史之最:

第一,波及面廣。8月中旬始大城市突起搶購風,席捲全國城市和部分鄉村。第二,涉及50個大類500多種商品,部分地區搶購糧食食油。大到幾千元的高檔商品,小到易消耗的便宜貨,均在搶購之列。第三,盲目性大。消費者不是為消費,而是為保值,購物時不管品種、不管牌號、不問質量、不講價格,很多商場積壓多年的殘次商品,也被一搶而空。第四,各階層群眾普遍產生購物保值心理。第五,零售商品總額增幅高。8月份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36.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38.6%,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加13%。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綢緞增銷35.5%,洗衣機增銷130%。電冰箱增銷82.8%,電視機增銷56%。第六,商品搶購風潮伴隨擠兌銀行儲蓄存款風潮。不僅擠兌活期存款,且擠兌未到期的定期存款。8月份城鄉儲蓄存款減少26.1億元。其中定期減少27.8億元,活期增加1.7億元。

8月30日。召開了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重提出「穩定經濟,深化改革」的方針,原來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五年左右時間」已修訂為「5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會議保證國務院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明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於今年。價格改革這一關非闖不可已達成共識,然而對於深化改革的條件認識並不一致。其實,1988年9月份,居民存款只有3000億元,並不構成搶購的原因。再次調整1988年9月,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後兩年改革建設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上來。1989年11月共產黨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三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1989年增長率降至4.1%,1990年3。8%。這次周期共4年,波動幅度七八個百分點;上升1年下降3年。

實際上這是改革開放10年以來,三次調整的總結果,終於結束了10年以來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經濟過熱與通貨膨脹,但必然導致經濟過度緊縮,和理論上「計劃經濟原教旨主義」回潮。1990—1992年中央進行全面的經濟緊縮,經濟增長率下降到4%左右,而價格改革就是在總需求高度緊縮時自動成功的。其機制十分簡單,動機十分樸素,就是經濟緊縮了,企業效益不好了,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在中央政府同意下,取消了許多價格補貼,於是計劃價格就變成了市場價格。到1991年底,中國80%以上的物價放開,基本上實現了物價市場化。此時價格並沒有引起通貨膨脹,而是部分轉化為企業虧損,大家所擔心的居民儲蓄,在3000億存款規模的時候成為搶購的「籠中猛虎「,以後增加到十萬億,也沒有再出過籠。

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有些統治者也懂得發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即"鈔本",並認識到鈔本的重要性。但到後來,由於軍費、奢糜等造成的財政困難,統治者最終還是乞憐於發行紙幣,使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


楊小徹那個回答前面是不錯的,後面分析問題的時候就有點大眾媒體化了,街邊大叔大媽都是這麼說的,不像知乎的風格。一些常識性的問題比如中國的貿易結構的變遷,如果還以賤賣資源兩頭在外這種東西來形容今日中國的對外貿易明顯跟不上時代了。批判地產這種誰都可以來兩句的政治正確也沒什麼意思。中國改開以來的發展其實是兩個最大的驅動力,第一個就是納入市場的要素,包含人力,自然資源,土地,技術和隱形的政策資源增加,第二就是勞動生產率增加。脫離這兩點來談中國發展都有點不見泰山的意思。

回到題主的問題來看,本朝從西方以CPI來定義的通脹角度看,算是發展中國家管理最好的,沒有之一。但是這種通脹管理是不是符合經濟規律是不是有益就不好說了。比如計劃經濟時代以短缺和票證來人為抑制需求避免供應驅動型通貨膨脹,比如宏觀調控時期人為控制貨幣供應甚至打殺正常需求的貨幣供應來壓低需求驅動型通脹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就業率和社會資產總額是有很大負面效應的。

西方經濟學定義的超級通脹hyperflation在新中國並未發生過,甚至從未接近過。

中國發生的是CPI籃子以外的資產增值而導致的貧富差距問題。而這種籃子以外資產的巨幅價格上漲並沒有完全傳導到日常消費中。我以前說過一個財富稀釋的概念,以財富稀釋角度來看,中國的程度是很高的。而且正與日俱增。純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中國算是比較溫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俄羅斯巴西南非印度南美都更糟的多。


沒收資本家土地改革,民國鈔票作廢,

糧票於1958年崩潰

1968年也是崩潰

一笑風雲過用戶

提到一個殺死單位女會計活埋到牆壁的案件搶到幾千巨款由於80年代初的貨幣貶值沒有任何實惠

1989也有一次


中國大陸現政權的經濟周期,同樣是十年左右:

49年建國

58年三年困難時期

68年,上山下鄉運動達到高潮(1600萬人到農村)

78年,改革開放開始(從另一個角度看,若經濟,社會沒有問題,不會有如此大的轉向)

88年,搶購風潮(至今,有不少同學家裡邊可能還存著當年搶購的肥皂)

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

08年,次貸危機(4萬億刺激計劃)

18年,我們拭目以待。


貌似各位都沒有提到1:10000

是因為各位都太年輕嗎?


建國初期有一次,八十年代末價格沖關,九十年代中市場化改革。新世紀05和08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