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提拉所屬的匈人民族和中國的匈奴有什麼關係?

阿提拉帝國作為歐洲突然崛起的一個匈人帝國,是非常令人費解,因為根本無法找到這群人的源頭,彷彿是突然冒出來的,所以歐洲人想當然的認為這個民族來自東方。而幾百年前的中國正好趕走了一個兇悍民族的一支——北匈奴。於是聯想加想像,就得出結論阿提拉所屬民族來自東方中國。於是就有了漢打敗匈奴,匈奴擊潰整個歐洲,中國完爆當時的歐洲。我想知道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匈人民族起源於北匈奴,僅僅靠聯想假設,沒有實在的證據,即使史書中零星的記載也可以。


關於羅馬及拜占庭人所描述的匈人是否是漢代史書所記載的匈奴人,或者二者是否存在一定的關係這一問題,史學界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論,認為二者是同族的史學家不在少數,持反對立場的也不少。

最早提出二者具有同族關係的人是法國漢學家Joseph de Guignes於1756年在其史學著作《匈奴通史》中提出歐洲的匈人很可能是由中國北方草原西遷而來的北匈奴所演變的。這一點在商務印書館漢譯學術名著《哥特史》的譯者序所明確指出:

根據他(德·圭尼斯)的考證,公元1世紀末,北匈奴在漢軍和鮮卑、烏丸的聯合打擊下,「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烏孫之地」,「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建立悅般國,「悅般國在烏孫西北……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然後并吞阿蘭國,隨即開始向歐洲進軍。20世紀初,德·圭尼斯的這個說法又得到了德國學者弗里德里希·夏德和前蘇聯學者伯恩斯坦等人的支持,他們依據《後漢書·西域傳》、《魏略·西戎傳》和《魏書·西域傳》中關於粟特國的記載:「粟特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奄蔡國,一名阿蘭」,「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沼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擄。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做出這樣的分析:粟特即阿蘭,後來被匈奴(悅般)吞併,時間是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在位初年之前的「三世」。按《魏書·高宗本紀》「興安……三年春正月……粟特國各遣使朝貢」,應當指的就是這次「粟特王遣使請贖之」的外交事件。興安三年是公元454年,按照西方史料的記載,匈人并吞阿蘭人是在公元370—375年之間,兩者相差80年左右,基本吻合「三世」的記載。另外,在敦煌發現的古粟特文信函中提到:公元312年前後,中國首都洛陽被一個叫Hwn(Hun)的異民族所攻佔,這顯然指的是匈奴皇帝劉聰消滅西晉的戰爭,所以Hun肯定就是匈奴。在此之後,德·圭尼斯等人的研究結論就一度成了國際歷史學界的共識。

這種說法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從法國史學巨擘勒內·格魯賽所著的《草原帝國》中可窺見一斑,其書關於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是否為北匈奴西遷的後裔的問題沒有絲毫解釋便直接將其內容放在了中國古書所記載的匈奴人的那一章中,以顯示其二者的關聯性和時間、地域以及邏輯上的一致性。

然而這種說法隨著考古活動和文獻資料的不斷考證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質疑,尤其是在二戰以後,德國、美國以及英國學者對近年來考古和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以及羅馬、波斯等各國史料的記載做出了深入的考證和總結,這顯然比單純從中國古書上找隻言片語來得更有說服了。這些學家對匈人和匈奴人的異同比較大體分為以下幾點:

1,被征服的粟特人並非阿蘭人,征服者也只不過是一些自稱為匈奴的異族;

2,匈奴人和匈人的體貌特徵尚不吻合,羅馬歷史學家威格爾這樣描述他們所見匈人:「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而中國史料所描述的匈奴人則是高鼻深目的具有高加索特徵的北亞人,並且在《晉書》中對歷屆匈奴皇帝都有著重描寫其身材高大,大多在190cm以上;

3,羅馬史料所描述的匈人,最早見於公元二世紀古羅馬地理學家Claudius Ptolemaeus的《地理》一書中,拉丁文寫作Hunni,寫到了這是一群居住在黑海北岸的以游牧為生的蠻族。由此可見,在大約公元二世紀左右就已經有匈人在東歐地帶活動了,而北匈奴西遷的過程要比這個時間點來得晚,所以在時間順序上這種說法不是很可靠;

考古顯示,北匈奴殘部僅僅可能是最初被匈人融合的十餘個部落之一。所以,關於匈奴人和匈人的爭論現在也沒有一個統一而合理的結論,但是有一點是事實:二者就算有血緣上的先後承屬關係,這種血脈也隨著漫長的西遷過程在不斷與外族融合中被沖淡了,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成為世界民族大遷徙史話中的驚鴻一瞥。

但毫無疑問的是,匈人是一個文明程度很低的群體,甚至遠遠低於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

1,從社會組織形式看,匈人只是一些鬆散的部落聯盟,部落間各自為戰,毫無分封和從屬關係可言,就是到了阿提拉時代,各部落首領也擁有相當的軍權,這跟匈奴人秩序森嚴的社會等級狀況也完全不同。

2,從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看,匈人用骨做箭頭。匈奴則自己有產鐵,用鐵箭頭。而且匈人開始沒有盔甲,匈奴是有盔甲的。匈奴還有帳篷,匈人就野人一樣。


公元前1700年,夏亡,著名暴君夏桀之子淳維與其妹妺(注意念mo)喜率百餘族人西遷至今呼和浩特與包頭之間。為了壯大族群,淳維與妺喜做出表率結為夫妻,也就是匈奴人「父死,子妻之」這種「亂倫」習俗的開始。

隨著部族發展壯大,後建國匈奴,首領稱單于。

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弒父稱帝,由此,匈奴開始強盛於各游牧民族。

公元前200年,冒頓40w騎兵包圍劉邦大軍於白登山。匈奴開始強於中原。

此後,匈奴一直與中原交戰,自李廣,霍去病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匈奴開始處於劣勢。

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聽從其岳父烏禪幕建言,向漢稱臣。

此後匈奴分為兩部,一部為躲避漢朝追擊開始北上西遷,另一部遷入中原,隨著各民族通婚,匈奴這一民族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

遷徙的那一部匈奴在歷史上消失了400多年之久。

公元374年,匈奴擊敗阿蘭人並一起開始入侵東哥特。

435年,阿提拉殺死哥哥布雷達,獨攬大權(帝國時代開場曲,檔檔~噹噹當~噹噹~噹噹噹噹~)

443年,匈奴包圍伊斯坦布爾,東羅馬覆滅,與匈奴簽署城下之盟。

450年開始進攻西羅馬。

453年,阿提拉迎娶了日耳曼公主,第二天早上,阿提拉鼻孔出血,猝死婚床——匈奴帝國開始四分五裂,最終由於汪逹爾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

我們可以看出,最開始的匈奴與入侵歐洲的匈奴的異同。

異:名字,冒頓,頭曼,軍臣,老上,這些名字略帶中原味。阿提拉,布雷達就有些西化了。

體制:首領不再自稱單于,且布雷達被殺之前,是兄弟二人共管整個部落(或是國家)

同:打仗方式都是靠騎射,邊打邊跑的游擊戰術。

戰爭目的都是掠奪財富,敲詐財富。

匈奴史真的很浪漫,很迷人。要問兩部匈奴人有何關係,真正的答案還是埋沒在那消失的四百年中。但是匈奴並沒有真正的消失,他如今也模糊地存在與中原,存在於歐洲,存在於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或許你我的祖先在2000年前,正彎弓搭箭騎著戰馬如同閃電一般衝擊著大同要塞。千曲胡歌,從未沉淪。


最近有什麼匈人之類覺得可笑,不知道為什麼有匈人這個詞的翻譯?怎麼翻譯得來的?就像俄羅斯人,翻譯成俄人?要麼是匈奴人,要麼不是匈奴人,怎麼來個匈人?活生生創造出一個種族來。

一,匈奴人西遷從來不是一次遷移,而是持續一百多年的時間。從五單于之亂時,就有三個單于西遷進入中亞,到北匈奴分裂時代,其間有許多匈奴人西走的記載。公元105年消失在天山北部的北匈奴王室只是其中的一次。關於北匈奴人滅亡阿蘭國的記載有波斯人與東羅馬人的記載,就是說的是匈奴人,那時在中亞有什麼匈人?阿蘭人一直跑到葡萄牙,其間經過南俄羅斯,德國與法國,匈奴人沒有征服阿蘭人?

二,郅支單于的西遷建立所謂西匈奴國,從蒙古西北部到哈薩克北部地區,其牙帳在堅昆,今天的大葉尼塞河。在草原人的觀念中,北哈薩克地區與伏爾加地區是同一個地區。巴托爾德說公元二世紀伏爾加河就有匈奴人,按格魯塞的說法是西匈奴人遷移到伏爾加河,他們比北匈奴人早一百多年西遷。歐洲與俄羅斯語言學家證明楚瓦什人說的是古匈奴語,與其他突厥語大不同,其語言與突厥語的區分發生在公元紀年左右。今天俄羅斯中伏爾加地區的楚瓦什共和國。

三,現代用什麼DNA鑒定與考古來證明匈奴人,問題是匈奴人的樣本都有問題。這樣說吧,現代歐洲與蘇聯學者所得到的聲稱是匈奴人的每一個樣本都有疑問!關歐洲匈奴人的最確定的證據是東羅馬史家的記載,其記載的匈奴人是典型的大黃種人特徵,蒙古種人特徵。這幾乎是唯一靠得住的證據。匈奴人一直是一個混合種族,但是偏向大黃種人的多,佘太山認為當時匈奴人中可能有大量的鮮卑人,實際匈奴人西遷的原因是鮮卑人的大規模的西進。


目前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史料可以證實Huns(匈人)和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有關係,不過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關係卻是很多中外學者的共同意見。從羅馬帝國的史料來看,阿提拉的匈人體貌特徵似乎更接近歐羅巴人種而不是蒙古人種,而且歐洲人也沒有把匈人的入侵說成是所謂的「黃禍」。所以匈人雖然很有可能是中國古代史書上「匈奴人」的後裔,但是目前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只能算是一種假說。


匈人與匈奴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有關係,不過其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所以可能匈人不是一個單一民族概念,而是多民族的草原部落聚集起來的一個軍事團體,凝聚力極差,遇到逆風局就是崩盤,所以在失敗後迅速潰散消失在歷史中。


兩者基本沒有聯繫,東漢匈奴被擊潰西遷是公元1世紀,然而匈人在歐洲冒出來時差不多是公元4世紀了,中間差了300年左右,不可能匈奴人一路跑了300年跑到歐洲去撒野。但當年鬧騰中原如此牛逼的匈奴人也不可能就這麼消失了。中亞西亞也不是無人區,那裡還有同樣非常野蠻能戰的阿蘭人,匈奴人西遷肯定不可避免的與之衝突。

我認為匈奴人可能在途徑中亞或西亞時與當地的族群有過"融合",逐漸形成了新的種族。與漢朝作戰的匈奴人一般認為是黃種人,但跟歐洲人打的匈人是白種人,兩者也許有聯繫但應該算不上是一種人。當然也不一定,唐朝時攻擊中原的突厥人是黃種人,但後來在歐洲飄蕩的突厥人是白種人,兩者有聯繫,但是跟很多其他部族"融合"過了。

把兩者聯繫起來的原因無非是東西方歷史記載的盲點,東漢時期的北匈奴在西遷後再無記載和消息,而對於在歐洲突然冒出來的匈人歐洲人也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現在把兩者一結合就出現了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人的觀點,但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兩者的聯繫,中間又差了長達300年的歷史跨度。

一般國內外主流史學都對匈人是匈奴人西遷來的持否定態度。


匈人與匈奴人是很大不同的,從文化和習俗上都有區別。什麼漢朝趕跑匈奴,匈奴阿提拉又攻滅羅馬的鬼話,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腳的。

首先阿提拉打羅馬,是漢朝打匈奴近500年後的事了,就算祖宗是匈奴,這時已進化成習俗文化完全不同的民族。笑話阿提拉打羅馬,相久不隔的同時期中國也有五胡亂華,被蠻族搞得很狼狽。

其次根據古羅馬史料,在北匈奴西遷之前,黑海地區就有匈人存在了。早在阿提拉之前,匈人就已經很NB了,屠了阿蘭人,嚇得日爾曼分支的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跑到羅馬尋求庇護,導致歐洲歷史上的民族大遷徙,然後這些蠻族又在內部生事,把羅馬搞崩潰了。

根據現在考古和史學材料,匈人匈奴人可能來自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下的分支,互不統屬,各自進化,文化習俗和組織形態都有區別,這與後來成吉思汗的統一蒙古是不同的。

兩者文化上有個很明顯的區別,匈奴人發明了單腳馬鐙,幾百年後的匈人卻沒有。馬鐙是很容易普及的,即使北匈奴被驅逐後發生退化,作為游牧民族,再怎麼退化不會連這點也忘記了。


今天 我一個土耳其朋友親口告訴我 他們教科書里寫的

土耳其人的祖先祖先,就是被霍去病大將軍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匈奴人的後代!

而爆操羅馬帝國的匈人阿提拉,也是是部落大遷徙後的匈奴人的後代!

今天,東歐大部和部分阿爾半半島的祖先都是匈奴人 包括匈牙利。


匈人 馬扎爾人 保加爾人 他們是一個大聯盟,是鐵器時代第一批入侵歐洲的東方蠻族,他們是東西伯利亞的森林蒙古人種,沿著舊石器時代以來就形成的森林之路一路往西遷徙到東歐平原北部的。

從公元2世紀以來他們就斷斷續續西遷,因為同一時期蒙古高原處於動亂,匈奴敗了,權利出現真空,樹倒猢猻散。東面的鮮卑又擠壓,於是這些漠北貴族大量逃難到南西伯利亞森林,那個時期是昆堅丁零的地盤。漢書上有記載,北匈奴王庭跑到薩彥嶺以北的昆堅,遠離大漠。當然後來入侵康居可以看做向中亞的一次試探性進攻。但大本營已經在西伯利亞林區了。

在這些地區待久了,行為模式變得森林化,原始化,但還依然記得他們的祖先在南方建立帝國,叫匈人。大約在公元3世紀末,貝加爾湖東面林區的柔然崛起,柔然南遷蒙古高原,和鮮卑混居。並且向西擴張深入南西伯利亞。傳播了馬鐙,在柔然的壓力下這批森林土著開始西遷。大致出發點在薩彥嶺以北貝加爾湖以西的葉尼塞安加拉河流域。根據傳說早期蒙古人種細石器部落也是從這裡出發一路遷徙到波羅的海沿岸。首先就會遇到莽莽大沼澤就是西西伯利亞平原濕地,羅馬人傳說匈人來至大沼澤以外的冰凍之海世界的邊緣。這個大沼澤就是一望無際的西西伯利亞平原,這片原野以外是完全未知的世界,冰凍之海我覺得就是北亞人的聖湖貝加爾湖。

匈人在這裡迷路了,然後遇上了羅馬人口中被放逐的哥特女巫,在哥特女巫的指引下他們越過烏拉爾山到達東歐平原北部。這個女巫就是烏戈爾人為代表的漢特曼西人,也就是當年的馬扎爾人。這些信仰薩滿的西伯利亞部落在石器時代遷入歐洲已經被同化成了神職人員。

最後這群野人沿著伏爾加河南下出現在頓河草原消滅阿蘭這就是匈人的由來。

其實從貝加爾湖以北到波羅的海的高緯度森林之路一直存在,各個時期的蒙古人種都沿著這條路西遷。匈人並不是盲目的,可能根據祖先的傳說西方有路通向溫暖富庶的地區,於是他們就一步步摸索著向西了,像他們的先祖一樣到西部大陸去開闢一個天地。


匈奴人應該就是匈牙利人,根據描述阿提拉看起來像蒙古高原的黃種人,凶人出場的時候和中國五胡亂華的時期很相近,估計是那時候被趕跑的!然後先在中亞遊盪幾年就入侵歐洲了。


阿提拉的匈奴和中國的匈奴好像沒什麼關係,但二者的名字接近,在學術界一直是個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丁戊奇荒」?
如何評價於2017年5月26日去世的布熱津斯基及其著作?
瓦哈比、薩拉菲等幾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派別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現代歷史學對信史的標準是怎樣的?對東西方文明的要求是否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在何處,為什麼會有差別?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