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的物品比國內的便宜,這件事怎麼理解?

格蘭仕炮轟滾筒洗衣機暴利:出口6百 國內賣3千

http://finance.qq.com/a/20121204/001085.htm


我說一個我知道的例子。

一家做衛浴的代工廠。

一個洗臉盆,出口價格 80RMB,而在國內,裝修城,相同款式,相同質量,這是出貨價,200RMB。

做過一段時間的國內市場,後來就完全放棄國內,主做海外市場。

1)營運成本。

作為一家做海外市場和一家做國內市場,他們在稅務成本上,就有差別,做出口生意的,可以有補貼,可以有支持,可以有退稅。而做國內市場的,除了各種稅務,還有很多你想的到想不到的稅。即使在海外市場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寧可半停半開的狀態,也不做國內市場。

2)資金流動。

同樣的,如果做國內市場,資金流動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都是先供貨,後付賬,而且往往是求爺爺告奶奶,這樣還要給折扣,這樣算下來,除去折扣和拖欠貨款期間的資金利息,往往價格低到髮指。

而海外的市場,基本是先付頭款,然後出貨後,立馬付款,沒有糾葛,如果簽完合同後反悔,也往往會有賠償。而對於國內,經常是準備裝貨了,突然說不要了,或者換貨。而為了接下去繼續合作,往往就一筆帶過。

3)供應鏈管理。

正如上面有人提到,物流不是成本。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概念。供應鏈合理管理對成本有著巨大的影響。做海外市場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短期內較合理的價格購買原材料,而做國內市場的時候,往往需要在前一年或者更早的時候,就準備了,而這帶來的是巨大的資金成本。同理,對於物流也是,做海外市場,往往是生產好後,就運輸,而國內市場則完全不一樣,需要有倉庫,而倉庫如果是自建,這裡則又是一個巨大的資金黑洞;而租賃倉庫,對於貨物的折損和調配則會很不方便。這也間接增加運營成本。到最後,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運輸,做海外市場,往往是貨物上船後,基本可以準備收貨款,及時在運輸過程中,有紕漏,會有保險或運輸方賠償。但在國內,怎麼完全不同。

4)其他原因。

這裡對於自建品牌,國內營運,人力,場所,設計,廣告等等,有著無數的問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力。雖說做企業的都是起早貪黑,心理承受巨大壓力,但做海外市場和做國內市場則又不一樣。這位做衛浴的叔叔說,做了10年的出口,不如做國內市場半年辛苦。

以上是一家規模並不大的衛浴廠商的例子。


我不知道這則新聞是怎麼對比的。

誠然600塊人民幣可能是出廠價,但是加上海運費,清關費,從港口到買家目的地的陸運費,到了商場的入場費,廣告費,貨物儲存費用並由此產生的利息,這都不是錢嘛!?人家辛辛苦苦運回來的東西,還要賺錢的吧,利潤呢?寫著篇東西的人到底有沒有去過國外賣場看過的啊,一般售出價絕對要比出廠價要高4-6倍的。是的,即使是比出廠價高4-6倍的價格都要比國內便宜,為什麼?因為很多國家進口不要稅啊!

國內進口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無論什麼東西,進來先17%增值稅,再按照產品分5%-17%不等的關稅,為什麼進口東西貴,因為裡面30%以上都是給你國家交的稅錢。

再說回國內,出口是有退稅的,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退稅是個什麼情況,簡單說一下,家電產品出口,徵稅17%,退稅率為15%,工廠自主出口有從地方到省的政府補貼。退稅怎麼算?比如說正常我賣1美金現在就是等於6.2塊人民幣,按照15%退稅之後,1美金可以等於7.1117塊人民幣。別說多1塊錢不是錢,現在生產商基本上是把退稅算進去了才有利可圖。

那麼內銷有沒有退稅呢?沒有。那麼就是說,國內賣國內,先給你征個17%的稅,然後算上昂貴的物流費(物流費為什麼昂貴,看google地圖那一片密密麻麻的收費站啊!),商場的入場費(商場租金按照國內的房地產形勢,相信大家一定知道的),廣告費,越大的品牌投入的廣告費用越多,他必須維持高頻的廣告來讓消費者熟悉(中國好聲音紅火的時候,華少那廣告詞為什麼念得飛快?12秒廣告費36萬)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內交易的付款方式多為賒銷,我在另外一道題裡面答過,海外貿易即使是賒銷,也可以用保險的方法來解決生產商資金鏈的問題。但是對於國內這種賒銷的風氣來說,拖帳半年到一年,那是很正常的事情。長期下單,長期拖帳,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由此產生的利息壓力,最後還是用價格的形式反饋到消費者的身上。

至於格蘭仕,所謂家電行業佼佼者,在歐美家電出口認證資格日益嚴格的情況下,他海外份額正在逐年減少,除了第三國家等新興市場外,國內市場的消費力卻在日益增加,但是他本身是做微波爐貼牌出身的,以此來增加噱頭引起關注也無可厚非。

而且國內滾筒洗衣機的固有格局是什麼,為什麼只有3個品牌在生產?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小型生產商根本沒有這個技術啊!技術壟斷沒有競爭,自然價格就會虛高。

此類文章的編輯真的是要好好考察市場前因後果才來寫好么,這麼浮誇不嚴謹誤導群眾的文章,都應該統統拖出去槍斃!


最主要原因三個

1? 出口退稅,很多人談到了不贅言

2?資金成本, 出口考循環信用證結算,相當於即時拿到錢,國內賣場帳期極長,考高利貸做過橋,資金成本差距極大

3?知識產權,國內銷售需要支付知識產權費用,家電企業基本都是大牌,不能偷逃。出口是由各國進口商支付該國知識產權費,也差很多。

至於有人說物流啥的都不是原因


更新:

重新看了一下題主的問題,根據我對『暴利』這個貶義詞的理解,覺得題主問的是價格歧視的正義與否,所以更新了以下內容。

價格歧視就是生產者對於不同的消費者給予不同價格的行為。

在這個例子中國內外價格的不同就是一種價格歧視,其他的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價格歧視有:平裝書和精裝書定價不同,影印版英文教科書和原版英文教科書的巨大價格差,etc..

價格歧視不是一種不正義的行為。價格歧視是生產者在追求最大利潤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機制。它可以增加市場的效率。(雖然多出來的剩餘都是生產者剩餘,變成了生產者的利潤)

很不厚道的從曼昆的書里扒個例子出來。

假設你是一個出版公司的老闆,花了100萬買下了一本小說的版權,現在你打算出版這本小說。為了簡化這個問題,我們假設印刷每一本書的費用是0*,也就是說所有的銷售額都是利潤。經過市場調研,你發現這本書的消費者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作者的腦殘粉,最多願意花50元購買這本書;另一種是新讀者,他們最多願意花20元接觸這本書。腦殘粉有10萬人,新讀者有50萬。現在你該如何為這本書定價呢?通常有兩個選擇:

1)定價20元,這樣你可以收入1000萬。

2)定價50元,這樣你可以收入500萬。

但是還有第三種選擇:

3)先出精裝版,定價50元,再出簡裝版,定價20元,這樣你的收入是1500萬**。

這就是價格歧視。

用暴利這個詞是缺少經濟學常識的表現。消費者又沒有被『剝削』,你不想買沒人能強制你買。

*這個假設無傷大雅,就算不是0,也只是增加一些數學運算,問題的本質不變

**事實上精裝印刷和簡裝印刷成本只見的差別遠遠小於價格的差別。

---------------------------------

(第一次在知乎上寫答案,請各位多多關照!如有謬誤歡迎指出。)

看了的票最高的答案,覺得大家只考慮的成本的不同,沒有考慮不同的市場情況,所以自己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市場的類型分類討論。

1)完全競爭市場

2)不完全競爭市場

1)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數量很大,所以個體的決定無法對市場造成可觀的影響,因此我們說生產者和消費者沒有市場力,也就是議價權。因此,就這個問題來說,出口外國市場的企業只是價格的接受者。因為外國市場和國內市場情況不同,所以作為價格接受者的企業自然會制定不同的價格。這時的市場對於個體的生產者來說是完全有彈性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定價,如果個體生產者提高價格,消費者會選擇其他競爭者提供的價格更為低廉的商品;同樣,生產者也不會降低價格*,因為它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商品並獲得更高的利潤。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的企業為外國市場(比如說美國)生產剪指甲刀。同樣的剪指甲刀,可能在國內要賣20元,因為國內同種產品的售價都是20元,在國外可能只賣2美元,也就是13元左右。這裡市場價格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偏好造成的,兩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需求曲線,而不同的價格只是生產者在追求最大利潤的過程中對不同需求曲線的反應而已。(可能有些朋友會問,既然追求最大利潤為何不降價,薄利多銷呢?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下,你所提供的商品只能滿足一小部分的消費者需求,也就是說你能提供的商品數量是有限的,而且你對價格的改變不會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所以說既然你賣13元也能全賣出去,為什麼要11元賣呢?事實上完全競爭市場這個假設是有缺陷的,因為不是所有的市場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有時候生產者是有改變市場價格的能力的,這時就要參考下面的情況了。)

2)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就這個問題來說,生產者,也就是出口企業,享有一定程度的市場力。這裡我們需要闡明一個誤區: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而不是單位商品利潤的最大化**。因為消費者對價格的反應,對於生產者來說,價格與售出商品的單位負相關。(也就是價格越高,賣的越少,反之亦然)而我們要最大化的總利潤,是價格*售出商品單位-成本。因此我們不能試圖通過增加單位商品利潤來增加總利潤。在這個情況下,生產者固然有定價權,但因為要追求最大利潤,商品價格依然會受到消費者偏好的制約。而不同的市場其消費者偏好是不同的,因此自然就有了不同的定價策略。這應該是一種價格歧視吧。

感覺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款好像沒有解釋的很清楚,如果有需要的話在更新。另外如有疏漏歡迎指出。

*在完全競爭市場舉的例子中有簡短的解釋

**如果刻意追求高的單位商品利潤會造成銷量減少,可能會增加總利潤也可能會減少總利潤,事實上增加還是減少利潤和需求曲線的彈性有關係。

參考資料:

經濟學基礎 第五版 章節14.4 價格歧視, [美]曼昆著


因為有出口退稅。 國家為了讓國產產品在國外有競爭力,同時也鼓勵出口, 會將國產產品在國內的某些稅退還給企業。

但現在,某些產品已經不再退稅。 2010年6月2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下發《關於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決定從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鋼材、醫藥、化工產品、有色金屬建材等406個稅號的退稅率。


這更多地反映的是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的差別吧。

在中國不少市場的競爭還不充分,行業法規不完備,上下游發展不完全,消費者消費習慣、理念還相對落後,所以還處於「新興市場」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國產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高於(或者低於)國外成熟市場銷售價格是很正常、很常見的現象。

隨著市場的發展,競爭的加劇,很多商品的價格都會變化,相應的,業態也會變化,也可能在競爭中會出現一家獨大、行業壟斷等等各種情況。

在預測商品價格和市場趨勢時,參考國外成熟市場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方法。當然,也有很多情況下國外的成熟市場並不具備參考價值,這便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1 稅.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數據。中國商品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從而導致中國商品普遍比外國高。

2 流通成本.

除了物流當中的運輸需要各種費用(包括不限於亂罰款,亂收費)以外,流通環節成本也很高(進場費,廣告,促銷,年節費,地貼,各種暗箱操作等)這些成本都被納入價格中,然後轉嫁了給消費者

3 貿易順差

使得我們國內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國內貨幣投放量越來越多,使得人民幣目前階段的對外升值,對內貶值,讓大家感覺外國貨物越來越便宜了

4 出口退稅

用國家財政收入對國外消費者進行補貼,使得外國商品便宜

5 信用成本

大陸到處是欺詐,貿易商之間拖欠貨款比比皆是,從而導致生產商只有提高出廠價格才能保障自己的利潤。而對於出口,只要你和外商簽訂了合約,美國進口商給你信用狀,你去銀行抵押貸款,生產之後你發貨,錢就到手了,雖然相對大陸而言錢比較少,但相對的風險也小。


3000-600=2400

2400里可能包含了稅收、紅包、廣告費用、促銷費用、渠道費用等,到底3000賣到國內利潤高 還是 600賣到國外利潤高,還不一定

另外,市場地位、品牌溢價的作用應該也是存在的


說明這個場子的保護費比外邊場子的保護費高。最煩你們這些理論家了。題目拿批發跟零售價格比,是釣魚么?


實在不明白上面回答儘是從成本啊體制啊找原因。

說到底企業都是趨利的,無論什麼樣的定價,前提都是有的賺,或者若干條件成熟後有的賺。

先說暴利

以前混過沃爾瑪,進貨價和實際售價間的差距有多大多小很複雜,是賺是賠從售價上根本看不出來,只能從進價上觀察。

簡單說幾個例子,同一個廠家的洗衣機,樣式一樣,因為品牌不同,進價相近的情況下售價差額超過一倍。

促銷商品和正價商品,某些品類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主要是非食商品。

促銷商品,往往並不是為了掙錢,而是沖銷售業績,很多銷售為了提成都會這麼做。而促銷的成本,包括賣場位置、促銷周期長短、促銷推廣宣傳物料、進店費用、賣場經理和大區採購的秘密協議等等。想賺錢?生產銷售成本和出廠價之間的差額及賣場進貨價和售價之間的差額足夠大就行了。

再說海外市場

很多看似風光的國產全球品牌實際在國外都是賣給海外華人和窮人的!那你覺得這幫人能為商品付出多高的價格?

很多商家為了出海,價格往往壓到很低,中國貨唯一優勢就是便宜!

做加工外包的,實際只掙個加工費,利潤全在品牌擁有者和渠道商那裡。

有很多靠出口補貼過活的商家。

而國內呢?

品牌的價值遠大於商品的實際價值,澳洲一杯星巴克咖啡不過摺合20元,國內賣30+。越是看起來高端的商品,利潤越大,當年MOTO的V3剛出的時候,號稱鈦合金機身全球最薄,售價高達8000+,沒三月,售價掉到5000,兩年後只有一千多了。

商品的成本,只有在上市初期時很高,因為要分攤研發推廣物流渠道稅費等一大堆,但是只要熬過這段,成本超低,基本就是凈賺。

別以為便宜的利潤不高!比如超市裡的各種服飾及廚房衛生間用品,除了洋品牌的,大部分都是義烏批發的,中間商倒手賣到超市,你覺得中間商會幹賠本買賣么?

家電和電子數碼產品,稍微了解過國外市場的都應該知道國內外價格的差距,當年X想筆記本美國價格和國內差距太大被曝光後,各種封鎖媒體闢謠軟文轟炸,都懂的。


1.因為出口退稅

2.運輸成本

3.某些國情因素

你沒看錯,一件貨物從廣東發到國外的運輸成本可能(注意:可能)比發到北京要更低


從國際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一種傾銷行為。

三個條件必須具備:一是市場屬於不完全競爭市場,可能是壟斷競爭市場,這意味著各廠商生產的產品不完全相同,消費者會根據對不同品牌的偏好來選擇產品;二是國內外市場被分割,從格蘭仕的例子來說,除非國內外差價大到某種程度,否則消費者沒有理由國外買一台洗衣機再跨越太平洋運回來…三是不同市場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一般來說國外市場擁有比較大的需求價格彈性,意味著國外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價格敏感程度比較高,降低國外產品售價帶來的銷量增長會顯著大於國內產品的降價,所以廠商更有動力降低國外產品的售價。詳細的推倒需要用到壟斷競爭模型下的邊際利潤和邊際成本的關係。

這只是從理論上來解釋這個現象,實際情況中還要結合各行業具體情況來討論。


我舉一個自己看到的例子。我在西安上大學,在西安生活成本其實不是很高,一個月開銷大概在700-800元之間浮動,可以活的比較滋潤了。在德國,在漢諾
威上大學,一個月所有的開支,如果住在學生宿舍的話,大概是610Euro,這個是真實的數字,一個在那裡上學的學長告訴我的。同樣一台筆記本電腦,就是我現在這台,DELL-15R-7520,在歐洲大概賣800Euro。

取整好算一點,800比600多大概33%,我不能想像在西安1000多塊錢能買一台這樣的電腦。。。

可見國內的稅多高


應該是國內產能過剩造成國外市場比國內市場好做,一件物品出廠價80元,到國外市場貨架可能賣到700元,中間差價都是被國外資本主義市場爭去。


這個帖子已經看不到了,就通過字面我們在這裡探討一下。出口的物品比國內便宜,格蘭仕炮轟滾筒洗衣機暴利:出口6百 國內賣3千,這個貌似很不合理,但是我們來理一下。

出口600可能是出廠價格,3000是零售價格,因為從廠價出來,還要經過大中小批發商,然後才會到零售客戶手裡。但是這中間2400元的利潤,對於大中小批發商來說也太高了吧,有點不合情理。

現在市場上不是有很多外觀相似,功能一樣的產品,貌似一樣的東西,其售價也不同啊,其實這裡還存在一個訂製產品,現在好多電商不就是這樣嗎,實際上產品還是有差距的,定製的東西和廠家非定製的產品還是有區別的,一般外行人是很難看出來和區分的,這就需要專業的工程人員才能區分和甄別!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出口是有退稅的,雖然工廠出口600塊,但是加上出口退稅的錢,工廠的利潤空間還要大些。


稅是主要原因 出口有退稅

而且國外沒有17個點的消費稅 運輸成本也低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