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使命精神是什麼?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司門人對孔子的評價,竊以為這是儒家的核心精神之一,也是他對積極入世理念的踐行,即甘願寂寞,也要為世之木鐸,自擔救世濟民的重責。後世文人皆秉承這一原則,孔子是這一精神的創始人,無疑也是最好的踐行者。

舒婷說:「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孔子就像那神女峰,在高高的廟堂之上展覽了千年,可誰又解他千年的嘆息,和那香火繚繞背後千年的寂寞。?

孔子有無人與歸的寂寞。生在一個「天下無道久矣」的亂世春秋,歷史的洪流以它勢不可擋的姿態吞沒了一切,吞沒了宗法禮制,吞沒了周朝百年盛世。於是孔子用磬外之音作出了他的選擇:逆流而上。門外挑草的漢子無奈地說:「水深,那就索性連著衣裳有過去;水淺,無妨撩起衣裳走過去。」與其置身於水深火熱,不如縱身跳出,於是有了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只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可是孔子正色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即使水再深,也要趟這渾水。「鳥獸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隱逸,不是他的本性,他定要做那世之木鐸,自擔救世之擔。於是他成了司門人口中那位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卻沒有人可以與他同道。

?孔子有無知我者的寂寞。春秋本該是個百家爭鳴,人才大流動的時代。孔子周遊列國,卻四處碰壁,落魄如喪家之犬。君王諸侯不能理解,世人不會明白。只有他的那一幫學生相伴相隨。於是顏回死,孔子才會大哭:「噫!天喪予!天喪予!」畢竟世間有少了一個能夠讀懂孔子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知我者其天乎?!」恐怕能夠明白他的真的也只有天了吧。可上天啊,你明知他與這世間格格不入,又為什麼要讓他遭此辛苦,只是為讓他在「逝者如斯夫」的感嘆中度過顛沛流離的一生嗎??

孔子有供奉於廟堂的寂寞。他生前處境凄涼,死後卻無限風光。他被高高供奉於廟堂之上,朱紅的大門上銅釘閃爍,門前還有一把枷鎖,一把封建統治的枷鎖,本以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足以告慰孔子的在天之靈,可那已不是孔子之儒,孔子之道,歷代帝王帶著「至聖先師孔子」這一偽善面具,奴役、驅使著人民,肆意燃起戰火。孔子默默地看著這一切,淚流滿面,可他已無法用語言來發出驚天動地的嘶吼,無法用行動來抗爭,千百年來竟無人理解他內心的悲傷,他如此寂寞。

?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爾廟之美,百官之富。」我們洞穿不了一切,更無法入內。只有在門外徘徊,可孔子寧願推翻這千丈之牆,打破這千年寂寞,可他無能為力……

孔子的寂寞還在繼續……


普度眾生


放不下、


推薦閱讀:

是不是上大學要去遠一點的地方?
你為什麼想從政?
作家可以後天養成嗎?

TAG:理想 | 現實 | 孔子 | 精神 | 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