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的濁音b/g/z和吳語的濁音b/g/z有什麼區別?

請問應該如何理解這段話?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有濁塞音 (濁爆破音) 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阻礙音,而是來自其鼻音。故此,濁塞音/b/和/ɡ/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 (Prenasalized consonant) /?b/和/?ɡ/。


問題是吧……吳語的濁音又不是全境統一的,而且特別是題主提到的z(還有v gh),各個地方讀法差挺大的。出現在詞首位置上北部的sz和溫州的純z很容易分辨(當然寫《當代吳語研究》的錢乃榮直接把溫州寫成sz北部寫z,不知道怎麼想的)。這個z和閩南某些地方的z就差別更大了。


一方面描述了閩南語與吳語聲紐格局的差別。古漢語 (構擬) 的濁塞/擦音分布在閩南語的清塞/擦聲母中,閩南語的濁與鼻均來自古漢語 (構擬) 的鼻音聲紐,根據韻母是否鼻化而呈互補分布。

另一方面解釋了其具體音值與吳語的區別。個人聽感覺得閩南語是成/持阻部份是鼻音,除阻用塞音,甚至有一定內爆感。音值在口語中似乎也因人或口音而異,存在一些變體,譬如擦化成類似於v、gh的感覺。以上是對塞音而言的,而擦音z (主要來自日母) 與吳語的差異沒有塞音那麼大,從略。


閩南語的,實質是 m ng 的音位變體,後面跟有 鼻化母音則更偏向 m ng ,否則更偏向 b g 。。dz 是文讀音中 日母的發音(漳潮州),其實閩南語文讀音 日母最初形態是 z,不過 這樣純粹是擦音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泉州 混入邊音l ,結果 與 n l 成為一個音位變體組,漳州 潮州 則變塞擦音,莆田又在塞擦音的基礎上 清化。。。


就是閩南話中的b g大致對應普通話的m ng,吳語的b g相對中古保持不變。


閩南語的bgl聽起來像m ng n。吳語的濁音閩南人發不出來,經常也聽不出來。


吳語的濁音其濁感來自後面所接母音的氣化,跟閩南那種由鼻音變來的濁音聽感很不一樣。


推薦閱讀:

「沒」字和「未」字在漢語發展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有哪些因素可以決定一門語言的正常語速?
美語中,當/t/出現在兩個母音之間並且處於非重讀位置的時候,不送氣。那/p/、/k/是否也如此?
mango和芒果,哪個是音譯?或者只是個巧合?

TAG:漢語 | 吳語 | 語音學 | 語言學 | 閩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