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例子?

諸多學術界大神都在幼年期就天賦異稟,希望了解一下是否有年輕時資歷平平,到後期卻一鳴驚人的例子?


"知道博士生和實驗技術員唯一的區別是什麼嗎?"
"是什麼?"
================================
"就是實驗技術員的工資比你高"
====

197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ulius Axelrod(阿克塞爾羅德)就闡釋了這段對話。

Axelrod生於1912年,是個來自波蘭的猶太家庭後裔,由於家裡窮只能去紐約城市大學學習,主修生物和化學,開始時想當醫生,但申請的所有醫學院都被拒絕了。他在學校的專業課上沒有得過A,只有B和C,甚至有些課的成績是D。

1933年畢業時(21歲),只找到了紐約大學哈里曼實驗室的一個志願者職位,熬了一段時間才只做個實驗助理。1934年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一瓶氨水在他面前爆炸導致他左眼永久失明。這期間通過上夜校,弄了個碩士文憑。

1935年實驗室關閉(23歲),Axelrod在一個名叫「工業衛生實驗室」的小部門找到了工作,做檢測食品和維生素,一干就是10年。

這時出現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Bernard Brodie

(人稱「Steve」,藥物代謝學之父,他是整個領域奠基人開拓者,甚至之後相關領域的著名研究者幾乎都是他的「科學後代」:徒弟、徒孫、曾徒孫,形成一條龐大的遺傳鏈。)

1946年(34歲),還在工業衛生實驗室各種打雜的Axelrod因為上司的要求,去找Brodie討論一個研究:一些治療頭痛的葯的有效成分是什麼?
兩人開始了第一次合作,研究清楚了乙醯苯胺的代謝和途徑,以及其重要的產物乙醯氨基酚。
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泰諾」

Brodie極富人格魅力,他精力充沛,才思敏捷,魄力非凡又有很多大膽的實驗嘗試,這時Axelrod發現自己再也不想回原來的實驗室了,進入了Brodie的實驗室,當實驗技術員。

在Brodie實驗室,Axelrod產出頗豐,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甚至實驗室的諸多問題因為Axelrod的方法迎刃而解。

但Brodie不為所動。Brodie在實驗室的風格有些獨裁(畢竟他的確是業內最牛的人),只允許他一人思考,其他人只管照他說的做就可以了。一直不想Axelrod去讀博士,希望Axelrod可以一直當「Brodie的專用技師」。甚至當時Brodie吃飯是在醫生餐廳,而Axelrod因為只是實驗技術員不能進去。由於Axelrod需要這份工作來供自己、妻子和兩個孩子的生活,也因為對Brodie知遇之恩的感激,遲遲沒有離開。

直到1954年(42歲),一項研究徹底激怒了Axelrod。這原是一項不起眼課題的一部分,Axelrod因為自己敏銳的思考,甚至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所有思路設計,實驗實施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極其著名,發現了體內的肝微粒酶的解毒作用。但當準備在 Science 上發表時,Brodie執意將自己排到作者的第一順位,而且在之後的各種介紹中對Axelrod閉口不提。

Axelrod決定離開Brodie,申請了George Washington大學的生化博士,當年的系主任Paul Smith對他說,「其實你已經寫了好幾篇博士論文了。」

「我花了1年時間獲得博士」,Axelrod後來講課時,這句話總能博得滿堂喝彩。(要知道科學博士Ph.D.一般都是需要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1955年(43歲),Axelrod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位貴人,時任NIMH主任的Seymour Kety,

Kety讓Axelrod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實驗室,並且給了他日後最重要研究的方向: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

至1961年(49歲),Axelrod有了里程碑的發現:去甲腎上腺素作為神經遞質的再攝取機制。

然後開始有了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再攝取機制的研究。

這才能有日後的「百憂解」,甚至至今所有的抗抑鬱藥物都是基於Alxelrod的研究。

1970年(58歲),Alxelrod拿到諾貝爾化學獎。

=====

所以,

「知識無君王,唯才智是尊,亦無貴族,唯才子是問。」

====

更多內容,在 微信公眾號:pianjianzhiren(偏見職人)


舉一個本專業的典型人物。

這位叫做Erdal Ar?kan,土耳其人,生於1958年。

他年輕的時候赴美留學,23歲的時候在美國加州理工獲得學士學位,然後去麻省理工深造。

他博士的導師是通信界超級大牛Robert G. Gallager,業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還獲得過IEEE榮譽獎章,是全世界電氣電子學界最高的榮譽。

後來Ar?kan科研也比較順利,雖然沒有多麼驚艷的成果,但他順利地在24歲和27歲的時候,拿到了麻省理工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但博士畢業後,因為不喜歡美國的tenure track,於是在1987年回到了他的祖國土耳其,進入畢爾肯大學任教,研究方向還是通信方向。但在學術界一直屬於默默無聞的類型,可以說毫無知名度,與此同時他當年的導師和師兄弟們,例如David Tse卻越來越風生水起。

看一下Arikan教授的谷歌學術的論文引用記錄可以發現,在2009年之前,Ar?kan教授的論文引用量低的可憐。看起來就像是在混吃等死,毫無亮眼的學術成果。

但2009年是一個轉折點,Arikan教授歷經十幾年鑽研,十年磨一劍,終於在51歲的時候憋出了一個大招。那就是他在2007年提出信道極化概念後,又基於此概念原創地提出了一種新的信道編碼方式Polar Code,就是今年華為力推,並寫入5G標準的那個碼。

Polar Code被證明是人類已知的第一種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這一突破可謂划過漫長黑夜的一道閃電。而這時候他已經51歲了,已經在土耳其坐了二十年冷板凳,相比於他的老師Gallager,可謂大器晚成。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相信他憑藉Polar Code完全可以名利雙收,足以在科學史,尤其是通信學科歷史上留名,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先祭一張圖,開學的時候一場報告中他的ppt

1992年出國,當時已經已經29歲,博士尚未畢業,成果廖廖無幾。

跟現在的青千海龜,30歲出頭就成為教授的年輕人比起來,的確差的遠了。不過並不妨礙92年起開始開掛的人生。

再祭一張圖

當時他在對我說:

小夥子,我抽煙你就不要拍了,說你呢(用手指我),別拍了,影響不好。

-----------分割線----------------------

過兩天又可以和薛院士見面了哈哈哈哈哈順便宣傳下微沙龍你的學校有哪些令你讚不絕口的設計? - xy朱的回答 - 知乎


我老闆Fraser Stoddart四十多才轉方向開闢新領域,今年拿諾獎的工作是接近五十歲才開始做的,五十多歲才在業內小有名氣,六十歲聲名大噪,七十四歲問鼎諾獎,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Harsanyi, 生於匈牙利,早年學習哲學,在匈牙利科學院工作,後因為政治原因流亡澳大利亞,近40歲在斯坦福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47發表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played by "Bayesian" players, I-III. part I. The Basic Model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海薩尼轉化」,一個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轉換成一個具有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使得博弈論中處理不完全信息的困難得以解決,這一成就讓他在1994年與納什和澤爾騰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龍以明院士,1948年生,研究方向為辛幾何和非線性分析。

1973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學院(現天津師範大學),1981年在南開大學獲碩士學位,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現任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因為歷史原因39歲才拿到PhD學位,還能沉下心來在基礎學科做出original的工作,非常值得敬佩。


我還是說一些真正大器晚成的例子吧,有些人的眼光太狹隘。另外,我想強調,想要大器晚成肯定是要天賦異稟的,否則就只能庸庸碌碌一輩子。大器晚成的人只是年輕時候沒有好的際遇,暫時沒有做出大工作的資源。而那些天賦平庸的人就算資源再好也很難達到巔峰境界。所以究竟是晚成還是早成,只是個人遭遇問題,不是說天賦不行就可以等著晚成。

1. Kodaira

34歲拿到phd可謂大器晚成,然而人家phd畢業就已經是大師級別的水準了。5年之後就得到fields獎。當然他比同一年得獎的Serre大了11歲可算是大器晚成。這個例子說明即使是fields獎獲得者也有大器晚成的。Kodaira到了50歲以上還保持在巔峰狀態,直到回日本以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數學研究才不像之前那麼引人注目。他的主要貢獻有3項:消滅與嵌入定理,復曲面,復結構的形變。每一項都是開天闢地。他大多數重要的工作都是40歲以後完成的,所以後來又得了Wolf獎。

2. Bott

Bott之前是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後來才轉的數學。30歲以前沒寫過什麼數學論文,而Serre 28歲就得fields獎了,可見是大器晚成。然而人家沒過幾年就證明了周期定理,從此進入頂尖數學家的行列。他證明此定理的時候很多比他資歷更老的拓撲學家都在算同倫群,而他卻在那裡觀察規律撿現成。可見,有些人就是一輩子死心眼,過於踏實,其實也就是死板。做大工作還是需要機智和審美的。2000年獲得Wolf獎。

3. Sato

因為之前跟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朝永振一郎學習物理拿過一個理論物理phd,然後再轉數學,所以Sato 35歲才拿到phd。然而跟Kodaira一樣,他畢業的時候就是大師水準。博士論文開創了microlocal analysis,後來漸漸發展成代數分析這門學科。許多做代數幾何的人都推崇Mukai在Fourier-Mukai transform上的工作,然而最早理解Grothendieck在derived category上想法的日本數學家可以說是Sato,Mukai的工作其實受Fourier-Sato transform的啟發。另外,他有個好學生,Kashiwara,極大地發展了Sato學派的工作。最近幾年Sato的工作甚至極大地影響了辛幾何和辛拓撲。2003年獲得Wolf獎。

我覺得數學家做到以上級別才可以算大器晚成吧。張益唐貌似是比以上三人還要晚成,但是無論是天賦還是成就,與他們都不在一個級別上。原因之一是他沒找到一個好老闆,導致經歷過於曲折,被嚴重耽誤了。然而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的審美。大師雖然有各自的風格,但是他們的審美卻是相對一致的。做數學而不懂得判斷什麼是美的,這才是最大的阻礙。


分析狗表示女神SiJue WU可以算大氣晚成,我無法客觀評價她的工作,但仰望一下還是可以。Wu是水波方程的世界頂級專家,可以算是十年磨一劍,對水波適定性問題做出了突破性貢獻(大概97-99年之間)才成名的。當我相信她年輕時候肯定不是資質平平,作為PDE方面的專家,Wu的工作雖然數量非常少,但質量很高。像Wu與Zhang Yitang這樣品位高又能摒棄世俗壓力,專註於做大問題的人真的非常可貴,他們的經歷並不勵志。因為這基本上是普通人難以達到的高度。在這個不抱大腿就沒有「好」paper,沒有paper就沒有好工作,沒有經費的浮躁年代,我們可以抱怨,由於各種原因,數學上我們國家幾乎沒有任何成功傳承下來的學派,我們可以安於follow歪果仁的工作。應該慶幸,至少還有像Wu與Zhang這樣的華人數學家。


皇后樂隊吉他手,老來長得很像牛頓的Brain May,擁有30餘年的搖滾明星生涯的天文物理PhD,還當上了名譽校長。不太清楚這等成就算多高,但也算大器晚成吧。


張益唐。2013年證明了弱孿生素數猜想,58歲。 大器晚成指的是年齡偏大才取得重要的成就,資質一般的大器晚成概率很低

我說的是「弱」孿生素數猜想,即只需證明界的有限性


NO.1 曾國藩

這幾年心靈雞湯啊,《百家講壇》啊這些都快把曾國藩小時候特別笨,背書總是記不住這件事給說爛了,我就此略過,直接說曾國藩的學術成果吧。

《經史百家雜鈔(上下)》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二十六卷。《經史百家雜鈔(上下)》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後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讀本。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十一類。

青年毛澤東在給黎錦熙的一封信里說過這樣一句話:「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句話,現在已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名言。「獨服曾文正」,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嗜讀曾國藩的許多著作。對於曾國藩的著作,可以說,毛澤東是遍讀了的。在這些讀過的曾氏著作(包括編纂的)中,《經史百家雜鈔》是毛澤東相當鍾情、甚為推崇的一部書。

他認為,《經史百家雜鈔》是一部囊括經、史、子、集四部精華的優秀的古文選本,是一部研習國學的入門書。

他推崇這部書的意見,集中反映在他寫給蕭子升的一封信里。他寫道:

顧吾人所最急者,國學常識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經,早通群經。今欲通國學,亦早通其常識耳。首貴擇書,其書必能孕群籍而抱萬有。干振則枝披,將麾則卒舞。如是之書,曾氏「雜鈔」其庶幾焉。是書上自隆古,下迄清代,盡掄四部精要。(《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NO.2 蘇洵

曾國藩小時候是笨,蘇洵是小時候搗蛋。

蘇洵少時不好讀,父親健在時,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遊,走了不少地方。

蘇洵母親史氏病故,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蘇氏祖墳。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時間實已太晚,何況一開頭的時候,態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麼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每日端坐在書齋里,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並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所以歐陽修作墓志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上學術成果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在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的蘇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嘉佑集》15卷、《四部叢刊》影宋鈔本,以及《權書》《衡論》


錢賓四先生


我還有十年,別急。


Leo Breiman(1928~2005)

里奧.布瑞曼,統計學家和機器學習學家。

對集成學習有三大貢獻,Bagging、隨機森林以及關於Boosting的理論探討。有趣的是,這些都是他在1993年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系退休後完成。

他自認為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隨機森林,是70多歲時做出來的。

以上引自周志華老師所著《機器學習》。

想想自己年紀輕輕的,做事情都不如別人退休的老爺子有熱情,真是慚愧。


從外語系英語專業學生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世界知名的地質學家,是不是很傳奇?

周衛健,1953年3月生,女,河南南樂人,政協陝西省第十屆、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 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53年3月生於貴州省貴陽市,籍貫河南南樂。1976年畢業於貴州大學外語系,1995年在西北大學地質系獲博士學位,獲中國首屆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實質性雙聘教授。曾任國際放射性碳學會常務理事,國際PAGES/CLIVAR工作委員會委員,現任這一國際SCI雜誌的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評委;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任。《Radiocarbon》編委。1968年12月參加工作。

1992年 1月加入九三學社。

1968年12月至1972年3月貴州省羅甸縣知青;

1972年3月至1973年9月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教師;

1973年9月至 1976年7月在貴州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學習;

1976年7月至1978年11月貴州省赤水天然氣化肥廠職工;

1978年11月至1985年4月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85年4月至1999年9月任中科院西安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其間:1987年7月至 1988年8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理系學習碩士必修課;1992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西北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5月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其間:2002年11月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2004年10月至2006年7月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7年7月以後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主委,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2010年10月19日,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第二十一屆院士大會在印度海得拉巴市舉行,來自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TWAS院士、獲獎科學家、特邀代表400多人出席了大會,在本次TWAS大會上,周衛健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講一個偏門一點的

econometrics 有個人叫 S?ren Johansen

他發明了 johansen approach

Johansen test - Wikipedia

他那篇介紹這個方法的文章發表時間是1988年(是計量經濟學引用最多的文章之一)

當時他應該是49歲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