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這句話?

如題


蟹妖。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到這兒,心經講完了。

這裡沒聽懂,後面弄得再通透,也沒用。

《美麗波羅蜜多色經》

有個大美女,長的特漂亮,艷壓群芳,勝一切美色。

年輕人,美不異靚,靚不異美,美即是靚,靚即是美。白富長腿,亦復如是。

年輕人,是諸美色相,不矮不窮,不猥不瑣,不窩不囊。

是故艷有大美,無矮窮挫,無土肥圓,無屌絲怪蜀黍,無猥瑣乃至無死胖子。

無齷齪,亦無齷齪盡,乃至無下賤,亦無下賤盡。

無花痴齷齪,無噁心娘炮。

以無所得故,菩提大美妞,依漂亮波羅密多故,臉無瑕疵。無瑕疵故,無有爭艷,遠離醜八怪,究竟大美人。

三世大美人,依漂亮波羅蜜多故,得男人趨之若騖三晚三萬塊。

故知,漂亮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丑,真實不虛。

故說漂亮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漂亮漂亮,長得漂亮,長得太漂亮,男人都我的!

您說,是怎麼能長得漂亮重要?還是知道漂亮了有人追重要?!

PS。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你更應該知道,如果在眼見的作用中間,想要見到能見的自性,這個自性,並不是眼前所見的作用能夠看見的。若要見到能見的自性,必須絕對離開所見與能見。因為能見自性的本體,不是所見的作用與能見的功能所能見到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怎樣可以用因緣、自然,或者兩種和合的作用,來說明自性本體的道理呢?你們因為智慧狹劣,不能明了自性的清凈實相。我希望你們善自思惟,不要懶惰懈怠,才能證得靈妙正覺自性的大道。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所以你現在應該知道,若把這個所知所見的作用,認定是一個可以能知的東西,那就是無明的根本。如果明了這個所知所見的作用,它的自性功能,本來是不可見的,無形相的,那便是無煩惱的寂滅清凈真心。你何以在這中間,誤認為再有其他東西存在?

有人說我故弄玄虛,有人說我答的可能有錯謬。

其實我的思路很簡單,

一,心經通篇是在講一件事兒,觀自在菩薩深深的行持般若波羅蜜以及行持般若波羅蜜的各種境界。

二,般若,也叫無上智,也叫無二智。智慧,本身不是知識。佛法,也不是學習知識。更通俗的說,是一種境界。好比吃過西紅柿的人知道西紅柿的味道,質地。而沒吃過的人不能用別人的描述而知曉。所以,明白西紅柿味道的關鍵在於「吃」,佛法證得無上佛國的關鍵在於「定慧等持」

三,就像吃飯必須要吃了才能飽,光聽人說是不可能飽一樣。佛法也靠自己的定慧等持去修行,聽別人講道理,講境界,到頭來沒屁用。宗門有句話,說食不飽。

四,心經全文的邏輯打個比方,就是一富二代,特有錢,逛大街,買這個,買那個,錢也花不完,買東西也沒完,想買啥買啥,想有啥就有啥。那麼看心經的核心,到底是研究他買了包,買了表,買完了基金買股票。還是研究他怎麼掙到的這麼多錢?

五,我個人主張,與其琢磨他買了什麼,不如悶頭掙錢也去壕一把。所以這個問題我沒從正面回答。當然,我也不想從正面回答。徒增所知障,顛倒妄想……

六,研究包,鼓搗表,沒錢,沒屁用……

七,願法界眾生皆土豪。


為了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建議先熟練修習以下基礎佛法: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 十 一切入。所謂

地一切入。

水一切入。

火一切入。

風一切入。

虛空一切入。

青一切入。

黃一切入。

赤一切入。

白一切入。

識一切入。

是名十 一切入

是菩薩。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一切界入一界。所謂入地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一切界入一界。所謂入水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一切界入一界。所謂入火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入一界。所謂入風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入一界。所謂入虛空界。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青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黃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赤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白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識入。

若欲以一切地水火風空青黃赤白識入一入。即入一入。是故名為一切入入一。一入即成一切入。是故名為一切入。

是名菩薩摩訶薩十 一切入。


是緣起性空,因緣和合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色是緣起性空的,因緣和合產生色


蜻蜓眼裡的世界和你眼裡的世界一樣嘛?

如果不一樣那麼世界應該是怎樣的?

一顆樹是無數個分子排列組合而成,空氣里也有無數的分子排列組合在一起。都是分子,原子,質子,電子。兩者差異在那裡呢?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者,境也。空者,心也。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說色不異空。心不自心,因色而心,故說空不異色。世人以色為色,不知色非色,以空非色,不知空即色,前者為斷,後者為常,皆二邊見。

世間人以空相來說空,不知空相還是色。以色為四大聚,無自性,無常,而說色空,乃聲聞見。以色為有,空為不有,色空相依而說空者,為外道邪見。知色為心,知心為空,知空無得,而現諸色者,為正見。

心經言色不異空,何也?此多被闡釋為色乃四大和合因緣生故,沒有一個不變體性,所以說其空。此乃外道所說,假色之變異無常而說其空。佛說色不亦空者,說的是色性本空。說的是「性」,而不是「相」。若依相說即是幻法,幻法必壞。如同水月鏡花,鏡花為色,其性為空。鏡中本來就沒有花,所以空中無色。

諸佛菩薩都說色空不二;有無不二;空是另一種色,無是另一種有,為什麼?搞不懂,為什麼歷來說法者都話到嘴邊留半句,讓我等鈍根之人如何曉得?不僅無是有,非有非無還是有,因為都是「動」,誰動?心動,一動妄即立,那麼不動又當如何,呵呵,不動已然動了,故禪門說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誠非虛言也!

——澄江明月色成空


解讀心經 心經應在大般若經中予以解釋 心經本意【一切法無自性不住於一切法】初期大乘佛學與佛祖佛學一致

爵士貓剛剛

漢地佛教所理解的【心經】是出自於【大般若經】,我下面有【大般若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七】對應的完整經文。

大般若經所說的【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為了表達,般若性空的思想。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一切法都無自性。【諸法因緣和合,施設假名菩薩摩訶薩及般若波羅蜜多】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緣起緣滅,菩薩以及般若波羅蜜多本是佛法的施設假名!這點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思想!大般若經【菩薩非實有,是佛法的施設假名】的思想,可以與大乘佛學初期的經典相對應,大乘佛學初期經典都強調【成佛成菩薩,需歷經無量劫】,其實這就是要去除凡夫執著於【菩薩十方佛為實有】,這是與大般若經【菩薩非實有,是佛法的施設假名】一致的!

可惜後來的漢地佛教,由於脫離不了漢族文化【宇宙本體論】的影響,反而一直認為【菩薩十方佛為實有】,這就是漢地佛教曲解【心經】的源頭!

大般若經所說的【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為了表達,不要住於一切法,【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處,住聲、香、味、觸、法處。由此住故,於色處作加行,乃至於法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簡單說就是修行人不能為【我、我所執所纏擾】,否則就會【心便住色,住受、想、行、識。由此住故,於色作加行,於受、想、行、識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大般若經所充分解釋了,為何【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世尊!色不應攝受,受、想、行、識不應攝受;色既不應攝受便非色,受、想、行、識既不應攝受便非受、想、行、識。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關鍵就是【一切法無自性】,當然不能住於一切法相。

【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菩薩摩訶薩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如是一切相智既不應攝受便非一切相智。所以者何?以內空故,外空故,內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勝義空故,有為空故,無為空故,畢竟空故,無際空故,散空故,無變異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何以故?世尊!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所以者何?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

大般若經關鍵就是【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

所以大乘佛學初期是堅決持有【一切法非實有,自性空】的思想,這是與佛祖的原始佛學思想一致的!

至於後期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融合,自然就搞了【菩薩十方佛的法身化身應身】的觀念,就有了菩薩處處顯靈,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故事!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明了,就不說了!

=======================================================================

[0205b11]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何以故?世尊!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世尊!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

[0205b18]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何以故?世尊!眼處眼處性空,乃至意處意處性空。世尊!是眼處非眼處空,是眼處空非眼處,眼處不離空,空不離眼處,眼處即是空,空即是眼處,耳、鼻、舌、身、意處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處,乃至不應住意處。

[0205b26]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處,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何以故?世尊!色處色處性空,乃至法處法處性空。世尊!是色處非色處空,是色處空非色處,色處不離空,空不離色處,色處即是空,空即是色處,聲、香、味、觸、法處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處,乃至不應住法處。

[0205c04]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界、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眼界眼界性空,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眼界非眼界空,是眼界空非眼界,眼界不離空,空不離眼界,眼界即是空,空即是眼界,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界,乃至不應住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0205c14]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耳界耳界性空,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耳界非耳界空,是耳界空非耳界,耳界不離空,空不離耳界,耳界即是空,空即是耳界,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耳界,乃至不應住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0205c23]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鼻界、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鼻界鼻界性空,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鼻界非鼻界空,是鼻界空非鼻界,鼻界不離空,空不離鼻界,鼻界即是空,空即是鼻界,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鼻界,乃至不應住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0206a03]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舌界舌界性空,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舌界非舌界空,是舌界空非舌界,舌界不離空,空不離舌界,舌界即是空,空即是舌界,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舌界,乃至不應住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0206a12]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身界、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身界身界性空,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身界非身界空,是身界空非身界,身界不離空,空不離身界,身界即是空,空即是身界,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身界,乃至不應住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0206a22]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何以故?世尊!意界意界性空,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世尊!是意界非意界空,是意界空非意界,意界不離空,空不離意界,意界即是空,空即是意界,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意界,乃至不應住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0206b02]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地界,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何以故?世尊!地界地界性空,水、火、風、空、識界水、火、風、空、識界性空。世尊!是地界非地界空,是地界空非地界,地界不離空,空不離地界,地界即是空,空即是地界,水、火、風、空、識界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地界,不應住水、火、風、空、識界。

[0206b10]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苦聖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何以故?世尊!苦聖諦苦聖諦性空,集、滅、道聖諦集、滅、道聖諦性空。世尊!是苦聖諦非苦聖諦空,是苦聖諦空非苦聖諦,苦聖諦不離空,空不離苦聖諦,苦聖諦即是空,空即是苦聖諦,集、滅、道聖諦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苦聖諦,不應住集、滅、道聖諦。

[0206b18]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無明,不應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何以故?世尊!無明無明性空,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老死愁歎苦憂惱性空。世尊!是無明非無明空,是無明空非無明,無明不離空,空不離無明,無明即是空,空即是無明,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無明,乃至不應住老死愁歎苦憂惱。

[0206b28]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靜慮,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何以故?世尊!四靜慮、四靜慮性空,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性空。世尊!是四靜慮非四靜慮空,是四靜慮空非四靜慮,四靜慮不離空,空不離四靜慮,四靜慮即是空,空即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靜慮,不應住四無量、四無色定。

[0206c08]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五眼,不應住六神通。何以故?世尊!五眼五眼性空,六神通六神通性空。世尊!是五眼非五眼空,是五眼空非五眼,五眼不離空,空不離五眼,五眼即是空,空即是五眼,六神通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五眼,不應住六神通。

[0206c15]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不應住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世尊!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性空,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性空。世尊!是布施波羅蜜多非布施波羅蜜多空,是布施波羅蜜多空非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不離空,空不離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即是空,空即是布施波羅蜜多,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布施波羅蜜多,乃至不應住般若波羅蜜多。

[0206c26]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念住,不應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何以故?世尊!四念住四念住性空,乃至八聖道支八聖道支性空。世尊!是四念住非四念住空,是四念住空非四念住,四念住不離空,空不離四念住,四念住即是空,空即是四念住,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四念住,乃至不應住八聖道支。

[0207a07]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佛十力,不應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世尊!佛十力佛十力性空,乃至一切相智一切相智性空。世尊!是佛十力非佛十力空,是佛十力空非佛十力,佛十力不離空,空不離佛十力,佛十力即是空,空即是佛十力,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相智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佛十力,乃至不應住一切相智。

[0207a17]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字,不應住諸字所引,若一言所引,若二言所引,若多言所引。何以故?世尊!諸字諸字性空,諸字所引諸字所引性空。世尊!是諸字非諸字空,是諸字空非諸字,諸字不離空,空不離諸字,諸字即是空,空即是諸字,諸字所引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字,不應住諸字所引。

[0207a27]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法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諸法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何以故?世尊!諸法常無常諸法常無常性空,乃至諸法遠離不遠離諸法遠離不遠離性空。世尊!是諸法常無常非諸法常無常空,是諸法常無常空非諸法常無常,諸法常無常不離空,空不離諸法常無常,諸法常無常即是空,空即是諸法常無常,諸法苦樂乃至諸法遠離不遠離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諸法常無常,乃至不應住諸法遠離不遠離。

[0207b10]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真如,不應住法界、法性、實際、平等性、離生性。何以故?世尊!真如真如性空,乃至離生性離生性性空。世尊!是真如非真如空,是真如空非真如,真如不離空,空不離真如,真如即是空,空即是真如,法界乃至離生性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真如,乃至不應住離生性。

[0207b18]

「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何以故?世尊!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性空,一切三摩地門一切三摩地門性空。世尊!是一切陀羅尼門非一切陀羅尼門空,是一切陀羅尼門空非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不離空,空不離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門即是空,空即是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復如是。是故,世尊!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一切三摩地門。」

[0207c01]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住受、想、行、識。由此住故,於色作加行,於受、想、行、識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7c07]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眼處,住耳、鼻、舌、身、意處。由此住故,於眼處作加行,乃至於意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7c13]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色處,住聲、香、味、觸、法處。由此住故,於色處作加行,乃至於法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7c19]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眼界,住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眼界作加行,乃至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7c26]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耳界,住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耳界作加行,乃至於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a04]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鼻界,住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鼻界作加行,乃至於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a11]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舌界,住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舌界作加行,乃至於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a18]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身界,住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身界作加行,乃至於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a25]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意界,住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由此住故,於意界作加行,乃至於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b03]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地界,住水、火、風、空、識界。由此住故,於地界作加行,乃至於識界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b09]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苦聖諦,住集、滅、道聖諦。由此住故,於苦聖諦作加行,於集、滅、道聖諦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b15]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無明,住行、識、名色、六處、[1]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由此住故,於無明作加行,乃至於老死愁歎苦憂惱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b22]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四靜慮,住四無量、四無色定。由此住故,於四靜慮作加行,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b28]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五眼,住六神通。由此住故,於五眼作加行,於六神通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c04]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布施波羅蜜多,住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住故,於布施波羅蜜多作加行,乃至於般若波羅蜜多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c11]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四念住,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由此住故,於四念住作加行,乃至於八聖道支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c18]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佛十力,住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住故,於佛十力作加行,乃至於一切相智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8c26]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諸字,住諸字所引,若一言所引,若二言所引,若多言所引。由此住故,於諸字作加行,於諸字所引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9a04]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諸法若常若無常,住諸法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由此住故,於諸法常無常作加行,乃至於諸法遠離不遠離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9a12]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便住一切陀羅尼門,住一切三摩地門。由此住故,於一切陀羅尼門作加行,於一切三摩地門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0209a19]

「何以故?世尊!色不應攝受,受、想、行、識不應攝受;色既不應攝受便非色,受、想、行、識既不應攝受便非受、想、行、識。所以者何?本性空故。乃至一切陀羅尼門不應攝受,一切三摩地門不應攝受;陀羅尼門既不應攝受便非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既不應攝受便非三摩地門。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其所攝受修行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應攝受,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既不應攝受便非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0209a28]

「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菩薩摩訶薩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如是一切相智既不應攝受便非一切相智。所以者何?以內空故,外空故,內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勝義空故,有為空故,無為空故,畢竟空故,無際空故,散空故,無變異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何以故?世尊!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所以者何?諸取相者皆是煩惱。何等為相?所謂色相,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陀羅尼門相、一切三摩地門相,於此諸相而取著者名為煩惱。

[0209b14]

「若取相修得一切相智者,勝軍梵志於一切智智不應信解。何等名為彼信解相?謂於般若波羅蜜多深生淨信,由勝解力思惟觀察一切智智,不以相方便,亦不以非相方便,以相與非相俱不可取故。是勝軍梵志雖由信解力歸趣佛法,名隨信行者,而能以本性空悟入一切智智。既悟入已,不取色相,不取受、想、行、識相,乃至不取一切陀羅尼門相,不取一切三摩地門相。何以故?以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俱不可得故。

[0209b24]

「如是梵志不以內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外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內外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無智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不以餘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亦不以不得現觀而觀一切智智。所以者何?是勝軍梵志不見所觀一切智智,不見能觀般若,不見觀者及觀所依處。是勝軍梵志非於內色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非於外色觀一切智智,非於外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色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亦非離色觀一切智智,亦非離受、想、行、識觀一切智智。乃至非於內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內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外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外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非於內外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亦非離一切陀羅尼門觀一切智智,亦非離一切三摩地門觀一切智智。何以故?若內、若外、若內外、若離內外皆不可得故。

[0209c15]

「是勝軍梵志以如是等諸離相門,於一切智智深生信解;由此信解,於一切法皆無取著,以諸法實相不可得故。如是梵志以離相門,於一切智智得信解已,於一切法皆不取相,亦不思惟無相,諸法以相、無相法皆不可得故。如是梵志由勝解力,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實相法中無取捨故。時,彼梵志於自信解乃至於涅槃亦不取著。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性皆空不可取故。

[0209c24]

「世尊!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則於彼岸非為能到。是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取一切色,不取一切受、想、行、識,以一切法無所取故;乃至不取一切陀羅尼門,不取一切三摩地門,亦以一切法無所取故。是菩薩摩訶薩雖於一切色,一切受、想、行、識,乃至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若總若別皆無所取;而以本願所行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未圓滿故,及以本願所證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未成辦故,於其中間終不以不取一切相故而般涅槃。是菩薩摩訶薩雖能圓滿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及能成辦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而不見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及不見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何以故?是四念住即非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即非八聖道支,及佛十力即非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即非一切相智,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故。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七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5 冊 No. 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大乘


《心經》寫色空總共16個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空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空指的是自性的「外貌」,意思是自性的樣子是空。即自性性空。這個空,不是空有相對的空,不是斷滅空,也不是虛空,不是頑空。

二,這句話如何理解?

這句話需要從多個角度去理解。

1,從佛法道理上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不異於空,空不異於色,色當下就是空,空當下就是色。

色是色相,一切有形質的物質皆稱為色。其實也就是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種色塵可分類為:

1)可對可見色:可以面對也能看見的色相。比如手機,電腦,灰塵,細菌,光,動植物等。即色塵。

2)可對不可見色:可以面對但是看不見的色相。比如聲音,香臭,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冷暖濕熱等。即聲塵、香塵、味塵、觸塵。

3)不可對不可見色:不能面對也看不見的色相。即法塵。比如大自然各種自然規律,比如水向下流,莊稼春生秋黃,等等。又像國家的各種法律法規,我們都要遵守,將之落入心意識里,從而成為識塵。

那麼,比如手機,手機是由主板、快閃記憶體、處理器、屏幕、外殼等各種零件組成。這些零件呢,又由其它原料組成。組成零件的原料,由有上一級原料組成……。到了最初級原料其實就是各種金屬非金屬元素了。而這些元素,同樣可以繼續上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等等等等,上溯到最後,其實就是「空」了。

這就是「色不異空」。

這個空,雖然看不見,但是不能說它沒有,若完全沒有,就不能向下組成各種元素了;但是也不能說它有,因為它的形態就是空的。所以可以說它是:有的無、無的有。

這就是「空不異色」。

上面舉的手機例子,手機,是我們加工生產出來的,那麼,我們通過邏輯推理,再一層一層的上溯回去,其實就可以發現:手機其實就是空的。(因為製造它的原材料上溯到最後就是空。)

所以這就是「色即是空」。

反過來,由空而成的手機,這就是「空即是色」了。

把這16個字再總結成4個字,其實就是:色空不二。——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色和空是完全一樣的。

2,從修行階段上說。

為什麼經文里不直接說「色空不二」,卻反覆地重複呢?因為這是佛的慈悲,為了教導不同根基的眾生,才不厭其煩地反覆敘述的。

色不異空,針對的是凡夫。

因為凡夫都認為色相是實實在在的色相,是完全存在的事實。他們不知道這些色相其實都是空的。

空不異色,針對的是二乘修行人。

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修行人往往偏於空,他們看到宇宙萬有,像上面這樣分析手機為什麼是空一樣,分析到最後發現都是空,於是一切都看空。他們向上由色溯空,卻往往難於向下由空回色。所以佛提醒他們:空也是不異於色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針對的是大乘初門菩薩。

大乘初門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沒什麼區別,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在這裡有意無意的就把色與空對立起來了。還是有對立的法相。所以佛為了提攜大乘初門菩薩們,又告訴他們:其實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你們千萬別把空色對立的去看哦。

佛、大菩薩們眼裡的色和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的。本然如此也。


很簡單。

心經講的是上坐的狀態。

上坐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除一切苦。

那麼問題來了。

請問,下坐以後呢?能不能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能不能除一切苦呢?能不能有妙用呢?

學佛,最關鍵是有沒有妙用?

什麼是妙用?

舉個例子。

就是,上坐我磨完刀了,下坐能不能用上?能不能上陣殺敵?

能上陣殺敵,那就是有妙用!

不能上陣殺敵,那就是沒有妙用!那就是上墳燒報紙糊弄鬼呢,那就是自己糊弄自己玩兒了。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色不異空」,是指所有物質的本體是空性。

「空不異色」,這裡的「空」不是不放東西,空蕩蕩的一個地方,而是某事物或者現象的本性。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色與空在本體上無二無別,心和外境只不過是我們的迷亂顯現。就如在做夢時一樣,夢中雖有山河大地、苦樂感受,但這些全部都是幻相,一旦你醒過來,就會發現與夢中的色法與空性沒什麼差別。

同樣,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一切,實際上也跟做夢沒有什麼兩樣。

想要更深入的理解,就務必對空性有所了解,聞思一些中觀方面的道理。


你通過你的身體感官理解和感受到的這個世界是「色」,真實世界是「空」。

修行到後來你能拋開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真實世界。


色由空生,可算作空的一部分,空相當於軀幹,色相當於四肢。

色與空不能離開彼此單獨運作。

色=五陰十八界

空=第八識如來藏(空有空性和性空之分,此處指空性)

南無佛法僧


推薦閱讀:

佛教是不是也發明了一些概念來威脅人們要做好人啊?
了解佛學,最好從哪一本佛經開始?
怎麼把功德迴向給親人?
如何評價一行禪師的《佛陀傳》?
為什麼很難得到佛經里的種種利益?

TAG:佛教 | 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