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鄉村建設的好?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嚮往外面的城市,拚命的往外跑,鄉村無論是常居住人口還是人才都大量的流失了,漸漸的就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和小孩,甚至還有許多村落都變成了空村。

但是明明在一些像春節等節假日,大家都會爭相恐後的回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村莊。在城市裡賺了錢,想的第一件事也是回到家鄉建上一棟屬於自己的新房子。我們也總是能看到微博上對與一些重回鄉村,重建鄉村的話題總是會有很高的點擊量。

可見,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是嚮往回到記憶力的小時候,那個可以上樹捉鳥,下河撈魚的家鄉,回到那所冬暖夏涼的老房子,嘗一嘗家門前那棵結的果總是又酸又澀,但是卻總忍不住一顆接著一顆,一口接著一口往嘴裡塞的杏子樹......

然而......這樣的鄉村好像再也看不到了,現在的鄉村要麼人去樓空,只留下破舊的房子和家門前顛毛種種的老狗。要麼所有的房子煥然一新,被建設比城市的樓房還要輝煌,什麼鄉村白宮......但卻華而不實,失去原來的味道。

難道就沒有在不破壞原有建築,原來風貌的基礎上,發展好鄉村的方法嗎?

讓外出打工的鄉民們能心甘情願,並且自豪的留在自己的家鄉,建設並且壯大自己的家鄉?


謝邀。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我也很困惑。農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年輕人了。而且國家為了解決經濟困境還在搞城鎮化,農村的人會越來越少。


謝邀。

讀費孝通老先生幾十年前寫的《鄉土中國》,依然土香撲面。無論城鄉,多數中國人還延續著鄉土的慣性。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雖然一路讀到博士,下地幹活已經不多,卻有著第一線觀察和不斷的的讀書思考,可以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過去的農村生活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美好。就拿蹲坑來說,冬日凜冽的北風刺著你的屁股,夏天密密麻麻的蚊子恨不得把你吃了,你願意在這地方呆嗎?什麼過去環境好,那時吃飽了喝足了才想的問題!原始社會的環境最原生態,沒人願意回去的。以前勞動生產率低,能吃飽肚子都是問題。精神生活更是貧瘠,一代代農村人,就像植物一樣紮根在土地里,不得動彈。我小時候,父母勸我讀書,就常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千萬不要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了!」如果有更好更自由的選擇,他們會義無反顧地選擇離開。

現在的農村有進步有倒退。第一大進步就是能吃飽飯了,盈餘的糧食還能換點錢。我爸爸很能幹,一個人中了二十幾畝地,雖然每年農忙都累得要死,還是幹勁十足。爺爺做為曾經的生產隊長說,「你家現在一年的糧食,比那時候一個生產隊的糧食都多。」這是雜交水稻的功勞,是科技進步的結果。不好之處,當然是指農村的環境惡化了,清澈的湖水沒了,成群的魚兒沒了,到處是臭水溝,到處是垃圾堆;還有,就是家庭生活不完整,大量留守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陪伴,這一影響甚至比環境問題更深遠。

一方面,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家小戶的耕作很辛苦,效率很低;一方面,也確切的知道這一模式的無奈之處,在沒有普惠的社會保障體系時,農民再不濟,至少還有一片宅基地提供住所和幾畝地維持生計。農村的人口基數那麼大,穩定之道,公平重於效率;發展之道,轉移農村人口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不要輕言賦予農民土地自由流轉權利,資本洪流會把多數農民沖的連褲子 都不剩。

農村把自己的精血(廉價糧食、土地和勞動力)都獻給了城市,卻換來了滿目瘡痍,這不是哪個人的錯,這是特定歷史時期通過城鄉剪刀差加速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制度選擇。可是,當社會演進到一定時候,制約其發展的主要不是效率,而是公平。沒有國家層面的城鄉再平衡,農村的前途渺茫,資源是時候像農村傾斜了!

等到哪天,真的推動了鄉村建設,農村的樹綠起來,農村的水清澈起來,農村的路修寬一些,農村的衛生所條件搞好一些,身在城裡的你才能說:「城市生活壓力太大,節奏太快,我還是比較喜歡鄉下恬淡的生活!」而現在,你沒有選擇……


瀉藥。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就是基礎教育,起碼小學到初中的這幾年很重要。


謝邀!

其實只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當地人管當地事。說的專業一些,就是全面恢復培養居民自治局面和能力水平。只有噹噹地人有權力過當地事,甚至參與決策和監督了,大家才能恢復主人翁的精神,真正把家鄉當自己的家來對待。

這不光是鄉村的問題,也是城市遇到的問題。


其實有很多模式可以借鑒,但是主要是看有沒有毅力和金錢......,畢竟很多鄉村建設完並沒有發揮到該有的效果,也不能持續的發展下去,營銷能力不行......

15年農業部總結髮布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

業發展型模式:主要在東部沿海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特點是產業優勢和特色明顯,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典型: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

  生態保護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態優美、環境污染少的地區,其特點是自然條件優越,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典型: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

  城郊集約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區,其特點是經濟條件較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

  社會綜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數較多,規模較大的村鎮,其特點是區位條件好,經濟基礎強,帶動作用大,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典型:吉林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鎮廣發村。

  文化傳承型模式: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包括古村落、古建築以及傳統文化的地區,其特點是有優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典型: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

  漁業開發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網的傳統漁區,通過發展漁業促進就業,增加漁民收入,漁業在農業產業中佔主導地位。典型: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馮馬三村。

  草原牧場型模式:主要在我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其特點高勒鎮腦幹哈達嘎查是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典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浩勒圖。

  環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農村髒亂差問題突出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岩村的地區,其特點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污染問題典型。

  休閑旅遊型模式:主要是在適宜發展鄉村旅遊的地區,其特點是旅遊資源豐富,住宿、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完善齊備。典型: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

  高效農業型模式:主要在我國的農業主產區,其特點是以發展農業作物生產為主,商品化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三坪村。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發表下自己的見解,鄉村建設,是中國了遺留下來很久的問題,如果早可以規劃建設也不會等到今天,如今城市地產蕭條的影響下,出現了大批量鄉村建設的案例,但,又有多少是沒有問題的呢!所以鄉村建設主要就是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作為一個剛入職場的建築小生,一枚踏進坑裡的建築女青年,我有些自己的想法。

鄉村建設複雜程度在於沒有任何規範與限制,而且中間穿插太多種類的服務對象,有村鎮領導、縣政府、統籌委、美麗辦以及村民主任,其中不同類型的人對規劃不是很懂,所以我們需要連接和協調的工作比較多,如果想把鄉村建設好,首先考慮其實施性的話必須要考慮以下問題:

1.村民的立場和想法,因為你不滿足他們只想著自己的規劃,你就會發現群眾的力量有多偉大了

2,必須和政府協調好,用政策和書面文字來形成一套邏輯的思路,不然中間的一些繁瑣的工作(當然不僅限於設計)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3.關於設計,當然是政府出資,但是,不僅僅是政府出資,只是在政策里進行相應的補助,所以,工程的款項還需要村民出一部分,一定要和他們算好成本造價,不然設計之後他們拿不出錢就會很麻煩

4.我特別想聲明一點,找一個好的施工隊很重要,鄉村的東西貴在自然,設計是不會很繁瑣的,所以貴在施工,如果施工質量可以保證,那效果自然也就有了效果。

小小總結一下,僅供參考


謝邀。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農村人或者是生在山明水秀的地方,並不是所有的農村都是城市中產階級們所想像的田園風光,寧靜祥和。

比如我的老家,隸屬太行山系的一部分,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山區。老家並不貧窮,但是也不山明水秀,老房子也沒有什麼保留價值,甚至沒有可以稱得上是建築的屋子,都是隨性建的房子,沒有規劃沒有風格,看心情而已。

至於在外務工,返鄉建房確實是存在的。不過就我的了解,凡是讀了大學在外的百分之百都在城市安了家,沒有讀大學的經濟基礎好的也有部分在所在縣或是市買了房。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受教育的人群必然會越來越多,而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提供能夠與之相匹配的工作崗位,所以我覺得農村人越來越少是無法避免的。

說到發展,老家也在搞新農村建設,但是政策一直在變,並沒有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策略,農村發展真的太難了。還拿我老家舉例,沒有自然景觀沒有人文景觀沒有支柱性產業,未來到底怎麼樣呢?不知道。現在國家政策的大方嚮應該是改變農村分散性的居住環境,讓農民搬進集中建設的新農村小區,然後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機械化作業,但是這也必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農民根深蒂固的認為土地是賴以生存不可丟失的,如果把土地收走,我無法想像會面臨多大的阻力;還有就是,雖然老家種地的幾乎沒人了,但是種菜養豬還是有的,如果連這部分的地都沒有的話,生活就跟城市沒有任何區別了,但是收入渠道卻很少,怎麼支撐呢?土地規模化作業能提供多少工作崗位呢?還是說隨著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土地規模化剛好能匹配這些人口?又或者這些從農民手中拿來的地又成了上位者謀利的工具?

這個問題太宏大了,太難回答。


鄉村也好,城市也好,想建成理想中的樣子,我覺得最穩妥最長遠的方法,就是重視教育,教育不僅是教人學知識,更是教人文明。想像一個文明的鄉村,百姓互助友愛,沒有詐騙,沒有婆媳矛盾,沒有老無所依,幼無人養。知識能讓鄉村富足,文明教養能讓鄉村和諧。這樣的農村,才是我們記憶力的家鄉該有的樣子,但是這個過程要幾十年,再加上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需要重建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的傳統!


謝邀。

雖然來得莫名。

從題主描述看,對鄉村「建設」的關注更多的在字面,也就是建築與設施。

結合我國現狀以及發展的趨勢,保持鄉村原有風貌,是無法完成的。也就是說,在城鎮化的大潮下,大部分關於鄉而背於城的,必然湮滅。

第一,所謂鄉村原建築風貌,大部分是沒有文化典型性和藝術價值的,在居住舒適度上也並不讓人滿意。所以,隨著發展,大家選擇「洋樓洋房」,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築是被保留的。徽派建築的經典,讓整個村落成建制保留,然後村落轉型成旅遊景點。反觀,經濟上的支持也使「進城」這一選擇不再那麼必要,留下的人越多,建設更方便。

我國的農村建設發展一直在正確的路上。城鎮化,是住房規劃更科學更舒適,是村落格局規劃更方便管理,是法條代替鄉約,是福利與城市掛鉤。這些,是從各個方面推倒作為「鄉」的屬性,所謂新農村,就是初期城鎮。

只是地大村多,進展緩慢,為謀生計,大部分青壯年選擇離開,又返過來影響了城鎮化進展。所以我們有了農村發展不太好的感覺。

以上


謝邀,我雖然是城市戶口,但實際上是個村裡的孩子,所以對村裡的親人依然有很大的依戀,我就僅以我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的確,有很多村都是「九九三八六一」的樣子,中年人外出打工,青年人外出求學,因為外面有更好的設施,更多的機會,但想著的都是為了村裡的親人。然而,自幼在城裡上學的我,兩邊都沒有聯繫緊密的朋友,暑假回村連大門都不會邁出一步,強烈地不適應,感到整天無所事事。村裡固然越建越好,但隨著人們意識形態的改變和與村裡關係的生疏,還是會傾向於在城裡生活,並嚮往著更大更繁華的城市。也許,有一天村已不是當初的模樣,但那份牽動還是一樣存在於腦海深處,成為記憶的一塊小拼圖。好了,希望每個人愛TA的生活。


作為學這個專業的學生,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農村未來的必經之路。

中國農業的出路是專業化和規模化。

如果依靠農業生活的人依然佔據大多數,那麼中國農業的規模化依然很難形成。

在非主要產糧區,農村人口逐漸減少可能是必然的。


謝邀: 思想決定命運,而決定思想的必定是教育,中國在農村教育方面存在致命的錯誤,首先從教師質量來時說,我走訪過很多農村學校,存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到處都能見的面子工程,雖然是農村學校,但是當有人去參觀所謂學習情況的時候,一次的課程上好幾天,事先告訴答案,做給誰在看,幾乎所有的小中學都是這種情況,從小就給孩子們帶來一種喜歡做表面功夫的思想,所以農村很多學生到初中以後,抽煙,打架,輟學出去打工,這些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有人會說,農村的學生本來就窮,還不好好學習,這種人肯定不生活在農村,當然我也不是指所有的,我也指的是部分,不包括特殊情況,思想落後,很小出去城市打工,沒有學歷,沒有錢,我想問問所有人,你是一個餐廳老闆,有兩個人來面試服務員,一個是大學畢業,帶著眼鏡,一個是衣著很舊,提著行李袋,手拿著臉盆茶壺的人。你會選誰,我相信大部分人都選擇前者,不要有些人拿著手機說我肯定會選第二個,那是扯淡 ,除非。。。。那問題不就來了嗎,這就是廣大知友們前段時間討論的一個詞-歧視是多可怕。當你認為找份月薪兩千的服務員很簡單的時候,他們卻要望塵莫及。

--------待會再更,我還有話要說


瀉藥。這個一個很有價值、從國家到學術界都很關注、但同時也很宏大的問題。在回答之前,我首先要樹立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就是,城和鄉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千萬不能分開來看任何一個,否則得出的觀點多少會產生偏頗。

你說的建設好有些寬泛,因為既包括物質層面建設又包括精神層面建設,既可以是宏觀的鄉村居民點數量又可以是單個村莊的景觀。

先拋結論:城市,讓鄉村更美好。

中國的農村絕大多數是人均不過三畝,戶均不過十畝的這樣一個農業情況。再加上國家對農業依然存在價格上的限制、農業技術的進步、城市低端製造業和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這些都是農民城鎮化的動力和參與國家發展並從中分一杯羹的有效途徑。因為雖然收入雖然很低,但卻大大超過務農收入並成為全家收入最主要的來源。

面對現在中國普遍小城市都要四五千的房價,大多數情況只靠農二代還不夠,必須是吸掉農一代和農二代的血才能夠換來在小城市裡買房。小縣城如此,大城市就更不用說了。而回農村建房,對於習慣了城市生活的農二代來說其實是無奈之舉。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人口兩棲流動的現象,帶來的結果就是村莊數量不僅不減少,反倒每個村莊的規模都在擴大。

如果國家的保障房真的可以以低價提供給務農的農民,其實鄉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還有這麼大規模的建設量。至少在這一波老齡化過去之後,中國的農村可以看到真正的消亡,無奈房叔房嫂現象頻發,這極大地暴露了國家治理能力的短板。這是城市可以讓鄉村美好起來的一個方面:通過國家或政府的幫助實現他們體面地進城,從而讓我們看到數量更少、但卻更緊湊、更精緻的鄉村。

另一個方面,村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們的能力終究是不能解決農村如此複雜的問題,因為如果能解決的話中國歷史上這麼多個朝代農民的武裝起義就不會發生了。農村的問題,終究還是要靠城裡的精英下去幫它解決。這是城市讓鄉村更美好的另一個方面:城裡人可以把鄉村建設的更美好。而問題就在於如何吸引他們下去。

至於老生常談的空心村問題,我覺得這是用靜態、孤立的眼光看待鄉村,中國的城鎮化要想推進,必然是農村裡的人遷居到城鎮,而農村的老人不習慣城鎮的生活方式不願離開農村,所以年輕人離開農村這個現象從宏觀來講是件好事。

總結起來,要讓鄉村更美好,所有的堵點都在城市,說的再直白一些就是消化、幫助農民所需要大量的資金。國家如果真的想做其實可以做到,但代價將是失去發展各種國際關係、戰略謀劃和歷史機遇。從國家的表現來看,儘管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無奈數量過於龐大,中央更偏向與後者。所以農一代和農二代我覺得是中國發展的犧牲品,也許等到中國人口下降的時候國家對農村、農民的幫助政策才會有較大的變化。


瀉藥 來此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農村總會是很多人的歸宿,有錢有人之後,就會有更好的鄉村。


額,我也是農村人,但要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比較難,範圍太大了


個人以為,鄉村建設的未來不是改造,而是回歸。一方面是鄉土文化的回歸,一方面是人才的回歸,這兩方面關鍵還是要看政府。其實現在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年輕人都希望回到農村去建設故鄉,但無奈路太窄,難度太大。山東臨沂的朱家林,以前就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後來在政府的支持下,一群有志於鄉村改造的年輕人回來了,他們和當地村民一起重新打造鄉村,現在已經建設的不錯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並未以打造旅遊小鎮的形式來做,而是以村民為核心建設了很多東西。我去看過,很感動,也很欣慰。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