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早期沒有形成強大的宗教力量?
不同於往常的觀點,我們已經習慣於中國人的無神論和宗教弱勢。如果看世界文明各條支線發展,強大的宗教力量和「政教合一」其實才是普遍現象。從埃及到中亞,到印度、波斯一直到古希臘、羅馬,宗教以及教職階層(祭司等)在政治力量中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更不用說到了中世紀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宗教在政治力量上的強大無以復加。就算偏僻的美洲各文明,阿茲特克、瑪雅、印加等宗教勢力更是統治國家的頂級存在。唯一的例外好像就是天朝了(可能日本也勉強算,但也算中華文化圈),從西周開始宗教對國家的影響就一直不是主流,世俗政權永遠強於宗教勢力,即使佛教、伊斯蘭教的入侵傳入也只能小範圍短期內影響一下政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僅僅因為中國的國民性?
這怎麼能扯到國民性上去?
中華文明沒有出現強大的宗教力量無非是君權的強大壓制了神權的發展。世界幾大主要宗教中,基督教誕生於1世紀,伊斯蘭教誕生於7世紀,印度教正式形成於2世紀,道教誕生於漢末,佛教最早,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而周朝建立於公元前10世紀,吸取了商人崇鬼事神而亡國的教訓,宣揚君權神授,將對神權的崇拜轉化為對君權的忠誠,壟斷了對神權的解釋權,使得宗教力量沒有機會發展。//7月10日更新民族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幾十年前才開始破除封建迷信,怎麼今天就敢自吹自古以來不敬天地不事鬼神了,我也不是不謙虛,你們還是得學習一個。我認為現有的幾個答案沒回答到點子上。主動過來補充。
從三個點來展開:1、宗教的本質 2、商朝的信鬼神與商周之變。3、中國特色——人死封神到信祖先不信鬼神的演變。
第一,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宗教的本質是一種組織方式,是政治倒逼出來的產物。信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統合人心。因此傳教者永遠不會問你懂不懂,而是問你信不信。考古發現,所有的人類原生文明的早期,一開始修建的大型建築幾乎全部都是宗教性建築而非公用建築或者說王室宮殿。埃及金字塔、卡爾克納神廟、瑪雅人的祭壇、還有最近發現的約公元前5000年的山西陶寺觀星台(據說是唐堯時期的都城)。全都是規模巨大,宗教意味濃厚的古建築。
為什麼剛剛步入農耕文明社會的古人要花大力氣修建宗教建築而非自己生活居住的城市池與街道? 因為幾萬年的遊獵生活使得人類天性對農耕沒有興趣。我們天生喜歡拋石頭,追追打打,玩憤怒的小鳥,或者在電子農場上偷偷採摘別人家的蔬菜,天性討厭在田地上揮汗如雨重複動作。這就是遠古人採獵生活帶給我們的基因,而自進入農耕文明到現在,不過6000年,根本來不及消滅這種天性。
與憑藉血緣關係聚集成群的游牧部落人相比。耕種土地需要更多的人與更多的人力付出而難以憑傳統的血緣關係維持一個龐大群體的合作關係。因為耕種土地的同時需要建立起藩籬保護莊稼,人不能隨意離開田地去他處謀生,開發土地的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領地歸屬意識,需要開始爭搶土地和保衛邊疆。這一切都是違反遠古人的天性的。人類的勞動開始更多地為集體而非個體。因此,對於無暇思辨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正義,什麼是互助共贏的古人來說,急需構造一個能夠使沒一個人無條件服從集體動作,違反每個人自私天性的精神概念。一個令人畏懼、嘆服、不得不崇拜的神明。
一句話,宗教是相比於血緣族群概念提高集體動員能力更快速而更有效的手段。這對於步入農耕文明的人群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
「耶和華造了你我,耶和華也能賜死你我,唯有遵從耶和華的旨意才能生。」 「宙斯能用雷擊劈死任何一個膽敢違抗他旨意的人,神的意志不可違抗」。這種宗教語言的心理效應與現代都市靈異故事,聊齋鬼故事、鬼屋傳說等造成的對不可知的恐懼感別無二質。靈異、神鬼都是不可證偽的。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謹慎心態是天然的宗教催化劑。當靠著這種心理,人人開始服從於以神旨為名的政令時,社會、國家、法律也就開始育化了。所謂國家就是想像的共同體,而這個想像共同體的祖先,就是想像出來的宗教神明。
第二、中國人,一開始當然也是信鬼神、有宗教的。不然,何以進入農耕文明。
夏朝的考古還在途中,就說商朝。商朝人就是信鬼神的。孔子就說,商人服色尚白,好美酒而敬鬼神。
甲骨文顯示,商人事事要占卜,篤信鬼神的提示。另外,殷墟考古表明,商朝人不但信神,還要祭神。用活人祭!且說商的老大,叫帝。周人的老大叫王。紂王,是周人起的名字,他本來是叫帝辛的。還有什麼帝武丁,帝盤庚。都是叫帝,人家從來不叫王。
王,甲骨文本義是聯通天地人的通靈巫師。你看三橫一豎,多形象。
帝,甲骨文的本義是大主宰。你看帝字像不像一個人將案板上的肉切為兩半?大主宰,就是主宰祭祀的人。由這兩個字就能知道,原來商朝時期的周人與商人,老大都是宗教領袖。周信奉的可能是類似薩滿教那種萬物有靈的教派,於是需要有個通天地人的全能通靈者「王」。商信奉的就是跟上帝做交易的宗教,我給你殺活人吃,你給我風調雨順長莊稼。這很符合商人愛架馬車四處交易的天性。另外,商人的祖先湯出自三苗部族中的子姓。三苗是九黎族被炎黃打敗後降服的一批,另一批逃到深山成了現在的苗族。苗族人以前也有獵人頭的宗教儀式,也是信奉殺人祭血長莊稼。另外,湘西的苗族傳說里,就有一個大英雄蚩尤,還有兩個打敗他的人,名叫黃龍公和赤龍公(炎黃?)。蚩尤聯合八十一寨洞主(漢族傳說是八十一個兄弟)頭戴牛角(漢族傳說是牛首人身能吃砂咬銅。)跟黃龍公赤龍公打了一仗,結果兵敗被殺。
說到活人祭祀,就不得不提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了。沒錯,有推測說,伯邑考就是被活祭的方族長子。大概周是商在西邊獵人頭的代理人,商朝憑藉發達的車馬貿易,匯聚各地奇巧工藝與貴重金屬而造出精良的青銅器,用實力碾壓四方,四方攝於其武力而供應祭祀的活人,稍有不從者,拿人家族長兒子祭祀了,祭祀完,大主宰帝辛分肉吃,還分了一碗到人家姬昌手裡。
這種恐怖血腥的宗教當然是招人恨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武王滅了商朝。
然後,關鍵的一點就來了。自武王開始,經過周公的努力,原有的商朝鬼神教派被改寫了。活人祭祀當然就沒有了,取代商人那個吃人神明的,是幾個溫和的神明,叫三皇五帝(甲骨文中從未出現),最早記載三皇五帝的就是西周尚書。而三皇五帝,剛好也是周人的祖先。既然祖先是神,那麼周王,就是神之後裔,神之子了。天子的概念由此引出。
這裡不妨推測一下,或許在商人的宗教語境里,上帝是跟人完全相異的一種東西,而它要吃人。他吃了人,才能給人長出莊稼,人吃了莊稼,才能活命,生生死死,一個大的循環,這很符合商人的陰陽理論不是?而周人為了滅絕這種他們痛恨的活人祭祀,把原有的神明完全從歷史中抹去,換上了本來就是人,而且有了很多符合人性的傳說的三皇五帝,自己的祖先,說什麼也不會吃了自己不是?
總之,中國宗教的特殊變異從這裡開始了,從西周開始,中國的神開始人格化。人死封神,自此盛行,前有財神趙公明,後有武神關雲長,門神秦瓊。或許姜子牙封神榜的傳說,真不是憑空捏造?
這種中國的人格神,祖先神,與之前所述的原始宗教手段異曲同工。因為是遙遠的過去,被時間所籠罩神秘的面紗,故而能神性十足,因為神是曾經的祖先,故而容易鞏固周王室的宗法地位,鞏固周天子的權威。當然,商朝的宗教殘留也有,神還是要祭的,不過不用活人,祖宗曾經吃啥,祭祀啥嘛。殺牛殺豬殺雞,祭酒,就成了祭天祭祖的傳統儀式。
宗教,神明,祖先神,祭神祭祖。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連接個體與集體。讓每個人的想像共同體有一個形象語言化的表達,塑造個體心中的強烈歸屬感,鞏固每一個人心的向心力。
第三、就是人死封神,到只祭拜死人,而不祭拜神的轉變。
這也就回到題主問的為啥中國文明沒有形成強大的宗力量了。其實中國的宗教力量曾經很強大,曾經很狂熱,比人家伊斯蘭聖戰,基督徒旬道還要狂熱。就是商朝時候的活人祭祀。大主宰編製謊言,神沒有人血吃就長不出莊稼,長不出莊稼大家就都餓死。於是小小的商部落修造祭壇鹿台,向四周部落發動戰爭,你打仗是為奴隸主賣命,人家打仗是怕沒飯吃被餓死,人家自然比你更有戰鬥力。所以你可以看到商朝領土的極速擴張,四方的懾服。就連武王伐紂時期,人家的全部兵力還在東征。為啥武王有把握打贏牧野之戰,估計就是商人的征戰很有規律性,算準了商人祭祀的周期,算準了商人神明開飯的時間點。
而到了周朝祖先封神,恐怖的吃人神開始溫和,開始人性化。雖然一開始其權威性不減,但如同未知鬼怪那種懾人膽寒的感覺消失了。(聰明的摩西知道神的意義,所以頒布十戒禁止了為神塑造偶像,將神的形象遮蔽,至始至終起到了未知恐懼的心理效果。因此神性不減,宗教威力不滅。)而當春秋戰亂時期,人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神之裔天子也不過如此,也表現得很笨很呆。最終,當秦始皇掃清六合的那一刻,三皇五帝的神性已經蕩然無存,事實證明所謂的神並沒有保佑那個天子。嬴政索性把三皇五帝的遠古神名自封於己,當上了始皇帝。
於是宗教統治便消失於中國大地了。中國人的政治再也不用依據宗教為基石。既然,你姬發的祖宗當得了神,我趙某人的祖宗怎麼就當不了神?周天子這種讓祖先當神,把集體的精神共同體據為己有的做法最終為自己的宗教權威掘了墓。
於是,人死開始不封神,而是單純的祭拜,於是中國人開始只祭拜祖宗不拜神。春秋戰國的鐵血亂世讓天子權威掃地,讓宗教威力不再,讓那些曾奮戰過的人懂得,信鬼信神不如信自己。
——————————————————————————————————————————————————————————————————————————
與提問無關。宗教,西周時指的就是宗法與教化。宗就是祖宗,專指三皇五帝,宗法即法天法地,法人神。就是通天地人的三橫王乾的事。教化,就是教禮樂,教詩書教六藝。另外三皇傳說是伏羲、女媧、軒轅。都是周人自稱的祖先。五帝,有炎帝、顓頊、帝嚳、堯、舜。帝嚳是商人祖先(一看有個帝字就知道這貨跟帝辛是一類),故商人貴族封宋國公,比如舜就是周將造父的祖先,因此他的子孫封了陳地。姜子牙,當然就是姜姓炎帝的後裔,因此他也可以封齊國。其它很多國家國君就是周王室。你看,三皇中的軒轅,與五帝中的黃帝本是一人,但是黃帝是姬姓王室的祖先,當然地位要拔高,列入三皇。而五帝則可以看做是具有封地資格的五個家族的祖先,把異姓祖宗列入仙班,就是承認他們的宗教地位。說到底,西周大小貴族無不是流著神之血的人,這才是宗法制度的真相。
由此也可以看出,西周宗教制度就是對原始周部族通靈巫師「王」教,與商朝祭祀天帝的「帝教」的一種揉合與改造。
再談就是不同原始宗教最終塑造出的東西方不同政治基石了。以後有時間再說。商周之變!商周之變!商周之變!以及周朝人創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體系,簡稱「天下體系」,確定了中國之後3000年的文化內核,從此之後神權就和中國說拜拜了。祭司就退出歷史舞台,替代祭司登台的是史官。
~~~~~未完待續~~~《人類簡史》告訴我們一個原始社會,每個部族都會發生的故事,每個部族都會自然的分化出兩個強權,一個叫「大祭司」,另一個叫「首領」(或者叫酋長)。這兩個強權是相互合作,偶爾制約的關係。自然分化的道理,書上也說清楚了。書上的例子是,原始社會打獵。由於生產力低下,每次打獵的結果,對整個部族都多少存在著生死存亡的重要意義。於是「去哪裡打獵」就顯得尤為重要,「大祭司」這個職業就出現了。張三說往東去,李四說往西去。「大祭司」說往東南去,張三李四問:為什麼?大祭司回:神告訴我的,因為我占卜了,因為我祭祀了,所以神告訴了我,而沒告訴你們。到了獵場第二個尤為重要的點是「誰最能打」,第二強權職業又出現了,最能打,打的最多的人自然就成為「首領」了。「首領」天然享有獵物的分配權,因為大家都打不過他。部落與部落間的兼并與戰爭,一直遵循著一個殘酷的原則,強勝弱,強大的部落通過戰爭,不斷積累力量,越來越強(大祭司和首領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弱小的部落,面對強大部落,只有三個選擇:一成為附庸;二成為奴隸;三跑。歷史就這麼有趣,雖說強勝弱是大概率事件,弱勝強是小概率事件,但再小的概率也會是可能發生的,只是弱小部落能不能抓住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通過弱勝強,成就一番事業。成就一番事業的概率,比弱勝強的概率更小。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有時我都不禁會想,那個時代,如果有神,那神一定會是周人吧!周人做到了。~~~~~~未完待續~~~~~縱觀中國歷史,俗稱上下五千年,也有人說四千年左右,這個問題我不想討論。在漫長歷史歲月中,中國曾經發生過四次重大的歷史變革,或者說四次重大歷史轉型。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以至於今天,四次重大歷史變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每一位中國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現在做什麼?我們將到哪裡去?
四次重大歷史變革分別為:商周之變、秦始皇之變、唐宋之變、清末古今之變。全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大致相同,不是有哲人曾說過:「全人類都是歷史烤麵包機里的麵包,我們之間的不同,就在於我們在麵包機內的位置不同」。但某些時候,我們是不同的,因為四次變革,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內核(區別於西方歷史的發展)。今天的中國仍處於古今之變中,未來的中國,將可能成為全世界的「樞紐」。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商周之變」和回答題主的問題,神權怎麼就和中國說拜拜了的。~~~~~未完待續~~~~~時間來到奴隸社會,地點中國(其實那時還沒中國這個概念),戰場地:牧野。對戰雙方:商人(商朝人),帶頭的叫商紂王;周人,帶頭的叫周武王。再講這場「曠世之戰」前(之所以打引號,主要是今天我們很難弄清楚,戰爭的規模,理論上規模可能不會太大,可為什麼,還叫曠世之戰,主要還是,它對後世影響太過深遠。),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背景。全世界的奴隸社會都一樣,信天命,有兩個權力中心,一個是大祭司代表的「神權」;另一個是首領代表的「皇權」(之所以又打引號,是因為這個時候,這兩個權,還不叫這個名字,我又找不到替代的詞。)。在奴隸社會之後的封建社會,這兩個權力演變成宗教代表的神權,和皇帝代表的皇權。中國歷史之所以不同,就從牧野之戰開始。先來介紹中原地區的奴隸社會「扛霸子」商朝,商人和全世界所有的奴隸社會「扛霸子」一樣,認為天命神受,商人強大,因為天命在商人,於是他們把自己叫做商人(天命之人),把商人周邊的所有其他部族的其他人都叫「羌人」(可能那時的「羌」同「羊」),換句話說,那時商人認為,中原地區,就只有商人,和商人的羊吧!面對商人的強大,商人周邊的部族,基本也就只有做羊的命了,甚至連「羌人」自己也認命了,安心的做起一隻羊來。因為無論商人還是「羌人」,他們都信天命,且都認為天命在商人。在商人部落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叫周的「羌人」小部落,(此處我能聽到強烈的反對聲,不過反對無效,這個問題可以寫論文,當然也可以看論文,它們說的都比我好。)周人的實力在中原地區和其它「羌人」部落比起來屬於中下水平,只提一點,其他「羌人」部落還能維持做羊的地位,周連做羊的地位都快不能維持了。周人在等待機會,為了保住做羊的地位,周人決定拼一把。回過頭來說商人,商人越強大就越重視祭祀,後代考古大量發現商人的祭祀文化痕迹(很殘忍,毀三觀,不講。)。對「羌人」部落的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接著就是一場大過一場的宏大祭祀。商人越來越驕傲,越來越不可一世(歷史上倒霉蛋的通病)。公元前1027年(一說公元前1057年,其實是時間不詳,規模不詳,這裡又可以寫論文。誰管它呢?)商人東方又有一部分「羌人」部落,不安生了,商人大軍向東聚集。商人自認為西方固若金湯,因為西方沒強大的「羌人」部落。暗地裡下決心,為維持自己羊的地位的周,機會來了。周武王「虎軀一震,羊霸之氣側露。」「我要做一隻有用的羊,別把我當成沒用的羊」(玩笑話,莫當真)。帥聯軍(西部,西北部聯軍,規模不詳,理論上人不會太多,規模不會太大,這點兒從商朝東西兩線的兵力部署就能看出來),「偷襲」、「奇襲」商朝,於牧野與商紂王率領的商人軍隊相遇,周武王用時1天,結束了戰爭,商朝戰敗,商紂王戰敗自殺(真是個有「氣節」的皇帝,周武王這時可能連罵娘的心都有了,「媽蛋!您怎麼能自殺呢?」您死了,我怎麼辦?),商朝滅亡了。周朝,周人,周武王通通傻眼了,玩大發了。後世史家評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一天,這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一天,這是中國歷史區別於世界歷史體系,形成自身獨立發展脈絡的一天。但這些與周朝、周人、周武王都沒關係,他們面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存危機,怎麼辦?周人沒能力,也沒實力,接這個盤,甚至連準備的心都沒有。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未完待續~~~~~在解決怎麼辦之前,我很想用,我們學校的校訓來介紹一本書。但我校校訓我嚴重懷疑是抄襲,我國最著名學府,被譽為「國之重器」學府的,提不提呢?還是提吧!反正都是抄這本書的。強調一點,我不是那個著名學府的學生,我沒能力上那麼好的大學。我校校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校長告訴我們,我們學校的校訓有兩句,可作為學生的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對外說下句,於是我們對外統稱我們學校校訓就只有一句,以用於與著名學府有所區別。別人有兩句,我們只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來源於,我國歷史中最重要的古代著作之一,被譽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據傳說該部書的作者是周文王,周武王他爹。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周朝在中國文化體系中有多重要的地位。說遠了,這段可以忽略。~~~~~未完待續~~~~~
目光再回到牧野之戰,商朝不是一個我們今天理解的單一國家,它類似一個部落聯盟(或者說諸侯聯盟),除商朝外,它周邊還有很多的部落(或諸侯),而「周」只是周邊很多部落中的一個,而且還是一個實力不強的部落。傳統意義上的滅國之戰,勝利者在武力上,一定是強盛的,滅國後新國家的建設,當然是勝利者說了算,誰不服,勝利者就滅誰。但商的滅亡不一樣,商被周滅是個偶然事件,周沒有強大的武力,來支撐新國家的建設。周甚至連跑的機會都沒?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牧野之戰後,周跑了,其他部落會有什麼反應?前文已提到,商朝在東線的大軍會有什麼反應?如果東線大軍中,一人登高一呼「為商紂王報仇」,揮師西進,周往那裡跑?所以周只能一路往前頂,而且周還不能一路用武力往前頂。我們不知道是誰,給周武王定計的;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給周武王拋出了「天下體系」計劃;甚至不知道,有多少人參與了這場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討論。我們只知道一個結果,一個在奴隸社會,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政治制度體系在周朝開始建立了。再把視角拉回,牧野之戰勝利後的夜晚,我們大膽的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周武王大帳外,士兵們載歌載舞,歡天喜地的慶祝連做夢都不敢夢的勝利。可其中有一個小兵,聰明敏銳的他,發現一個問題,慶祝的畫面中,怎麼少了周武王?接著他又發現,平素他尊敬的大人物們,一個接著一個憂心忡忡的走進了武王的大帳,第一個進去的是周公旦,緊接著進去的是鶴髮童顏的太公望(姜子牙),後面是「文王四友」,他只認識南宮括(一說「文王四友」包括了太公望,一說沒包括。「大顛已下,文王四友」。為什麼小兵只認識南宮括?因為我只對南宮括(這裡「括」讀「shi」)有印象,南宮括有一個子孫在中國歷史考古研究中,很重要,很著名,他叫「曾侯乙」。)。勝利的慶典結束了。可小兵發現,武王大帳內的會議還沒結束,小兵往大帳里瞅了一眼,會議爭論的很激烈,周武王一直眉頭緊鎖……~~~~~~未完待續~~~~~東方的天空漸漸的亮了,在周武王大帳外值守了一夜的那個聰明小兵,已是睡眼朦朧,他突然一凜。大帳內傳來一個聲音:「昭告天下,天命在周王,不在周人!」朦朧中的小兵還在琢磨「天下」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就聽見天空中炸響一聲雷。生活常識告訴小兵,這個天,要變了~~~偉大的創新,往往都來自一次看似簡單的改變。這一次也不例外,這一次只變了一個字,把「周人」變成了「周王」,一字之差,千差萬別。這一次只多了一個東西叫「天下」。小兵現在還不會知道,多年以後,這個叫「天下」的東西會有一個新名字叫「中國」!!!請我們再把視線拉回到1963年,地點: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考古學家正在緊張開展文物挖掘。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即將出土。對!就是它,它的名字叫「何尊」。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銘文為:「「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勛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在國家的中心管理天下。「中國」原本可能只是一個地名,但從「中國」這個詞被載入史冊那天起,它就不僅只是一個地域概念,它還是一個文化概念。「中國」必將和「天下」合為一體,天下即中國;中國即天下。外國學者老搞不明白,漢朝明明和唐朝不同,無非是一個地區的兩個國家,怎麼會成了一個中國呢?就是他們搞不明白,中國本身就不光是一個地域概念,比地域概念還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內核概念。我們都知道國家的概念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更進了一步,中國國家概念不光是想像的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傳承的共同體。凡傳承中華文化的地域,都叫中國。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而這一切都來源於這一次商周之變。從這一天起,中國就跳出了西方學者框定的歷史發展體系(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從這一天起,中國將開始變得和世界不一樣了。這也是我判斷未來的中國,可能會成為世界的「樞紐」其中一個原因。又說遠了,抱歉!我們還是接著回答題主的提問,我們來看看到底哪就不一樣了。~~~~~~未完待續~~~~~先看周武王的政策:天下、天命在周王、分封制度、禮樂制度、德(還沒想好用什麼詞,先佔個坑)。天下:這個詞可能是中國人獨創的,周武王的天下觀,其實是個聯盟概念,周武王負責協調各部落間的關係,平時各過各的,遇戰時,周沖前面,勝了,利益公平分配,輸了,先輸周,但有個前提是,其他部落(或叫諸侯)得認周武王為天命之王。(學過政治的朋友,都會發現,這就是個坑,在政治上如果做一件事能名利雙收,那就絕不要手軟,如果沒能力雙收,優先選名,選利是最下策。)天命在周王:在都信天命的年代,如果天命還在周人,周武王的政治制度推廣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周武王沒清除阻礙的實力和時間。為什麼?如果天命只是從天命在商人,變成天命在周人,那麼問題來了,今天的周就極有可能變成從前的商,其他部落怎麼會容忍這種情況發生。天命在周王,還有個好處,其他部落的所有人地位都會提高,以前商人是一群人,他們都是一等人,而現在只有周王一個人是一等人,其他部落與周人的關係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周王才是少數派,其他人成了多數派,其他部落有槍、有人、有財,是制約一個人容易,還是制約一群人容易?分封制度:這不是一個新東西,商朝就有,周武王只改變了很小的一點,繼承權。在商時繼承權這個問題一直沒明確,有時是「父終子承」、有時是「兄終弟繼」。周武王只明確了一點「立長不立賢」。人都是有私心的,辛辛苦苦一輩子,誰不想留點什麼給子孫呢?今天這種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在哪個時代,這一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部落的首領。在周朝隨著時間的延續,這個制度後來逐漸演變成「宗法制度」,從此之後,中國人獨有的家國天下思想逐步完善。在中國人的政治理念中有了「家」的「溫情」。禮樂制度:這也不是周獨創的,也是周繼承發揚前朝的,今天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周朝人的日常行為規範指南」,或者理解為「周朝人的精神文明建設指南」。其實這就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推廣,周武王為什麼要推這個,就是為了容易讓人接受嘛!在推廣前期,你不照著做,也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懲罰,如果多數人都照著做了,你還不照著做,你是在找死。德:最關鍵的來了,就是這個德,讓神權在中國歷史政治制度中,沒有了生存空間。德在這裡是個政治概念,原意是:利益的公平分配。德是周武王給天命加的一道鎖,也是給他自己加了一道鎖,天下為有德者得之,後來人是不會對神權客氣的,既然武王都加了道鎖,我們就乾脆把它鎖死算了。平心而論,能當一個部落首領的人,都不會是個傻子,自己出生入死的拚命換回來的東西,為什麼要分給神啊?再說神得沒得到,我都不曉得,全給大祭司了,大祭司說神知道了,神就知道了,你大祭司拿我的東西給神送禮,我怎麼知道你大祭司是怎麼給神說的,這禮算你送的,還是我送的。以前我不敢不送,因為我怕,凱撒都怕,為什麼我不能怕。今天好了,神你要報復,勞駕您去找周武王,他說的,他把抽象的,無所不能的神,變成了具體的政治表現,叫「德」。以後大祭司再找我要東西,說神要,我就可以回大祭司:最大的神,都告訴武王了,神太忙,沒空搭理我們,只要我行「德政」,做個有德的人,就是給神最好的禮物了,不需要再送東西了。呃?怎麼做個有德的人,禮樂制度不是寫清楚了嗎?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又是各部落的首領。決定權力的合法性關鍵因素變了,商朝時是天命神受,權力的合法性來自天命,來自神;周朝時天命是神受,但有德者得之。決定權力合法性的關鍵因素不再是天命或神了,關鍵因素是有沒有德。
天下體系介紹完了,其中最核心點,就是這個「德」,這個德的問題,影響到今天,前段時間不是還在討論,到底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嗎?多數人的意願還是德法兼備,如果不能雙選,優先選法。古代皇帝最怕的不是神權,也不是失位,最怕的是失德。其實今天的人是一樣的,一個普通人做錯一件事,最怕的不是別人認為你能力差點,最怕的是別人認為你品德差,能力差還可以彌補,品德差,人品差,基本你就不要在這個圈子混了。在周朝,德這個事物被提到了政治綱領的高度後,誰來記錄,怎麼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最後制約者群體,就出現了,史官群體正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他們登台後,祭司群體的政治生命也就結束了。為什麼我說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具有普世價值觀的,原因我想我是講明白了。為什麼周武王要這麼做?因為他沒辦法解決他面臨的實際問題。周武王只能用制度創新,來彌補軍事實力的不足。當周武王迫於無奈把「天下體系」政治制度拋出去後,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首領,你會選擇跟誰干呀?傻子都會選周,跟商干,打仗,你在前面,勝了,商拿大頭,你拿小頭,你拿了小頭,還要分給大祭司,自己留一點吧,還不一定能傳給自己的子孫,你有個三長兩短,老婆財產都是別人的了。~~~~~未完待續~~~~把目光回到唐朝,時間:貞觀年間,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事件:佛教有尊大神叫觀世音。太宗皇帝,一聽,什麼?我叫李世民,你居然敢叫觀世音!大膽!賜你改名,從此後觀世音,就叫觀音了。還好「釋迦摩尼」名字取的好,好就好在全是生僻字,不然說喊你去一個,你就的去一個。再回到周的「天下體系」這個問題上來,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政治制度,創立初期,一定是團結一切力量,一致對外,哪怕當權者先犧牲一部分利益。當他坐穩「連莊」後,他都會加倍的拿回來。周難道就沒想過拿回來嗎?它當然想過,而且還具體操作了,可惜它失敗了,這個失敗者叫周厲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失德的帝王)。失敗的結果就是中國進入諸侯割據時代,史稱東周列國,又稱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政治家,所有的有識之士,都在做一件事,重塑政治制度,懂政治的人都懂,再差的政治制度,都比沒有制度強。中國歷史上的幾乎所有的子(老子、孔子、韓非子……)都參與其中,史稱「百家爭鳴」(意思就是很多子,先後在哪個時代,對外公布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都在不斷的試錯各個版本的政治主張,直到一位偉人的出現,他的名字叫秦始皇,中國歷史即將開啟第二次重大歷史變革。秦始皇之變!第一次商周之變,中國歷史進程只是開始變得和世界歷史體系有些不一樣了,中國政治歷史中,沒了神權的生存的空間。而第二次秦始皇之變,中國歷史將測底的脫離世界歷史發展體系。變得和世界不同。~~~~結束~~~~皇帝就是天子,就是神的代言人,忠誠皇帝就是最大的宗教
有點遠比上古??但是西門大官人威武!
你說你的宗教是真理,那就來論證論證,他說他的宗教是真理,那你們辯論一下就是這麼簡單歷史上也有過太平道等起義,但失道寡助,都失敗了朱元璋早年藉助明教起義,成事後迅速轉為世俗化國家,沒有像洪秀全那樣掉進宗教的坑裡出不來而西方的宗教更多是靠武力來「論證」,把反對者殺光,殺得不敢反對了,那自己的宗教就成了真理
類似的問題@馬前卒回答過。個人認為非常中肯。
簡單來說就是,我國古代較早發明了高爐煉鐵法,鐵器的數量和質量都要好於同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因此世俗的力量較為強大,不需要藉助宗教也能統治。回來我找找相關回答的鏈接貼過來。
不過我個人認為鐵器的普及只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在青銅時代還未結束的春秋時期,孔子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無神論的觀點,這不能不說是很神奇的。外國人總是把儒家學說當成是一種宗教,但是恐怕沒有哪個宗教會像儒家這樣完全不提人死後去哪,也沒有任何神跡傳說的。而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似乎都是在為世俗事務奔走,沒有人談論鬼神之類的東西,這就更有趣了。
也許我們確實要幸運一些吧。中國大陸早期的適宜的糧食產地比較多,使得中國整體的生產力比較發達,早期出現了多個文明中心,北部有龍山文化,石峁文化,紅山文化這南方有良渚文化等等等等,從華北平原一直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各個次級文明中心互相征伐,晚期形成了東夷東羌三苗三大勢力,一直到國家出現後的商代,還在發動對其他次級文明中心的征伐,使得中原文明出現了龐大的軍事貴族。
而埃及文明只是沿著尼羅河下游的窄窄一條,有名的統一戰爭只有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次級文明中心較少,軍事貴族的必要性自然不如夏商。簡言之,中國的文明區域較廣,出產的總體剩餘產品比較多,能夠供養龐大的軍事貴族,在組織生產方面,能力超過了宗教祭司集團。而埃及文明區域較狹窄,剩餘產品相對較少,軍事貴族勢力較弱,宗教祭司集團與軍事貴族共和就能勝任組織生產的職責。早期是指多早?
如果可以早到秦漢之前的話,其實存在一種猜測——歷史被統治集團大範圍修改過。
這個修改就是從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開始,伴隨著後繼者的逐漸跟進,直至廢除百家、獨尊儒術告一段落。
其實每個喜歡歷史的人都會感覺到,秦以前的中國人和之後的中國人在行為處事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讀秦以前的歷史總是讓人感覺怪怪的,人們的行為邏輯很難理解。因為人是趨利避害的,但是秦以前總有很多相反的例子,和一些很「矯情」的事情。
但他們的行為是存在一致性的,所以如果是因為他們擁有我們現在不太了解的宗教信仰造成的,就很好理解了,因為宗教信仰的力量可以做到這個。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但是秦始皇大規模全覆蓋式的修改歷史卻是肯定的,他連自己的皇后都從歷史上刪除了。。。
刪除以前的宗教信仰可能是為了中央集權掃清障礙,因為皇權很難和神權抗衡。
儒家、科舉在之後逐漸完善了皇權,使中國的主流信仰變成了世俗體系。
——————————————————————
突然又想到一點:武王伐紂時的檄文中,商紂有一條主要罪行便是「不敬鬼神」。若此當真,那麼周王朝肯定是「敬鬼神」的了。
秦後項羽剛一分封完諸侯就天下大亂,非劉姓不封王漢朝也在「七王之亂」後行「推恩令」變相廢除了封國,然而周朝卻以分封制立國數百年。可見對於君主的忠誠和血脈相連都不是分封制延續的基礎。
我們一提到周朝,就有兩個字耳熟能詳——禮樂。
因為是分封制,所以周天子實際上對諸侯國沒有什麼行政權,而周朝運轉整個王朝,使四方買賬的手段,便是「禮樂」,請注意不是「律法」。而禮樂也絕不是什麼現代人理解的劃分階級的手段,因為階級是分工決定的,輪不到「禮樂」來設定。
那禮樂對於治理國家到底有啥用?會不會就是一整套完整的「宗教禮儀及配樂」?人類的發展史上,宗教對於禮儀及配樂的要求之一絲不苟是其他任何組織都無法比擬的。
而武王伐紂的檄文里,商紂還有一條主要罪行便是:喜淫聲。
這個「淫聲」很顯然不能理解為「淫穢」,而是不符合「禮樂」的音樂。
所以周朝會不會是依靠某種我們不甚了了的「宗教信仰」延續了數百年的國運,直至後來的「禮崩樂壞」呢?其實宗教最早期,都是單一民族的宗教。就像是阿拉伯的伊斯蘭教,猶太人的猶太教,印度人的印度教。在演化變形的初期,都屬於一個民族內部的精神世界。單一民族是宗教發芽的土壤。而且當時的世界彼此相對隔絕,更能讓宗教在傳播世界之前,在單一民族的格局內發展。那麼接下來的宗教擴張就伴隨著政治意義了。默罕默德的聖戰,阿育王的佛教,十字軍東征等等,都證明了「宗教是統治人民的工具」。「兵馬未動,傳教先行」等等。然後,中國為什麼沒有那種影響力很大的宗教。第一個,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沒有單一民族發展宗教的土壤。(別說漢族獨大,在5000年的歷史上,有多少民族消失是因為被同化,徹頭徹尾的5000年純血漢族人是很少的,「中華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第二個,中國不曾出現過文化斷代。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在黃河長江流域一直就是主流,就算是異族統治,最後也是被同化。(北京一堆滿族貴族後裔,可是有幾個會說滿語?)第三個,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需要弱化宗教的力量。對宗教的矛盾心裡向來是中國當權者的共性。前朝禮佛,後朝滅佛這種事屢見不鮮。第四個,中國歷史很少有單一民族統治很長時間的朝代。其實這個理由添加進來有點勉強,但是不耽誤理解。因為咱們是多民族國家,這麼想就正常了。
..其實神權國家在這片土地上是存在過的..夏商兩儀就是..只不過後來被山裡人打敗了..從此當了反面典型...
感覺是因為中國農業比較發達,糧食夠吃。裝神弄鬼的市場比較小,一直沒有形成氣候。
大家可以回憶回憶,歷史上什麼時候宗教最猖獗?都是民不聊生的時候。看到小說上的一段話,我覺得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中國人的宗教觀,自古就很樸素。天破了就自己連石頭來補,塌了就斬下神龜的四肢,重立天柱。天帝發大水要滅世,我就到處鑿渠泄洪。疾病襲擊,不求鬼神,自己煉藥自己試藥,哪怕毒死也無怨無悔。在東海淹死,就把東海填了。被太陽暴晒,就把太陽射了。天帝不公,哪怕是死了,腦袋都沒有了,我也要肚臍為口,****為眼,雙手持械,殺上九重天。天子不公,冤殺了我,那就變成厲鬼,將他帶走!誰愛做放牧的羔羊,xx的奴僕,就讓他們去做吧。誰愛做逆來順受的奴隸,也讓他們去做吧!反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從來都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國有道,君子自強以不息。國無道,吾可取而代之!神器,唯有德者主之!甚至,就連所謂的五帝,所謂的八主,也都不過是一個個先王的化身和一位位英雄的升華。在中國,人才是神!在中國,敬畏的唯有天地與先祖。什麼世尊佛陀上帝救世主?統統去見鬼吧!中國的很多神都是人變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宗教了吧。
下面這段話是我以前寫的對god,也就是一神論的理解和分析。
可能有人會說,早期也有迥異的人口流動。但是要注意我說的是大規模的,而大規模指的是和一神論誕生地相比的。另外我說的大腦和大腦之外來回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在common ground的基礎上進行"neural entrainment."的過程。Uri Hasson: This is your brain on communicationThis is your brain on communication Uri Hasson一神論是構建這個common ground的過程。《論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同化那些紋身並且留短髮的民族,這種同化是成功的。希羅多德《歷史》:「沒有紋身的人不是好的出身」。希臘和波斯之間似乎不可能出現一方把另外一方同化的可能。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前,她的身體上有紋身,而現在消除紋身是非常困難的最後,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優勢。因為原材料比較純,所以後處理比較容易。===============================================
一神論是為了解決大規模人類聚居以及交流的帶來的思想混亂以及更一步交流而創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體系,對象是各色人類,人類的本質是不可知、不可預測的。
科學是為了研究宇宙中的萬物原理,並且加以干預改造為人所用的,物質的本質是可知可預測的。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物質本性逐漸展現,人類不再是不可知,物質也顯出了其不可預測的一面。
東方之所以沒有一神論很明顯是因為沒有大規模迥異的人類流動和交流。
也許人類只需要分為可以預測未來和不可預測未來的兩種。
根本不用區分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無論這個未來是1秒之後還是一年之後還是萬億年後。
而站在動物園外邊看猴子的人如果騙自己猴子喜歡被關在籠子,生來就是為了給人看的,永遠無法預測未來。
明知道鐐銬的存在,卻選擇忽視。
明知道世界文明、地區文化有差異,卻選擇忽視。
明知道技術每天都在飛速進步,卻卻選擇忽視。
因為暫時還沒有足夠多的人有足夠多的經歷能夠教育世界上的所有人對這些問題有所認知。
伊斯蘭傳播的快和阿拉伯語發音均衡導致阿拉伯人到別的地方可以很快學會當地語言有關,這也印證了我的想法:文化思想是主動傳播的,不會被動傳播。
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是一個詞就是預。
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175其實就是大腦和大腦之外的來回這個流程。人生下來擁有的無非就是這副軀體,其中最複雜的最有潛力的就是大腦,大腦的層巒架構可以有各種形式,每個人都可能不同。
托馬斯·阿奎納
Thomas Aquinas原來他的思路和我的是一樣的。世界運作在兩種道下:一種是自然的道 natural law一種是永恆追求(基督以及其他宗教)的道 eternal lawhttp://ctext.org/pre-qin-and-han?searchu=%E5%A4%A9%E9%81%93中國人崇拜的是天道、皇權和歷史,而天道並不對應一個具體的神,更多的像是自然法則、公理人心。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從來都是有所保留的:要麼敬鬼神而遠之,要麼過什麼山拜什麼廟。這其實是一種幸運。宗教說到底是一種統治術,中華文明大概是唯一一個不靠宗教而興旺千百年的主要文明,也就免去了異端裁判、教派衝突等等宗教帶來的禁錮與犧牲。
每個文明,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並不存在統一的模式。
為什麼中國沒有形成強大的宗教力量這種問題本身就跟怪異。為什麼一定要形成強大的宗教力量?不形成又如何?中國文化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才是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敬神但更相信自身。世界各大民族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記憶,但只有中國傳說中是人治理洪水,戰勝洪水。
這種思想是貫穿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中的,也就沒有形成一種強大宗教力量的土壤。
為什麼范冰冰和楊冪長的不一樣?因為她們本來就是不一樣啊。
另外,中國傳統上更注重祖先崇拜,而不是鬼神崇拜。自古以來,最重要的是祭祖,而不是拜神。
而且中國的神基本都是由凡成神,並不存在創造一切,掌控一切,高於一切的神。我甚至覺得,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都偏向於唯物論,而不是唯心論。